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季羡林谈人生》生的对立面 并不只有死 还有别人的生

2020-12-27 16:35:01
相关推荐

今天解读的这本书叫《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很薄,是季羡林晚年的散文集。不过,我下面要为你讲的内容,还包括了季羡林全集前几卷的日记和回忆录,摞起来是很厚的几大本。目的只有一个:为你讲讲我读到的季羡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人说“名气是所有误解的总和”,这句话用在季羡林身上很合适。在我看来,公众对他的评价,基本上都是错的。

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是大儒。这就是错的,季羡林是学问大家不假,但专业不是中国古代学术。他是国际知名的东方学者,也就是研究印度学、梵语语言学的,这是很冷僻的学科。他早年也是学外国文学、写散文小说起家的,从来不在国学或者新儒家的圈子里。

还有人说:季羡林是位公共知识分子。这也不准确,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专注于研究学问。对于知识分子该不该介入社会活动,他一直很困惑,提醒后辈要讲“学术良心”,也就是要严谨治学,守住学者的本分。到晚年,他才逐渐谈人生和社会话题,但也不是公共视角,而是从个人回忆出发,说的既直白又恳切,几乎不套用理论。

至于“国宝”“泰斗”之类的称呼,季羡林曾经严肃地要求社会为他摘掉这些帽子,还自己“一个自由身”。他本来一直过着冷清的书斋生活,在晚年才突然受到热捧,自嘲说“近年来季羡林走俏”,是“被‘打’成了学术泰斗”。这也没办法,在全社会渴望文化大师的时候,老一辈名家里,只有他硕果仅存,学界地位又高,还当过北大副校长。2009年,98岁的季羡林去世,是一个轰动性新闻,他的学生遗憾地说:整个告别仪式人潮汹涌,像是赶庙会,毫无肃穆可言。

那么,最适合的季羡林的标签是什么呢?说名气来自误解,就是因为我们太习惯用标签来理解别人、定义别人了。下面,我试着用季羡林最推崇的彻底真实态度,给你讲讲他的一生,请你自己体验完整的季羡林。

我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了一份他的人生清单:左边一列内容,来自他的日记和回忆录。右边一列,大部分是他晚年随笔杂文里做的回顾和反思。如果给这份清单取个名字,可以借用他另一本散文集的书名《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他在九十岁时还是说:“什么叫人生?我不清楚。我看芸芸众生中,也没有哪个人真清楚。我们的诞生都是被动的。”生的对立面,并不只有死,还有别人的生。当生命互为镜像,可以映射无尽深度。这也是我为你讲这本书的目标:在季羡林的心灵历程里,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

在我们这份清单的第一行,当然是季羡林的家庭和童年。

我们来看他怎么形容:“我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的一个小村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说得好像他家是全国最穷的。到季羡林出生时,一年只能吃到一两次白面。

季羡林是整个家族唯一的男孩,为了将来光大季家门楣,他六岁就离家,被叔叔接到济南去读书。他的成绩一直很好,考进了全省闻名的山大附中,校长是前清状元、有名的书法家王寿彭。这位状元可能从科举获得了灵感,规定:各班级的甲等第一名、各科成绩都在九十五分以上的,要给予额外褒奖。全校只有季羡林达标。那个额外奖励就是王寿彭写的几幅字和扇面,称他为“羡林老弟”。季羡林说,自己的整个高中时代,都为了维持这个虚荣而苦学,连续拿了六个学期第一。

他当时并没有想过深造,家里给他的规划是:报考邮政局,拿一个“铁饭碗”,熬上二十年,当个小官员。他是因为没有通过那次面试,才报考了大学,一下就被清华和北大同时录取了。季羡林说:我不是想当什么学者。只是因为想上大学“镀金”,容易抢到一只饭碗。

这一段故事,给我们一种启示:季羡林是天生的读书种子,这不用说。但他早年的一切都是由家里决定,是完全被动的。我们经常谈论孩子的起跑线,天资和意志力,可以说是第一道起跑线。人生而不平等,从这里就决定了。季羡林在这方面是一等一的。

