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一级教师肖宏琳分析河北省中考试题

2020-11-17 05:10:01
相关推荐

近三年河北省中考试题分析

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一级教师肖宏琳

一、近三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整体特点 :稳中求变,注重基础,考查素养

这几年河北中考语文命题始终坚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秉承着“稳定中谋求发展,变化中力求创新”的原则,坚持考查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核心的基本语文素养; 试卷充分彰显语文学科的特点,所设试题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试题难易比例搭配具有良好的梯度和区分度,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仍沿袭2019年试题的出题模式,继承远远大于创新,在试卷结构上、整体分值分布上,基本没有变化。在题型、试卷布局有一些创新。题型上完全采用填空和简答的形式,近八年中,唯一一次没有设置选择题;试卷布局上,字音字形和古诗文默写换了位置,使试卷整体上按照字、词、句、段、篇的由易到难的顺序。彰显了人文关怀。

二、三年试卷情况分析: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板块: 回归课本,重在运用

三年的基础知识分值保持在20分至21分之间,变化不大。今年的基础知识版块在题目顺序上稍有变动,以字音字形考查开篇。考查形式仍然注重设置情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字音字形题采取了在语段中给汉字注音和看拼音写汉字的形式,比2019年找错字并修改降低了难度, 作为第一题,比较容易让学生获取自信。古诗文默写也降低了难度,选取了两诗一词一曲两文,7分有5分属于上下句直接描写,虽然《虽有嘉肴》考查了理解性默写,但相对简单。

第3题注重了与时俱进的热点贴合,以“疫情”作为连接的热点,通过标语分析题考查学生的灵活理解能力, 语言组织能力。

第4题让学生用说明性语言描绘季羡林先生书斋画的主要内容。考查学生对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和说明顺序的掌握,知识点出自八年级下册写作训练“说明的顺序”——用空间顺序介绍自己的房间。体现了学什么考什么,教考和谐。

2019年第四题书画作品《松鹤延年》,以图画的形式,考察学生运用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的能力。 可以看出,河北省中考非常重视学生图画、文字转换能力。

往年常考的病句、排序和成语题没有在这两年考试中出现, 基础题难度明显降低,给考生更多的应考自信。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部分: 考查能力,积累提升

古诗词阅读今年独树一帜,没有选择往年的常考题型选择题,只有简答题。第5题,请解释《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第6题,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两道题,一个是对句子的准确解释,一个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都是考查对诗歌的准确和深入理解。

本次文言文的考查沿袭2018年考查方式,片段式文言文考查。选取了黄庭坚、苏轼、陆游关于读书的文章中的简短几句话,文中涉及的陶渊明、岑参也是我们熟悉的诗人,语义比较浅白,较难的几个词注释都有。基本没有为难考生。古文四个解词“亦”“及”“绝”“已”,翻译句子里的几个重点词“于”“好”“尝”“以为”“而已”在课内文言文中都能找到依据。

这三年文言文考查不论题型还是内容,变化都还是比较小的。都是选择课外文言文语段,还是注重于基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考查以及对文本的理解探究。

(三)现代文阅读部分: 深入文本,理解内涵

河北中考已连续考查3年的说明文,今年改变文体 ,考查议论文。选文为大家作品(《林非论散文》)体裁为文艺评论,以议论文考点题型为主,稍有难度。同学们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剥离灵活设问,发掘设问下的考点。

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的写人类记叙文,2019年、2020年改成了叙事性记叙文阅读,记叙文的考查,提问形式中规中矩,涉及到记叙文基础题型中的人物形象、句子的赏析、对文本的理解、段落作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名著阅读题考查《骆驼祥子》与《水浒传》,《水浒传》本为2019年考察篇目,今年再次出现,可见此篇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的占比之重。内容上从去年侧重于细节的考查再次转为对主要事件的考查,甚至增加了文学常识,人物理解,个人感悟。

(四)写作 来源生活,感情真挚

2018年给出多个解释项来写 “爽” ,2019年以贤哲苏格拉底名言“认识你自己”,考查考生对此句话的理解和感悟。2020年作文采用小材料作文的形式,根据对材料一中“习”的本义和材料二《论语》中“习”的理解和感悟,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河北中考作文命题特点:

1、考题形式不断变化,不固守一种形式

2、命题不设审题障碍,便于学生发挥。可以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个人成长中任意选材,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

3、 作文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便于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

试卷中阅读理解试题有哪些变化?

河北中考语文 “阅读理解”文体分为: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名著)。 考查面广.,分值较多,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一、文言文阅读:

河北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呈现出以下特点:

1、文言文考查篇目由课内向课外转移。

2015年开始为全课外文言文。文言文阅读材料全部选自课外,避免了学生们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课内文言文的记忆、背诵上, 有效避免猜题押题。

2、文言文阅读选材课外,考查点在课内。

这样真正落实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新课标要求,使得河北省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3、考查知识点不断创新。

实词解释、虚词辨析、句子翻译为常考点,还包括: .文章内容理解、信息的概括、人物分析等。

4、题型为断句、填空、选择、简答等,分值14-15分之间,题量保持4-5个,都变化不大。

二、名著阅读

近年来,河北加大对名著的考查,最大的变化是2014年开始把名著考查放到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2014年《五猖会》、2016年《骆驼祥子》选段,把记叙文阅读和名著阅读合二为一,其他年份都是作为单独的阅读板块呈现。 考查点涉及文学常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阅读体验等,难度不是很大,但呈现出开放和灵活的态势。考试的题型多为填空、简答等。

