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芳华》:别再用自以为是的“爱的撤回”塑造另外一个何小萍

2020-12-02 14:10:01
相关推荐

原创:花婆婆家的陆小白

编辑:37度颦儿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一个从小缺爱的人

长大后会幸福么?

1

喧闹的大街上,风尘仆仆的刘峰,带着风尘仆仆的何小萍去文工团报道。

何小萍被刘峰的笑脸和真诚打动了,对未来的军旅生活充满期待。

穿上军装,以后人们就不会再欺负她了吧。

然而打从一进文工团开始,她就注定被这个集体孤立。

跳舞跳差了,会被嘲笑,衣服上的味道,会被人嘲笑,身上的味道,会被人嘲笑、被误会,被鄙视……

童年一直被欺负的噩梦挥之不去,虽然换了个地方,但是依旧压抑难耐。

谁叫她打一入团开始,就是个笑话。

至于为什么会被孤立,有人说是因为她父亲劳改犯的家庭出身,有人说因为她胆小懦弱……

到底是为什么?影片中透露了很多细节。

夜深人静,躲在被窝里的何小萍,一边哭一边偷偷给父亲写信。

她说,她真的好想爸爸,参军第一天,迫不及待偷拿室友的军装,拍了军装照寄给爸爸,是因为从六岁和爸爸分开,就再也没有见过面,她怕以后相见也不能相认。

爸爸离开后,她在另外一个家就再也没有感受过温暖,妈妈改嫁,自己变成“拖油瓶”。

在那个新家里,她一直是个外人,六岁以后妈妈就再也没有抱过她睡觉,唯有一次抱了她,还是故意让自己生病,发烧40度换来的。

她想念爸爸,一直不被善待的她,将团里唯一对她好的刘峰,视作黑暗里的一缕阳光。

她爱刘峰,替刘峰打抱不平,赌气不参加藏区的演出,牺牲自己的事业前途,后来被安排到了前线医疗队,战士们烧焦的身体让她痛苦难耐。

在前线当护士救了人,被当成英雄对待,却让长久没有获得过尊重的何小萍发了疯,从来没有被善待过的她绷得太紧了,全然松懈下来,精神的世界轰然崩塌。

最后的最后,时过境迁,在那个火车站,她喏喏地说出来十几年来,埋藏心底的那句话:“能抱抱我么?”

岁月为这这个受尽苦难的女孩画上了一个尚算圆满的句号,然而背后的故事却让人不胜唏嘘。

何小萍是整个《芳华》中,最戳人泪点的角色。

仿佛在我们的集体生活中,总会有一个像何小萍一样的角色,希望融入集体生活,但是有时候举止却像笑话。

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塑造了何小萍,难道真的会有人是天生的被欺负体质么?

看完电影,我久久不能平静。

2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凡事皆有因果。

我曾经写过一篇那个被关进小黑屋的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点击蓝色字体,可以阅读原文)里面提到了从小被父母体罚和打骂的孩子往往安全感极度缺乏。

其实比体罚和打骂更可怕的是冷漠和无视。

就像影片中的何小萍母亲,也许作为一个母亲,她有自己的苦衷,再婚后,连拥抱女儿都变得那么吝啬,造就了何小萍从小缺爱的体质,这样的孩子,在别处哪怕汲取一丁点温暖,都会视若珍宝,而遭遇欺负,也往往无力反抗。

他们自我的评价往往过低。

愿意牺牲自己的快乐来迎合别人,遭遇不公平对待往往选择隐忍,隐忍到忍无可忍爆发出来或者自我毁灭。

影片中何小萍,被团友孤立,她选择一个人独自练舞,被团友集体误会,上升到侮辱人格,她尖叫起来。

但之后,她还是那个沉默的小羔羊,没有人会关心她的喜乐。

带着嘟嘟在小区楼下玩,经常会遇到一个叫西西的小男孩,总是奶奶带着。

奶奶说从西西出生,妈妈就果断给他断了奶,因为怕身材变形。

晚上抱怨自己神经衰弱,一直让奶奶陪西西睡觉。

小男孩很漂亮,大大的眼睛,皮肤白里透红,让人忍不住想过去抱一抱,但是每次当我伸手过去,他都会躲在奶奶后面。

奶奶抱歉地对我笑了一下:“他胆子一直比较小,不喜欢和人交流。”

西西已经四岁了,但是不喜欢说话,小区院子里充满了嬉戏打闹的孩子,他很想过去玩,拉拉奶奶衣角,奶奶鼓励道:“想跟他们玩,那你就去啊!”奶奶明显替他着急。

“你帮我说吧,我不敢。”奶奶摇摇头,转头望向一旁跑的满头大汗的嘟嘟,羡慕地说:“要是西西妈妈有你一半耐心就好了。”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眼睛望向那个漂亮又胆怯的小男孩:“她妈妈应该工作太忙了吧?”奶奶不屑一顾:“她现在就在家玩游戏,回家不是对着电视就是看手机……”

3

我真的那么耐心么?其实我曾经做过比西西妈妈更过分的事情。

嘟嘟一岁多刚学会走路,走在街道上,嚷着要抱,当时觉得孩子不爱运动,希望他多运动,直接冷冷的丢下一句:"自己走!”

如果一意孤行,执意不肯走,我扭头便走。

嘟嘟嚎啕大哭,边哭边追上来,扯着我的衣角:“妈妈,不要走!”

另外热天不许吃雪糕,不许随便吃零食,规定时间睡觉,不许剩饭,认为这样才是对他好。

但是孩子真的会如我所愿,乖乖就范么?

