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屠呦呦作文素材运用

2020-11-10 00:20:02
相关推荐

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 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以“抗疟神药”拯救 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 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 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 年进入中医研究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 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 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 “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 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 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 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 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 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素材分析假如没有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假如没有屠呦呦默默奉献的信念,假如没有屠呦呦不断创新的精神,便不会出 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也便不会获得华 人十年未获拉斯克奖的空白。 素材运用适用于顽强毅力、心灵宁静、传统与现实、创新、信念、遗产、奉献等话题。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屠呦呦YouyouTu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据悉,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 屠呦呦,女,1930年12 月30 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 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 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 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 1930年12 月30 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8 年,进入宁波效实 中学学习;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 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 所工作至今; 1959 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 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 高级大奖。拉斯克奖设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 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获奖理 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 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约数10 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 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 课题。60 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 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我国是 1964年重新开始了对抗疟新药研究,至 1967 年,又组织全国 大省、市全面开展这项工作。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新药一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初步筛选,却没 有任何重要发现。 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她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 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院内老中医专家, 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整理了一个从2000 余方药中选编 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 研究,组织鼠疟筛选。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均无好的苗头。 不久,屠呦呦服从组织安排,到海南岛疟区实验室工作半年之久, 回北京后,由于种种原因工作难以开展。1971 年,抗疟队伍再次 在广州召开专业会议,周恩来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也 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肩负新的任务回到北京,组织力量成立课题 组,投入了新的攻关研究。 这次,在重新考虑对一些基础比较好的药物进行复筛时,她又系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吸取药物合理提 取方法的线索,以寻找突破口,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 琢磨这段记载,觉得里面大有文章。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 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 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政治冲击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等人仍不受任何干扰,日以继夜地埋头于实验 室,反复进行抗疟实验研究,终于在 1971 日,即广州会议后的第191 次实验先后筛选方药200 余种中,获得了青蒿抗 疟发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她又把青 蒿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并发现中性部分抗疟效价高 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无效而毒性大。在确证中性部分为青蒿 抗疟有效部分后,又进行猴疟实验,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 此后,她又进行了深入的药理、毒理研究,为确保用药安全她还亲自试服。在这种情况下,屠呦呦于 1972 8 10月,偕同有关 医务人员携药赴海南昌江地区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 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 30 例青蒿抗疟的成功。1973 在同一地方首次试用青蒿素单体,肯定其抗疟疗效胜于优选抗疟药氯喹。接着在全国各地的大力协助下,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 至1978 年,共治疗2099 例其中包括间日疟1511 例,恶性疟588 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使青蒿素真正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新结 构类型抗疟新药。 在临床证实青蒿抗疟有效的基础上,屠呦呦等人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从中性部分进一步分离提纯青蒿有效单体。这种新型化 合物被命名为“青蒿素”,经大量化学工作、衍生物制备结合四大 光谱研究,确定为倍半萜类成分。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后又在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协助 X 衍射方法最终确定了其化学结构。青蒿素为一具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该结构仅含有碳、氢、氧3 种元素,从而突 破了抗疟药必须具有含氮杂环的理论“禁区”。结果还揭示,青蒿 素的抗疟活性与“倍半萜内酯”结构中的过氧基团相关,为结构 改造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月,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 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后的一次重大突破。在 1981 10月,在北京召 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 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引起国内外代表 们的极大兴趣。 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主席、印度中央药物研究所所长阿纳德教授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发现这种化合物独 特的化学结构,它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的药物指出方向。”世界 卫生组织官员在报告中也指出:“在理论上,任何一种新药物都具 有新的结构和它的作用方式,这样才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具有 较长的生命力。