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读懂中国”活动征文选登

2020-06-09 16:42:01
相关推荐

(一)西华五十八年,深深依恋着你

口述西华大学原党委书记秦昌明 教授

执笔 人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徐孝菊

人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唐 清

今年,是秦昌明教授来到西华大学的第五十八个年头,都说时光从不厚此薄彼,所以时光在他的身上留下岁月沧桑的痕迹,同时,他也在西华大学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缘西华,风雨同舟

1961年对于年轻的秦昌明来说,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身为一名刚从西安西北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他积极响应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政策,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四川农业机械学院(西华大学前身)。

那时候交通极其不便,几乎没有任何现代交通工具,拖拉机和自行车都甚是罕见。秦昌明随身携带为数不多的行李,头戴军帽,身着军装,腰扎皮带,足蹬解放鞋,乘坐着一辆敞篷马车,哒哒哒地踏上了郫县的土地。

那时的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小得可怜”,整个学校仅有不足80亩土地和五幢低矮的三层土木结构的楼房,全校建筑面积仅1.5万平方千米,而且教学环境和住宿条件非常差,各种物资严重匮乏,全校师生生活极其困难、体质也极差。面对这些困难,在首任院长杨诚的鼓舞下,青年教师秦昌明和同事们迎难而上,一边寻求上级帮助,以解决办学困难;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农场的土地上亲自劳作,种植蔬菜,改善生活,最终闯过了生活关。

1977年,党中央恢复高考制度,中国教育发展迎来新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为高校发展保驾护航,给予实质性的扶助。人到中年的秦昌明见证了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成功争取专款修建了实验楼、实习车间和教职工宿舍等,还获得了部分师资与教学设备,这大大改善了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

教书育人,为国造才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中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人才的雕刻师,被赋予了时代的使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秦昌明从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就严守教师的职责,爱岗敬业,数十年如一日。每一节课的课前他都会反复打磨讲稿,经常在空教室关着门进行试讲。课堂上,他从未迟到也从未早退,偶尔感冒生病,也坚持上课,上课时他总是中气十足,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在学生们耳边,深奥的专业理论知识在他整齐的板书中一目了然。课后,他不会离开教室,经常留下来和学生们互动交流,不光解决学生们的学习困惑,还为学生们的生活指点迷津。这么多年以来,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他的这些学生们遍布祖国大地,或当工程师,或当老师,或当公务员,或当企业家等等,这些学生在社会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青春与智慧。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东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显富就是秦昌明的得意门生。从一名青年教师到数学教研室主任,秦昌明在高等数学的教学海洋里如鱼得水,讲台上从不缺席他充满激情的教学身影。他的教书生涯持续了三十多年,真是桃李满天下,春风遍人间。

情系西华,共创辉煌

与祖国同奋进,与西华共成长。秦昌明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中,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组织和师生们的肯定。从管理工程系主任到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位,他在行政管理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1996年9月秦昌明担任四川工业学院党委书记,他带领一班人领导四川工业学院继承优秀办学传统,开拓创新,推进学院发展更上一层楼。2005年秦书记退休后,他依然为学校的发展发挥着余热,先后担任了西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校内专家组组长和西华大学校史编写组负责人。第一部全面反映西华大学建校历程、办学成就和历史经验的《西华大学校史》就在秦书记的主编下正式出版发行,呕心沥血了四年,记载文字近千万。

可以说,秦书记见证了西华大学的所有成长与进步!从1960年从办学之初的单科性四川农机学院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工科为主的四川工业学院,再到本世纪初三校融合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西华大学,秦书记是学校办学发展的开拓者和见证者。如今,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不断发展,生活保障不断改善,办学声誉也不断提高。这中间经历了三个学校不同年代西华人的艰辛努力和艰苦奋斗,锻造和传承了“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西华精神,这是他们那一代人与西华大学情牵与依恋的精神纽带。

