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从“一步千年”到“百年跨越”

2020-12-02 13:35:01
相关推荐

“很久以前,没有地,没有天。没有风和雨,没有日月星辰,没有白天黑夜,不辨东南西北,到处迷雾茫茫。”

这首诗句源自云南拉祜族的长篇诗体神话——《牡帕密帕》。今天,这部创世史诗安静地躺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老达保村民小组传承基地,见证日月轮转,目睹沧桑巨变。

“牡帕密帕”是拉祜语的译音,意为“造天造地”。

在云南,生活着独龙、基诺、德昂、阿昌、布朗、普米、景颇、佤、拉祜等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上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针对“直过民族”历史特点和发展状况,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发展“民族直过区”经济和文化。

自此,“直过民族”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奇迹般地实现“日月换新天,一步跨千年”。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加快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紧奋斗。

如今,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已有9个实现整族脱贫,傈僳族、怒族今年内可实现全面脱贫。独龙族乡亲给习近平总书记寄去感恩信,拉祜族人民唱起快乐颂歌,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党和国家,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今天,站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化作“直过民族”开启新生活、新奋斗的不竭动力。而昂首行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道路上的“直过民族”,也正从“一步跨千年”迈向新时代的“百年跨越”。

是新路,亦是心路

2010年,去往云南省澜沧县翁基古村落的路,通了。

一年后,布朗族青年倪罗做起了自己的民宿生意。今年1月,他迎来双胞胎儿子的出生。伴随着这件喜事,他的民宿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10年前,我们这儿路不通、电不通,大家靠种甘蔗和玉米生活。日子挺难的!”如今,靠着经营民宿和茶叶生意,倪罗的年收入超过了20万。

1949年2月,澜沧解放。1953年4月,澜沧获国家批准成立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作为由原始社会末期、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化时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区”,境内拉祜族、佤族、布朗族三种“直过民族”分布在132个行政村,总人口28.85万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73%。

自治县成立初期,境内没有公路,通往外界及区、乡的道路只有驿道20多条,运输全靠骡马驮运和人力挑背,从边远山寨到县城往返通常要几天时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靠得是水桶挑水、自制竹简抬水或简槽引水的简易方式。

“一出家门就爬坡、山高坡陡石头多”,这是当时交通难的真实写照。

到 21 世纪初,这里的县乡公路路面等级依然较低,大部分村组未通公路;农田水利化程度低,电力覆盖低,约 50%村寨未通电,而大部分“直过民族”人民依然住在茅草房、竹笆房,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住房难等问题成为脱贫的“拦路虎”。

澜沧,就是云南“民族直过区”最真实的缩影。

以交通、饮水、住房等为标志的基础设施不足,则是造成“直过民族”条件性致贫的重要外因。

“贫困地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状况较差,很多地方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最后一公里”,正是云南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云南省着力改善基础设施,让大山里的“直过民族”走出去、引进来。(贾翔 摄)

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云南省创新“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的精准帮扶模式,全面实施了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实施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六大工程。

其中,民族特色村寨和安居工程建设的成效最为直接。道路硬化工程让大山里的“直过民族”得以走出去、引进来,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更让贫困群众心气儿足了起来。

新路修通了,各族人民的心路也随之连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来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沿着村寨里平整的水泥路前行,一幢幢砖混结构瓦房整齐排列,道路两旁树木花草葱郁茂密,房前屋后瓜果飘香,诗句中的“桃花源”跃然眼前。

长期以来,云山自然寨是一个集“少、山、穷”为一体的拉祜族聚居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4户57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0%。未经硬化的泥土路隔绝了村寨与外面的世界,木板房、茅草屋仍是村民的主要居所,这里的生活依旧留存着原始印记。

在沪滇合作项目助力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从“少、山、穷”走向了“富、强、美”。(贾翔 摄)

2019年,上海市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6333.11万元,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澜沧支持援助,更从美化房屋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着手,免费为云山自然寨整村推进项目做规划设计。

“以前都是泥巴路,下雨天都不敢出门。现在路修好了,我也买了个摩托车。”拉祜族村民石扎体感触颇深。

如今,云山自然寨从过去的木板房、竹片房、土基房变为现代元素与民族特色有机结合的砖混结构大瓦房;群众进出的道路也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泥土路,变为宽敞笔直的硬化路面;居住环境实现了人畜分离,牲畜粪便满地、污水横流的极差环境不复存在。

