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古代考试真的很简单吗?古代学霸的科考往事

2020-11-25 06:20:01
相关推荐

今天是高考的第三天,还有最后一科,高三的学生们就要解放了!从古到今,考场都是一个人人生转折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多数人的人生发展方向。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感叹,如果我活在古代就好了,只考一门写作就行了,而现在我们的每一科都考好了,才能考上一个好学校。其实,古代考试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相反,它要比我们现在的考试难上十倍百倍!

在古代,能够在科举中金榜题名,是许多文人志士一生的追求目标。今天,我们看看“最少年”的白居易、“学霸”苏轼、“最执着”的蒲松龄的那些科考往事。

白居易:畅销诗人考场得意

白居易画像

唐代诗人白居易,五岁能作诗,而且后天依然非常用功。他在《与元九书》里自述道:“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古成疮,手肘成胝。”或许是因为他读书太过于用功,所以影响了健康,年纪轻轻就“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

刻苦用功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据《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初到长安时拜访诗人顾况,顾况见了他的名字,就先笑道:“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后来看到他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从此,白居易声名大噪,他的诗在长安城被争相传抄,甚至还远播到新罗和日本,可谓是当时的“畅销诗人”。

在名声的加持之下,白居易的科举之路也比较顺利,他在二十八岁时中第四名进士,而当年全国仅录取了十七名。多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白居易意气风发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而后,他又参加了吏部的考试,名列甲等,从此走上了仕途。

韩愈:六次落榜的文坛领袖

韩愈,被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连大文豪苏轼也是他的忠实“粉丝”,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然而,他的应试之路却充满了波折。

韩愈自幼苦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鸡鸣而起,孜孜研读”,“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然而,这样勤奋的他,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却连续三次都名落孙山。其中一个原因,是他的写作方法不讨主考官的喜欢,譬如第三次考进士,韩愈看了主题灵感一来,没有用骈体,而是用古文体挥笔而就。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到了第四次考试,他把去年的文章又重新写上考卷,这次的主考官却觉得很好,于是他终于榜上有名。

在唐代,及第的进士要想做官,还要参加吏部组织的考试。然而,韩愈在吏部考试中又接连失败了三次,只能作诗自叹:“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直到34岁那年,他才终于被朝廷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苏轼:“学霸”就是任性

苏轼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诗词书画样样精通的全能人才。在二十岁那年,苏轼就跟随父亲苏洵和兄弟苏辙离开家乡,千里迢迢进京去赶考。当时任主考官的欧阳修看到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可谓是眼前一亮,以为如此好文应该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由于怕引起旁人风言风语,于是将此文只评为第二。最后拆卷以后,他才发现是苏轼的作品。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杨万里《诚斋诗话》记载,欧阳修对苏轼此篇文章赞叹不已,跟他讨教一个典故的出处,苏轼坦率直言:“何须出处!”欧阳修听后不仅没有懊恼,还十分感慨:“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在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也表示“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此后,苏轼接着参加了北宋更高级别的考试——制科考试,获三等并走入仕途。据统计,两宋三百多年间制科共举行御试二十二次,入等者不过四十余人,而制科入三等者仅有四人,苏轼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学霸本霸”了。

孟浩然:朋友遍天下 无“进身之机”

孟浩然画像

孟浩然出身于书香世家,早年隐居于鹿门山,“以诗自适”。弱冠后,辞亲远行,“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在远行路上,孟浩然结识了张九龄、李白、王昌龄、王维、张子容等众多朋友。据学者统计,如今孟浩然留下来的诗作有260多首,其中仅交往赠答诗就有130多首。

孟浩然也曾有过“高光时刻”。39岁时,孟浩然第一次赴长安,虽未能高中,却因在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名气都传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不过被接见时却因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句诗“得罪”了唐玄宗,引得玄宗不悦:“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而后孟浩然再次赴长安求仕,仍不仕。虽仕途困顿,不过孟浩然为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人缘好,又有诗才,归隐后便寄情山水,终“病疽背卒”。

金圣叹:“零分作文”的批注“奇才”

金圣叹为人诙谐幽默,学问渊博,自称“以吾之才,入学如取芥耳”。现实却是,他曾三次名落孙山,落榜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有一次试题为“西子来矣”,本意是以西施曲线救国一事来写作文,结果金圣叹提笔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考官批复:“秀才去矣!秀才去矣!”

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金圣叹是“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时文,或于卷尾作小诗,讥刺试官。辄被黜,复更名入泮,如是者数矣”。

虽然总写“零分作文”,但是金圣叹却是当时的“畅销书”作家。他把《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评为“六大才子书”,做了自己批注的点评版。这些点评版极为畅销,“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

蒲松龄:半生为科考 场场皆落榜

蒲松龄画像

蒲松龄很小的时候就能吟诗作赋,曾以“神童”之称闻名乡里。他19岁时就考中秀才,但接下来的52年,他参加了44次考试却次次落榜。

其中有一次落榜,竟是因为蒲松龄在书写时漏掉了一页。据记载,清代科举考试有严格的书写规定,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五个字,且必须按页码顺序书写。蒲松龄这种“越幅”(俗称跨页,页码不相连接)的行为违反了规定,不仅被取消考试资格,还被张榜公布于世。

他曾慨叹自己:“年年文战垂翅归,岁岁科场遭铩羽。”71岁时,蒲松龄再次赴考,终于被破例增补为“岁贡生”。

蒲松龄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虽科举之路坎坷,却因创作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声名大振。如今,《聊斋志异》在世界各地已有近20余种语言译本,许多故事也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受到观众的喜爱。

结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还是如今的高考,在实现人生梦想的过程中,必然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话又说回来,考试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金榜题名自然得意,纵使名落孙山,也可以从他处寻得人生的意义,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那一束阳光作文 我喜欢小狗作文350字 珍惜的作文800字 初一作文600字叙事 尊老爱幼作文 禁毒心得体会600字作文 小学三年级过生日作文 童年趣事写一篇作文 自己的优点作文300字 给某某的一封信作文 描写风景的英语作文 珍藏友谊作文600字 他感动了作文500字 零作文 随便作文300 带提纲的作文 高考优秀作文开头 这一刻 作文 关于积极向上的作文 暑假生活作文 扫黄打非作文400字 小考的作文 生活经历作文300字 母亲的关爱作文500字 生命是什么作文300字 学包饺子的作文300字 有家人真好作文 幸福的约束作文600 你最喜欢的食物英语作文 叙事作文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