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考试作文佳作点评

2020-11-13 05:45:01
相关推荐

与共

原创 深圳鲁力 语文阅刊

考场美文

原题重现

2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前几天,偶然看到“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突然之间,震撼不已。这两句写得如此的知足与豁达。千年虽逝,作者之所感却真切地传递到我这里。原来,我们日常能听到的,能看到的,都是这个世界和大自然的馈赠。停一停脚步,不辜负美景,不辜负自己,学会与万物相处,才能学会与当下的自己对话。

这段话,触发了你怎样联想或回忆,或者引发了哪些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鲁师解题

这道命题,即物起兴,触景生情,言辞简洁,意蕴深刻。

写古人东坡的知足与豁达。老先生的这种胸襟并非与生俱来,它来自一生的坎坎坷坷,大喜大悲、荣辱沉浮,来自寄情山水,得于自然。

写当下的自己。当你行色匆匆,或为名所扰,或为利所困,或心浮气躁,或前路迷茫…… 该不该停一停脚步,留意身边大自然的馈赠,不辜负美景,不辜负自己,慢慢欣赏呢?

写未来,绘人生。学会了与万物相处,才能学会与当下的自己对话,学会了与当下的自己对话,也许你就领略到了了东坡居士的知足与豁达,哪怕是一点点儿!

“知足与豁达”是“纲要”,谈古——赏景——豁达,三个层次是“目”。

当然,作为一个高中生,你的知足与豁达肯定不是、也达不到苏老先生的那个层次和境界。你所要的起码是人生路上若遇浮躁与不顺,不放学学古人,停下脚步,走进自然,陶冶心性,净化心灵,做一个开朗有胸怀的人。

考生作文

1.不负这盛世美景

考生

在这繁忙的都市中,人们每天都在过着城市“快生活”,而忽略了放松心情,停下脚步,过一过舒适的“慢生活”,好不负这盛世美景。

古人如东坡先生,他活出了知足而又豁达的人生最高境界。“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让我们也懂得了世间美景,皆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如何与当下的自己对话,首先要不负这盛世美景,与万物相处,与自然共存。

陶渊明是田国诗人,也是一位隐土。他对自然的热爱,是我们所不能及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闲适的隐士生活,那是他所爱的自然。《归园田居》中的他,将自己比作鸟,比作鱼,只为写出他向往田园,向往自由,向往世间美景。这首诗,发自于他内心,他懂得当下的自己追求之事。

曾有位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公园。虽是初春,公园中却丝毫没有春的气息。教师让每一个孩子去寻找春天。经过一番努力,孩子们终于欣喜地找到了:那是泥土里悄悄冒出的小芽儿,那是竹子里偷偷钻出的嫩笋尖,那是树枝上轻轻绽放的新绿。孩子们很是懊悔,为什么他们终日学习,却忘记了在上学放学路上,细细看一看这美好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正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淡漠,他们一次又一次失去了与万物相处,与当下的自己对话的机会。

众所周知,德国是做菜做得很难吃的国家,可是在这样的国家中,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敲蛋器,为的就是在忙碌的生活中享受一下制作早餐的闲适和美好;英国注重礼仪,不论这户人家有多贫穷,下午茶一定是他们必不可少的项目。设想一下,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当你坐在花园中,或是靠着窗台,窗子外是美丽的植物,你喝着下午茶,细品着自然的美好,你也许会思考,也许会发呆。但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没有辜负这片美景,你感受到了自然对我们的馈赠。

这样的生活,在快中找慢,在忙中找闲,在无聊中寻找了乐趣。

与万物相处,才能与当下的白己对话,就像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享受了大白然,对自己的人生也有所感悟。我们应当时刻记着,不负这盛世美景,时不时停下自己的脚步,不负自己,不负大自然的馈赠的美妙。

悟从景中来,从心中来;不负盛世美景,不负自己。

评语这是一篇风格简朴、清新的议论抒情散文,语言质朴、典雅,具有诗性之美。

首先,全文构思缜密,布局精巧,紧紧围绕“不负盛世美景”的中心论点,先追溯古人,赞美隐逸诗人陶渊明性爱自然的审美情趣,再结合当下生活,批评学生终日学习却忘记欣赏自然之美的怪象,最后谈及德国人悠闲的生活,对他们“审美化”的生活方式表示赞赏。如此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行云流水一般,达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可贵境界。

其次,文章的思想情感是丰富蕴藉的。朱光潜先生说:“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把人生艺术化,是一种浪漫的方式,文章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淡漠提出了委婉的批评,这反复在提醒读者:停下匆匆的脚步,去到田野、山间,或是乡间的迂回小路上——慢慢走,欣赏啊!

