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全国名家“盲评”!第七届“井冈山文学奖”揭晓!有你读过的作品吗?

2020-11-25 21:40:01
相关推荐

“井冈山文学奖”始于2013年,是江西日报独创的一个文化品牌。每年在上年度《井冈山》刊发的作品中,由全国名家评委通过“盲评”方式,遴选出作品奖10件、评出文学新锐奖1名,并产生热心读者奖5名。

《井冈山》刊发的报告文学,近年已五次摘得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两次)。这五篇作品,都是从“井冈山文学奖”滥觞而出的。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丁振海撰文如是评价:“《井冈山》历史悠久,文脉深广,佳作纷呈,在业界久负盛誉,声名远播……如此殊荣,创下了中国报纸副刊史上很难超越的历史纪录。”

(▲点击查看大图)

第七届“井冈山文学奖·作品奖”

获奖作品及名家点评

点评人:施战军

1. 《风正一帆悬》 (作者:孙丽君)

(体裁:报告文学 见报日期:2018年1月19日)

点评:文章将鄱阳湖为何需要采砂、如何治理偷采乱象描述得清楚简练,将治理者老淦的故事讲得有血有肉、让人感动。

2. 《青山着意化为桥》 (作者:祝芸生 毛江凡)

(体裁:报告文学 见报日期:2018年10月1日)

点评:1958年,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60年间,江西全省的血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作者以此为切入点,详细地将这60年前后的故事串联起来,让人看到了江西卫生工作者坚守岗位拼搏奋斗的精神。

3. 《月满大江》 (作者:秦 璐)

(体裁:散文 见报日期:2018年3月23日)

点评:莲花县、余江县和南昌市,他们都有着各不相同的治理水污染的方法和故事。作者将这些故事充满诗意地娓娓道来,让人在感叹江西治污成果的同时对这片土地充满向往。

4. 《血色血脉》 (作者:慕容一亚)

(体裁:报告文学 见报日期:2018年7月27日)

点评:本文讲述的是1927年红军第一所医院——茅坪医院创办过程以及在两年内的困难重重、缺医少药但顽强拼搏的发展历程,不仅鲜活地展现了那段艰苦岁月,更显示出共产党人不屈不挠永不言弃的革命精神。

5. 《第一书记》 (作者:祝芸生 毛江凡)

(体裁:报告文学 见报日期:2018年4月13日)

点评:故事主人公胡学发,是千千万万个“第一书记”中的一员,他为脱贫攻坚事业殚精竭虑,倒在了扶贫一线。文章多视角、多维度地还原了其感人事迹以及他牺牲后人们表达的真情,感动人心。

6. 《辙 印》 (作者:彭文斌)

(体裁:报告文学 见报日期:2018年3月2日)

点评:通过三名列车员的春运故事,透视中国铁路的变迁与发展,平凡真实而又令人慨叹。

7. 《心如灯盏》 (作者:张昱煜)

(体裁:随笔 见报日期:2018年3月2日)

点评:文笔细腻、朴实,将元宵节时家里点的年灯作为切入点,展现了豫东平原与赣江之滨小城的民俗文化,读来很有温情。

8. 《为一条鱼道动情》 (作者:安 然)

(体裁:散文 见报日期:2018年7月6日)

点评:一条鱼道,隐于水利枢纽中;一片真情,动在万物安宁时。

9. 《向上生长的田》 (作者:郭远辉)

(体裁:散文 见报日期:2018年8月24日)

点评:桃源的美丽梯田令人向往,开垦梯田的客家人新形象、新状态更让人惊喜。

10. 《秋在青山妩媚处》 (作者:浇 洁)

(体裁:散文 见报日期:2018年11月2日)

点评:文章展现了清贫的村党支部书记郭玖明扶贫助学的感人故事。作者没有过多煽情,而是用充满画面感与真实感的语言去描绘一个真实的人物与环境。平凡中才见伟大,质朴中更有深情。

评委简介

施战军,《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评论家。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入选者。

