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今天的头条 留给平日都在写别人的昭通媒体人(附8人故事)

2020-12-07 14:25:01
相关推荐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是媒体人不变的信念和追求。

11月8日记者节即将来临之际,新闻人一如往常,坚守在采编一线,记录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昭通日报》特别关注新闻工作者,将镜头对准他们,将版面留给他们,听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关于这个职业的责任和荣耀,看他们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守正创新的要求落到实处,如何锤炼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一个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好记者。

谭光吉:逆风飞翔 踏浪而歌

2014 年 8 月 3 日,鲁甸发生 6.5 级地震。当时,我在一家新闻单位实习,我参与了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至今,我仍然记得在一间病房里见到的一家人:父亲疲惫地趴在病床上,一身泥泞,看上去有些苍凉;母亲正在一旁为幼小的儿子擦拭身体,红肿的双眼已看不见眼泪,衣服上暗黑的污渍不知道是血还是泥;孩子躺在病床上不断呻吟,甚至有些胡言乱语,他说他梦见哥哥了,一会儿又对母亲说他的指头没了,写不了字了。我呆呆地站在一旁,生怕任意的举动都会触碰他们心底的伤痛。我什么也没能做,只是赶紧转过头,跑到没有人的地方躲起来,我害怕因为我的眼泪让他们更加悲痛绝望。

那一刻,我深深地自责,作为旁观者,我无法给予他们任何帮助和安慰;作为采访者,我却不够客观,更不够理性。我在心底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控制个人情绪,坚守公平正义,用赤子之心关注民生,用冷静的笔触为民发声,让受困者得到帮助。

2016年9月,我从学校毕业,并如愿以偿地进入昭通日报社工作,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记者。然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并没有那么容易。刚开始一段时间,由于储备知识有限,社会阅历不够,在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或是与人交流过程中,我常常因为无知而陷入尴尬局面。在采访过程中因为无法把控整体节奏,没有对采访对象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导致跑题,抓不住采访重点。

所幸,昭通日报社是一个互助友爱的大家庭。在前辈们的帮助和指点下,我不仅学习到很多采访技巧,慢慢独立完成不同题材的写作,更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力量。3年来,每当我陷入迷茫和困顿,就看看身边的“昭通日报人”,看看他们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自我,顽强拼搏;看看他们如何翻山越岭,用脚步丈量这一方热土;看看他们如何挑灯夜战,奋笔疾书;看看他们如何守正创新,传播时代声音。

(作者供职于昭通日报社)

胡华伦:做一名有温度的新闻工作者

“脚下沾满泥土,笔下才有温度。”这是新闻战线上老师们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同时也是我从事新闻工作5年来深刻的体会。

5年来,我作为巧家县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见证了鲁甸6.5级地震自然灾害和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工作,看到各级干部职工同千千万万贫困群众砥砺奋进、齐心协力战困难、谋幸福的感人场景,时刻记录着巧家的发展和变化。

5年来,我从一名数学专业的理科生到一名记者,靠的是对新闻的执着和热爱。第一时间冒滚石、余震徒步30公里连夜赶赴灾区一线,为的是及时准确将灾情传递出去;多次深入一线挖掘先进典型人物事迹,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去新闻现场的路上。

“不要把我当作灾民,请把我当作一名共产党员!”至今清楚地记得5年前鲁甸6.5级地震中采访的老党员、退休教师许德林的时候,我得知他的捐款事迹,在车辆不便的情况下,我立即徒步到他家,通过长达5个小时的采访,深入构思和及时撰稿,稿件得以被各媒体刊发转载,凝聚起了正能量。地震过后,又多次对其跟踪采访撰写稿件,充分反映一名老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感人事迹。后来,他的事迹被宣讲人员引用在全县进行宣讲学习。

在采访鲁甸6.5级地震巧家灾区首个集中安置点受灾群众乔迁新居时,我从县城赶到包谷垴乡冷家坡村民小组圆塘子集中安置点,再到采访完受灾群众乔迁新居,时间已到中午一点。为及时将新闻传递出去,没有忙着吃午饭,而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及时筛选照片、撰写稿件,最终新闻图片被《人民日报》等媒体采用。

