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春节读书——《少有人走的路》

2020-12-07 13:10:01
相关推荐

《少有人走的路》,距离上一次阅读大概已经有10年了,书上被我划了很多条线。10年后重读,我的感受和第一次读一样,除了击节赞叹,惊为真理,似乎没有更恰当的表达。也有不同,就是我这次划的线更多了,更密了。作为一本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20年的心理学读物(2007年国内再版时的统计),它究竟有什么神奇的魔力?我又该如何向你介绍它,我亲爱的朋友?

单从书名来看,我有点望而却步,既然是少有人走的路,一定很冷清吧,很孤单吧,既然走的人少,说明不好走,那我要走吗?我会不会被看成异类,怪胎,奇葩?可是,它又有着神秘的气息,引发我的好奇,似乎又有着清教徒的神圣感。这到底是一条怎样的路?如何才能走上这样一条路?走上这条路,是不是从此和鲜花、掌声、热闹无缘?它是一条不归路吗?我会失去什么,我又会得到什么?

看到副标题,“心智成熟的旅程”,我们常常说某个人幼稚、单纯,某个人成熟,大家似乎更愿意和成熟的人打交道,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是一条让人变得成熟的路?既然这样,应该很多人愿意走吧,为什么又叫少有人走的路呢?

作者第一个观点,石破天惊——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的确,放眼四周,因为不想被指责,人类发明了说谎,结果,一个谎言需要另一个谎言去圆,面具一旦戴上就无法摘下,内心的愧疚早已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因为害怕出错,所以不敢上台,对于台上的人却羡慕嫉妒恨;因为想要钱多事少离家近,所以逃避辛苦的工作,于是工作多年还在基层岗位徘徊,并且总是担心被裁员;因为不想体会结婚、生子的辛苦、繁琐和乏味,于是选择单身,可是春节前夕却百爪挠心,因为不想面对来自亲友的灵魂拷问……面对问题,有的人视而不见,选择压抑,有的人给自己找出各种理由,使之合理化,还有的用酒精来逃避,现在抖音、朋友圈、快手等各类及时满足的工具,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如何解决人生问题,消除人生痛苦?首要手段是自律。这个自律,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保持健身、读书这些上进的好习惯,而是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很好理解,把刷朋友圈的时间用来学一门新技能,就是一种。那承担责任呢?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解释了什么叫承担责任。他在精神科门诊部,担任医生负责接待新来的病人。他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工作量远远多于别的同事,别人四点半就能下班,他却要一直逗留到晚上八九点钟。他感到不满和怨恨,疲劳感与日俱增。他跟主任反映情况,希望给他安排几周不再接待新的病人。可是主任的回答是“你有麻烦了。”在他的追问下,主任说“我同意你的话,你现在确实有了麻烦!说得再清楚些,你的麻烦和时间有关。是你的时间,不是我的时间,所以不是我的事。”作者勃然大怒,这个人有什么资格做主任?我谦虚请教,他却不肯承担起他的责任,他一定有人格失调症!”足足过了三个月,作者有一天才醒悟到,患有人格失调症的不是主任,而是自己。如何安排时间是自己的责任,应由自己负责,自己负担重,妻子抱怨自己,自己劳累不堪,不是命运造成的结果,不是职业的残酷性使然,不是上司的残忍逼迫,而是自己选择的方式。出现问题,是自己没有及时改变工作方式。“我向主任求助,是希望增加他控制我的权力,‘为我负责吧,你可是我的上司!’”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上司。 “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所以,为什么那些被推翻的地主,后来又成了资本家?而那些被奴役的人,无论到了什么年代,都是被奴役的?

至于尊重事实,作者用地图来比喻我们的观念。我们对现实的观念犹如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么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我们出生时,并不是带着地图来到世界的。为了在人生旅途顺利行进,我们需要绘制地图,需要付出努力。我们的努力越大,对事实认识的越清楚,地图的准确性就越高。相当多的人却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原有的地图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的认识狭隘而偏激。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瑕,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也没有多少兴趣。一旦新的资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做大幅修正,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宁可对新的资讯视而不见,或者视为异端邪说。我们花费大量时间捍卫过时而陈腐的观念,却不去考虑更新旧的地图,多么可悲。