至于家长的视野,那就是第二道起跑线了。我们可以拿季羡林和钱锺书作个比较,因为有的可比:他俩年纪相仿,前后入学清华外文系。

钱锺书出身学问世家,父亲钱基博也是著名学者,写过《现代中国文学史》,做过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的中文系教授。钱锺书入校时,不光才学过人,而且对学术界有通盘了解,对自己的学者生涯也早有规划。这样的条件,几乎没有第二个人。而季羡林是标准的寒门学子。他此后的道路,早就超出了家里的想象,眼前只有一片漆黑。

这在表面上是信息的不同,实际上的区别是:他俩走上学者道路,有着必然和偶然之分;后来,也有自由程度的不同。以后我会选本合适的书,为你说说钱锺书和杨绛夫妇。他们相对季羡林这些同时代学者,总是显得从容自如,就是因为一直拥有更开阔的视野,选择多了一些。

接下来,咱们再来看季羡林的第二行人生清单:他的大学生涯。

我说他入校时眼前漆黑,不是不尊敬老先生。他有本当年的《清华园日记》就讲到,自己当时没有明确志向,还稀里糊涂地想去读数学系。他有一点很可敬,就是不遮掩自己。有人建议他,作为德高望重的名人,出版这本日记时最好删去一些不雅的话,像“(今天)去看清华对附中女子篮球赛。说实在的,看女人打篮球,其实不是去看篮球,是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季羡林不同意,说自己就是如此,为什么不让人知道?他回忆自己的师长,也是同样的态度,说“中国古话:为尊者讳,为贤者讳。这道理我不是不懂。但为了真理,我不能用撒谎来讳。”

季羡林大学主修德文,但他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两门课是:历史系教授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和中文系教授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他回忆:陈先生上课,任何废话都不说,先在黑板上抄写资料,抄得满满的,然后根据所抄的进行讲解分析,对那些一般人不注意的地方,提出崭新的见解,令学生觉得石破天惊。这种风范,对他产生了一辈子的影响。

大学时代,季羡林经历了两件人生大事。其一是母亲突然去世。他从小有个心愿,是将来赚钱以后,让母亲吃上白面,从此成了泡影。另一件事是作为家族单传的男丁,很早就成了亲,生儿育女,妻子比他大四岁。季羡林虽然没有推翻这段父母之命的婚姻,但也没怎么在家里呆过。他儿子季承说:“我刚出生3个月,他就去了德国。回国时,我都12岁了。他和我母亲的关系,等于是一直分居到死。”总之,为追求学问,他在情感和家庭上,有无法弥合的伤痛和残缺。

在他的这行经历中,右面那栏“人生感悟”该填点儿什么呢?我觉得可以这么总结:人生总是要从糊涂、从朦胧里求明白。季羡林青年时代的日记,特别爱用一个词:“一塌糊涂”,既形容别人也形容自己。他说: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既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只不过是在昏昏沉沉地追求一点儿享受,没想过自己为什么活。他是从被动到一塌糊涂,然后才在这本书里得出一个道理:人类的前途,在于朝一个共同理想努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要完成。这像一条链子,每个环节本身微不足道,但这一点儿东西影响了整个链条。如果人生有意义,那就是这种对人类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如果人生有价值,那就是去完成自己这一代的任务。

这个观念,在季羡林留学前还没有成型。他当时只是不愿意放弃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的机会。家族对他的支持,是觉得这是中了“洋进士”,将来更能“大发特发”。于是,他留下了经济濒临破产的家,在1935年8月、24岁时远渡重洋,前往德国。原计划是留学两年,但谁也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十年。

我们再来看他这第三行人生清单。季羡林进的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哥廷根大学,大数学家高斯曾经是这里的教授。

这时,季羡林已经熟悉了学术圈的规则,想在两年里拿到德国的博士,基本上不可能。唯一的取巧办法,是用中国题目作论文。但季羡林的性格,真像他儿子所说,既孤傲又倔强。他说,“我立下大誓:决不写有关中国的博士论文。有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讲庄子、老子这些中国学问谋得博士头衔,让洋人大吃一惊,然而回国后讲康德、黑格尔,我不步他们的后尘。”

