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石鲁说:画山要把山当人来画 有高大的 有坚强的 有的是优美的

2021-01-01 12:55:01
相关推荐

中国画的意境是画家的感悟和追求,其特点是画家在“师古,师造化”的过程中将人文精神转化为艺术境象。《诗品》有二十四境界,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等等,绘画境界较之更多,四季轮回,一个“秋”字就有无数个凄凉和千万个金黄,梅花能画出傲雪之骨和冷艳清香,此说是任何物象都有寓意,画之境即是人之境,画家“借景抒情”以至“情景交融”,而引人入胜。

意境深远 情景交融

中国画“意境”源于北宋绘画,山水画在宋代是鼎盛阶段,山水画之意就在于其意境深远,郭熙在《林泉高致》上提出“境界”之说,境界就是意境,二词同义,清代布颜图释说“情景者,境界也”,清初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画筌》)

山川景象,天地之造化,唐代张燥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范宽说“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到大自然中对景造境,“写山真骨”,“自立家法”。范宽“师造化”之绘画法则一直被历代画家所遵循,以自然之景触发画家之心灵,使“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在不尽之境中感受山水之美,领略景外景,景外意,画意由此而生发。

自然之景,千变万化。时间不同,视点不同,位置不同,气候不同,景物所呈现的气象境界也随之不同。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日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林泉高致》)山川景象不同,风土人情各异,由感而发,触景生情。“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郭熙《林泉高致》)

山有雄浑、秀丽之分,水有湍急、平缓之别,我国山川风貌各地不同,巍巍昆仑山,纵横千里,山脉延绵,气势磅礴;中岳泰山,雄浑厚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安徽黄山,奇峰奇石奇松,云海翻滚,瑶池仙境;桂林山水奇丽秀美,水静如镜,山石林立。四方山水,应地而异,东南之山多奇秀,西北之山多浑厚,嵩山多溪,华山多峰,衡山多岫,泰山峰重。天台、武夷、庐山、雁荡、岷山、峨眉、天下名山,风光竞美,饱览四方山光水色,“一一写其真,一一写其神”,使丘壑在胸,胸襟开阔,山水画之意境胸中生也。

凡画者都为想象丰富之人,见物思迁,迁想妙得。山有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水有浪涛潆洄之态,如绮如云,如奔如怒。“问山水何性情之有,不知山性即止而情态则面面生动,水性虽流而情状则浪浪具情。”(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

泰山压顶有喻泰山厚重浑然;华山陡峭一道是说华山之险峻;黄山山石有奇态,人喻“老人挂靴”;平峰上有一石突出,此石似猴,云海翻滚,此景为“猴子观海”;黄河十八弯,湍流急浪,艄公搏浪行船,其景壮观,其势恢宏,其境是英雄气慨。平湖泛舟,波光鳞影,远山黛色朦胧,画舫笛声悠歌,此是西湖之景,苏轼有诗:“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画境和诗境地一样,借景抒情。“山下宛似经过,即为实境;林间如可步入,始足怡情”。(笪重光《画筌》)

石鲁说:“画山要把山当人来画,有的是高大的,有的是坚强的,有的是优美的,┄┄山水画要画得的气魄,什么是气派呢?人的气魄,它预感着,表演着,或者象征着人的精神。”

山水画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人与自然一体,画山即画我,我为山,山为我,在与自然的融和中,一切人性化,山有情,草木也有情。“岂独山水,虽一草一木亦莫不有性情,若含蕊舒叶,若披枝行干,虽一花而或含笑、或大放或背面,或将谢或未谢,俱有生化之意。”(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拈花微笑,以心相对,以心感悟大自然的一切生灵物态而至神境。

李可染名言:“意境是山水的灵魂”。意境相合,以真境求神境,“意”是画者审美的体验和审美情感相结合的审美意象,“境”是有情趣的自然景象,“意境”是画家通过自然景观抒发自己的情感,将之画成图画,并具有强力的艺术感染力使观者产生共鸣,意境的特性在于给人以联想。