我自己这么多年来,就没有更新自己的人生地图,总是固守自己的观念,哪怕已经与社会格格不入,依然觉得是社会生病了,自己没有问题。很容易以偏概全,因为几个事件得出一个结论,或者继承了某些偏见,然后就不再升级自己的认知系统了。曾经我认为金钱是邪恶的,纸币上沾满了细菌,有钱人都是靠坑蒙拐骗,没有什么底线,清贫才是值得歌颂的,因为内心纯良。现在才觉得,也许我这个观念,放在官员身上是合适的,可是放在其他群体并不合适,事实上,很多有钱人身上都有很多可贵的品质,比如勤奋、比如责任感强、比如积极进取等,而穷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懒,不一定是懒于动手,而是懒于动脑,懒于改变现状。

把产生于童年时期,并似乎一直适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反应(他们通常具有特殊的意义,甚至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恰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移情,所以,移情,是过时的地图。作者书中介绍了一个病人,父母的漠不关心,让他的童年充满了阴影,在长久的悲伤和失望之后,他突然得出结论——父母是不可信任的人,他这样想,内心似乎舒服了很多,痛苦程度大大降低。他以为他的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是所有父母对待子女的唯一方式,他对现实的看法也渐渐改变,后来认识到“我不能相信任何人,没有谁是靠得住的。”这张人生地图伴随他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时期。他一再和权威发生冲突,警察、老师、上司等,他感觉到,凡是具有某种权威,能给予他什么东西的人,都是不可信任的。所以,他疏远妻子,频繁更换工作,因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他不得已才向作为心理医生的作者求助。

他放弃了修订人生地图的机会,反而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终于让自己陷入到人生低谷中。

能够反省自身,敢于接受其他制图者——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这样的人,能够对抗人类固步自封、逃避挑战的本性,所以可以说非常勇敢,而接受心理治疗,大概是一种最违反人类本性、却也最具人性的行为。在心理治疗中,不但要开放自己,袒露自己最隐秘的想法,最不堪的经历,接受他人最尖锐的挑战,还要为别人的审视和治疗花费金钱。所以。对于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接受心理治疗,就远比旁观者勇敢。当心理医生对其人生地图提出挑战,与其的自我意象发生冲突,病人也能坚持下来,足以证明他们比别人更健康、更坚强。病人起初只是寻求安慰和解脱,极少有人有意识地寻求挑战,但接受挑战,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安慰,心灵接受长期的、甚至经常碰壁的自律,才可能使治疗成功。

看到这里,我反思自己近年来参加的心理课程,每次都有一些认知被颠覆,内心被触动,这大概就是我的人生地图在改写吧。因为已经相伴走了两年多时间,所以彼此之间说真话早已不是什么障碍,即使有的时候要避重就轻,也能够很快被发现和被指出,有一种逃无可逃不如面对的感觉。“真心话大冒险”,如果让你持续玩两年,你能坚持下来吗?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是爱。首先他指出坠入情网不是爱,爱情神话是谎言,依赖不是爱。那么,什么是爱?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一致,是爱,否则,不是爱;爱是自我完善,是长期和渐进的过程;真正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仿佛体验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所以,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发生暂时性的崩溃,但本质是人类内在性需求和外在性刺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把依赖当成爱,也是常见的对爱的误解。以为养宠物就是爱,以为母亲把孩子永远当成婴儿来照拂就是爱,选择乖巧听话的伴侣就是爱,多是出自父性或者母性本能,不是意志选择的行为,不是真正的爱。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心理学上的“依赖性”。从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望过依赖他人的感觉,可是,如果这种感觉牢牢控制我们的一言一行,控制我们的一切感受和需要,就会产生“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可以依赖,就心满意足,只要通过与别人的关系,让他们获得某种身份或角色,他们就会感觉舒适,至于是什么身份并不重要。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词“爱情上瘾症”。有的人频繁更换男女朋友,或者身边总是不缺一夜情的对象,无法认真地展开一段恋爱,还有的人内心极度空虚,总是要牢牢把对方抓在手里,希望对方一直陪在自己身边,如果因为出差、朋友聚会等原因无法陪伴就会不停查岗,甚至大发脾气。这样的爱情让人窒息,它不是爱,只是依赖。这样的人自动把自己降低到寄生虫的位置,靠吸食对方的注意力为生。

