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报告显示:利用和开发是大运河文化传承的必要条件

2020-12-01 13:55:01
相关推荐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凿邗沟,成为大运河“第一锹”的开挖者。2500年后,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半个月跑遍21座城

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资源,7月18日,首届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集中发布了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的总报告和多份专题报告。

据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理事长、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院长王佳宁介绍,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是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发起和设立的国内第一家专门针对大运河研究的新型智库论坛。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则是通过对大运河沿线文旅、物流、生态、经济、民生等方面的研究,向中央有关部门和属地省(市)委、省(市)政府报送资政建议和专题资政报告。

6月23日,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一行13人,从北京通州出发,历时半个月,对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四省两市的21座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就大运河文化带发展趋势以及沿线城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定位、目标和实现路径进行走访调研,深入了解民生发展情况,进而进行评估与前瞻。

王佳宁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我们一行人行程紧凑,半个月内从北跑到南,形成了这次京杭大运河文化带的一系列相关报告。”一段时间不见,他的肤色明显加深了不少。

通航和非通航区域差异大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从大运河自身的传统保护来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要传承千年历史留存下来的人文资源,这些人文资源是随着流动的运河,也就是漕运而产生的。如果大运河失去了流动能力,也就失去了文化传承能力。

调研组在徐州发现,当地大运河段丧失通航能力后,其周围环境持续恶化,无奈之下,该段就被填埋,且失去文化传承的能力。专家们认为,大运河的利用和开发是大运河文化传承的必要条件。

通过梳理我国近5年内河道通航里程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到,内河航运里程总体上是逐年增加的。据2017年国家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大运河航运里程为1438公里,同比增长32.83公里。

大运河非通航区河道基础设施状况差于通航区,调查组发现,京津冀段主要问题是部分河道损毁和淡水资源缺乏。山东段大运河兼具通航与非通航区,其中,以济宁北部的南旺为全运河地势最高处。大运河由山东到江苏段所运行的梯级抽水设施运行机理复杂而精巧,在复杂地势持续保障大运河的通航。江苏和浙江段大运河河道较为宽阔,部分城市在不同程度上通过运河改道工程运用了里运河和外运河并存的思路,客运货运同时发展,区内许多航道能承担1000吨级的运力。以淮安为例,其最近3年平均总运量达到2.9亿吨,相当于同时期沪宁高速运输量的两倍,京沪铁路运量的近5倍。

对于各地大运河沿岸基础设施保护与利用存在如此大差异的原因,天津财经大学大运河智库研究中心主任丛屹分析说:“首先,各地方对基础实施的重视程度不同,通航段沿河城市较为重视,非通航段则相对不够重视或保护方法缺乏系统性。其次,各地方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同,体现在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上。最后,区域间基础设施保护利用的整体规划方案尚未成形,沿河各省市虽然都在运河保护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但规划上缺乏整体思维,容易导致各地方大运河沿岸基础设施的保护和利用缺乏整体规划,特别是在省市间交接区域的河岸建设缺乏整体性,相关责任归属不清。”

由于大运河流域所经省市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经济基础存在较大差异,丛屹建议,要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要从国家角度统一立法、统筹规划,协调多省市、多部门,加强战略协调,最大限度消除过度开发和地区博弈等潜在问题,将大运河文化带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传播形成可叠加的系统性工程。

在非通航区,将通航目标提上议程,建立可行性时间规划方案并尽快着手实施。加强运河沿线河道与淡水湖泊的连接工程;持续增强污水净化能力并探索和实践海水淡化补给河流的思路。

在通航区,持续为水路物流运输等经济功能强化硬件,探索建立智慧航道,配套河道感应系统,建立智能过闸等软硬件结合的高技术配套基础设施,推动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效应。

因地制宜挖掘特色文化

通过走访大运河沿岸22个地级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研组总结了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段)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5个特征:第一,大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区域和地域特色。第二,在国家高度重视及相关政策的保护下,机制日益完善,保护的名录日益增加,国家及地方投入保护传承的资金日益增长。第三,大运河沿岸各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但与运河文化缺乏联系,保护、传承、利用的水平参差不齐。第四,在传承方面,通航段省份比不通航段做得好,创新多。第五,在利用方面,经济发达的江浙比经济不发达地区利用的好。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叶光表示:“通过调研我们看到,各地均提出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过各地方在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上存在‘质’和‘量’的差异。总的来看,京津冀地区强调运河文化产业的发展,山东省注重对当地特色文化挖掘,江浙地区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重点。”他建议,在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方面,注重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博物馆是大运河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大运河文化传播的有效形式,还是大运河社会教育的最佳场所。专家们建议,建立博物馆运营创新机制,增强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增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大运河沿岸标志性景观也是大运河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当地区域范围内运河文化的特色,如河北“两点一段”、台儿庄古城、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天津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等。

枣庄学院运河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陶道强表示,“生态性和连续性是大运河沿岸标志性景观的最大特征,运河文化基因是大运河沿岸标志性景观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内容,大运河文化历史及其景观也是影响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

生态保护是文化带建设的重中之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对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而言,生态保护是重中之重。“生态保护是文化利用、传承的前提条件。”南京邮电大学大运河研究中心主任沙勇表示,“由于大运河文化带多数处于经济发达区域,在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中,污染对大运河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尤其降低了运河沿岸城市的生态竞争力。例如,调研组在苏州无锡段发现,该段大运河受到一定的污染,限制了相关文旅产业的发展。没有好的生态环境,没人会愿意去大运河流域参观旅游,也就不能体现出文化传承。”

调研组建议,大运河水体的治理要以线带面,推进大运河沿岸城市面水源污染整治。持续深化移动源污染防治,继续推动全运河沿岸高排放高污染企业搬离运河辐射区域。加强科技手段的使用,着力提升污染源监管水平,强化重点时段水污染防控。探索应用水下声纳系统、水下多普勒系统,监测货运船只污水排放问题和水下整体环境监控。利用水上、水下、排水管道配置的传感器感应入水量变化,实时监测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的污染排放,实现全时段无死角的监控体系。

此外,还可从基础设施方面奠定运河文化传播、城市生态发展的扎实基础,包括大运河沿岸各省市可探索在环境理想的区域建设两岸绿色廊道;全运河沿岸廊道道路建设要达到双向通车水平;条件允许的地区要继续升级道路等级,建立人行道和自行车道,配合运河航道实现水路陆路遥相呼应。

王佳宁认为,未来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的“1+5”融合,将全面变革大运河文化带形态。文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依托和抓手。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快乐是什么 作文 春天的色彩作文 初中优秀作文800字 包包子作文 高考作文素材摘抄 坚持的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600字作文 亲情作文400字 我的爸爸作文400 字 作文 20年后的我 科幻作文600字 关于云的作文 游故宫作文 爱是什么 作文 新年作文500字 五年级下册英语作文 读书类作文 玩雪的作文 介绍家乡的英语作文 春天来了的作文 北京旅游作文 作文助手 个人成长作文 我的妈妈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我的一天 理想作文600字 关于科技的作文 青春励志作文 底线 作文 我的假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