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安徽涡阳县老子研究会“道家智慧”征文大赛」:绽放如花|张玲

2020-11-24 14:35:01
相关推荐

绽放如花

文/张玲 编辑/磐石

古人云:“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先贤创造了灿烂、辉煌、历久弥新的文化、泽被后世的中华经典。如何修养官德、淡泊名利、清廉为民,老子感触尤深,也最有发言权。虽然时光流逝了两千多年,但老子的清廉思想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他认为人之肉身是欲望的发源地。由于生存是人的第一欲望,因此,寻求第一欲望的满足是无可厚非的。老子认为自然是无欲的,道是无欲的,人也应该是无欲才合于道,他说:“常无欲以观其妙”。人的祸患基本起源于人贪婪的本性,永不知足,不能自我约束,正如盛水过满容易倾溢,兵器太锐容易被折断一样,面对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不能做到自律,就会遭及祸殃,自毁前程。老子的清廉启发党员领导干部对待功名富贵,应适可而止。因为水满自溢,人自满必会跌倒;人若锋芒毕露,这种锐势不能长久持有;因为过于刚强必易遭打击,容易折断;金玉满堂,但却不能永久拥有;而那些恃富而骄的人,最后必自取其祸。

在老子看来,春秋时期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是统治阶层私欲无限膨胀,不爱惜民力的结果,并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因此老子提倡清廉为政,清心寡欲,廉洁为民。《老子》强调:“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59)老子强调要坚持廉政的价值导向,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处理好公私关系,始终做到以民为本。他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49)(《老子》)” 他认为统治者应顺应民心,以民心为基础,以民意为转移,不以一己或少数人意志取代百姓意志,更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人民身上;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万物将自宾从,自化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富足,纯扑。(57)同时,老子认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34)强调执政者尤其要正确对待人心人欲,不使贪欲泛起、杂念纷飞,用清静的心态对待名利,视名利如过眼烟云,以静制动,以清降浊,以正大光明的道德光芒驱散心头的隐私雾障,从而使他的执政治理达到清明的大治。

老子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他主张统治者要以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方式为政治民,不过多地干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老子指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对从政者说的目的就是一个上行下效的道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为官干净少苛捐杂税百姓自然丰盈,为官不喧嚣,百姓自然安宁,为官不没事找事,百姓自然尊重政府,信任政府。老子用“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道理。“烹小鲜”即烹制小鲜鱼,最忌不停地锅里来回翻动,那样小鱼就难免被肢解。治理国家就像烹制小鱼一样,应小心以不扰民为主。如果君主和官吏总想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指使人民,改变社会,朝令夕改,百姓则无所适从,国家就动乱不安。相反,如果国家制定的政策法令以民为本,顺乎民意,且能够得到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就会收到以百姓安居、富国强兵的效果。老子则说:“朝甚除,田甚芜,全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老子告诫执政者要亲民爱民,不追求个人私欲,不好大喜功,而要专心履职,若因为私欲而将百姓利益置之身外,因为功劳就骄傲自夸,就如同“盗”,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动摇执政根基。

老子指出“罪莫大于贪欲”。贪欲之人,常因贪得无厌而胡作非为。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色、音、味这类刺激感官的东西,常常能困敝、麻痹人们心灵的天性,一个人如果被欲望和感官左右,不仅会迷失本性,而且会危及个体的生存。“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只有少私寡欲,不为欲望所牵制,才是保全生命的长久之道。老子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常足是最大的足,是永恒的足,是无祸无咎的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百姓困苦皆由统治者追求奢侈的生活而引起。因此,他崇尚节俭,反对奢华。他希望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不要走极端、存奢望、好大喜功,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素质。他认为,善于堵塞利欲的洞穴,发觉悟之心,破色魔之障,节制欲望,就会没有忧虑,也是升华生命价值的最好选择。

历朝历代,老百姓都尊重、赞成、传颂清官。“道不虚谈,学贵实效”,“苟利国家生死己,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名利面前能否持有淡泊之心、超脱之怀,是判断一个人思想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古语云:“珠莹则尘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欲不能染”。清白做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觉抵制“私欲”膨胀,摒弃“利欲”攀比,战胜“物欲”诱惑,把廉洁从政视为“仁者之德,为官之宝,从政之本”。其次,他在《道德经》推崇圣人的廉洁之举。圣人不积累财富,而是将自己的财富用来接济民众。针对“圣人”在廉政建设中的特殊价值,老子指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希望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为普通民众作出表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为腹不为目”(12),仅仅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而不要过分贪求,这样,百姓自然会崇尚纯朴,俭约不奢,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65),惟其如此,天下方能祥和安宁,政治自然廉。再次,老子主张加强统治者的道德修养,修身正己,以身作则,并强调为官者的道德修养是搞好廉政的根本。汉代名士桓宽说过,“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上级官员以身作则,自身做到了廉洁,就能对下级起到示范约束作用。相反,如果上级带头贪污受贿,就会上行下效,渐成风气。故陆赞说:“上好利,则下思聚敛;上求贿,则下肆侵孟”,由此导致“廉耻之道衰”。因此,老子告诫世人与执政者“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在这里,老子不遗力地再次开导廉与腐的不同结果,他要求对物质财富不过分强求,不取俸禄之余的非份之得,见色不迷,见物不贪,见名不取,见利不图,那么“可欲”之罪、“不知足”之祸自将消逝无形。告诫执政者爱之越多,追逐者浪费现象越严重;藏污纳垢越多,离败亡越快。他曾剖析腐败对国家和官员自身的危害,指出,为政者能否勤政廉洁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9),腐败是统治衰亡的根源和前奏,统治者如果为谋私欲而置天下百姓于不顾,就必然会丧失民心,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动摇统治根基。相反,只有力行廉政,拒斥腐败,才可能国泰民安。

老子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为什么要提倡仁义?因为人们心中已失去了道德准则;为什么要有一双慧眼?因为要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为什么要表彰忠臣?因为贪官污吏太多了;为什么要歌颂清廉?因为腐败会导致社会走向衰败。老子强调:“治人事天,莫若啬。”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养护身心,爱惜精力非常重要,而贪得无厌却是耗费精力的不智之举,因此老子要求为官者不贪得。他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名位的争夺、财货的贪图,是导致社会混乱与冲突的主要原因。他主张要做到以上“三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提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要求为官者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认为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一切的罪孽起源于不知羞耻的欲望;一切的祸患起源于不知羞耻的不知足;一切的错误起源于不知羞耻的想要得到。

斯宾诺莎认为,如果人们被感官快乐所奴役,沉溺于资财、荣誉和感官快乐的追求,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名和利不过是限制他自由的束缚罢了,失去了名和利,老子还能逍遥快乐的原因是他拥有大的智慧,拥有大智慧的他对名利的剖析,鞭辟入里、透彻精深,如一株盛开不败的清廉之花,常驻芳华。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张玲,女,安徽潜山人,安徽省作协会员,现任职于安徽交运集团安庆汽运有限公司潜山分公司。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小说的作文 春游作文怎么写 懂事的作文 关于比赛的作文 小猫作文400字 作文题目写什么 三年级的作文题目 超能力 作文 爱国作文800 成长有关的作文 我想有作文 优秀作文初三 素养的作文 变脸作文 作文 爽 植物的作文300字 写理想的作文 遇见作文结尾 学校活动作文 英语作文短 四季景色作文 坚韧的作文 我自己英语作文 中考作文材料 英语作文朗读 无人机作文 密码 作文 初一700字作文 抒情作文600字 意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