刘琼,《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中国作协小说专委会委员,评论家。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

副刊“富”刊,文化渊薮

□ 刘 琼

江西历来是文化渊薮,历史上名流辈出、大师纷呈。远的不说,拿手头正在写的陶渊明为例,五柳先生陶渊明原籍江西宜丰,出生地和做官的彭泽、滞留的桑园村都不出今江西大圈儿。作家创作大都基于个体的生命经验和体悟,所以,可以想见陶渊明那些田园诗包括著名的《桃花源记》,或多或少都是江西风物的一种艺术表现。陶渊明以下,江西几乎历朝历代都不乏名家名作——我指的是文化文艺,包括近现代。

最近跟江西产生了好几个联系。其中一个与方志敏文学有关。江西是革命老区,出生在上饶的方志敏是江西的杰出儿女,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杰出的散文家——以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清贫》为证。还有一个联系,便是《井冈山》副刊。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栏目和文章里,我的确读到了一股久违的文气、一种可贵的坚持和一个有高度的积累。为什么这么说?

说实话,我也并还在办副刊。在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当然对副刊倾注了深厚的感情,衣带渐宽终不悔那是不用说了,但同时也清醒地知道,在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办好副刊极不容易。一是要寻找理想读者,二是要拥有靠谱作者,三是要做出特色。这三点难度是同等的,也是相互影响的。没有靠谱作者,就办不出特色;到哪儿去找理想读者?!有人会说理想读者需要培养而不是寻找,从长期可持续的角度,道理可以这么讲,但办报纸,发行和传播是立竿见影的事,不能稍有懈怠。这三点,《井冈山》副刊都非常到位,特别难得的是,在信息碎片化、轻薄化、同质化的时代,《井冈山》副刊既面目清晰、文风独特,又底蕴深厚、题材丰富。它不仅依托江西独有的历史传统文化,也依托珍贵的革命文化和生态文化,团结了一大批作者,刊发了许多名家名作,也培养了一些具有忠诚度的本土作家,为促进江西文化发展、搭建江西文学写作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刊发见报的这些文章,无论是历史随笔,还是生活写真、现实报告,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言之有物、讲究规范。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到编辑的良苦用心。办副刊一曝十寒不行,需要坚持特色,进行长期的文化积累。有文化积累才有信息的厚度和高度,缀在报尾的副刊才有地位,才会从大量的信息源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阅读报纸的理由和目的。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办副刊也不能停滞不前,要研究阅读特点、用户需求,让副刊有营养、有情趣、有文化味儿,让副刊的“副”成为“富”,副刊就会成为净化精神和心灵的绿洲。

红孩,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化报》主编。散文家、评论家,文化部艺术评论专家库成员。

回到我们的应许之地

□ 红 孩

江西是我多年魂牵梦绕的地方。只因小学时,读了袁鹰先生的散文《井冈翠竹》。每当看到去过井冈山的朋友给我写有关那里的散文或诗歌,我就羡慕得不得了。近些年,在全国报纸副刊评奖中,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屡屡获得大奖,这就让人不得不从业务上给予更大的关注。

我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看到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大约是在三十年前。那次我在图书馆翻看报纸,当时看到的还有人民日报的《大地》、文汇报的《笔会》、北京日报的《广场》等各报副刊。这些副刊,对于当时的文学青年不知有多大的诱惑力!

2012年5月我到延安采风,有感于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产生过程,回来写了一篇随笔《一次没有名签的会议》,我经过反复比较,认为投给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更为合适。很快,文章发表出来,并且获得当年度的“井冈山文学奖”。如果说,我的文章记录的是“一次没有名签的会议”,反映的是那次民主、平等的会议,那么,作为本届“井冈山文学奖”的评委,我则看到了一次公平、公正的评奖。

我做报纸副刊编辑二十多年,对于副刊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关注报纸副刊的发展,也虚心向各地报纸副刊学习。通过本届“井冈山文学奖”的评选,使我能集中时间对2018年发表在《井冈山》副刊上的部分作品进行精心阅读。