2020年名著阅读由去年的7分增加到历史最高的8分,也在提醒我们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名著阅读的考查不拘泥于学生对某一本书的某一个具体细节某个人物形象的背诵记忆,而是注重学生在阅读名著时的个人体验,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读书经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积累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作品”。名著阅读不再是做做题,看看故事梗概就能应对得了的,而是要真阅读、精阅读、感悟式地阅读。

三、说明文、议论文。

近几年河北省中考说明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交替考查,从2016年到2019年说明文已连续四年出现在河北考试真题中,文本的选择以体现文化内涵为主导,重在对文本信息的概括、重点词语的理解以及对文本的探究能力的考察。2019年与前几年不同的:往年对说明文知识的考查,如结构知识(2018年出现),说明文语言特点(2017年出现),说明文顺序(2016年出现)的考察,都没有出现,淡化文体知识,转而更加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探究。

议论文时隔几年今年出现在中考试卷中,选文为大家作品,考查重点和说明文一样,重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探究 ,提醒学生真阅读。

四、记叙文

记叙文为每年必考,选文内容渐渐向名家名篇靠拢,所选文章大都富含的思想感情丰富,内涵具有深意。题型变化不大,考查句段作用、词句赏析、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情感探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所选的文章篇幅较长,1983字。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有较高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阅读题材料的选择,透露出出题人倡导学生重视阅读的正确导向。

2019年文言文选自清张英的《父子宰相家训》,讲的主要是读书方法(张家张英和张廷玉都为宰相,张家有“父子双宰相,一门六翰林”的美誉,) 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意在引导学生重视读书、学会读书、能够熟练运用书中的知识解决问题。2020年文言文第9题从甲文中获得怎样的启示。甲文从反面告诉我们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议论文《真情实感》也在启发我们在写作散文时,不矫揉造作、不虚情假意,要抒真情,真情才值得回味、经得起咀嚼。

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的建议和意见

什么是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感性认知能力。

即对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读过一篇文章,能弄懂词、句所表达的基本意思,知道文章是什么体裁,写的是什么,能对所写内容进行复述。

2、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

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关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知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3、鉴赏性理解能力,即评判能力。

阅读时,能在全面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能考察其真实性,能判定是非曲直。既能鉴赏,又能批判,从而真正在阅读中增长学识。

4、创造性理解能力。

读过的东西经过思维的过滤,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并能因此生出新意。对作品的理解能同现实生活相联系,把书本知识同自己掌握的知识相沟通,善于触发联想。

前两项属于初级阶段的阅读能力,后两项属于较高级的阅读能力

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的建议

一、大量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大语文教学”的表现之一就是阅读量大。部编版教材从阅读组织上说建设“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即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 三位一体”中的“课外阅读 ”除课程标准上提到的必读名著阅读外,每册推荐4部课外自主阅读名著。每单元至少有一两课提供拓展、延伸的篇目,即“1+X”。课标明确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大量的阅读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成绩。

二、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初中阶段课程较多,学习十分繁重,学生都反映没时间读书。建议同学们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 坚持每天挤20-30分钟时间阅读文章。习惯的力量是很可怕的,当我们养成了读书习惯,自然就会有阅读量上的积累,长期坚持终身受益。

学生阅读的书籍可以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可以海阔天空、形式不拘;可以诗歌散文,亦可以是小说戏剧。凡是学生愿意读的,只要内容健康,只要是历史和现实中主流社会认可的文章,都可以广泛阅读。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阅读氛围。促进学生自觉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

三、注重“思考”和“阅读”的结合

初中生的阅读不要停留在浏览式的泛泛的“浅阅读”,要逐渐向展开思维,进行深入的思考的“深阅读”发展。有读有思,边读边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建议初中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作批注,或写提纲、或抄录名言警句和佳句,感受较深的可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四、 倡导学生养成“读说结合”的习惯

古人云“读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每个人读一本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建议大家把所阅读的内容、心得体会在同学们中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交流读书见闻心得感想,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加深思考,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在大语文教学观下,中学生必须高度重视阅读,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在广泛阅读中得到滋养和成长!

阅读理解与写作的关系

当前的现状是,许多学生写作水平较低,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有米难炊”或“无米之炊”的难题。学生即使有亲身经历,有物可言,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描绘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可碍于语言空乏,结果明明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也会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究其原因,是把阅读和写作割裂造成的。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关系密切。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源泉,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大凡文章写得好的学生也恰恰就是那些爱阅读、会阅读、阅读理解能力强的学生。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对写作有促进作用。简单可行的办法,我们要重视教材文本的引领作用。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无论是语言、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模仿借鉴。建议同学们充分挖掘阅读文本的现实资源,多积累,不断的吸收营养,丰富自己的词语宝库,为写作提供优美的词汇,使表达更加流畅有力。

新时代倡导的大语文教育观,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双翼,缺一不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生态保护作文 好的作文标题 英语作文我的学校 作文一件开心的事 做蛋糕的作文 作文选择 500字叙事作文 推荐电影英语作文 象征手法作文 路作文800字 购物的英语作文 二年级50字作文 旅行作文开头 优秀作文350 作文500字写事 450个字的作文 小学作文6年级 我的性格 作文 丁香花作文 有关人的作文 作文能写什么 温暖400字作文 高中语文作文范文 优秀的作文素材 井冈山作文 抗疫人员作文 作文获奖感言 五百字作文初中 作文优秀片段 老师教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