“境”有“真境”和“神境”之分,“真境”是指借以抒情达意的景象,“神境”是指意境地创造性的最高境地。“意境”的表现是真境和神境的结合,意境的欣赏是实的形象和虚的联想的统一。

“情与景”的结合是意境的具体指向,情乃是画家胸中主观之意趣,景不单是自然风景,而是指一切生活之景象,清代王夫子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又云:“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王国维云:“情不能离开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情景相融,意境方生。有情、情怀漫天,若无具体实践则是纸上谈兵;云游四海,诸山看遍,若胸中墨点不足,难以抒怀,只不过添雅兴而已,意境难成。

方薰《山静居论画》中记载:“石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注,或指曰:‘雨在何处’,方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风雨柳絮飞,远岸迷津,孤舟上坐一蓑笠渔翁,此画面不着雨点已成雨点,诗意盎然也。

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气势夺人,“高山仰止”。山岩险峻,浑穆;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汇为溪流,流过突兀巨石;山顶密林如织,驭运缘溪缓进;山林幽静,雾霭朦胧,形成“孤峰露苍骨,疏木耸坚干”,“冈原草木秀,溪谷云霞媚”之境界。另一幅《雪景寒林图》画得寒林萧然,溪涧幽深,山峰耸立,浑厚雄伟。远处雪峰出云,苍苍莽莽,气象万千。繁密的山岩皴点,林木枝杈与空疏的水、天、雪、雾构成疏密明暗变化,加强了画面壮美崇高的效果,使观者身临其境,此图成功地表现了山岳的气势,更表现出一种沉思,内省的精神境界。范宽曾卜居终南、太华山林中,深入体验秦岭山水中的风神气骨,他提出绘画不能摹仿古人,要深入生活,以自然为师,“中得心源”。由于他不懈的观察秦陇山水,真切的感受以至秦山在胸,因而,其山水呈现出壮观、雄伟的艺术境界,魅力无穷。

范宽,郭熙以气势磅礴的北方山水闻名于世,董源、巨然则以平远幽深的江南风光称奇。董源《夏山图》平淡天真。远山深秀,树木葱茏,山上小树“淋漓约略,简于枝柯而繁于形影”,画山、画坡岸都不作奇峭之笔,且无雕琢习气,景物晕染极其自然。另一幅《潇湘图》坡峦平缓,浅汀平滩,水面静远,芦花悠然;点景人物栩栩如生,乐工吹奏,迎小舟徐徐归来,茂林坡岸边渔夫拉网捕鱼,远山芦丛间渔舟隐约往来。明代董其昌称此图取意于“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的诗句,江南平湖与两岸山峦画得十分真切。董源的“江南之图”对宋元影响很大,米芾,倪瓒,黄公望以至明代沈周,董其昌都深受其影响。

元代山水画十分崇尚山水之写意。倪云林先禅后道,心态好,心静如水,物我两忘。他说:“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其家产散尽,云游四方,“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聊写胸中之逸气”。其画多取材于太湖附近之景,平远小景,疏疏落落,悄无人影。疏林缓坡,浅水平岑,意境显得空灵肃穆,清远萧疏。其作品在元代被称为“殊无市朝尘埃气”,至明代“江南人家以有无为清浊”,董其昌称之:“独云林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

明代山水较为盛达,画风趋于元代的写意,文人山水画继续发展,看山弄水,笔墨幽情,加之董其昌极力推崇“复古”,区分“南北宗”以禅论画,一时画坛兴旺。吴门画派以沈周、文征明为代表,推崇北宋山水,在古人山水中寻得一份悠古,浙派山水以戴进、吴伟为代表,承继南宋马远,夏圭之画风,力主写意。戴进山水笔法豪迈,爽朗,有痛快淋漓之感,沈周山水笔法凝重,气势雄伟。明人继宋元之后将写意山水又向前推了一步,在用笔上显得更轻松一些。