我以为,《井冈山》副刊的作品定位高,高唱主旋律,歌颂新时代,是她的主色调。《井冈山》刊发的散文大都紧贴时代,关注现实,面对基层。江西山水众多,环境优美,这无疑为江西的作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如刊发的《但见九江送流水》《怀抱竖琴的信江》。

同时,《井冈山》刊发的作品,视野宽阔,题材很有针对性,如当下社会关注的生态环境保护、精准扶贫等。当然,编者又不局限于看江西写江西,还努力着眼于外面世界,如刊发的《深圳文脉》《永嘉随想》等。

当今副刊,文学作品中以散文居多。但从历史的经验看,副刊中的杂文、随笔有时会更为读者所青睐,像当年的三家村札记《燕京夜话》就一直被报人津津乐道。《井冈山》副刊非常重视杂文、随笔,专门开设了“滕阁听风”“豫章随笔”专栏。2018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心如灯盏》《樟香》《汉字千秋》等。这些作品,虽然谈不上辛辣,但其文笔的讲究也是让人欣赏的。

副刊的作品,虽然不同于杂志上的作品更文学化、个性化,可报纸副刊作品的独特美又不是杂志作品可比拟的。一般来说,报纸副刊作品要求文字短小,语言隽永,意境深远。总体来讲,《井冈山》副刊作品首先立足于题材的策划,重点围绕当前的政策、主题,尤其关注国家大事,然后,就是用完美的文学形式去表现。应该说,《井冈山》副刊的文学作品,在散文、报告文学、随笔等文体的确立上十分清晰。

想来,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获奖多,质量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代人或几代报人长期积累、长期坚持的结果。由此,我想到一句话——回到我们的应许之地,愿与《井冈山》副刊同仁共勉。

徐可,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作协会员,启功研究会理事。散文家、评论家。

“绿”满《井冈山》

□ 徐 可

第一次到井冈山,我就惊叹于她的绿。无论是高山还是平川,触目之处,满眼都是绿油油的绿。

而今,我登上另一座“井冈山”——文学的《井冈山》,举目四望,分明看到了又一片葱茏的绿色,那是一篇篇文学力作,迸发出的生命的颜色。散文、诗歌、随笔、报告文学,配以精美的图片,如同满山遍野的苍松、翠竹、青草、鲜花,枝叶葳蕤,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令人沉醉不知归路。

捧读入选第七届“井冈山文学奖”终评的30篇作品,我仿佛细细欣赏着井冈山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感动于每一片嫩芽的勃发,每一朵花蕊的绽放,每一颗露珠的滴落。历史与现实,昨天与今天,在作家们的笔下成为一篇篇优美精致的佳作,传达出撼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井冈山》副刊,从诞生之日起,就承继了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井冈山精神。四十多年来,她坚守“与时代同行、以文学为魂、与读者连心”的文学定位,坚持“文新结合、丰富多样”的办刊理念,打造了一座文学的高峰,成为“文学的摇篮,作家的朋友”。她根深叶茂,绿荫如盖,在传统媒体不断衰落、报纸副刊日渐萎缩的今天,逆势飞扬,不衰反盛,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全国副刊界、文学界享有盛名。尤其是以“盲评、高规格”为特点的年度“井冈山文学奖”评选,至2018年已成功举办六届,在全国文学界、副刊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报纸诞生起,副刊就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份报纸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副刊的品位,决定着报纸的品位;副刊的品格,代表了报纸的品格。不少报纸往往因副刊而闻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北京的《晨报》副刊(原名《晨报副镌》),就因为刊登鲁迅的《阿Q正传》而载入史册。而这部经典作品得以产生(不只是问世),很大程度应归功于《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的“善于催稿”(鲁迅语)。这也正是好编辑与好作家、好作品的关系。有了好的办刊理念,还要有好的副刊编辑。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编辑与作者共同智慧的结晶。在中外文坛,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

