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诸葛亮一生三大败笔:错杀一个人 错用一个人 错贬一个人!

2020-12-29 10:05:01
相关推荐

诸葛亮的《出师表》千载流传。可以说这一篇文章凝聚着诸葛亮忠贞体国、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了他北定中原、谋求统一的坚定信念,言出肺腑,情真意切,发人深省,感人至深。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举荐了一系列他认为可以担当重任的“贤臣”。

之后诸葛亮开始了匡扶汉室完成先主遗愿的北伐,春秋无义战,其实三国时代的连绵战争,也是无义之战,人心思定,成了三国时代的民意象征。当时以蜀国的综合国力、军力,在并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与条件的情形下,勉力频频北伐征战,屡战屡败,加之战略与战术上的诸多失误。

最终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彻底失败,诸葛先生壮志未酬,英年早逝,饮恨黄泉。而这一切可以说是来自于诸葛亮一生中的三大败笔上。即便是善谋善略,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一生中也有三大败笔,那便是其错杀一个人,错用一个人,错贬一个人,那么我们来看一下。

首先要说的便是其错杀魏延了,似乎从实在想不通在魏延没有任何谋反动机和行为的情况下,诸葛亮居然在临死前留下毒计导致魏延死于非命。而纵观魏延的一生也都是在对蜀汉尽职尽忠。例如他曾经接受刘备诏命镇守汉中长达40年,如果魏延想要造反的话,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不造反。

而是要等到自己无兵无权的处处受制的情况下造反,这不是自寻死路吗?所以说诸葛亮所谓的“吾死之后魏延必反”纯粹是一派胡言,是对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进行的挟私报复赤裸裸的诬陷,因此说诸葛亮错杀了一个好人。而至于错用一人,想比大家已经知道这个人是谁了。

毕竟时至今日,“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人尽皆知。虽然说这个故事是演义中的,但是诸葛亮错用马谡却是真的。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还认为不是这样,让马谡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

之后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更是力排众议,用让他镇守街亭这个重要基地,结果马谡骄傲自大,犯了兵家大忌,最终蜀军被魏军包围在一个小地方,没有水和粮食,所以第一次北伐以粮食缺乏而宣告失败。要知道第一次北伐由于出其不意,曹魏并没有任何准备,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降蜀,关中震动。

结果却因为马谡失街亭,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点,最终只得退回,而刚刚投蜀的三郡也因为蜀军的失败而叛逃。而其错贬一个人,此人乃李严。李严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而且还可以认定是刘备为防止诸葛亮权力过大威胁到皇室安危而有意布下的一颗牵制诸葛亮的棋子。

但是,在刘备去世后,从现有的记载来看,却怎么也看不到李严发挥他作为“托孤”重臣的作用。排挤李严,不可能是后主刘禅的作为。刘禅虽继刘备为皇帝,能力却是无法与其父相比的,何况当时还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小皇帝。排挤李严的,只能是已经“开府治事”并且“政事无巨细,咸决”之的诸葛亮。

在《出师表》里通篇没有出现一次李严的名字甚或与李严有关的事。在北伐这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军国大事上,李严,作为一个与诸葛亮并列,“统内外军事”、官拜尚书令的“托孤”重臣,却没有一点说话的机会;在诸葛亮不在成都的情况下,本应由他来主持的朝政也被荆州集团的另外一些人所取代。不管从哪个角度而言,诸葛亮的这种安排和处理,都是不正常的。 而其的被贬,一直以来有很多人也一直心中存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作文600字 作文 狗 作文小猫 回忆的作文 记忆作文 《遇见》作文 作文树 作文奋斗 游戏的作文 作业作文 文化的作文 假如 作文 假如 作文 假如 作文 公园的作文 250作文 作文小狗 让的作文 一起作文 《过年》作文 150作文 自然 作文 玩 作文 作文 母亲 作文母亲 作文想象作文 作文感恩 爸爸的作文 作文一年级 写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