清代山水以“四王”为主,并视为正统画派。王翚,王原祁等在笔墨和山水造境方面十分成功,山水空灵之气毫不逊色于元人之意。以金农,郑燮为主的扬州绘画群体敢于向传统挑战,讲究个性,以我为中心,其画境飘飘,信手拈得,自由散怀,诗画合璧,墨韵生动,史称扬州画派。

民国海派以吴昌硕,任伯年为主导。吴昌硕吸收上古金石篆文之用笔,以书入画,用笔苍古老辣,画境浑厚古朴。任伯年吸收民间画风并融会西洋绘画之色彩,在山水,人物,花鸟三方面无不标领风骚,下笔又快,瞬间即成,其画风爽朗流畅,抑扬顿挫,古意浓浓。

绘画是视觉艺术,在各种技能的表现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意境”二字,我国绘画无论山水还是人物花鸟都着力于“意境”的营造,每个历史时期,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有一定的变化,但都沿着绘画的艺术精神向前迈进。历代画家精心致力于雄浑、空灵,幽深,清新之画境,而笔墨、线条等等都为其服务。真正影响画境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诗情方有画意,唐诗宋词蕴含着无数幅优美的画卷,优美的画卷也能吟咏出动听诗歌乐章。

散怀山水 天人合一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宋朝空前兴旺,在其发展的轨迹上应分为三大类,其一是无人物的山水画,将自然山水高度提炼,其境界空旷肃穆,气势壮观,其二是人物作为点景,可居可游,脱尽尘俗,是神仙境地,其三是山水人物画,它不同于前两者,人物在山水画中起到“画魂”的作用,有一定的情节性,人物要求形神兼备,意味深长,山水则围绕人物展开,着重表现人物散怀山水的志向和旷达的思想境界,山川为我,我为山川,山川与人浑然一体,以写意的手法再现文人与天地同乐,天人合一的个性魅力。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一直维系着二千五百年的中国文化,山水画的理想境界也不例外,形成山水人物画的因素不外乎入世的无奈和出世的安逸,儒道两家终极在一点:与自然亲和。

孔子仕途多舛,虽官至司寇,仍疲力于权势,辞尔了之。周游列国,以图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终不得志。“道不行乘桴于海”,孔子在与大自然的亲和中感悟到人生的快乐,对生命的价值不断在思考,人生苦短更激起孔子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的叹息,看渭水激流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山水有清音,智者相识,仁者相亲,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晚年的孔子对自然山水更加想往,《论语》有一篇最长的短文《侍坐言志》:曾晳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志向是取向大自然,优游行乐,深得孔子的赞同,夫子谓然:“吾与点同”,此言是孔子对人生的彻悟,生命归结于散怀山水,与天地同乐的自然状态。

儒家文化对自然的选择一方面来自于文人士大夫在仕途的失落,另一方面解脱自身的困境,也只有到自然山水中排忧解难,面对自然的山水,文人的孤傲得到无声赞许,潺潺的流水安抚了胸中的不平,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人在自然中显得微不足道,功名利禄,过眼烟云,对人自身的价值将重新审视。

道家文化着重于人自身价值的体现,无为而有为,重过程而无谓其结果,讲的是心境的自然舒展,每一事物的客观存在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而美蕴藏其中。

庄子抗命丘园、肆志濠濮,散怀山水,洒然清风,其飘然山水的情结,是后世隐逸文化的精神所在。庄子提出:“心无天游,则六鑿相攘。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并且高唱:“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庄子不是以追求某种美为目的,而是以追求人生的洒脱,身心的释放,这种精神在艺术上是完美的,至高无上的。儒道两家皆重山水,但庄子的思想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人的自然本性中美好的一面,一眼洞穿生命的价值所在,艺术之精神是属生命之本体,是自然的,无功利的,并使人欣欣向往。