显然,中国青蒿素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会议代表 一致认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发明,它的化 学结构与抗疟作用与以往已知的抗疟药作用完全不同,对各种抗 药疟原虫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 新药。 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 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以“抗疟神药”拯救 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 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 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 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 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 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 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 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 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 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 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 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 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 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 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 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 断有新的奉献。” 1971年10 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 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 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 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 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 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 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 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 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 多种方药中整理出 一张含有640 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 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 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 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 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 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 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 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 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 前者10 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 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 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 现代科技的芬芳。 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 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 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 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 Campbell和日本的 Satoshimura。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 同获得该奖。 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世界上在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该奖项于 1901年首次颁发,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 的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评选,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 授组成。1901 2014 贝尔奖委员会总共颁出了105 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 日起,2015年诺贝尔奖将陆续揭晓。 给屠呦呦的颁奖词: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 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 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 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 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 屠呦呦,女,1930年12 月30 日生,中国著名药学家,中国中 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 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 2001 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约 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 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 人死于疟疾。因疟原虫对喹 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60 年代 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 有满意的结果。我国是从1964年重新开始了对抗疟新药研究, 至1967 年,又组织全国7 大省、市全面开展这项工作。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新药一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 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 任务。她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 院内老中医专家,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整理了一个从2000 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 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然而,筛选的 大量样品,均无好的苗头。不久,屠呦呦服从组织安排,到海南岛疟区实验室工作半年之久, 恩来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肩负新的任务回到北京,组织力 这次,在重新考虑对一些基础比较好的药物进行复筛时,她又系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 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吸取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线索,以寻找突破口,东晋名医葛洪《肘后 觉得里面大有文章。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 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 高,而且趋于稳定。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政治冲击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 屠呦呦等人仍不受任何干扰,日以继夜地埋头于实验室,反复进行抗疟实验研究,终于在 1971年10 日,即广州会议后的第191 次实验先后筛选方 药200 余种中,获得了青蒿 抗疟发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 性两大部分,并发现中性部分抗疟效价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无效而毒性大。在确证中 性部分为青蒿抗疟有效部分后,又进行猴疟实验,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 此后,她又进行了深入的药理、毒理研究,为确保用药安全她还亲自试服。在这种情况 下,屠呦呦于1972 8 10月,偕同有关医务人员携药赴海南 昌江地区试用,从间日疟到 功。1973年,又在同一地方 首次试用青蒿素单体,肯定其抗疟疗效胜于优选抗疟药氯喹。接着在全国各地的大力协助下, 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至1978 年,共治疗 2099 例其中包括间 1511例,恶性疟 588 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使青蒿素真 正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新结构类型抗疟新药。 