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从孔子“愤悱启发”到苏格拉底“产婆术”给我们启发式教学的启示

2020-11-27 02:10:01
相关推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可见其地位之高。

他开创私学讲学之风,编订“六经”,门下弟子三千;提出“庶、富”而后“教”,最早阐述了经济和教育的关系;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他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教无类的招生思想,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他还提出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教学相长、学思行并重等多种教育教学方法。

在孔子逝世10年,出现了一位西方的“圣人”,他就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注重伦理道德和修养,提出“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他一生以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共教育为乐,从不收取学费,因此吸引了许多学生。

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中西的思想先哲,其思想有着很多共同之处,比如重视道德修养,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同样坚持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除此之外,两位“圣人”还都提出了一种教学方法,那就是启发式教学。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愤”与“悱”是指内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指的是想弄明白而又琢磨不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指的是心里明白却又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启”和“发”都是指开导和启发的意思。

“隅”指角的意思,“物之有四隅,举一可知其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就是说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到学生想弄明白却又弄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用言语完善去表达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做到举一反三,不要反复再举例教他了。

这句话集中的表现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早几十年。

孔子弟子三千人,他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反对教师满堂灌,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再画花”。子夏若有启发:“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听后说:“卜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这个例子很好地表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他并没有主动教子夏《诗经》,而是在子夏自己学习了《诗经》但是还有所困惑向其请教的时候,通过“绘事后素”简单的解释,引导子夏自己思考,在子夏领悟到“礼后乎”的时候,孔子才和子夏探讨《诗经》。

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产婆术”

苏格拉底也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把自己比喻成“知识的产婆”,自己虽然不能生产出知识,却能通过“助产”来帮学生获得知识。

“产婆术”又称“苏格拉底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①讥讽: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

②助产:引导对方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③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

④定义:把个别事物纳入纳入一般概念,得到事物的普遍概念。

苏格拉底曾与一个青年辩论“什么是善行”,苏格拉底问青年“你知道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吗”,青年人答道当然知道,接着苏格拉底问:“虚伪、欺骗、偷盗、奴役他人是善行还是恶行”,青年回答“当然是恶行”,紧接着苏格拉底说,将军在作战时欺骗敌人也是恶行吗,这时青年人陷入矛盾,最后苏格拉底通过不断地追问和引导,找到“善行”的共性,归纳出“善行”的普遍概念。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注重学生的思考,但是在启发的时机和方式方法上又有很大的不同。

无论是孔子的启发诱导,还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很重视学生的思考。

孔子反对生硬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他认为这样并不能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去思考琢磨,也不是老师替学生去反复举例,而是启发学生自己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

苏格拉底同样不会给学生灌输道德概念,而是通过提问让对方作答,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最后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在不断思考的基础上得到最终概念。

可以看出两位教育家在启发教学中都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答案。

但是在启发的时机和方式方法上又有很大不同:

1、在启发的时机上有所不同。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想知道,向其主动发问时,孔子才会启发引导。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苏格拉底则有所不同,他可能会在大街上随便拉一个进行辩论,他更注重知识的主动传授。

可以说孔子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主导“生问师答”的方式,而苏格拉底则是以教师为主导“师问生答”的方式。

2、孔子就事论事,点到为止,而苏格拉底注重无穷无尽地追问,追求一般真理。

中国古典文化历来注重含蓄,孔子的启发诱导也不例外。孔子在启发学生时往往点到为之,简短的话语之后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他往往就事论事,不会归纳事物的共性。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在陈国的时候断绝了粮食,跟随的弟子都病得起不来,子路问孔子,君子也有穷得没办法的时候吗,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告诉他,君子和小人面对贫困境遇的不同做法,从而更深一步引导学生对君子与贫穷关系的认识。

而西方文化历来重视雄辩术,主张与人辩论,在辩论和演讲中寻求真理。苏格拉底不是等学生去问他,而是主动发问,甚至穷追不舍,在追问中引导学生思考,逐渐接近问题的答案和本质,注重归纳事物的共性,寻求一般真理。

从孔子“愤悱启发”到苏格拉底“产婆术”给我们启发式教学的启示

1.正确看待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学习是一个主动与环境交互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容纳知识的容器。只有改变这种认识,才能真正地实施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满堂灌,为了简单了事而直接把正确答案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消化知识,往往学后就忘。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融入成自身的一部分,才能应用于生活。

2、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氛围。

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都没有高高在上,显现教师的权威至上,而能够平等地看待学生,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并且孔子和苏格拉底还都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苏格拉底时常表现出自己的无知,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老师只有建立了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真正启发学生去思考,否则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命是从,学生将失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孔子在学生“愤绯”之后“启发”,苏格拉底通过让学生陷入认知矛盾而主动思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避免照本宣科。