六朝时期玄学盛行,社会流行“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隐逸之风与山水之乐合而为一,士族文人为解除精神的苦闷和心灵的枯竭,极力从统治者的囹圄中解脱出来,建立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天地,他们狷介狂傲、放达不羁,啸歌山林、清谈玄理,论自我的生存价值,放弃功名利禄,寻找快乐人生,文化呈现出争鸣的现象,于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人物,诗人、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留下了大量的个性鲜明的文学、诗歌、绘画、书法等优秀作品。

散怀山水,肆意游历,与自然界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的亲近交流,以获得精神的康复和升华,这种现象六朝时蔚然成风。

宗炳考取秀才,被辟主薄,却辞而不就,好山水,一心游历,人老病至,难以再游,将所游山景图之于壁,卧以游之。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阮籍闭户读书,累月不出,或登山临水,经日忘返。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竹林七贤”啸傲山林,煮酒论诗。

王献之:“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是感叹人生,苍凉中自有无穷逸趣,其文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明代文征明画“兰亭图”,现代傅抱石曾画“兰亭图”。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是与尘俗无染的人间仙境,《桃花源记》又成为许多画家笔下的题材。

隐逸之风炽热,佛教思想盛行,许多名僧不但精通老、庄,善谈玄理,而且风度绝佳,文藻冠世,再者有名梵刹精舍又多数建立在山水风光绝佳之处,清谈佛理、玄义的沙门僧侣也是隐士,拜访名僧,共谈老、庄、佛理,游历名山胜水,是一种超世脱俗的高情,也有优游赏玩的无穷乐趣。

宋代李龙眠曾画“虎溪三啸”图,据《庐山记》记载:“慧远居庐山东林寺,送客不过溪,一日与陶渊明、陆修静共话,不觉逾之,虎辄大鸣,三人大笑而别”。

士族名士隐居的场所多为乡间别墅或私家园林,一切娱心设置应有尽有,并成为文人名士寻乐之处,这些欣慕老、庄,务求心神超然的贵族名士,以隐逸为高,以游览山水为雅,于山水佳美之处,广置庄园,与志同道合的文人名士、僧道优游其间,或徜徉在山水之间,或在琴棋书画间饮酒、谈玄、赋诗,因而隐逸不是件清苦之事,而成为一种高尚的享受和欢快。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文人山水之情,在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一直续写下去,不管他是弃绝尘世、遁迹山林,还是江海居处、情系魏阙;不管是欢乐的追寻,还是穷愁的寄托,散怀山水,怡情自然在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已成为一种“自然”的文化沉积,这就是形成山水人物画的文化因素,而山水人物画之意境恰恰是这种情怀意趣的最佳优美的结晶。

与自然山水亲和的风气在历代士大夫文人中一直盛行,但形成山水人物画的绘画形式是在南宋。继李唐《采薇图》之后,南宋画家梁楷、马远以其独特的观察方法,深刻地剖析人物的个性特征,用简洁的笔墨将这一画种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人物率意,山石树木同样传情。

梁楷的《六祖斫竹》线条粗犷有力,干涩古朴,真切感人;《三高游赏》以其精致细润的线条刻画面部表情,以粗放的钉头鼠尾描处理衣纹,以枯柴描表现背景树石,笔意简赅,恰到好处。

马远的《观梅图》幅面虽小,却内涵丰富,人物不过寸许,却简练突出,一杆梅枝几乎横跨整个画面,两位老者在梅花树下相对而坐,梅香四溢,忧思难忘;《四皓图》画得韵味高古,四皓悠闲恬适地隐居在深山岩壑之间,三位专心对弈,忘情于世,另一位缓步漫游,山石突兀,树木葱葱,流水潺潺,四周清静幽深。

梁楷、马远画得登峰造极,尽管宋以后的山水人物画非常多,文征明、仇英等等大家都曾涉足,但彻底释放自己的却很少,而明代浙派代表人物戴进却画得十分突出,笔墨自然潇洒,干净利索,其作品《罗汉图》生动传神,洒脱奔放,罗汉伏虎,拄杖闲坐,山门半掩,童子将出,虽为佛子,却象隐士一般。