“五十多年来的西华生活,让我对改革开放、西华精神有了新的理解和诠释,我时常告诫自己的子女,生活在西华,你应该做一个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秦书记至今还记得自己在离退休老同志“我看改革开放新成就”座谈会上,作为原学校党委书记的一段讲话。他的一生,有着西华的烙印。他常常说,只要是应该为祖国为西华献出全身心的地方,自己绝不只伸出一只手。

今天,年近八旬的秦昌明教授漫步在花园般的西华校园,他和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共同去迎接新中国七十华诞的到来。他们坚信:西华大学的未来更加美好,伟大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原四川工业学院党委书记秦昌明教授(中)

秦昌明教授在给学生讲述西华大学发展历史

(二)岁月如歌

口述:陈士力副教授

执笔:人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2017级 张滋艳

人文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 2018级 黄丹艺

“虽然我己年迈八旬两鬓花发,但那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啊,却时常让我梦寐萦怀。”陈士力老师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撤退前在中美合作所渣滓洞对革命志士进行了大屠杀。12月初重庆解放,年仅12岁的初一学生陈士力在髙中同学带领下到重庆渣滓洞寻找革命烈士遗体。时隔七十年,这仍然是陈士力老师挥之不去的记忆。从南开中学到渣滓洞的所见所闻,陈老师感触颇深:国民党撤退的时候,竟然这样疯狂地在最后几天杀了这么多人。听了幸存者的报告之后,许晓轩、江姐、小萝卜头等这些人的名字第一次刻在了陈老师的脑海中。

大学毕业那年,学校举办毕业班文艺汇演,陈老师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话剧《在烈火中永生》,他把在渣滓洞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装入了这个剧本。

毕业后,陈老师被分到四川农学院工作。5年后,根据国家的八字方针政策,陈老师被调整到乐山地区水电局,根据毛主席的指示,要求在全省所有地区建立一个农业机械修理厂。“对于我们来说,这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什么也没有,连一颗螺丝钉都没有,就是一纸建厂的批文。”往事历历在目,“老陈”思绪万千。

在“老陈”的带领下,厂里的员工很快由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从“一颗螺丝钉都没有”到能够生产柴油机、变压器、电动机、手扶式拖拉机式稻麦两用收割机,还能够承担汽车、拖拉机和内燃机的修理。在工厂的建设过程中,“老陈”始终和工人在一起,参与厂房施工、机械设备安装、调试、生产。从最开始的技术员到改革开放初期被提为乐山市机械行业的第一个工程师,“老陈”一直在努力。大家都说“老陈比工人还工人”。当谈到最大的两个收获时,“是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并且真正做到和工人在一起”陈老师不假思索地说…

1980年,在一次给髙校来厂生产实习的学生讲课后,由于精彩的讲授内容而被调到成都农机学院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理论讲得这么清楚,而实际操作又是那么熟练。”陈老师很快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在以后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他先后被评为学院先进个人、成都市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个人。

1984年初,学院进行了系领导班子调整,陈老师被调到汽车系副主任岗位。新班子认真思考了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怎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统一思想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国家发展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趋势,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汽车学科领域的建设。当时汽车专业师资和实验设备都是难题,想要直接从全国著名所汽车院校引进人才和毕业生的希望却落空。他们只能另辟蹊径,安排年轻老师到其他高校进修和访问学习,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效果明显,形成了一支思想过硬专业精通的汽车专业教学及科研团队。花大气在汽车专业实验室建设上,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解剖旧的汽车作为教具和卖掉拖拉机攒钱买设备两种方式来解决。与此同时,积极与全国汽车行业教学科研生产单位建立密切联系,参加了交通部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很快便进入了全国汽车专业的教学轨道。当时在四川省汽车专业领域有了“东有重庆大学,西有四川工业学院”这么一种说法。

