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晦涩难懂的《伯夷列传》 其实是《史记》的灵魂之篇 铭志之篇!

2020-11-29 03:20:01
相关推荐

作为《史记》列传部分的开篇之作,《伯夷列传》虽然篇幅不长,却最晦涩难懂,很多人读完之后不明所以。有人说司马迁在歌颂孔子,有人说司马迁在赞扬伯夷、叔齐,真是这样么?

和其它篇章大部分写史实、只在片尾简单议论不同,《伯夷列传》只用约四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伯夷、叔齐的故事,却用四分之三的笔墨去发表议论,司马迁改套路了么?

其实,《伯夷列传》算的上是整部《史记》的灵魂之篇,也是司马迁的得意之篇、“牢骚”之篇。写《伯夷列传》,司马迁不是为了赞颂谁,他也没想改变写作套路,他只是隐忍了太久,想抒发一下心中的愤懑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然后顺道,为自己的《史记》打个“广告”,他想说:我的《史记》,不光写王侯将相,还写黎民百姓,是一部不掺杂个人感情色彩的、全面的、公正的史书。

《伯夷列传》全篇可分为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以一个疑问句结尾。这个结尾的疑问句,看似是疑问,实则是司马迁囿于时世、想说却不敢说的真旨意所在。

一、孔子在整理《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时,依个人好恶,选择性记录史实,所以儒家奉为经典的《六经》不全面、不客观、不完全可信。

原文释义:学者们写书的时候,都以《六经》作为参考。虽然《六经》中部分篇章有残缺,但是关于尧舜禹让位授政的事,都有记载。可是人们常说的“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隐逃“的事,以及“商汤让位给卞随、务光” 的事,《六经》中却没有记载。我曾经登上箕山,在山上看到了许由的墓,这说明许由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孔子在依次序记载古代的仁人、贤人的时候,详细地记录了吴太伯、伯夷等人的事迹,而对于气节高尚的许由、务光那样的人,却一点也没记录,这是为什么呢?(疑问1)(答:孔子在整理《六经》时,依个人好恶,选择性记录史实,所以《六经》不全面、不客观、不完全可信。)

二、孔子整理的《六经》,选题不严谨,在叙事上有时前后矛盾;儒家思想本身,也充满了自相矛盾。

《伯夷列传》的第二部分,是整篇文章中的叙事部分,尽管没有一句议论,却给了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门、精彩部分。品读之后,你会发现司马迁的高明之处,领会到“此时无论胜有论”的精妙。

原文释义:孔子说:“伯夷、叔齐宽宏大度,不记仇,所以他们很少怨恨”;“追求仁义,就得到仁义,又怨恨什么呢?”听了孔子的话,我一开始很同情伯夷,但当我看到了他的诗之后,就不那么认为了。

伯夷的传记是这样写的: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王的两个儿子,国王想让小儿子叔齐继承王位。国王死了之后,叔齐坚持让大哥伯夷承袭王位。伯夷说:“让你当国王,是咱爸的意思,我不当,”然后就跑了。叔齐看大哥跑了,他也跟着跑了。国人没办法,就让国王的二儿子承袭了王位。后来伯夷和叔齐哥俩又见面了,他们听说西伯昌仁德,就决定去投奔。他们刚到地方,就听说西伯死了,正好遇见武王用车拉着西伯(谥号文王)的牌位,去讨伐纣王。于是,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说:“你爸死了,你不厚葬守丧,反而带兵去打仗,你这是孝顺么?身为纣王的臣子,却要去弑杀君主,这样做仁义么?”武王的侍卫上前,想要杀了伯夷、叔齐,姜子牙说:“他俩是仁义之人,放了他们吧!”后来,武王灭了商纣,建立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以之为耻,所以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俩人隐居在首阳山,靠吃野菜为生。快要饿死的时候,俩人写了首歌,“登上西山啊、挖点野菜,以暴制暴啊、不知悔改,明君都没了啊、我该去哪?还是死了吧、我命不济。”唱完之后,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

孔子说伯夷、叔齐很少怨恨,可是我看了他俩写的歌词,里面处处是怨恨。你们说,他们是有怨还是没怨?(疑问2)(答:怨念甚重!孔子整理的《六经》,选题不严谨,在叙事上有时前后矛盾。)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我们至少可以找出司马迁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四处质疑。一是表面上的质疑,即孔子说伯夷、叔齐很少怨恨,事实上他们的歌里满是怨恨。

儒家思想的讲究“仁义礼智信”,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母命,不可违”,讲究“忠孝”。而伯夷、叔齐,违背父命,置臣民于不顾,按儒家理论,可谓“不孝,不忠”。可孔子却称他们仁义。所以,这第二个质疑就是:按儒家思想理论来说,伯夷、叔齐是不忠不孝之人,可孔子却称赞他们仁义。

按照儒家学说的理论,伯夷、叔齐对武王的劝谏全部在理。父亲死了要立刻安葬,然后要服“三年之丧”,武王没这么做,是为不孝;纣王是君,武王是臣,臣要弑君,大逆不道,是为不忠、不仁、不义。第三个疑问:武王顺时而为,但按儒家思想理论来说,却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

伯夷叔齐为明志,义不食周粟,孔子以为“义”。其实,在当时,普天之下,莫非周土,不光周粟姓“周”,伯夷叔齐吃的菜、喝的水、呼吸的空气都姓“周”。第四个疑问:不食周粟为仁,那食周薇、喝周水、吸周气、沐周日……可谓仁乎?