近年来,“东西部协作”正成为云南凝聚各方帮扶力量,共同为扶贫事业添薪加火的重要举措。在沟通与协作中,贫困群众的封闭思想与先进的发展理念得以碰撞,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激发内生动力。

有“老人”,更需“新人”

2015年,拉祜族青年扎培将来最想成为的人,来了。

这一年,勐海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高级兽医师罗志华,被派到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委会曼班三队,担任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到今天,罗志华依然不愿离开这片他耕耘过了五年,却依然深爱的土地。

“我来的时候,村寨道路硬化了,修建了篮球场,开通了电视网络、移动信号,村子里的基础设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村民们不会讲汉语,见到生人就躲,思想也停滞不前。”

入村以来,罗志华从督促村民讲卫生做起,进行村内绿化建设,带领驻村工作队员组织村民走进扫盲班,更教会这里的“直过民族”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驻村工作组组长罗志华(贾翔 摄)

“这5年的时间,我们这里变化很大。我们家队长对我很好,教我养猪、种粮食,还带我一起学习。”去年7月,22岁的扎培成为一名正式党员。现在,他是罗志华重点培养的致富带头人,定期给村民们上课,用汉语和拉祜语教学。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

“直过民族”要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人是根本。

而要把“人”这篇文章做好,通过教育扶贫斩断代际传承的“穷根”是关键。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宋乡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省级贫困乡。2013年4月,李伟华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来到勐宋乡,担任党委副书记、乡长。

“刚来这儿的时候,大部分人不会说汉语,文化水平很低,更谈不上教育观念,学生辍学是常态。”在李伟华看来,搞好“直过民族”的文化教育,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第一步。

李伟华也把“教育扶贫”当做自己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他坚持每月组织召开一次由乡教育助理、中小学校长、村教育协管员参加的教育专题研究会。同时,推动“把幼儿园办到村寨”,启动控辍保学“四级联动”和“五长包干”负责制。

“现在,学生辍学和流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村寨里也广泛流传着拉祜族的一句名言:鸟无知识不能飞,人无知识要吃亏。”李伟华说,通过推广教育,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在无形中增强了。

在云南,如果说基层扶贫干部抓教育正成为常态,那产业带头人教技术,则成为大山深处的“直过民族”新风尚。

今年65岁的朱有勇是云南的“老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技能培训班”创始人。

这个培训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亲自授课,采用延安“抗大”的办学模式,以产业示范点为实训基地,采取边学习、边生产的方法,面对面、手把手地在田间地头、禽畜圈旁将农业技能传授给学员,补齐科学文化素质短板、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技能, 确保最前沿科技能够运用实际劳动中。

“我们这儿毕业不考试,看谁学习之后种出的产量高, 产量最高的还能得到朱院士的奖学金呢。”在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的“科技小院”,一位参加过培训的农户告诉记者。

5年来,朱有勇和他的团队为1500多名农民进行了培训。从冬季土豆、林下三七到蔬菜、茶叶和猪牛养殖,前后开设的24个技能班,90%的学员都脱了贫。更重要的是,“科技扶贫”埋在深山里的这颗种子,让“直过民族”在脱贫之后,有了巩固提升、保障不返贫的坚实底气。

在云南,解决脱贫攻坚中“人”的问题,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产业带头人,都是外力凝聚。

而要实现脱贫合力,最根本的还是“直过民族”群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内生动力的提升。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老达保村致富带头人李娜倮(贾翔 摄)

“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的拉祜人,幸福吉祥,吉祥幸福,快乐到永远。”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老达保村的拉祜广场上,李娜倮和村民弹起吉他,唱起《快乐拉祜》。

老达保是一个美丽的拉祜族村寨,这里的拉祜族村民“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村民李娜倮是十八大代表,也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拉祜族新青年。

2013年6月,在李娜倮的组织下,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成立。3个月后,村民亲手打造的原生歌舞“《快乐拉祜》——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演出项目正式与观众见面,好评如潮。

公司成立至今,自编自创12个本土特色节目,就地演出730余场次,接待游客11.6万余人次,演出收入384万元,群众分红25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819.6万元,公司被确定为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如今,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彻底改变了老达保村的面貌,村民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走向了脱贫奔小康的新路。2019年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万余元,90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曾经的“后进村”“贫困村”,如今成了富裕村、明星村。

云南“直过民族”的脱贫攻坚之路,也是一条干部人才、贫困群众的新时代奋斗之路。“直过民族”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归根结底,是“人”的奉献、觉醒、变化和提升。