一次次深入一线的采访,一个个先进典型的挖掘,一篇篇沾满泥土的稿件,5年间采写了近600条稿件被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刊载,宣传他人、引导他人,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感染了自己,必将激励着我更加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担起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供职于巧家县融媒体中心)

谭平才:衣带渐宽不言悔

从青春年少到油腻大叔,转眼间自己已在新闻宣传战线上已奋战了10多年。回首过去,一幕幕酸甜苦辣涌上心头,然而更多的是自豪感、成就感、荣誉感。

我是一名理科生,所学专业与新闻宣传八杆子打不着边,对写作技巧一窍不通。记得刚接触新闻宣传时,连最简单的消息也不会写。试着采访撰写的稿件投出去,有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那段时间,觉得新闻工作是如此枯燥乏味。

为搞好新闻宣传工作,我找来相关书籍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理论知识和写作水平;虚心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学习他们的采访经验、写作技巧。期间,也得到了昭通日报社老师们的鼓励和悉心指导,让自己的写作水平得以快速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后,我的处女作在《昭通日报》二版发表了。拿到报纸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百来字,但心情异常激动。慢慢地,我的名字也成了《昭通日报》的常客,一年发表稿件一百多条,连续多年被评为《昭通日报》优秀通讯员,多次荣获好新闻评选一等奖、二等奖。

当然,最让自己有成就感的还是新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某某集镇街道以路为市,管理缺失,每逢赶集天,摊贩、人流、车辆把整条街道围得水泄不通,群众怨声载道。当时,撰写了一条新闻在媒体发表后,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有效缓解了街道“肠梗阻”难题。一次聊天中,了解到一名叫夏蓝宁的大学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高薪待遇,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们种植“半边红”李子。我知道这是一个好新闻,立即带上相机,沿着崎岖的山路,摩托车加步行2个多小时,来到他的果园采访。几天后,撰写的通讯“不做城里人 回乡当农民”在《昭通日报》二版头条发表,当年该稿还被评为好新闻一等奖。稿子发表后,他的事迹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扶,李子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如今,绥江“半边红”李子产业已发展到10万亩,年产值超过 2亿元,上万户农民依靠李子产业脱贫致富、过上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

(作者供职于绥江县委宣传部)

李娇:用执着与坚守走好新闻路

时光匆匆,转眼从事新闻工作8年了,回望走过的路,有荆棘、有坎坷、有心酸也有眼泪,但收获更多的是幸福感和满足感。无数次的采访告诉我,作为鲁甸县融媒体中心的一名新闻记者,唯有坚守初心、敢于超越自我、心怀人民、扎根一线,才能写出有力量、接地气、暖民心、有温度的好作品。

那是一次印象深刻的采访,一次偶然的机会,单位安排我随同县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下乡开展工作,我负责采访报道。记得那天我和县红十字会的一位副会长乘车。在车上,当我问起工作的内容,他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他说:“有个患者想捐献人体器官,这次是受省红十字会的安排和委托去看望病重患者和家属,了解身体情况,签订捐献协议的。”听他这么说,我不由得紧张了起来。

车在弯曲狭窄的土路上艰难行驶着,尘土很大,不记得过了多久,总算到目的地了。有点晕车的我顾不上身体的不适,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去,一边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着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一边用心听、用心记、用心观察,生怕错过现场正在发生的一丝一毫。这是一个异常贫困的农村家庭,居住地山高坡陡、人烟稀少,简单的屋子里除了显眼的病床和散落一地的锅碗瓢盆,再也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丈夫在病床上躺了多年,16岁的女儿又在一年前患上了精神病,妻子独自支撑整个家。丈夫急迫地想着要捐献自己身体上有用的器官,善良的妻子拗不过,自愿捐献电话就这样打到了红十字会。

那次采访,至今难忘,捐献者在困境中的倔强不屈、苦难中的淳朴善良、无助中的无私奉献不止一次地打动我。工作8年,除常规采访报道外,地质灾害、紧急救援、突发事件、民生民情等参与了许多,采访报道了很多,每次我总是能被故事主人公所打动,被他们身后所隐藏的真、善、美所感染,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步伐,让我更加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