作者指出,真正的爱是尊重彼此的独立,甘愿冒着失去对方的风险,能够给出对方承诺并践行到底,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付出努力让对方完善自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完善自己。真正的爱,不只是给予,也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一旦失去了爱的弹性,爱就变成牺牲,变成伤害。所以,给予者以爱为幌子,只是像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心智的成熟当一回事。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他是个牧师,他的妻子患有抑郁症,两个上大学的儿子辍学,他不得不带着全家做心理治疗。经过了解才发现,他努力要做个好父亲、好丈夫,于是,在一天的繁重工作之后,他要给妻子和儿子们打扫房间,尽管不喜欢歌剧,还是会开车送妻子进城看歌剧等等,他就像保姆一样兢兢业业。经过治疗,他开始扮演“坏丈夫”“坏父亲”,不再有求必应,结果他的妻子和儿子们都回顾了正常,他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感受到人生的快乐。

谈到承诺,作者指出只有持久的情感关系,才能使心智不断成熟,要想使治疗顺利进行,心理医生就必须跟病人建立良好关系,像富有爱心的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全心全意地去关心病人,而且不可半途而废,这样才能打开病人的心扉,对症下药。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个病人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担心作者会赶她走,作者说了一段话特别感人“我接待了像你这样的长期患者,就是向你和你的病情做了承诺。我要尽力帮助你治疗,只要需要,我会一直同你合作,不管是五年还是十年,直到把问题解决,或到你决定终止治疗为止。总而言之,决定权在你手中。除非我不在人世,不然,只要你需要我的服务,我是绝不会拒绝的。”对于童年时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爱的病人,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到了成年,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先发制人地“抛弃”对方,即采取“在你抛弃我之前,我得先抛弃你”的模式。这样的人,跟别人的关系越亲近,就越担心遭到抛弃,所以,这样的人,也总是会提出结束治疗来试探心理医生。假如他们得到了心理医生充分的承诺,他们有一天也会做出承诺,而这往往是心理治疗的转机。

不同于传统学派的观点,作者反对认为“移情”和“反移情”是不正常现象要极力避免的观点,他认为心理医生对病人的爱,就如称职的父母给予子女的爱,病人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关心,大幅度减轻身心的痛苦,这种情况下,病人爱上医生,是正常的反应。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移情的本质,决定了它可以阻止病人真正爱上医生。有的病人配合治疗,借助治疗使心智成熟,医生对这样的病人具有好感乃至产生爱意,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在治疗中掺入亲情成分,可使治疗更有起色。心理医生不能真心去爱病人,就无法使治疗产生疗效,不管心理医生受过多么好的训练,没有真正的爱,或者缺乏自我完善,心理治疗只会以失败告终。“心理治疗具有“爱”和“亲密”的元素,病人和医生容易彼此产生性的吸引力,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也跟着增加。如果要使病人的心智成熟,就必须和其产生亲密的关系,也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种方式。不过,在我15年的从医生涯中,至今还未出现过这种特殊情形,我也很难想象会出现这种情形。”显而易见,称职的父母不可能和孩子发生性行为。父母的职责,在于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利用孩子满足个人欲望。此外,作者还认为心理医生可以和病人有私下接触,只要这有利于治疗;心理医生也可以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进行心理帮助,当他们需要的时候,“我从来都不曾设想过,我应该把自己的职业同私人生活一分为二”,不过他也指出,“在所有时间都能去爱别人——这是一种理想,一种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可能最终实现的目标,但是,在短时间内,你根本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所有建立在真爱之上的情感关系,其实都是互相勉励、共同促进的心理治疗关系”,因此,他认为,即便是外行,只要他们富有爱心,即使没有接受过严格的训练,也能够进行心理治疗。

我觉得作者的观点特别的人性化。我记得我早期接受精神分析的培训时,给我们讲课的老师不能给我们做个案,甚至会在课堂上讨论某个来访者给他送礼,他会问对方,什么原因,让你送这个礼物给我?要探究背后的动力。还有,心理咨询师不能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做咨询,必须要转介,这让朋友向我求助时,我的内心特别的纠结。因为我们之间不是普通的聊天,我也付出了很大的精力,我一方面为对方的心境改善而开心,另一方面又自责似乎自己违背了职业规则。所以,看到从业经验这么丰富、又这么杰出的心理医生有如此看法,我就觉得这样的处理更有现实意义。