《井冈山》的成功,离不开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勤勉敬业的编辑队伍。是他们独到的审美眼光、深沉的文化情怀、厚重的文学功力,成就了《井冈山》高蹈的文化品位;是他们的脚踏实地、不辞劳苦、甘当绿叶,成就了《井冈山》的优雅崇高。四年五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三次摘得“皇冠上的明珠”一等奖。如此不俗的业绩,创造了中国报纸副刊史上很难超越的历史纪录,这是对《井冈山》人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井冈山》副刊的品牌效应,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使这座文学高峰的生态更加良好。大家云集,佳作荟萃,姹紫嫣红,争奇斗艳。

“绿”满《井冈山》!

第七届“井冈山文学奖·文学新锐奖”

获奖者:江锦灵

■ 推荐理由:

江锦灵的文字灵动而富有文学气质,作为一名80后基层教师,他的作品汲取了乡土的养分,也是从多思敏感的心田里生长出的。他的写作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杂糅,及物而不拘泥,抒情而不空泛,具有个性化的审美特征。观察他近年的散文写作,我们看好他未来的长势和写作前景。

▲简介:

江锦灵,1984年出生,江西余干人,教师,省作协会员。文字散见《江西日报》《星火》《中国校园文学》等百余种报刊。

用文学提纯人生

□ 江锦灵

被幸福的闪电击中!很想告诉每一位亲友,乃至陌生人:我羽化了几秒钟。

此刻,感谢太轻,适宜表白。离“登堂入室”尚远,但“暗恋”十余载,总算一朝“牵手”。

与《井冈山》的缘分源于收藏和阅读:报纸若有起皱的,尽量用手抚平,小心翼翼折叠,码齐,装箱,顿生成就感;品读排版精美、味道纯正的《井冈山》,不免跃跃欲试,运笔如犁。偶有收割,即慰锅碗瓢盆的烟火。

《井冈山》上,酿出不少馥郁醇厚的“原浆散文”。我的自身写作,也当是以生活为原料、用生命作酒曲的发酵,携带血性、汗渍和泥土味。因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所限,恐难抒写“高大上”,就致力低处的景致与情思吧!那里至少拥有或圆润或粗粝的卵石、或隐忍或疯长的草木,用新锐的笔触努力掘深、拓展属于自己的文学疆域,更期待以温暖和微亮感染同路人。

真诚觉得,“新锐奖”是颁给一个写作群体的,让伏案奋笔者,不经意一抬眸,就触及自信之光。我有幸忝列这个群体,很想在《井冈山》种下一个承诺:努力维护她的纯度,决不稀释她的含金量。我将不负邂逅的殊荣。

幸福的闪电一晃而过,从此鞭策我一路前行。

第七届“井冈山文学奖·热心读者奖”获奖名单

简根英 (吉安市)

李兆莲 (南昌市)

钟祥淦 (全南县)

罗广明 (广州市)

胡春麟 (吉水县)

作者说

回归孩子眼

□ 浇 洁

《井冈山》无疑是一座文学的高山,它陡峭,庄严,而又神圣。攀登它,有登临的快意与荣耀,更有艰辛。

当然,这一切源于党报副刊的一种社会担当、文学道义,更主要的是来自副刊人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和砥砺前行的赤子情怀!

《秋在青山妩媚处》一文,就是经过编辑一次次温柔“逼迫”,令我数易其稿,再精心编辑而成的。在反复的琢磨中,我悟到了报告文学写作的新技巧,有了切切实实的提升。

写作此文的初衷,缘于感动。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省吃俭用,身上穿的是别人送给他的破旧衣服,坐的是用奶粉罐拼组的“凳子”,小腿上有条砍毛竹留下的一寸多长的伤口……就是这样一位农民,却年复一年地扶贫助学。

当今社会,人性里的好,往往令人惊讶和怀疑。我们要从世故的缭乱中回归孩子眼,去发现周围那些暗处的幽光、冰下的绿芽,去看见复苏、明亮,看见善良就在此时此刻眼帘的闭合之间。