现代画家傅抱石的山水人物画继往开来,高古博大,其画作《屈原》、《丽人行》、《兰亭图》画得出神入化,意境深远,傅抱石的大手笔弘扬这一画种,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山水人物画”意境中的人文精神。

从古至今,山水人物画的题材决定于其文人化的内涵,挥洒的写意笔墨更能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放达不羁、自由释放是文人散怀山水的本意,而写意形式的本身也是一种疏放,两者的结合使得山水人物画之画境-----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充分地表现。

天工神韵 诗情画意

看画如读诗,可品可读,画有境界,是无声之诗,观之不忘,留连忘返。立画境之写意,直展胸怀,以情感人,融灵魂于画之中。

秋冬萧杀而苍凉,寂寞无边,是伤感之情;春夏葱绿而繁华,处处芬芳,是勃勃生机。画离不开“情”,尤其是画家,无情感丰富不可为画,无梦想臆造不可作画,营造画境,以情写之,由感而发。

宋代绘画注重画意之诗情,大幅山水作品景象宏观,手卷横批更是连绵起伏,而册页团扇构图精巧,设色优雅,其境悠远。如马远的团扇《松下闲吟图》,奇松横出,书生倚栏望鹤,空处似水似天,空旷寂寞,浑然一色,用笔更是简括、利索。马麟团扇《郊原曳杖图》近景山坡起伏,丛树几簇,高士策杖远眺,童子于后,远处山岚飘渺,轻笔淡抹。有许多无名氏的扇面画得十分精彩,虽无留名,可其画境与名家相比毫不逊色,如《风雨归舟图》、《江天春色图》、《雪霁图》等等,画幅虽小却以小观大,意境深远。

在画面立意方面宋人颇为用心,无论画幅大小,都以诗情境界为上,宋徽宗立图画博士院,每召画师总以诗句命题。如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众皆画马画花,有一人但画数蝴蝶飞逐马后,徽宗喜之。又考“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据说自第二名以下,多画空舟系于岸侧,或立一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而第一名者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舟于水面,其意不在舟中无人,而表示无人渡水。邓椿《画继》记战德淳“因试‘蝴蝶梦中家万里’一题,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遂魁。”宋代画院考题中还有“深山藏古寺”、“嫩绿枝头红一点”、“落日楼头一笛风”、“午阴多处听潺湲”要求应试者在画中表现出“藏”、“春意”、“笛声”与水流潺湲的声音。这些都能考出画家对画题意境地的把握程度和艺术的想象力。应试画题不仅是绘画能力的测试,更重要是对画境的把握,境界是画的主题,营造画境,必需紧扣画题,四两拨千斤,用巧力,用智慧。

宋人山水小品意境深远,还有许多花鸟团扇画得也十分优雅,除名家之外,许多无名画家之画也十分优秀,如《茶花蝴蝶图》、《风蝶图》、《梧桐蜡嘴图》、《荷花图》、《石榴黄鸟图》等等。花鸟团扇均以写实为基础,设色和用笔都非常自然,宋皇赵佶尚如此喜好绘画,更何况平民百姓,故而,宋代画风大盛,精品杰作甚多,现今许多传世宋代画作都出自无名画家之手,后人无不为其精湛的画技、诗一般的画境而折服赞美。

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纵情挥洒,得意忘形。纸上尽是画家的满腔情怀,使人过目难忘。

画作所以感人,就在于其画境令人感动,画家虽需有精湛笔墨技巧,但造境仍是第一,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地,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画家造境和诗人一样,有写意之境,有写实之境,但无论境之分派,皆为画家胸中之情怀。

郑板桥说:“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尺,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郑板桥题画竹石》)