此外,值得一提的,就是作者对于宗教观的论述。我觉得作者是少有的智者。

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像是神和上帝,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间的至高法则。孩子对所谓神性的了解,往往来自父母的人性。受童年经历的影响,形成的小宗教,要随着对现实的认知,而不断构建大宗教。如果一味坚持自己的“小宇宙观”,为此不惜与别人对抗,不惜把每一场争执扩大化,甚至将其演变成一场圣战,那就违背了宗教的教义。“经由质疑、挑战、检验的宗教,才是属于我们的宗教。”“过分信仰上帝,容易使我们更加教条,而且,正是从教条主义中,曾产生过无数战争、宗教裁判所乃至各种迫害,在宗教盾牌的背后,曾隐藏着无数伪善的嘴脸。所以,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上帝非但不是来生的期许,反而是今世的毒药。”“在真实的上帝周围,流淌着大量肮脏的洗澡水:残酷的圣战、宗教审判、动物牺牲、活人献祭、极度的迷信、愚民政策、教条主义、极端无知、伪装虔诚、自以为是、顽固不化、焚烧书籍、把女巫处以火刑、阻碍人类的思想进步、制造恐惧感、强迫服从、病态的原罪、疯狂的朝拜等等,所有这一切,究竟是上帝有负于人类,还是人类对不起上帝呢?”作者还指出,科学家容易把婴儿和洗澡水一道泼掉的原因,还在于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走出迷信,进入不可知论,再脱离不可知论,真正认识神灵的存在。

我发现,其实任何一个事物,都可能成为一个工具,工具的善与恶,取决于使用他的人,取决于使用他的人的意图。战争、监狱、宗教、金钱、制度,无不如此。

作者指出,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不少人的爱是虚假的爱,因为他们不想面对自我完善的痛苦,懒惰是爱的对立面。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害怕不得不做大量的工作,害怕改变现状,害怕失去目前所拥有的一切。懒惰就像魔鬼一般狡诈,使得当事者不仅擅长伪装和欺骗,还会想方设法让懒惰合情合理,他们要欺骗的人,与其说是心理医生,不如说是他们自己。所谓邪恶,就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式的懒惰。一般意义上的懒惰,只是对自己和他人缺少爱心,而邪恶则视爱为仇敌,与真正的爱完全对立。

所以说,爱是心智进化的原动力,勇气则是和心智的维持现状或者说退化相对抗的力量。

最后,作者揭示了潜意识的巨大力量,当意识跟不上潜意识,人类就会出现心理疾病,如果能够听从潜意识的召唤,就可以实现心智成熟的终极目标——人神合一,即个人与上帝应当具有共同的认识和了解。在潜意识的树根的基础上,如果能让意识萌生出丰硕的果实,并最终使我们成为上帝的话,那就意味着上帝可以拥有另外一种生命形式,这就是我们自身,这也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既然潜意识有着巨大的指引作用,而意识总是要和潜意识冲突,为什么我们还要保留意识呢?我们的意识,具有一种罕见的强大力量,它掌管生命的一切行动,负责做出决定,并把决定付诸实施。假如只有潜意识而没有意识,我们的生命就像新生的婴儿,即使心灵可以实现人神合一,我们仍无法采取任何行动,也无法让他人感觉到上帝的存在。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变成牺牲自我,最后只剩下潜意识的婴儿,而是要培养出成熟、自觉的自我,进而发展成神性的自我。我们可以按照上帝的意愿,来影响世界和他人,我们的一举一动,也会成为一种神奇的力量。我们代替上帝而为人类服务, 去播撒爱的雨露,在没有爱的地方创造爱。心智成熟的人,要抵抗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好在,在上帝身边,可以得到些许慰藉。

心智成熟的路,是少有人走的路,对于一个有志于从事心灵事业的人而言,这就是必由之路。祝福每个愿意走上这条路的人,能够走得坚定、持久,最终成为上帝的使者,帮助更多人走上心灵成长、心智成熟的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爱我家作文400字 关于含羞草的作文 三年级作文童话故事 心里美滋滋的作文 学习雷锋精神作文 我的童年作文300字 关于民族团结的作文 四年级作文推荐一个好地方 满分作文神仙开头 帮妈妈做家务的作文 2017年高考作文 关于环保的英语作文 爱在我身边作文 我的梦想作文800字 再回首作文 关于爱的作文开头 初一英语作文范文 有为与可为作文 我的高中生活作文 散步作文600字 我最崇拜的人作文 关于蚂蚁的作文 父亲节英语作文 英语学习计划作文 环保类作文 谢谢你老师作文 面对挫折的作文 一件快乐的事作文 怎样写好作文 暑假计划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