为了这个博士的含金量,他选了最难的梵文和巴利文,整个班上,起初就他一个学生,后来和其他年级合并,跟到最后的,还是只有他一个。梵文到底有多难啊?季羡林当年写道:“梵文真是鬼造的!文法变化极复杂,最要命的是例外,每条规则都有例外,例外之内还有例外,把人弄得如入五里雾中。左看右看,终于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断开一个字,自己断开了,字典上也找不到。恨不能把书撕成粉碎。”他为此患上了失眠,几天几夜不能合眼,骨瘦如柴,你猜他的对策是什么?他写的是:“除了工作,还能作什么?我反正拼上了,你失你的眠,我偏工作。”

他选的其他辅修课,也是吐火罗文、阿拉伯文、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文这些小语种文学,季羡林一共精通十几种语言。他的博士论文是研究一部印度典籍里的动词变化。毕业以后,他留在哥廷根担任教员,听说他要回国,导师难过不已。

为什么他在德国要呆十年呢?咱们算一下时间就知道了:他赶上了二战,交通断绝,回不来了。季羡林说,童年自己只是吃糠咽菜,还能吃饱,真挨饿是在那个“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德国,这留下个病根:回国后的很多年,无论吃多少,他都感觉不出饱来。

十年的德国生活,留给季羡林一个行为准则:追求彻底的认真和真实。他认为:德国人能在短短一两百年里造就惊人的文化,是因为奉行一丝不苟和专注。有个著名的医学专家,面试学生时,拿出一副猪肝,问这是什么。学生看出来也不敢说啊。教授就给了个不及格,说:“医学工作者一定要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还当什么医生?”哥廷根遭到轰炸时,季羡林看到一个流体力学教授站在操场上,观察炸弹爆炸的气流是怎样摧毁墙壁的,自言自语说:“真是难得!我的试验室装配不起来这样的效果。”

季羡林也看到了德国人的另一面:他们在战争前期陷入了集体迷狂,政治判断力很低。二战期间,几乎没人质疑法西斯,都显得忘乎所以,洋洋自得。每隔半年,报纸和电台就说:某个邻国正在迫害德国人,于是全国沸腾,他们把出兵占领外国叫做“抵抗”。逐渐,大学里只有女生和前线下来的伤兵,教学楼的走廊上,终日回荡着双拐触地的清脆声响。几年后,这个天才辈出的民族,一夜之间沦为了战败国。

季羡林被大家误会成国学大师,也有个原因:他在晚年提出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大意是:西方文化在现代出了问题;世界的未来,应该被“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主导。我打算为你说完季羡林这个人之后,再为你解读一本他的东西文化比较。批评者认为,他的观点是出于民族情感,论据不足。我们看他这段经历就知道:不完全是。他亲历了德国的二战,对西方文化有自己的批判。他的道理,值得听一听。

1945年8月,季羡林34岁时,从德国回到了北京。这是我们为他划分的第四行人生清单。当时北大有个规矩,回国的留学生,无论学历和经历如何,最高只能定副教授。而季羡林创下了最快升任正教授的记录,同时还兼任东方语言系系主任。

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校长胡适非常赏识他。胡适到了台湾时还说:“做学问就该像北大的季羡林。”胡适向来关注佛教思想史,那几年在和辅仁大学校长、宗教史学家陈垣争论一个考据问题:浮屠这个词——就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那个浮屠,母语是什么?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涉及到一部佛经的真伪。他们的争论依据都是中国古代文献,季羡林写了一篇论文,直接从梵文、吐火罗文等古印度文献里考证出:汉语里是先有“浮屠”这个词,这是印度古代的方言;之后才有“佛”这个词,它起源于吐火罗文。季羡林从中推断出:佛教不是直接从印度传到中国,而是由中亚间接传来的。我们知道,这个结论太重要了。