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忽悠人的。儒家思想有缺陷,道家也一样。

原文释义:有人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像伯夷、叔齐那样的人,算得上是善人了吧!他们那样积善行德,最终却被饿死。在孔子的徒弟们当中,孔子总总表扬颜渊好学,可是颜渊却一直穷困,好的赖的都吃不饱,最终早早死去。看看吧,老天爷是怎样对待善人的!盗跖暴戾恣睢,凶狠无比,每天都杀死无辜的人,食人血肉,还纠集数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寿终正寝,这是什么天道?以上的事例还不能说明点什么吗?再看近代,那些操行不轨的人,无恶不作,作奸犯科,却终身享乐、世代荣华富贵。而那些谨小慎微、谨言慎行、刚正不阿的人,却屡屡遭到迫害,这样的事数不胜数。我很疑惑,这就是所谓的天道么?(疑问)(答:“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忽悠人的。)

《伯夷列传》的第三部分,司马迁情绪比较激动,用词比较激烈。这是因为,压抑了太久的他,想到了自己遭遇。自己刚正不阿,忠心不二,择地而蹈,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却落得被阉割的下场,天道何在?天道何在啊?

在《伯夷列传》的第一、二部分,司马迁对儒家学派提出了质疑,而在这三部分,司马迁又对道家学派发起了攻击。 众所周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出自道家名作《道德经》。司马迁列举了古今一系列事例以及自己的遭遇,来充分说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简直是胡说八道。

在司马迁的年代,儒家学说是当时的主流思想,次之是道家学派。司马迁一并对儒家和道家提出质疑,一是表明自己对世道的厌恶,二是对自己理论学说的充分自信。这些言行,充分展示了一个满腹经纶、视野开阔、阅历丰富、高屋建瓴的学者的胆识和气魄,也是一个怀才不遇、惨遭蹂躏、对世道无可奈何的受压迫者发自心底的呐喊。

四、“道不同,不相为谋”,我要写一部真正的史书给你们看!

原文释义:孔子说:“追求不一样,就不能成为一路人”,人各有志吧!所以说:“如果荣华富贵可以求得,就是去给别人赶车我也干,如果无法求得,就做自己喜欢的事好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候到来,就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世道都浑浊了,清正的人就会出现。这取决于你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坚持本真。“君子最大的遗憾是人死不留名”。贾谊说:“贪财的人为财死,英烈的人为名死,虚荣的人为权死,普通老百姓为了填饱肚子而死。”“同样明亮的东西,会相互照耀,同一类的人,有共同的追求”。“龙出现时,就会有云,虎出现时,就会有风;读了圣人的文章,就会对万事万物都能理解”。伯牙、叔齐虽然贤德,但也是因为孔子的青睐而名声在外,颜渊虽然好学,不是因为孔子夸赞,人们也不会知道他。那些隐士们的事迹,能否流传于世要看运气,看孔子的心情被《六经》记取或舍掉,最悲哀的是,有时《六经》记录的人物都名不副实。由此看来,普通老百姓想要留名于世,如果不攀附上孔子那样的青云之士,怎么能做到呢?(疑问4)(答:不能!如果不是被孔子选中,普通人的事迹,是不会出现在《六经》里的。)

《伯夷列传》的第四部分,也是文章的高潮部分、精华部分,司马迁写得更加大胆,写得更自信甚至有些自大,可能这也是有才的人的通病。文章大部分都是引用,而且大部分都是引用孔子说过的话。从表面上看,这是尊重孔子,而实际上,司马迁是在用孔子的话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史记》公布之前,当时社会各界均以孔子整理的儒家经典著作《六经》为正史、为参照。而在多年的实践和考察中,司马迁逐渐看到了《六经》的局限性,看到了孔子编史的主观性。汉武帝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是当时的正统和主流,所以司马迁只能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不满,这也造成了很多人读不懂《伯夷列传》。

言归正传,回到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两句司马迁其实是在说,无论儒家,还是道家,我和你们的追求都不一样。这世界上不光只有“追求富贵”和“从吾所好”两种选择,还有公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司马迁很喜欢屈原,所以这两句可以用一句屈原的辞来概括:“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在这里,司马迁自比清士。他认为,公正自在人心,不会因为你重视不重视而存在。他相信总有一天,世人会知道他是对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这几句,是说大家的处境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但是,人们读完圣人的文章,就自然会明白万物的规律。所以,好的史书,大家一定能够一眼就看出。孔子只把和自己有关系或者自己认可的人写入历史,不管这个人是多么的名不副实,这对那些高义的隐士来说,很不公平。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文章的最后一句表面上是说,按照孔子的记史方式,普通老百姓想要留名于世,如果不攀附上孔子那样的青云之士,是做不到的。而实际上,这里隐藏着一句广告词:我的《史记》就不那么写,我会以公正的立场,客观地记录史实,在我的《史记》里,平民百姓也能留名后世。

综上所述,《伯夷列传》是整部《史记》灵魂之篇,是司马迁的得意之篇、铭志之篇。在《伯夷列传》里,司马迁终于敞开了心扉,释放了情绪,他大胆而隐晦地说了三件事:社会很黑暗,主流思想很垃圾,我的《史记》很牛B。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情的作文 做早操作文 生活中的一缕香作文600字 山水的作文 开学第一天作文400 如何学会写作文 介绍你的家庭英语作文 思念家乡的作文结尾 新年随想作文 关于环保的作文500字左右 高三英语作文万能句型 放暑假了作文300字 钓鱼作文 寒山寺作文 高中作文精选 描写手的作文 作文素材最新 坚持自己的想法作文 如何保护水资源英语作文 六上四单元作文 介绍农场英语作文 我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作文 人际关系英语作文 秋天的田野怎么写作文 描写菠菜的作文 我是最棒的作文500字 重阳节感恩作文 保温杯的作文 小学四年级秋天的作文 这就是美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