当然,这篇文章还存在个别语言不精炼、个别语句不流畅、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不严谨等缺点,还需要改进。

(点评:深圳龙华高级中学徐莉)

2.生由万物,万物触心

考生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中华文字总是如此神奇,纵隔千年,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独到的情思。我们无时无刻不与大自然接触,古人也常有寓情于景的思绪。“生由万物,万物触心”正诠释了这微妙的关系。

生由万物,简而言之,就是大自然孕育了地球的一切生命。常言道:黄河是母亲河,滋养了无数华夏儿女,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奇迹。一位著名的诗人曾说过:“我热爱大自然的一切,更热爱这片土地,它不仅哺育了我,死后还给我安葬了灵魂”。万物总是轮回的,有生就有死,往复循环。石头的纹路,树叶的凋落,小草的枯萎,应证了生命的逝去与叹息,又暗示着新生的到来与希望。正如龚自珍所说的“落红不是无情物,难有春泥更护花”。

象由心生,触景而生情。张弼的“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写出了忧愁之思,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曾记得小学有一篇课文《安静》,里面有个先天残疾的女孩,常常遭受他人的嘲笑,但她永不退缩,坚强独立,常去公园里嗅闻花香,抚摸轻柔的微风,聆听小鸟的歌唱,正是大自然赋予她新的希望,给予她生的力量。

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都与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听到的,能看到的,都是这个世界与大自然的馈赠。当我们走得太快的时候,不妨停下脚步,不忘初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生由万物,万物触心,感谢大自然赐予人类最温暖的礼物!不辜负美景,不辜负自己。在你失意惆怅、情绪低落时,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或许也会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叹。学会与万物相处,领略大自然的神韵,才能学会与当下的自己真情对白。

评语作者立足于“生由万物,万物触心”这一抽象的命题,从自然万物与人类情思的关系角度,通过采用引用论证、事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较为充分地阐释了学会与万物相处并从中汲取抚慰人心的精神力量的观点。层次分明,思维缜密,将自己的感悟融入说理中,理性而显温情。

(点评:深圳龙华中学宁志斌)

3.学会与万物相处

截材料语句为题,精到,突显“学会”与“万物”。

考生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句话想必大家都懂。从字面上的角度看来便已是意味深长了。听到的是声,看到的是色。准确点说,这是大自然。揭示本义,为下文张目。意识很好。

古往今来,世间给予的最大馈赠,便是这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又一个“便”字,写其理所应当,又暗示日常。我们读过诗人激昂湖河的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人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也读到过落花有情的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与落红对话,与青草相处,做下了为国殉死的表达诗。殉死二字过度,改作奉献更好。还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话,都是与万物相处后留下的耐人寻味啊!当为病句。

所以你会问那为什么学会与万物相处,再学会与自己对话呢?以问过渡,又进一层意思。但表达不够清晰,意思应为:为什么先学会与万物相处,才能学会与自己对话?

这是你与自己对话的提前准备。当人们沉思下来时候,往往这个时候是最安静的间隙,然而“然而”当删去。你观察的最多的便是身边的大自然。看到一滴水“水滴”更好。滴下来的形状,看到落叶飘下来的路线,看到很多渺小却又充满生命的大自然。“很多”不能修饰“大自然”,当改。沉思时看到的他们,便是你心里那自己的最干净的样子。接下来,你才会有宽敞的空间留给自己,安静下来,与你自己对话。

这是你与自己对话的通话隧道。人类往往是敏捷的,与万物相处啊,反而是最轻松的。没有杂念,很干净,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诗人都喜欢用万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比如诗人们用花草来比喻自己高尚的品质与节操。所以通过大自然这样一个隧道,看清自己,跟自己对话。此段未写清“万物”与“自然”的差别,似乎将二者等同。材料中的“学会”与万物相处,应包括自然、他人、外物、社会、自我等。

所以学会万物相处,再学会与自己对话,这个真的很重要。前两段并列论证,此段小结,写得沉稳踏实。虽在表达上存有瑕疵,但此种前后相顾的写法,反映出较为难得的写作结构意识。