在临床证实青蒿抗疟有效的基础上,屠呦呦等人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从中性部分进一步分离提纯青蒿有效单体。这种新型化 合物被命名为“青蒿素”,经大量化学工作、衍生物制备结合四大 光谱研究,确定为倍半萜类成分。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后又在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协助 X 衍射方法最终确定了其化学结构。青蒿素为一具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该结构仅含有碳、氢、氧3 种元素,从而突 破了抗疟药必须具有含氮杂环的理论“禁区”。结果还揭示,青蒿 素的抗疟活性与“倍半萜内酯”结构中的过氧基团相关,为结构 改造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月,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 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后的一次重大突破。在 1981 10月,在北京召 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 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引起国内外代表 们的极大兴趣。 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主席、印度中央药物研究所 所长阿纳德教授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发现 这种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它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的药物指 出方向。”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报告中也指出:“在理论上,任何 一种新药物都具有新的结构和它的作用方式,这样才能延缓抗药 性的产生,具有较长的生命力。显然,中国青蒿素是符合这一要 求的。”会议代表一致认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中国科学工作者 的发明,它的化学结构与抗疟作用与以往已知的抗疟药作用完全 不同,对各种抗药疟原虫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是一个 很有发展前途的新药。 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8 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1950 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1951 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955 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 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1955 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1959 1962 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79 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 年,任中国中 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荣誉:1958 年,被评为卫生 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 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 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屠呦呦在 2011 年度“拉斯克 奖”颁奖现场领奖; 屠呦呦在 2011 年度“拉斯克奖”颁奖现场 领奖; 1979 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 二等奖; 1984 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 35 年以来20 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 年,被世界文化 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1992 年,双氢青蒿 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7 年,双氢青蒿 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 年,获第三届 2009 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2011 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 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 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 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拉斯克奖设有四个奖 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 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 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 的生命”。 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 一位81 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 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以“抗疟 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 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传奇的锻造者,名 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 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 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 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 “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 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 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 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 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 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 说。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 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 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1971年10 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 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 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 100%! 时间追溯到 1967 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 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 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 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 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 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 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 多种方药中整理出 一张含有640 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 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 陷入僵局。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 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 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 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 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成功, 在190 次失败之后。1971 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 次低沸点实 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 年,该成果得到 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 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 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 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 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 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 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 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医学奖!