①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真实感受和需要,进而主动进行思考。

例如曾经看过一堂英语课,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生用英语问路和指路,老师用桌椅把全班围成各种路线,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教学,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主动思考路线和方向的英语表达方法。

②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参与感。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感,所谓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不能只是老师一味教,学生自己学,教与学相分离,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老师才能真正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首先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互动可以体现在语言、表情、动作等多个方面;第二,课程设计要难度适中,处于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产生够一够的欲望才能引发思考;第三,要把握课堂节奏,节奏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太快学生跟不上思想就会抛锚,太慢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就会开小差。

③多组织交流讨论的活动。

多组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同桌与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小组之间甚至全班的“头脑风暴”,这样充分调动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积极性,而不仅仅是优秀生的自我展示。

4、循序渐进,把握梯度。

孔子的弟子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可见孔子在启发教学时的循序渐进性。苏格拉底法“讥讽、助产、归纳、定义”的整个过程则更体现出了一种梯度。

①了解学生已有水平,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讥讽”则属于这个过程。

②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助产则属于这个过程,也是启愤的过程。

③运用语言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举一反三,这就是归纳定义,“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过程。

例如数学在教学生复式统计表的时候,首先展示两个单式统计表,然后通过观察两个单式统计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合并为一个统计表,从而引入复式统计表。然后认识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读懂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最后总结复式统计表的特点,并接触更多的复式统计表巩固练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5、把握时机,主动追问。

老师要善于把握时机,主动追问。

①当学生学习出现障碍和困难的时候,老师可以就学生出错的关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例如数学题游泳池长25米,小明已经游了3个来回,小明游了多少米?

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不少同学会直接用25×3=75米算出答案,这时候老师可以指着题目问“这里的来回是什么意思”,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正确解决问题。

②当学生出现认知冲突的时候,也是追问学生的好时机;

例如数学在学习集合的时候: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同去看电影,需要买几张票?

这时候学生回回答4张,那么老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她们只买了三张票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引入集合的概念。

③当学生对概念把握不深刻,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数学判断题:把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得到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不少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都会判断为正确,这时我们可以引导问:“二分之一是什么含义”,当学生把二分之一的含义说出来后,学生就明白了这道题没有说“平均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6、学会等待,懂得留白的艺术。

不仅要学习苏格拉底主动追问的精神,还要学习孔子留白的艺术。

在提问或启发学生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我消化,这时候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而不能因迫切想让学生明白而直接告知答案,当学生还不能领会知识点的时候也不用反复讲解,生硬灌输。

有一次霍思燕和儿子嗯哼一起榨果汁,嗯哼把水果在杯子里倒来倒去,这时霍思燕引导说:“它还没成为汁啊,你怎么把它弄成汁呢”,嗯哼想了想说:“加水就好了呀”,加上水嗯哼又尝了尝,还是没有任何味道,嗯哼又想了想说:“我觉得还有搅拌一下。”

全程,霍思燕只是安静地陪伴儿子,适时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发儿子的思考,充当儿子的帮手,并没有告诉嗯哼怎么做,其实在我们看似毫无意义的捣鼓中,恰恰是孩子在思考的时间,这个时间弥足珍贵。

在教学中也是这样,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只需要稍稍点拨,然后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往往比快速获得答案来得更有价值,这就是留白的艺术。

7、充分利用问答法。

问答法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但是使用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发挥问答法最大的效用。我们可以把孔子“生问师答”和苏格拉底”师问生答“结合起来,甚至还可以采用”生问生答“等更多样的方式。

①师问生答: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要注意老师问问题的针对性和梯度性,要像苏格拉底那样事先了解学生的思路和想法,再一层一层有梯度地展开追问,直到学生自己说出问题的答案。

②生问师答:在课堂中,我们要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用语言引导学生提问,如“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并且在学生提问问题后认真对待,予以正向评价,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这个问题,如“读完整篇课文,老师相信你就有答案了”、“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和小组同学一起探索吧”。

在课堂中还可以专门设置提问环节,比如每节课的末尾,学生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由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投票选出最佳提问官。

③生生问答

充分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学习,重视小组的作用,如每周举行小组为单位“你来问我来答”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发问和解答,还可以做汇报单来记录活动成果。

写在最后

孔子的启发诱导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不主动好学的学生则不适用,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两种方法并非适用于教学的所有情况,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并不是生搬硬套先哲的方法,而是要在具体情境之下不断思考、总结和学习,正如孔子对教师的要求那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样才能将先哲的思想和精神发扬光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鱼的作文 比作文 作文大全初中 古城作文 描写人物作文 天气作文 获奖作文 作文题目高中 失败作文 我眼中的作文 的力量作文 夜晚作文 真好作文 作文素材事例 作文 微笑 假期的作文 作文650 一封信的作文 考试的作文 朋友英语作文 小学作文怎么写 思考作文 树的作文 三年级小学作文 作文写信 一件事的作文 神奇作文 作文 诚信 家人的作文 开心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