已圆梦,再追梦

2020年,景颇族小伙子勒干的创业梦,圆了。

今年,在云南省瑞丽市勐秀乡户瓦村,勒干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一个将近300平方的牛舍,不久前正式建成。

“这些年,一直跟着我兄弟干活儿,我也想自己干点事业。政府给了我将近5万的养殖补贴,我想把养牛这事也做大。”

勒干说到的兄弟,是云南有名的致富带头人段必清。2009年大学毕业后,“村官”段必清分配到户瓦村。他用筹集到的资金向村民租赁了15亩荒山,建起了养鸡场。2014年初,他成立了“瑞丽市户瓦山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探索“合作社+公司+科技+农户”的养鸡生产模式。

瑞丽市勐秀乡户瓦村,景颇族青年勒干(左一)和家人其乐融融。(贾翔 摄)

勒干,就加入了这个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拥有50亩育雏基地、70亩林下养殖示范基地、5亩标准化屠宰冷库基地,年生产鸡蛋超过70万枚,户均增收9000余元。

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中,与勒干一起圆梦的,还有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七十多万贫困群众。

截至目前,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70.7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039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6.69%下降到2.41%,独龙、基诺、德昂、阿昌、布朗、普米、景颇、佤、拉祜等9个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傈僳族、怒族今年内可实现全面脱贫。

“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留下的这句话,已成为云南“直过民族”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进程的新梦想。

在德宏州瑞丽市勐秀乡勐典村,景颇族村民麻买在实现从贫困户到奔小康的转变后,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15年7月,他向勐典村民小组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2016年,麻买家被纳入易地搬迁项目。当他知道易地搬迁安置点需要占用2家农户的田地时,主动把自家6.4亩田地换给一家农户。麻买说:“国家政策那么好,给我们盖新房搬到城里住,我们要积极支持国家这些项目,自己拿出点田地来参与这些建设是光荣的,不应计较个人得失。”2017年7月,麻买正式转为中共党员。

在普洱市澜沧县东回镇东岗村,澜沧良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南京农业大学“郭巧生专家工作站”“定制药园”产业基地和“东回镇扶贫车间”成为最醒目的标识。

“扶贫车间鼓励贫困户采取土地委托给专业合作社经营种植,并承诺最低收益或保底收购。土地流转使老百姓得到了租金,通过资产入股的方式,优先向有劳动力、有就业意愿的入股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公司负责人郑舒文介绍说。

白及示范种植基地3000亩,滇黄精良种繁育基地200亩,滇黄精林下种植示范基地200亩……车间的建立和使用,通过经营中药材种植技术开发以及中药材加工、销售,让当地群众实现了“车间建在家门口,挣钱不用往外走”。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勐混村的肉牛养殖场实现了绿色循环产业链。(贾翔 摄)

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勐混村,东西协作机制下成立的沪滇小组设计了一条围绕高端农业资源,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将各种废料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致富道路。

沪滇小组联合村干部大力引进高端农业种植产业,福建一家姬松茸加工企业看中村内硬件条件,主动到勐混村拉巴厅片区投资建设大棚种植姬松茸,利用肉牛养殖场产生的牛粪和当地甘蔗渣作底土,种植姬松茸。

“种植季一过,底土残渣可以作为种植包谷和甘蔗的肥料;而甘蔗叶和包谷桔梗又是肉牛的饲料,废物利用,形成循环经济,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勐混村村委会监督主任李文春说,这条“种草-养牛-种菇-肥料-种草”绿色循环产业链,让养牛户的每头牛增收3000元,种植姬松茸则每棚可以增收3到6万元,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在云南的“民族直过区”,发展教育和素质提升斩断了穷根,产业培育和东西协作铺就了新路,推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更让这个“隐秘的角落”开始拥抱新时代的太阳。

今天,从“一步跨千年”迈向“百年跨越”,云南“直过民族”正逐梦新征程。

(来源:人民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什么作文300字 吸烟的危害作文 拉裤子作文 三年级动物作文300字 万能英语作文开头结尾 贴鼻子游戏作文 写人作文600字初中 春的作文300字 特别的一天作文 我的成长经历 作文 春来了作文 一件新鲜事作文 团圆作文600字 我的偶像作文400字 杜甫草堂作文 放假第一天作文 放烟火作文 光盘行动作文 南京旅游作文 老家的风景作文 包饺子作文开头 冬天的早晨作文 招聘广告英语作文 关于坚持的作文素材 劳动作文300字 关于对联的作文 家风家训家规作文 我和我的家人作文 了不起的我作文 糖醋排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