担任汽车工程系的系主任之后,陈老师更积极从“产学研”多个方面狠抓汽车学科建设。90年代初开始积极申报硕士点,从教学科研和专业特色方面着手,鼓励老师的撰写髙水平科技论文,积极参与省市汽车工程学会活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四川省汽车新产品试验站和农用汽车新产品试验站,通过全系师生的努力,在1995年建成了当时全院少有的几个硕士点

无论是作为干部还是教师,师德、修养与人格魅力在陈老师看来都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老师,认真备课讲课,一丝不苟。陈老师讲一门课的讲稿有很大一摞,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写上去的,正所谓“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陈老师的原则。

“我多么期待我的学生/事业有成、捷报频传/在桃李芬芳的季节/重逢在西华的校园/这就是我/一个教师的心愿/这就是我/一个老人的情怀”,理工科出身的陈老师,也爱写诗,他将自己对学生的爱都写进了诗里。

1997年退休之后,陈老师开始认真思索,一个人老了应该怎样生活?什么叫老了?当一个人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都不想参与了,便说明老了。而他,几乎对一切新生事物都感兴趣——电脑写作、图像制作、微信、游泳、旅游、摄影、音乐和诗歌朗诵,他还是一个超级体育迷,尤其偏爱足球。陈老师希望自己能够发挥专业特长、发挥余热,尽社会义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便已经退休,他却仍然没有停下来。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陈老师随团奔赴都江堰市重灾区向峨乡慰问演出。在大合唱《士兵兄弟,我最疼爱的人》的演出过程中,全体官兵突然站立起来,向舞台上正在演出的演员庄严地行军礼,全体演员感动得热泪盈眶,军礼一直持续到整个歌曲唱完,那是何等壮观和感人的场面啊!

“我们不是专业的文艺团体,仅是文艺爱好者,我们知道,不是因为我们表演水平有多高,而是我们全身心投入的表演触及到了官兵的心灵,情到深处,军民鱼水情。”陈老师意味深长地说。

陈老师积极参与学校宣传部和离退办组织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参与组建了西华大学夕阳红艺木团, 曾担任团长和合唱团指挥,先后参加了市区和校内演出活动。他多次参加了学校《楠园告别诗会》和《诗歌朗诵艺术欣赏讲座》。还多次参加了荣获教育部全囯髙校校园文化建设特等奖的《西华秋韵》演出活动。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充满激情,愿生命之树常绿。我希望自己是——老年人的年龄,中年人的身体,年青人的心态。我希望我的老年生活过得更有内涵更有品味。”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陈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原四川工业学院汽车系主任陈士力副教授

陈士力副教授和学生在汽车与交通学院创新实验室

(三)平凡的努力

口述:黎亚元 教授

执笔: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7级 任思宇

“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现今年满76岁的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黎亚元教授便是在不断立志与勤学中度过近半生的。他是历史长河之中的平凡一滴水,见证着西华大学的成长,中国的变化,也为它们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始于勤,始于行

1976年10月,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也是急需人才的阶段。那一年黎亚元调入四川农业机学院(即西华大学前身),正式成为一名教师,开启了平凡的努力。

黎亚元大学毕业后便一直在农机厂作为技术员学习工作,而突然间从技术人员转变为教师,他是欣喜的、新奇的,也是惶惶不安的。他一面为自己能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工作感到喜悦,一面又担心着自己曾经所学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尽快地提升自身能力。”他暗暗下定了决心。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黎亚元调入学校不久,他便迎来了一个能够快速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机会——学校提供的三个出国进修名额。若想抓住这次机会,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之外,还必须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外语——英语。“我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一开始学习的是俄语。而那个年代要想熟练的掌握两门外语是很难的。英语我便是从头学起的,从字母、音标、单词、阅读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还必须抢时间学!”谈起那段紧追猛赶的学习时光,他是感慨万千。“当时为了得到这个机会,我不得不放弃一切休息娱乐时间,很苦很累却也很充实。当然那时也产生过打退堂鼓的想法,而红军长征精神给了我在精神上极大的鼓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激励着黎亚元闯过了外语难关,最终他也成功获得了进修名额,于1984 1986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机械工程系作为访问学者学习。