从这种意义上说,此次“井冈山文学奖”,颁给的是那些不负初心的美好、不断前行的灵魂,这也是文学怀揣的烛照本义。

不只是感言

□ 安 然

我在《井冈山》副刊的第一个稿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发在“文朋诗友”栏目;同栏刊发的,还有作家江子对我的推介。彼时,我初涉网络文学,对于写作,纯属玩水心态,绝没想到会得到省级党报的青睐。

近20年过去,我从单纯的写作者,也成为一个设区市党报的副刊人。以双重身份,我始终关注着《井冈山》副刊。时代以迅猛之势巨变,一切的事物都在或抵抗或消亡中沉浮。对副刊有着深厚情结的我,深切读得懂同行的情怀,知道坚守初心追求卓越的不易,也因此,对于其守正求新的办刊情操,精美高雅立体丰润的办刊风格,始终抱有深深的敬意!而持续七届的“井冈山文学奖”,更体现了《井冈山》副刊的高度,浓缩着副刊文化的精华。对于我,它是一个芬芳花园,我一直被其生机打动,没曾想,这里会有一朵花儿,也为自己开放!

生活中,我是这样一个人:每丢一个塑料袋,即生出对环境和后代的深深罪感!正是这种“罪感”,造就了我对一条“鱼道”的敏感。我站在大坝上,打量眼底鱼道,那一刻,我把自己化作了一尾在地球的江河湖海里游弋巡回的鱼,为还能有一条环球的生之通道而感恩不已。

提倡生态文明,说明我们欠万物的,绝不仅仅是一个道歉!物我同在,一条鱼道值得我们动之以情。书写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我们能够脸红自省。但愿一切还来得及!

大湖之上 足音回响

□ 孙丽君

我必须怀揣感恩之心,写出如下感言。

得知获奖的消息,我刚从鄱阳湖区返回。在荻花烂漫的暖阳中,再次邂逅候鸟与江豚。那里正是《风正一帆悬》的采写地,许多与之有关的记忆,瞬间被打开。

2018年一个将雪的午后,因为那篇投稿,我接到陌生的《井冈山》副刊主编的改稿电话。我惊喜到有些错愕。《井冈山》在厚植高树的同时,竟不忘眷顾一朵渴望摇曳的小花。

幸福和流感,双双将我击中。

受命于风雪之际,我再次深入湖区。在严寒中感受鄱阳湖守护者的艰辛,在笔耕宵旰中接受严格的打磨。我的双颊微烫,分不清是高烧的缘故,还是幸福在灼烧。一场持续一周多的高烧退去,我突然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这一切,重构了我对写作的认知。通过《井冈山》,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写作的深意。

于我而言,《井冈山》是创作的雪线。雪线之下,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最初的萌动以及写作者奔流的创作冲动。雪线之上,更多的是淬炼后的冷峻思考,内敛下的深层探究。而越靠近越能感知,这座大山的矿脉里,涌动着对生命、民生的暖意和对家国天下的炽热。

在《井冈山》,我们手中的笔,始终与这个伟大的时代保持同频共振。这大概也是我一次次走近鄱阳湖,不厌其烦、不改其乐的真正原因。

大湖之上,波光鱼跃。一串闪光的足迹,正踏响如歌行板。此刻,我将从这里出发。

获奖者感言

● 《青山着意化为桥》以豪迈的雄心、深情的笔法回望波澜壮阔的江西血防事业,这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呼应与告白,是对过去的荣光与今时之奋斗的汇合,是新时代江西人民凝心聚力、兴赣富民的全景写照与时代缩影。

