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北京 与共和国共同成长|我们的奋斗①

2020-12-30 19:00:01
相关推荐

69年前,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随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豪迈宣告,一个新的纪元开启了。

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从灰暗走向光明……如果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9年凝结为一部激昂交响,这些形容词就是其中跃动的音符。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走过了其他国家上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来到了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近的历史节点上。

历史的细节,时常内有乾坤。贸易摩擦硝烟弥漫下的2018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与刻板印象不太相符的中国。有论者形象地指出:现在的中国和美国,像是互换了一下身份:美国拒绝全球化,中国拥抱全球化;美国要求“美国第一”,中国欢迎世界搭便车;美国不管不顾“退退退”,中国造福世界提供“公共产品”……

国力的日益雄厚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让中国的形象愈发具体可感。这69年间,我们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有困惑迷茫的年代;有过孤军奋战的封闭保守,也有走向世界的自信从容。

如果说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那么改革开放这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则全面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当这一历史性的时间节点与“国庆”这一宏大叙事主题相遇,我们或许更能体味这一关键抉择之于国家、之于北京、之于每个人的价值。

值伟大祖国69岁生日之际,北京日报长安观察推出系列评论文章,聚焦京华大地69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深刻变化,以我们身边的巨变呈现共和国发展的不凡历程,感受那些支撑祖国不断前行的深厚力量。

北京,伟大祖国的首都。特殊的定位,让这里的一切都带有国家发展的深刻印记。

△北京国贸夜景。

楼高、路宽、厚重、大气……这是很多人对北京的“第一印象”。而支撑起这种感观的,离不开那些记载着城市成长年轮的地标建筑。

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国家图书馆……这些人们来到北京的必看之所,长安街、二环、三环、四环……这些人们游览北京的必行之路,寄托着多少国人对首都的共同记忆。而这些地标的诞生,多多少少都与“国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59年9月,人民大会堂外景。

1959年秋天,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工人体育场等恢弘工程火速竣工,北京“十大建筑”之称不胫而走。这“十大”,是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建,同步进行的,还有天安门广场的扩建工程和长安街的拓宽工程。

“十大建筑”建在北京,却是实实在在的国家工程,解决的也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的“燃眉之急”。就说人民大会堂吧,那会儿全国连个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地方都没有,许多大型会议、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任务都被安排到刚建成的北京体育馆进行。

△1959年9月30日,《北京日报》5版。

更重要的是,这“十大建筑”是在材料设备、施工力量严重不足,苏联专家全部撤出的背景下,靠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成的。这批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彰显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成为一代代人触碰那段创业岁月的情感寄托。

当时针拨转至1978年,改革春风吹拂中华大地。当年的《人民日报》国庆社论以“万水千山只等闲”为题,发起了向“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进军的号召。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周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前夕,新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终于建成。

△1979年9月,候机楼及停机坪、停车场等全貌。

当时的《北京日报》在头版这样写道:它南边那条三百多米长的悬挑式车道,象银河从身前擦过;北边的两条各长一百一十米的廊道卫星,象东方巨人伸出的双臂,欢迎从空中飞来的五大洲朋友。

首都机场往往被称为“国门”,“改革开放”四个字,在这一地标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据报道,彼时候机楼卫星式的设计,正是在参考了美国纽约机场、法国戴高乐机场、日本的成田国际机场等之后,并结合我国国情的综合选择,可被视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尝试。

改革开放后,北京城市建设加速。到了1980年代中期,市区建成区达360平方公里,比解放前扩大了两倍多,东西长安街由过去的3.8公里长,十来米宽,扩展成40公里长、20至80米宽、横贯市中心的大道。

△1991年11月,十里长街挂彩旗。

1992年1月17日,一趟专列从北京驶出,奔向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启动了一次决定中国发展命运的历史行程。“东方风来满眼春”,“南巡讲话”解放了全国的思想,也驱动着北京的发展。当年的《人民日报》国庆社论以“看神州大地充满生机”为题,呼唤大家“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作为国庆献礼工程,北京二环路于9月建成通车。这条中国首个全封闭、全立交、没有红绿灯的城市快速环路,打开了城市规划建设的新视角。其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大胆闯试的过程。《北京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北京的虹”记录了“二环路”上的一座座立交桥:“多姿多彩,立体交叉的桥与环环相通、方方辐射的路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已经初步铺就了首都向现代化腾飞的立体化的公路交通网络。”

△1995年6月,邮电部发行《北京立交桥》邮票。

1998年,改革开放20周年。“国庆”前夕,北京地铁天安门东、西站主体工程完工,这条即将贯通的地下“长安街”或许很难预见,短短几年之后,自己就能把北京最重要的政治、商业、文化,居住、休闲等资源充分串联,更难以预见,如今的北京已经成为世界地铁运营里程第二长的城市。

△1998年10月,地铁复八线隧道全线贯通

1990年代以来,北京城“一年一个样”,四环、五环都成了市区,现代化建筑不断拔地升天,叫不上名儿的新楼越来越多,连老北京也经常认不着路了。

2000年和2009年,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曾主办过两次“十大建筑”评选。1990年代的“十大”多与亚运相关,新世纪的“十大”则多与奥运相关。从亚运会,这一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到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与世界同频共振,书写着发展的奇迹。

△1990年9月,鸟瞰亚运城。

△2008年8月7日,“鸟巢”准备就绪,等待开幕式。

时间向前,北京向上。在“做加法”模式下发展了30多年后,今天的北京已经进入“做减法”的新阶段。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四个中心”标定了首都的功能定位,也标定了首都再谋发展的逻辑起点。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是首都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

△2017年8月,阜内大街上,白塔和红墙相互掩映。

今年“国庆”前夕,北京发布新版产业禁限目录,提出在东城区、西城区,禁止新建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住宅类项目,但棚户区改造、危房及老旧小区改造、文物保护区改造除外。这某种程度意味着,将来新“十大建筑”可能会减少,但这座城市的宜居程度、文化底蕴、创新水平将越来越高。

这将是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今天的中国人,今天的北京人,正满怀自信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引领未来。

来源:北京日报 长安观察

撰文:张砥

编辑:张砥

历史资料来源:北京日报图文数据库、北晚新视觉

流程编辑:RB008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大学规划英语作文 纽扣作文 摘葡萄的作文 暑假作文题目大全29个 小蚂蚁作文300字 918勿忘国耻作文 关于名字的作文800字 关于网络的作文 见证成长作文 我的家乡福鼎作文 作文教学ppt 集体的力量作文600字 默默奉献的人作文 作文写作网课 美丽的校园五年级作文 英语作文介绍自己带翻译 家乡的黄昏作文 2021高考0分作文 生活的强者作文 关于告别的作文800字 风景作文800字 学习作文600字 关于去扫墓的作文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关于环境问题的英语作文 追梦的作文 六一联欢会作文450字 新闻的作文600字 关于秋的作文450字 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