(作者供职于鲁甸县融媒体中心)

陈洪:做新时代的记录者和号角手

怀着对新闻工作的挚爱之情,我常常奔波于新闻一线,采访足迹遍布永善城乡,熬更写稿更是家常便饭。我深深感到,不深入基层一线,很难体会到特殊人群的艰难困苦;不进村入户,无法感受到普通群众奋斗的幸福,采访中许多看似平凡的人,却展现出人格的魅力与精彩。

当我看到云岭楷模谭德才带领群众奔忙在致富路上的蹒跚身影时,领略到身残志坚的“电器达人”颜跃兴创业致富获得重生的自信时,体会到腿脚残疾的“种菜人”车代银对简单生活的幸福与满足时,我会在宁静的黑夜里奋笔疾书,客观真实地记录下他们艰辛的奋斗历程。

“新闻工作,是一份辛苦的工作,有付出才能得到收获。”对于挚爱的新闻事业,我辛勤的付出也得到了认可和收获。采写的《团结“村民说事” 解民忧》《阳光下,壮丽的溪洛渡移民》《72 岁老党员魏永达主动摘除“贫困帽”》等通讯先后获得昭通日报社优秀通讯员作品一等奖。

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永善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讲脱贫故事 扬良好家风”宣讲活动,我采写的那些鲜活感人的故事,通过宣讲员们声情并茂的讲述,传达到了永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我觉得一切的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我将坚持不懈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真正走出去、沉下去,把镜头对准基层、聚焦百姓,讲好永善故事,唱好永善声音。

(作者供职于永善县委宣传部)

狄廷秀:因为热爱 所以坚守

2009 年 10 月,我开始了我的记者生涯,从采访到编辑、校对,每一个工作环节,我如履薄冰,认真对待工作,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作为记者,不仅要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的职业道德,更要有为民办实事好事的情怀。记得 2016年1月16日,我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到,水富县太平镇复兴村 7 组苗族村民熊启金家发生火灾,家里所有财物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一家 6 口人除了身上穿的,其他全部物资都没有了,生活陷入困境。我向当地村委会干部了解实情后,通过微信圈和朋友们倡议向熊家捐款捐物,倡议得到了各界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大家积极伸出援助之手,为熊启金一家捐赠各类生活用品等物资共计1000余件。物资收集后我及时联系车辆和5名捐物代表将20余名爱心人士捐赠的爱心物资用大货车送往熊启金家,帮助熊家度过了难关。

有一次,我去三角村采访医疗下乡的新闻,采访中了解到当地一个村民养殖了3000多只鸡,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卖不出。回来后,我及时采写了三角村民 3000 多鸡无销路的消息,帮助他宣传。消息发出后,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一些商家的关注,大家积极想办法出主意,联系买家。很快,养殖户家的鸡销售一空,解决了村民面临的难题。

在十余年的记者岗位上,我凭着对新闻事业无比挚爱的情感,完成各类题材采访报道,多次被昭通日报评选为优秀通讯员,多篇作品获得各级媒体好新闻评选一、二、三等奖。我将继续锤炼“四力”,讲好水富故事,传播正能量,为水富的宣传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供职于水富市委宣传部)

范厚云:锤炼“三头六臂”的本领

作为彝良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我经常跟同事们调侃,必须要练就哪吒“三头六臂”的本领。同事们奇怪地问,此话怎讲?我认真地娓娓道来:“记者去采访,一台摄像机、一台照相机、一个采访本、一支笔和一支录音笔,这些吃饭的家伙已经让你手足无措了,如果再来个话筒、脚架……这时你不练就哪吒‘三头六臂’的功夫怎么能行”。同事们随即附和!