这篇作品能得奖,既是作品本身的幸运,更是我们这个奋斗着的时代的幸运。

——祝芸生 毛江凡

● 俯身向水、仰首向“山”。在江西,有这样一群人在时光中打磨山水的轮廓、雕琢河湖的光泽;在江西,期待能亲近一座倾慕已久的“山”。

攀“山”时的摸索寻找、隐隐期待,已成为明亮与美好。《月满大江》有幸获得这份以山为名的沉沉褒奖,对一个青涩的书写者而言,更是极大的鼓励。无以为谢,唯有前行——在这个唯变不变的辽阔世界,去悯恤万物悲欢;在乱花迷眼的阔步向前中,倾力吟唱不变与守恒的力量。让丰盛的情感和体验在笔端澎湃,照见山河万朵,千里花开。

——秦 璐

● 严格地说,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医院应该是红军医院。在战争中,它挽救了多少生命!中国红军医院的历史就是一部医学创业史,是共产党人的人性人道主义的见证史。《血色血脉》追怀了战火纷飞中诞生的红军医院,传承的是英勇不屈的红军精神。

——慕容一亚

● 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传递核心价值,是我们创作报告文学《第一书记》的初衷与期望。

“第一书记”胡学发,倒在扶贫一线。我们前后十多天,调查采访了他生前身边的数十位同事、亲人,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基层干部既平凡朴实又高大伟岸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能有幸摘取“井冈山文学奖”这朵文学高地上的美丽之花,唯有感恩与进取。

——祝芸生 毛江凡

● 铁路为我的成长提供了土壤和养料。《井冈山》副刊使我的文字获得了一块广阔的沃土和充足的阳光、水分。拙文《辙印》获得“井冈山文学奖”,于我个人而言,正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温暖生活,真诚写作,这是我对自己的忠告。我喜欢关注那些默默耕耘于基层和一线的身影,喜欢观察寻常日子里的平凡细节,从中捕捉一份情、一份暖。《井冈山》告诫我:一个写作者,要在寻常烟火里,活出历史的厚重。

——彭文斌

● 我的家乡在豫东平原,三十多年前,我们随父母工作调动举家南迁,来到草长莺飞的江南。人虽然离开了家乡,可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深深地眷恋。家乡,对我来说,是感恩的所在,是心灵的原乡,也是我文字里念念不忘的地方。

《心如灯盏》写的是中原大地的元宵习俗。在那个清贫的日子里,元宵节做灯盏、点灯盏、送灯盏、吃灯盏,都充满着简单而庄重的仪式感。借助文字表达,我把对家乡的情愫,倾注于笔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可以说是慰藉心灵的一副良药。那些乡村民俗,气韵生动而丰满,让我感知到岁月深处的快乐、富足与温暖。

——张昱煜

● 我一直在写着,一直带着文字在行走。这次走向的是一片独具原生基因的山野田园。我对它的深情书写,不是因为它的新奇和绝美,而是因为它契合了我对乡土无法割舍的某种情缘,对应了乡村振兴图谱中的某种齿序。

向上生长,正是我们的祖国70年来不曾改变的前进方式,也是每一个怀抱梦想的人,所应遵循的奋斗之路。那片层层叠叠的田,种下了一代代人安身立命的依傍,种下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勃兴中放射出来的光芒。而对我来说,这片田地还长出了这篇获奖作品。这样的收获,让我有了一种深厚的感恩,感恩一片田,感恩一座山,也感恩一些人。

——郭远辉

编辑:董文涛

编审:朱力、冯星星

监制:郑颖、邵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赞美菊花的作文 做重阳糕的作文 小学作文快乐的一天 儿童节作文250字 什么在远方作文 牡丹的作文300字 ps动作文件夹 灯下作文600字 新农村的变化作文 我的好妹妹作文 英语通知作文的格式 写景作文夏天 美丽的景色作文 写一篇关于快乐的作文 国庆趣味作文 心灯作文 最开心的一件事作文 三年级作文可爱的小猫 给的一封信作文600字 消防作文300字 幸福的滋味作文600字 以心要在焉为题的作文 关于网红的作文 我好想自由作文600字 关于病毒的作文 划龙舟的作文 父母之爱作文400字 义工英语作文 漫画作文250 事物变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