万物是有灵气的。若你与它相通,那么一定会感受到万物带来的,其实不仅仅是苍穹美景,更是我们另一个自己,另一个优秀的模样。有时候不要走得那么匆忙,停下脚步来看看,听一听那些万物的心声,了解那个真实的自己。

学会与万物相处,再学会与自己对话。不辜负美景,也不辜负自己。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说的便是这样吧。重回主旨,收束全篇。

评语本文在材料中抓住“学会与万物相处”这一关键句,以此阐释东坡之句,纲举目张,借力打力,避免解读偏差。同时,借助“学会”与“万物”二词,敷就成篇,既解决为什么学的疑问,又巧妙地把“为声成色”之“声色”的概念从自然升格为万物,揭示对话指向的目标是自己,凸显生命意识,不失深刻。结构上亦不失匠心,对高一学生而言,值得称道。

但文句之中有多处病句,不少语句呈现口头闲话的特点,应引起注意。若干概念未能有效界定,使得文章缺少应有的逻辑力量。如材料所谈为“学会与万物相处,才能学会与自己对话”,这是条件关系;作者将其改变为“学会与万物相处,再学会与自己对话”,这是顺序关系。其中实有较大区别,作者似乎并未厘清。

(点评:深圳龙华中学李成林)

4.放慢你的脚步

考生

在这个大发展的时代,无论身处何处,你的身影必定只是匆忙地穿梭于其中,每日的任务如负担,让你的脚步在不经意间失去了原有的节奏,转而加快,无暇去顾及身边的事物。但我想说,请放慢你的脚步,抬头看看身边的世界。

请放慢你的脚步,勿辜负身边美景。

大千世界,景色奇丽,若你有心,何处何地皆可是美景。你赶路上的一处花坛,你头顶上蔚蓝色的天空,你身旁偶尔传来的几声清脆的鸟鸣,这些你未曾在意的世间之景,在一些人眼里,它们便是不可替代的美景;你何不放慢一下脚步,亦或是驻足停留一会儿,去放平心境,感受一下这世界的美丽,你不曾留意过的景色,也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从而带给你新的体验。放慢你的脚步,让美好洗刷你的心灵。

请放慢你的脚步,学会与万物相处。

每当你匆忙之时,你是否遗落了什么重要的事物,是眼神,是情感,还是你身边的人呢?在你匆忙的步伐间,是否拆散了万物与你之间的丝线?脚下的水洼,肩上偶然被发现的枝叶,手背上不经意间出现的花瓣,你未曾发现的事物还有多少呢?请放慢你的脚步,重新将那若隐若现的丝线缝补上吧!试着去欣赏路边石缝中茁壮成长的嫩芽,试着去观望头顶大树的繁茂的枝叶,试着去向身旁路路过的鸟儿问声好吧!放慢你的脚步,与万物结伴同行。

请放慢你的脚步,拉近你与他人的距离。

人世间最珍贵的,大抵也便是人间的冷暖温寒。在你加快脚步时,心胸中最温暖的那一角,是否还尚在?人与人之间最繁密的联系,你是否还有所保留?请放慢你的脚步吧!去感受人类情感中最深厚的事物。如果你是一名父亲或是母亲,请您放慢步伐,多给予儿女温暖的关怀;如果你是一位长辈,请您放慢脚步,多去教导身边的年轻之辈,给予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南灯;如果你是一个老师,请您放慢脚步,教会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乘风破浪;请你放慢脚步 去紧握他人的心灵之手。

放慢你的脚步吧!人生短暂,但人生路上的美景与万物却值得我们去体会,何不放慢你的脚步呢?去寻找属于你的那份美景。

评语本文审题准确,论述来得实在。作者从命题材料“停一停脚步,不辜负美景,不辜负自己,学会与万物相处,才能学会与当下的自己对话”切入,紧紧扣住“人”与“美景”两个关键词,用“请放慢你的脚步”构成三个分论点,层层推进,警醒人们在匆忙之中“不要辜负身边的美景”,而要“学会与万物相处”“ 拉近你与他人的距离”。文章这样切入,看似与命题材料第一层意思无关,但读完全文,你会觉得,全文所述之“景”“情”“理”与整个命题内容是相扣的。

当然,文章若能在前一部分先挖掘一下命题材料中提供的“‘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突然之间,震撼不已,这两句写得如此的知足与豁达”这层意思的内涵,那就更好了!