作为 第一个获“美国诺贝尔医学奖”肯定的中国人,满头卷发、戴着 眼镜的女科学家屠呦呦直到领奖这天,才从巨大的“集体”中露 出身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屠呦呦隐藏在巨大的“集体”中。 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颁奖大会上,这位 满头卷发、戴着眼镜的女科学家将金色奖杯高高举起时,在地球 另一侧,好奇的中国民众才第一次看到这张陌生的面孔。可她却 是第一个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肯定的中国人。作为美国最有 声望的生物学奖项,一直被誉为“美国诺贝尔奖”。至今获奖的 300 多人中有80 余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誉 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无怪乎外界评价她为“距离诺贝尔奖最 近的中国女人”。 颁奖典礼上,这位 81 岁的老人得到了热烈的 掌声,可在中国,这位“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两院 院士头衔”的科学家,却没有获得太多认可。当她凭借40 多年前 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被推到幕前时,她的感言仍带着集体主义的 烙印。“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 她说,“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 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一场“军民联合的大项目”如今屠呦呦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参与的是一场“军民大联合的项目”。来自全国 60 多个单位的 500 名科研人员投入其中,屠呦呦是其中一员。 疟疾在人类历 史中是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目 前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大约33 亿人处于罹患疟疾的危险之中,每年 约发生 2.5 亿起疟疾病例和近 100 万例死亡。疟疾不仅会引发发 烧、头痛和呕吐,而且会通过中断体内关键器官的血液供应,很 快威胁到生命。 20 世纪50 年代,WHO 启动了一场旨在根除疟 疾的计划,通过大范围使用氯喹类药物控制了疫情。但药物滥用 却引发了新问题:进入60 年代,很多地方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 疾病治疗陷入困境。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的回 忆中,1964 年美国出兵越南后,越美双方都因疟疾造成严重减员, 双方都开始寻求治疗疟疾的全新药物。美方联合英、法、澳大利 亚等国的研究机构研究新药,越方则寻求中国帮助。1967 23日,代号为“523”的绝密项目应运而生。 这一诞生于文革 初期的项目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全国523 小组”由当时的国家 科委、国防科工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国家卫生部、国 家化工部、中国科学院 个部门组成,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区专门成立了“523 办公室”。 由于身处“文革”时期,部 分资深科研人员只能“靠边站”。1969 目”研究组的组长。“523 项目”分两个组开展抗疟药开发工 作:西药组和中药组。中药组在毛泽东发起的赤脚医生运动期间, 从各地收集民间药方。1970 年后,由于中国已能生产并向越南提 供复方化学抗疟药,生产供应不再紧迫,项目重点遂转向了中草 屠呦呦遵循毛主席“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开始查阅古代医书和民间药方,“几乎 把南方的老中医都采访遍了”。青蒿就是在这时进入了她的视野。 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两千年前的古医书中就有记载。东晋医书 《肘后备急方》中记录了一个“治寒热诸疟”药方,“青蒿一握, 屠呦呦的研究组收集了2000 多个类似的药方,从包括青蒿在内的 200 种草药中获得了 380 种提取物。所有研究者都隐去了名字直到今天,西方科学界对 这个40 多年前的研究项目仍然充满好奇。在与中国“523 项目” 同期的研究中,美国科研人员筛选了20 多万药物,始终没取得新 发现。不过因为特殊的历史,“523 项目”只有少数几篇相关论文 得以发表,很多研究细节至今仍笼罩在神秘的气氛中。 同样参 加了“523”项目的李英回忆说,当时研究人员都知道,解决抗药 性,关键是寻找与已知抗疟药结构完全不同的有效化合物。一些 对疟疾有疗效的提取物,或者毒性大、副作用剧烈,或者治疗不 彻底,都不够理想。屠呦呦把目光转向了青蒿。大量实验发现, 一开始,青蒿对疟疾的抑制率相对较高,能达到 68%。可在之后 的实验中,这一药效却未重复出现。 古人的记载中没有采用传 统的煎煮方法,而是将青蒿泡在水中后“绞取汁”,屠呦呦突然意 识到,高温煮沸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她重新设计提 取过程,将水换为沸点较低的乙醚,这才获得了更有效果的提取 物。她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 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屠呦呦的小组成功获得了提取物结晶“青蒿 素II”。山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提取了抗 击疟疾的有效单体“黄花蒿素”山东,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也获得 了同样有效的“黄蒿素”云南。这些同步进行的研究,在今天引 发了成果归属的争议,可在那个讲究集体的年代,一切似乎都合 情合理。1979 年,关于青蒿素的第一篇英文报道发表时,所有作 者和研究人员都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当年就是这样,只要事情做 成了就很欣慰。”屠呦呦说。 屠呦呦个人简历上的信息只有寥寥数语: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 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工作至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9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6年后,55 岁的她成为中 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在老同学的回忆中,人们才能找到这位科学家更清晰的形象。她小时候长相“蛮清秀”,生活上却特别粗线条,箱子常常收拾得 乱七八糟;婚后不太会做家务;有一次坐火车出差,她在中途停靠时 下车走走,竟忘了按时上车,被落在了站台上。 除了几位同样参与“523项目”的研究人员,很少有人会提起 屠呦呦。即使青蒿素的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并在中国香港 和泰国都获奖,也很少有人去探究“集体荣誉”背后每一位研究 人员的努力。 拉斯克医学奖的评选却将这位年迈的科学家第一次推向了幕前。评选结果刚刚揭晓时,记者们在很长时间内竟完全找不到这 位从未引人注意的学者。北京时间9 月24 日凌晨,屠呦呦登上了 领奖台。她获得的,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得到的世界级最高奖 项。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没有太多表情。她摘下老花镜,拿 起稿子认真念道:“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最关键 时刻给予我灵感?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 的治疗药物。”《纽约时报》援引WHO 的评论,称赞青蒿素是消灭 疟疾的“首要疗法”;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则指出,在基础生物 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 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改善人类健康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 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青蒿素就是这样的 一个例子”。 在第一次由个人获得的荣誉中,屠呦呦获得了25万美元奖金, 以及一个象征战胜疾病和死亡的萨莫色雷斯有翅胜利女神像。当 然也有争议随之而来,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者”说,将集 体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不符”。 讲求集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对于屠呦呦,似乎并非如此。“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她说,“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 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英语四六级作文万能模板 我的家风家训作文600字 外国人写的中文作文 把快乐分享给别人作文 礼赞新中国作文 同学自画像作文 我的烦恼写一篇作文 小学英语作文六年级 我的理想作文500字老师 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作文400字 豆芽长成记作文 碎片化阅读作文 秋天作文600字写景 过年作文结尾 勇气让我走出困境作文 祖国在我心中作文800字 盼望长大的作文 有关司马迁的作文素材 身边人的作文 赞扬学校的作文 高考二卷作文题目 八公山豆腐作文 家乡的变化作文三百字 描写火车站的作文 庆祝建国70周年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个人作文 我的遗憾作文600字 城市和农村的区别作文 mytravelplan作文 美为主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