勤于校,行于国

经过在英国两年的学习研究,黎亚元深感国外与国内的差距,更加努力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论来填补自己的短板。1986年回国后,他主持开展了多项科研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学校的底子还很薄弱,尤其是科研工作才刚刚起步,条件极差。”也因此,他倍加珍惜主持难度系数较大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数控系统测试技术及装置的研究”的机会。这一项目对学校未来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一些企业对于该项目的成果也迫切需要。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实验的基础研究设备,没有研究中必需的数控系统,甚至实验室都不够。“对于当时软件、硬件缺失的情况,我们参与项目的人员都心急如焚,吃苦受累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将创新精神落实到实践中,解决技术难题。”黎教授回忆起当时的困难情景时无比感慨。“我们要自己创造条件!”秉承着“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科研人员们开始了艰辛的工作:实验室不够就在自己家里找地方做,设备不足就动脑筋找其他办法,时刻提醒自己创新的重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这项“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

通过一系列数控技术的研究工作,在黎亚元教授的带领下学校也建立起了一支业务能力过硬、能吃苦肯吃苦、崇尚创新并且充满韧性的科研团队,并成立了数控技术研究所。如今回想起研究所创业的时光,黎教授眼里是带着眷恋的,“我们的数控研究所已经走过第27个年头了,而我也早已退休。许多当年年轻的教师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早已成长起来,他们如今仍奋斗在第一线。”

敬于业,尽于业

1996年,黎亚元因为出色的科研工作能力,受邀到美国田纳西大学电力电子研究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工作学习一年。1997年回国后,他不仅担任了西华大学教授、博导、数控技术研究所所长,还继续承担着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等许多重点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30多项。其中来自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的窄间隙自动焊机综合调试系统项目尤其让他记忆犹新。“这个项目当时因为没法花大成本请国外专家来解决难题已经停摆了两年,期间也有许多国内专家学者前去试验但都未成功。我们承接下来后要求3个月就得完成,现在想想我们那时也真够胆大的”黎教授笑谈到。而说来轻松的“胆大”二字,是黎教授等科研人员们的自信和责任在支撑的。3个月不分昼夜的工作,反复的测试调试,不停地在探索中寻求突破,他们在一次次失败中越挫越勇。成功是来之不易,当圆满地为企业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大难题后,专家教授和工人师傅们围在一起欢呼雀跃。

由于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突出贡献,黎教授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荣誉。1991年他被评为“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1993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4年他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8年他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师”,2000年他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2004年他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6年他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尽管荣耀加身,但他仍旧勤恳做事,低调做人,继续着平凡的努力。

“我们每个人的力量不过是条条小溪中的一滴水,但是小溪会汇聚成大河,而大河会推动我们国家这艘大船不断前行。我需要做的,就是尽力将自己的这滴水变得大一点。”黎亚元教授这样说的,也一直用他的行动在这样做的。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黎亚元教授

黎亚元教授和同学一起为学院发展点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教师资格证作文评分标准 节约时间的作文 我会洗衣服的作文 选择坚强作文450字 美丽的夏天作文 作文我惹祸了 怕黑的作文 如何写好想象作文 人生的经历作文 把握现在作文400字 作文标题怎么写 窗外的树作文 三年级有趣的发现作文 关于枫叶的作文 我的梦作文600字 茶杯犬的作文 描写同学的英语作文 补作业作文 永城日月湖作文 竞选班长的作文300字 清明节的作文450字 有关自强的作文素材 作文我最敬爱的人 温暖的时刻作文700字 隐贤山庄一日游作文 介绍泰安的英语作文 家乡的初冬作文 关心爸爸妈妈的作文 桂花树作文 军训感悟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