(点评:深圳鲁力)

5.一山一水总是情

考生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是苏轼在赤壁之下所作所感,然而在现代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却难以再发出这种感叹。当我们放慢生活的脚步,就会发现,一山一水总是情。

放慢生活的脚步,生活将多姿多彩。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忙碌的。我们为了学业,为了工作,为了家庭,每时每刻都在奔跑着,久久不肯停下脚步,到了功成名就之时,还有像严监生那样为了两支灯芯一起点,费油的事情担忧。到头来却不知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人生又会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应放慢生活的脚步,为学业而奋斗的人,看一看外面,是否会觉得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多了一抹色彩;为工作而忙碌的人,看一看风景,是否觉得自己所做之事变得轻松;为家庭而努力的人,看一看孩子与老人,丈夫与妻子洋溢的笑容,是否会觉得心里特别的暖!放慢生活的脚步,你会认识到生活的美好。

放慢生活的脚步,却不是停下生活的脚步。人就算再怎么享受,生活还是得继续的。我们不能停留在生活的某一个片段,从中无法自拔。就好像古时一些做官之人一样,只是在官场上不得志,他们便将自己的情感停留在那不得志的一刻,最终郁闷而死。这种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像苏轼一类的人一样,即使在某方面失意了,但生活依旧接着过,该干嘛就干嘛,生活依旧多姿多彩,令多少人羡慕不已。“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便是苏轼豁达开朗的体现。放慢生活的脚步而不停下。因为,生活的精彩将在未来等着我们。

放慢生活的脚步,一山一水总是情。“相看两不厌,独有洞庭山。”“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放慢生活的脚步,看一看这美好的大自然景观,你会发现诗人笔下的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无人能在这高速发展的生活中去细细品味它们罢了。

生命是短暂的,岁月不应一直在忙碌中度过,放慢生活的脚步吧,也许在下一刻察觉到的岁月将不会是枯燥的,也许下一刻,被你遗忘已久的小草又发了新芽;被遗忘的流水又悄然度过几个岁月。当你重新拾起他们时,你会发觉,一山一水总是情。

评语本文论点鲜明,首尾照应。开篇以“一山一水总是情”彰显论点,结尾再以“一山一水总是情”紧扣主题。主体部分,文脉清晰;文章主体部分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述:放慢生活的脚步,生活将多姿多彩;放慢生活的脚步,却不是停下生活的脚步;放慢生活的脚步,一山一水总是情。三个角度,逐层深入,逻辑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诗文增色。但部分句子流于口语,缺乏力度。

(点评:深圳美中黄煌)

6.来自世界的馈赠

以“馈赠”为重心,抓住要害。

考生

停下脚步,眼睛离开手机,抬头,你可以看见鸟儿划破天际;环顾四周,是来来来往往的人群;眺望远方,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语虽简单,情景动人。这一切都是来自世界的馈赠。入题爽利。

也许这些景色,这些场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次数是频繁的,但你真的有去好好感受这份日常普通却美丽的馈赠吗?以问相承,顺势牵出下文。点出一个“你”字,既丰富了表达的抒情效果,也为“馈赠”增加主体,暗合材料。但句子过长,读来拗口。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是我们千年以来接触与感受世界与大自然的最初方法,但现在去感受这份馈赠的人已为数不多了。当人们看到好看的的风景,美丽的景物,都只会掏出随身带着的手机拍下一两张照片,用来回味,却忽略了当时处于美丽的景色前用自己的双眼去收纳这一份美好。就算你的照片拍的再好,也自然只是一张照片。也许它会让你感觉身临其境,但这份感觉与你用眼睛与心灵去感受去接纳是截然不同的。用最初的方法,用自己的双眼与耳朵去接纳景色,用心灵去收纳美好。此段写“手机”,是对材料中“耳”与“目”的反面解说。作者反复称之为“最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深刻认识,强调面对自然时的赤子状态。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一张图片。人们汇聚在一起,等待着烟花的绽放,随着一声“哗”,烟花在天空绽放,占据了整片天空,照亮了整片天空那个,途中人们纷纷举着手机拍照,他们手机种的画面都有些不一样。只有一对老年夫妻,手拉着手,站在人群的最后面抬头望着天空的“花”,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份馈赠。这才是真正的回馈。美丽的花儿绽放在眼前,而一些人却非要通过手机来感受它的美,它的生机。也许是因为你想保留这份美好,但你在一开始使失去了这份美好。此例佳。烟花作为美景,本身兼具绚美和易逝的特点,满足材料不辜负美景与自己之意。暮年夫妻执手眺望烟火,景亦动人,情亦动人,意蕴深沉,回味无穷。