从五十年代起,胡适和陈寅恪被大批判。季羡林是当时国内少数能保持沉默,守住学术底线的学者。那也是他人生里的一段苦难时期。对于这段时期,季羡林有一本《牛棚日记》,非常有名,我就不多介绍了。他在老年时说:自己在57岁的冬天之后,每一天都是多活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那时候,他差一点儿自杀。就在他准备夜里翻墙出校门,到圆明园去吞安眠药时,却意外地因为有人觉得他态度不好,被拉去参加批斗了。他说,那晚的经历,让他毕生难忘。

之后的几年,他成了校园里人人见到都绕着走的人,有个女同事帮他推过一次车,让他感动得热泪盈眶,终生难忘。他后来被平反、任命为副校长时,没有对谁实施过报复,在这本书里,他分析自己的心理历程时说:我是倾向“人性本恶”的,我也知道坏人不会改好。但我能原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是我度量大,是由于我反思:假如我处在他们的位置上,我的行动也不见得比别人好。

季羡林不刻意追求长寿,他晚年的养生之道是“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不嘀咕”就是不过度关注健康,不纠结生死问题,他最喜欢陶渊明谈论生死的几句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八十岁以后,他每天清早四点起床工作,连续完成了《糖史》等几部开创性学术大作。

于是,我们在晚年这最后一行人生清单里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季羡林:他的生活像清教徒一样简单,到老还穿着从德国带回来的雨衣,在被年轻人夸时髦时,他才发现,原来时尚潮流是五十年一轮回。他在校园里走,被新生误认为是老校工,让他照看行李,他也微笑着答应。他表面上安静严肃,内心却是滚烫的。

季羡林在晚年总结,人生问题不过是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天人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如何平衡思想情感矛盾的自我关系。他说,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没有一样的,也捏不到一块儿去。重点不在理论,而在于去做,用自己的思想去包容人情世事。他自己的三条回答,都是平常话:对于人和自然:人要把自然看成伙伴,征服的姿态一定会有恶果。对于人和人:尊重社会的准则秩序,对善良之人报以真情和忍耐。对于自己:努力去除情感中的杂念。

他在90岁时说:我是个呆板保守的人,工作就是爬格子。我只能保证我写出来的东西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之后,能让人爱国,爱家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我活得太累了,但休息是不可能的,只能向前走,向前走……

那么,我们最后来一起看看,在季羡林的98岁人生旁边,开出来了一列什么样的感悟清单。确实没什么高深道理,只是他奉行的准则:人生的起点肯定不一样,然而多知道一些,就能多自由一些。

季羡林说,如果真有个人,人人都说他好,此人一定是极端圆滑的人。他拒绝了社会给他的美誉,除了性格朴实、较真,也是种智慧。

追逐虚名的人,大概没怎么想过:德不配位,名过其实,实在也是灾难。人的才德和社会地位之间,需要大致平衡。名誉地位太低,容易变得愤世嫉俗,性格乖张。但太高,且不说会成为众矢之的,心理也会逐渐变得既极度自大又极度自卑,越来越不正常。

一般来说,社会地位稍低于真才实学,个人欲望低于实际能力,是最适合保持自在平和的。人们觉得谦虚和低调是明智之举,原因就在这里。说起来,又何必追求不了解自己的人来夸自己呢?他们也夸不到点儿上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理想作文议论文 高考作文没写完怎么办 关于家庭成员的作文 时间的重要性英语作文 三年级秋天的景色作文 作文4 敬老孝老作文 拥抱什么作文600字 我的童年玩具作文 父亲作文题目 礼让作文素材 快乐的国庆作文500字 感谢阅读600字作文 校园里的桃花作文 一次奇妙的旅行作文 桂花香作文600字 端午节的作文300个字 感动作文400字六年级 智多星作文 洪水无情人有情的作文 废物利用作文500字 保护大象的作文 温馨的回忆作文 我英语作文 叶罗丽作文 以时尚为话题的作文 书籍是一剂良药作文 想念的味道作文 桃花作文200字 游公园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