如果不答应,我就不理他,胳膊终归拗不过大腿。

每每和妈妈们结伴带娃,别人家的孩子又哭又闹又喊抱,嘟嘟只会蹲下来,抱住肩,低声请求:“妈妈,我累了,让我蹲一下好么?我一会儿再走。”

我一度因为嘟嘟的“独立”自鸣得意,直到他唯唯诺诺,不爱和陌生人说话;

直到他在幼儿园被人打一拳,自己倒退一步,不敢还手;

直到我发现他可怜巴巴的拿着别人吃剩的雪糕棍想要舔一口……

我开始反思。

《无条件养育》的作者艾尔菲·科恩把我这种做法叫“爱的撤回”,比冷漠和无视更可怕的是你把孩子拥有过的爱,用残酷又趾高气昂的方式撤回。

这种精神暴力比不闻不问,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何小萍六岁以前有父母呵护,六岁以后爸爸坐牢,妈妈改嫁,一切都变了,妈妈的爱的撤回。

去到游乐场,会发现使用“爱的撤回”的父母比比皆是。

“如果不听话,就再不带你出来玩了。”

“再哭你一个人在这里哭,爸爸先走了!”

“今天只能吃一块巧克力,否则以后就没有了!”

为什么家长们喜欢高高在上,趾高气昂?

无条件地爱一个人太难了,因为要好好的养育一个孩子,威胁和打骂需要浪费的脑细胞,比循循善诱和使用计谋要少的多。

更多的家长愿意使用简单高效的“爱的撤回”。

充当孩子的神,指点江山,发号施令。

一言不合,就凭借孩子对自己的依恋和爱来威胁和恐吓。

父母们和孩子,生来就不平等,他们太脆弱,需要我们照顾,依赖我们的关心呵护生活。

这个幼小的生命无条件地信任和爱着我们,而我们的爱却附加了太多太多的条件。

母婴关系决定人生的起点。

孩子通过内化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童年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等,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

生儿不养,担心身材变形、担心事业受阻、嫌孩子烦,直接将孩子打包给老人,自己潇洒快活,这样的家长并非少数。

这样的冷漠无视,让孩子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有父母的孤儿。

“爱的撤回”与“冷漠无视”相比,无非是五十步笑百步。

发现儿子的问题以后,我开始反思。

百思不得其解,我开始读书。

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和孙瑞雪的《爱和自由》,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大人往瓶子里"灌"什么东西。可能很多家长不认可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孩子必须要"教",孩子就是个空瓶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这只是我们的传统填压式教育.儿童对所有东西的热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种熏陶。我们更多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成长!"

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4

长期被父母忽略的,还有一个更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

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 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如果有条件,请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多抱抱他,接纳他,包容他。

很多人不会做父母,因为自己小的时候就没有得到过充分的爱。

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无论意识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潜意识总在制造相同的陷阱。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大了,他们生的孩子又继续给父母带,新一代的留守儿童又产生了。

缺乏母爱,到底会带来什么?

心理行为学家哈洛,通过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告诉大家:

孩子从母亲的子宫经过一场苦难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她们只能通过子宫中形成的听觉和嗅觉,拼命寻找妈妈,从而开始了“安全感”的建立。

如果没有建立起来,不但孩子无法融入社会,无法建立“爱”的能力, 也无法感知“爱”,这个人将终其一生来寻求这种安全感。

对于孩子来说,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父母用语言甚至用行动告诉TA:“我不要你了!”

这样的孩子对父母无法敞开心扉,成年后问题多多,容易染上网瘾、记忆力差、对自己评价过低……

许多父母在孩子长大以后开始焦虑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信、学习效率低,岂不知问题的种子就埋藏在孩子六岁前,甚至更早的时候的。

而那些被无条件爱着的孩子,长大以后大多乐观自信。

比如王菲的大女儿窦靖童和二女儿李嫣。

彬彬有礼、充满自信、阳关帅气,媒体们这样评价窦靖童。

她曾经被认为是最有理由长歪和叛逆的人,但是却一点都不叛逆。

因为她根本就没有叛逆的理由。

因为她拥有一个会无条件支持他梦想,允许她肆意妄为的妈妈。

而外形原本有欠缺的李嫣,阳光自信的微笑征服了一干吃瓜群众,她父亲对他无条件的爱,让她成为生命的宠儿,成为时尚圈的一抹风采。

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一辈子幸福的源泉。

5

打开社会新闻,这样的校园凌霸事件屡见不鲜:

经过采访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遭遇霸凌都不是一天两天,为什么他们选择隐忍不语,直到事情一发不可收拾才被爆出来?

因为他们不信任自己的父母,长期得不到充足的爱和关怀,他们关闭了自己心门。

亲子关系大于一切。

那些无条件被爱着的孩子,充满自信和勇气,更愿意以积极的心态探索这个世界。

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爱孩子,也是爱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别再用自以为是的“爱的撤回”塑造另外一个何小萍;

别再让冷漠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器,既然生了TA,就好好接纳他,包容他,真正无条件地爱他。

孩子真正需要我们的就那么几年,有些事情一旦错过,将追悔莫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学包饺子作文500字 写新同学的作文 作文理想400字 保护环境作文400字左右 高中作文人物素材摘抄 中考英语作文技巧 家里来客人作文300字 小学四年级上册作文书 三年级一百字作文 描写塔的作文 今年湖南省高考作文 写事的作文400 第一次辩论赛作文 如何学习英语的英语作文 家乡的冬天作文100字 关于诚信的800字作文 秋天的校园三年级作文 专心作文 南京科技馆作文 为友谊着色作文600字 温暖的相遇作文800字 写雪景的作文 写母爱的作文250字 米兰的作文 选择500字作文 开学第一周五年级作文 名师讲作文 带上她的眼睛作文600字 公园捡垃圾作文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