“晴江…画梅,为天下先。日则凝视,夜则构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挹梅之韵,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划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谓剪裁者,绝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谓刻划,绝不刻划,乃真刻划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愚来通州,得睹此卷,精神浚发,兴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干,夹杂飞舞,令人莫得寻其起落,吾欲坐卧其下,做十日工课而后去耳。”(郑燮题李方膺《墨梅图卷》)李方膺的墨梅图令郑板桥如此佩服,其画作意境之高不言而喻矣。

郑、李二人对梅竹之忘情、日夜友之,“非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我为梅竹,梅竹为我,此种“痴情”以至笔下之梅竹皆为神品。其实,任何成功作品之画境都是画家心灵的体现,完成一件画作,都是以往艺术实践的积累,画山水和画梅画竹一样,都要到一种“画痴”的境界,方能信手拈来皆成华章。

清代布颜图说:“操笔如在深山,居处如同野壑,松风在耳,林影弥窗,抒腕探取,方得其神。”

意境之写意来自于对山光水色的游历、感叹和欣赏,由感而发。闭门造车,在古人画里找感觉远不如在自然山川中写生,面对大自然,感觉会因地因时而异,绝不是枯坐一室里的感觉,

山有峰峦丘陵,眉黛遥岑;水有巨浪洪涛,平溪浅濑;木有茂树浓阴,疏林淡影;屋宇有烟村市井,野舍贫家。各地之景均有诱人之处,目注神驰,情景生胸,天机所到,神气冲融,即感笔墨空灵,笔外有笔,墨外有墨,信手采撷,无不入妙而成画。

心属万象,万象凝心,中国画意境的创造来自于客观景物对主观情感的刺激,来自于自然山川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如倪瓒笔下的冷漠之树,八大笔下的傲世孤鸟,板桥笔下的风逸之竹都映射出画家精神上的寄托和思虑,或悲壮雄浑;或清奇高古;或空灵超迈。“境由心造”,画家超越物象之表面,将自己的个性、情感融化在虚灵的空间,使所画之境生命化,精神化。

清代画家恽南田在《瓯香馆画跋》中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眠。”以四季山色拟人,情感溢表于外。南田山水和四王比肩,笔墨功夫不让王翚,但其花鸟更有魅力,开清朝写生画派之先河,画作十分妩媚动人。

中国画之意境以追求宁静、荒寒为上,宁静而能致远,庄子在《天道》说:“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追求虚静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表现意境的最佳形式是山水画,山水画中的平远将视线向后推移以至无穷,平向线条的走势使画面趋于平和、宁静,向后的推移将视线引入深远虚境,垂直面的山形大部分呈金字塔,十分稳定。荒寒之境旨在表现画家孤独的心境,荒寒有荒率野逸之意,山高水远,地老天荒,飘渺无着,尘埃不到,自有野逸之胜境。宁静荒寒是远离尘埃,高旷怀抱的写照,明代画家陆治在画中云:“松下寒泉落翠阴,坐来长日澹玄心。”

观景移情,得心应手,神移迹化是绘画意境之精要。以形写神,取形自由,神自安畅,客观物象的内在精神与画品的意象融为一体,既为画家所追求又为艺术灵性所抒写。自然物象由虚及实,由实及虚,画者之诗情臆想由笔端淋漓倾出,尽收眼底,此为画境内涵之所在。

作者:顾平,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美术研究|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

郭熙作画:凡落笔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然后为之

山水画丘壑空间,乃蕴于凹与凸、隐与显、虚与盈的波澜起伏之中

郭熙说:画山水,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美术研究|六朝画家宗炳的观念: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美术研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鹅的作文 风中作文 植物300字作文 晒的作文 爱自己作文 牡丹的作文 写人篇作文 小学作文搞笑 描写公园的作文 作文三书 秋天的作文三年级 夸夸的作文 八篇作文 趣事作文400字 作文我的生日 写桃花作文 妈妈的作文600字 重拾作文 英语作文演讲稿 作文研究报告 妇女节作文 了不起的作文 英语作文标题 学会作文600字 生日祝福作文 作文答题卡 写景作文初中 笑话的作文 交友作文 盼望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