世界的馈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它是那样的普通,又是那样的华丽可贵。用你眼睛去看天上的鸟儿,你会感受到自然是多么的自由。用你的眼睛去看来来往往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辆,那你会感受到人生是多么的知足,生活是多么的充实。用你的眼睛去看景色,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人们辛苦创造出的成果的伟大与壮观。句子过长,当做修改。用心灵去与自然与万物相处,你会发现世界的美好。也许你会得到自己想了许久的问题的答复,静下来,向世界倾诉,与万物对话,与当下的自己对话。摘下耳机,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去聆听大自然的回复。(此段用铺陈写法,写出自然之美和日常之美,内含蓬勃生机。与万物相处,与自己对话,如此欢愉,如此自在。)

停下脚步,去用心灵去感受这份来自世界,来自自然地馈赠,只为了不辜负美景,不辜负自己。再次点题

评语本文题目,从材料中“都是这个世界和大自然的馈赠”截句,删改以为题。既抓住核心,又以偏正结构将重点落在“馈赠”二字,扣住“声色”,可谓轻巧精警。但材料中关键的“我”,是否能在文章中徐徐托出,成为一重隐忧。行文中巧妙使用人称,精致地选用事例,逐层深化,至结尾处,重申主旨。在材料提供的语句中,创造性地加入“心灵”,使得文章形成一个“自然 万物 心灵”的层进结构。

虽然部分句段过长,部分标点不够规范,但就全篇而言,行文流利晓畅,结构匀称自然,堪称佳作。

(点评:深圳龙华中学李成林)

7.大自然最美的回馈

考生

人们看到的,是大自然的姿态;人们听到的,是大自然的回馈。

世间万物皆美好,它们奔跑在莺飞草长的路上,携着四季和风雨,环绕在你我身边,让我们能看到万物的变化,聆听事物的喘息,走进大自然,成为自然的忠实伙伴。

没有风雨,怎能见彩虹?彩虹是自然给予我们战胜困难后的最美礼物。七彩云霞倒映在清澈的湖泊上,展现着专属的美,没有一丝波澜,它是自然的回馈。

学习时不辜负笔墨清香,休闲时不辜负天空浩渺,俯仰之间,大自然总是悄无声息地变化着。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变与不变的哲思,超然脱俗。

人在自然中显得何其渺小,而自然的威力无穷无尽。“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自然资源因我们的过渡开采所剩无几,为了造房建楼,人们过度开发,将自然培育的绿色一次又一次变成了黄色,直到泥石流、沙尘暴爆发,伤及无辜,人们才意识到危机一直潜伏在身边。

如今,随处可见爱护树林、保护自然的标语,大家深刻意识到:你敬自然一分,自然还你三分福报。人们开始植树造林,归还自然新的墨绿;开始清理河道垃圾,让鱼虾生活在有阳光洒入的水中。人们开始敬仰自然,对它的变化一一接受,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一切就像是一首大自然安排的最纯净、最和谐、最动听的交响曲。

当你走进山谷,抚摸皑皑的雪山,从雪山上流下的甘露,便是大自然对人类最真诚的馈赠。让你我在沐浴和煦阳光的时候想起自然,在呼吸清新空气的时候想起自然,将自然融入心中,虔诚地感谢自然的回馈。

评语作者以清丽的笔调,敏感而纤细的思维,抒写了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点滴感知与领悟。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作者的笔端化为一幅幅形象可感的画面,读者能在文字营造的情境中产生较为强烈的现场感,心灵受到洗礼,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

(点评:深圳龙华中学宁志斌)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僵尸作文 六一儿童节三百字作文 摘板栗的作文 让我牵着你的手作文 我是小小消防员作文 挑战自我作文500字 以春游为题的作文 作文200字大全初中 未来的衣服作文400字 关于成长的作文高中 介绍自己外貌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我的老师5句 观察蜗牛作文500字 描写春天的作文三年级 古风唯美作文开头 我发现了家乡的美作文 我心目中的良师作文 母亲的心作文600字 我的老师初二作文600字 三年级作文桂花 袁隆平英语作文 中考作文类别 描写大雾的作文 拔河比赛作文好词好句 描写炎热的夏天的作文 作文题目没写扣多少分 北极熊的作文 足球作文500字 初一我准备好了作文 泰山观日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