今年“彝良漆树首届李子节”开幕,我负责一个机位的直播工作。当时,左右手分别拿着脚架和直播编码器,左右肩膀上背着摄像机和照相机,兜里装着采访本和录音笔……几乎是浑身上下都挂满了采访设备。把这些设备运到了演出场地中间的最佳位置,马上支脚架、找水平、安托盘、架摄像机、连接编码器、接电源、连网线……一口气完成这一系列工作后,再开机调试效果,还不错,这才舒了一口气,此时额头冒着微微汗。开幕式开始,我又再次发挥“三头六臂”的神勇,调好摄像机镜头,瞅准可以固定摄像镜头的空档,马上腾出手来拿起挂在脖子上的相机,抓拍几张照片,再瞅准机会挤出人群,到台前拍几张照片。这样来来回回,摄像又拍照,拍照又摄像,已经是手忙脚乱、大汗淋漓。

摄像机、照相机、采访本、笔和录音笔是标配。一个采访下来,既要摄像,又要照相,还要做笔记,害怕重要信息遗漏时还得打开录音笔;采访结束后,既要写电视新闻稿,又要写网络新闻稿,既要处理视频,又要处理照片;稿件图像照片全部就绪,又要一一对应投稿到新闻网、电视台……时常忙得昏头转向,一不小心还会张冠李戴。此时此刻,真想变身哪吒的“三头六臂”,把一切轻松搞定!

(作者供职于彝良县融媒体中心)

赵磊明:灾难面前 我在一线

时光荏苒,一转眼我从事新闻工作已经有17个年头,17年的一线记者生涯,值得回味的很多,留在记忆深处的也很多。

印象最深的是 2008 年 7 月 14 日昭阳区盘河镇发生的一起特大洪灾,当天晚上10点左右,我接到去盘河灾区采访的任务。听说兰子冲沟的灾情最严重,我们一行3人就沿着山沟查看情况,山洪过后,有的地方山路被冲毁,要从沟里涉水而过,路特别难走,走了一公里多,便看到村庄。看到了村民被冲毁的瓦房、茅草房,有两间最严重的整间房屋都被水走了,只留下地基,有2间被洪水冲走了一半,从外面一眼就能看见室内的情况。村民的一辆摩托车被泥沙掩埋了只露出个龙头……看着眼前的惨景,大家心里都特别难受,特别是看到滑坡点,几十米宽的山体垮塌下来,露出了黄褐色的泥土,与两边的绿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真的是触目惊心;在山脚有一户人家,滑坡体从他家的房子旁边落下来,他家的房子确安然无恙,我们都为他家感到庆幸,也为他家捏着把汗。在现场,我用相机把受灾情况一一拍摄下来,又向干部、群众详细了解了情况。

沿路返回时,天上下起了小雨,在山沟沟里步行了10多公里,汗水湿透了衣裳。为了第一时间报道好灾情,我马不停蹄地从100多张照片中选择了 10多张有代表性的传给编辑,让灾情及时从网站上发布出去,紧接着写出了一篇2000多字的通讯,全面报道了灾情和干部群众在救灾中的感人事情。

17年的记者生涯,想想也很精彩。在记者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此生无悔当记者。

(作者供职于昭阳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节即将来临

今天

我们把头条的高光时刻

留给平日里写别人故事的幕后者

记者节

提前祝昭通媒体人

节日快乐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hdwk2158200)综合丨《昭通日报》11月7日4版

审核丨@晶姑娘

运营总监丨@俺是大笨蛋

运营副总监丨罗琴

责任编辑丨@俺是大笨蛋

原标题:《今天的头条,留给平日都在写别人的昭通媒体人(附8人故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那一束阳光作文 我喜欢小狗作文350字 珍惜的作文800字 初一作文600字叙事 尊老爱幼作文 禁毒心得体会600字作文 小学三年级过生日作文 童年趣事写一篇作文 自己的优点作文300字 给某某的一封信作文 描写风景的英语作文 珍藏友谊作文600字 他感动了作文500字 零作文 随便作文300 带提纲的作文 高考优秀作文开头 这一刻 作文 关于积极向上的作文 暑假生活作文 扫黄打非作文400字 小考的作文 生活经历作文300字 母亲的关爱作文500字 生命是什么作文300字 学包饺子的作文300字 有家人真好作文 幸福的约束作文600 你最喜欢的食物英语作文 叙事作文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