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与乔治·马丁 南希·克雷斯的邂逅——高压轰炸下的地球人奖之旅(下)

2021-01-04 17:15:01
相关推荐

编者按:

上周,我们为大家推送了文章——

与乔治·马丁、南希·克雷斯的邂逅——高压轰炸下的地球人奖之旅(上)

该文由首届“地球人奖”得主余卓轩撰写,为各位幻迷详细分享了他从获奖到参加Taos Toolbox 写作营的详细经历。

出生于台北,成长于温哥华,定居于上海……余卓轩目前是一位跨领域创作者和专业演说家,出版过数部小说及商业畅销书,其中长篇小说《真理的倒相》曾获日本角川轻小说大赏银赏,中篇《轨迹》曾获中国台湾奇幻文学奖优选,并入围两届倪匡科幻奖。此外,他还参与了多个IP项目,包括漫画、手游、动画,主要负责世界观策划及编剧。(微博ID:余卓轩-Kino)

余卓轩与两位上海画家共同创建的科幻IP漫画《Split Earth》截图,目前漫画正在制作期。

在今天的推送中,余卓轩将会为我们展现更多自己在Taos Toolbox 写作营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尤其是他与乔治·马丁的一系列超亲密接触)!

你知道吗?兴趣爱好超广泛的乔治·马丁竟然还玩过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电脑游戏《三国志》,他非常喜欢其中的一个角色——吕布 。此外,马丁非常愿意与写作营学员交流任何问题,但却独有一个问题会让他“炸毛”,那个问题是什么(我相信你完全能猜到)?受邀录制问候亚洲幻迷的视频,他又会对我们说些什么……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今日推送!

与乔治·马丁、南希·克雷斯的邂逅——高压轰炸下的地球人奖之旅(下)

文/余卓轩

马丁的分享课

这次Taos Toolbox请来的嘉宾讲师有三位,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Carrie Vaughn和亚马逊电子书畅销书作家E.M.Tippetts。主办方希望协助我们全面了解出版事业的不同型态与趋势。

在所有的嘉宾讲师里,最大咖的当然是史诗级别的畅销书作家乔治·R.R.马丁大神。

与马丁合照

我深刻记得他抵达的那一天,我们坐在教室里等待,所有人都屏气凝神,无人吭声。从门外的廊道传来讲师沃特与某人的笑声,越来越近,让大家更紧张了。要想像《权力的游戏》在成为全球现象级巨作之后,马丁出席的场子多半是几百人甚至数千人。现在我们18人可以和他聚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互动,这是多么令人窒息的一刻!

突然,沃特从门边探出头,扫视一下大伙儿,目光落在我身上说:“Joey,你出来一下。”

我立刻像弹簧一样立起身子,捏实我的膝盖,战战兢兢走出门。天哪,马丁本人就站在走廊上!

沃特介绍了我:“这位就是Joey,你的第一届地球人奖得主。”

马丁向我说恭喜。那一刻,其实他具体说了什么话,我现在已不记得了。残留的印象只有他像圣诞老公公的笑容,以及我那膨胀得像塞满糖果的脸颊。

后来我勉强挤出一句:“真的非常感谢。您是我来到这儿的原因。”

马丁发出笑声,“啊,我只是帮你付了费用。真正的功劳还是得感谢沃特和主办单位,举办这么好的写作营!我理当支持。”

然后我们握了握手。啊!跟自己最崇拜的大神握手!我跪下来舔他手的心都有了!

当然,身为来自亚洲的唯一代表,我的膝盖与舌头还是争气地并未失控。

课堂上,马丁的分享让所有作家听得入神。他以嘉宾讲师的身份分享了许多思路,包括创作的模式,对产业的预期,在他眼中科幻文学界这数十年来的演变,以及当代故事表现形式的类别与本质。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他本人创作生涯的起伏。我们听得时而抖擞,时而落寞,但对于想一辈子走在创作道路上的人,马丁的分享是无价之宝。为什么这么说呢?

乔治·马丁可谓当代最成功的硬奇幻文学作家,然而他的创作生涯却也充满了各种难以预料的事。在他成名之前,甚至有篇故事遭出版社拒绝40次,过了10年才成功卖出去。

所有小说家的愿景都是写出富有创意的原创故事,而走原创这条路,便没有“安全性”可言。马丁阐述道,许多在他那个年代的作者都有过人的天赋,但天赋只是一则条件,更重要的是不屈不挠的坚持。他认为这条路的特性就是无论你变得多么红,无论你销售了多少本书,你依然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

所以选择这条路的人必须寻求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假设伴侣有稳定工作,这会解决很多问题:因为你有探索的自由,而创意的本质离不开探索;若没有,就得自己做好规划。马丁说了几个自己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即使在他这么高不可攀的位置,面对的挑战只有更多,没有更少。

其实我们这些选择原创之路的人,心里都明白这条路有多么艰难;但很奇妙地,听到心目中的大神亲口说出这些话,还是有种难以言喻的安定作用。

“这条路异常的艰辛。但如果你们愿意来这里,来创意写作营,代表你们心中的那股欲望无法磨灭,想持续待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很可能你们尚在尝试解决命运丢给你们的种种难题。最终,每一位能走出一条路的人,都是因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案。没有人的方法会一模一样。只有你自己的方法会奏效。”──这是马丁的原话。

他强调了坚忍探索以及好奇心的重要性,“要想了解你的人生有什么选择,首先你得了解你自己。”

除了分享他的创作习惯,马丁也与我们分享了许多业界秘辛,包括:科幻大师罗伯特·西尔弗伯格(Robert Silverberg)当初召集许多业界大神,有史蒂芬·金、厄休拉·勒古思、欧森·史考特、罗伯特·乔丹等知名作家,来共同创办一本中短篇选集《传奇》(Legends)。最初他们瞄准了10位作者,但为何出版时有11位呢?因为马丁拖稿了!于是,他们找了替代者,后来……马丁在最后一刻拼出来一部中篇。真是牛啊!

而这部中篇,也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冰火”前传──《七王国的骑士》。

与马丁交流的过程中,学员们纷纷举手问他问题,但有一个我们最想问的问题却不得不避而不谈。在马丁到来之前,主办方早已警告过我们:“你们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就是千万别问《冰与火之歌》第六集写完了没。他会怒的!”

与马丁合照,“血色写作营”(大家都“挂了”,唯独他站着)

与马丁的晚宴

我们二十几人前往一所高尔夫俱乐部与马丁共用晚餐。那是一间古色古香的餐厅,提供各种肉排与西式餐点。

我们在一个中世纪装潢的包箱里,灯光昏暗柔和,马丁坐在长桌一侧的尽头。看着大伙儿有说有笑,我突然有种我们正处于“血色婚礼”的错觉,好似墙角飘来的音乐随时会转换为“卡斯特梅的雨季”……

用餐的过程中,学员们轮流坐到马丁身旁,天南地北地与他聊天──有倾诉爱慕的,有宣泄愤怒的,也有为史塔克家族打抱不平的。马丁也分享了更多他在出版业以及好莱坞发生的趣事。

马丁问了我中国目前在幻想文学领域的情况。我分享了自己的浅见,告诉他《三体》的全球畅销为整个产业打了强心剂,而且有许多中生代科幻作家纷纷崛起,站稳脚步,全职投身创意事业。不仅是文学,还包括影视、动漫、游戏都受到了带动。尤其在科幻方面,大家对于中国很可能迎来一个黄金时代抱以乐观。传统意义的西方奇幻文学当然在亚洲仍相对较薄弱,但可与之比拟的是我们有玄幻、仙侠方面的传统,无论在网络文学或者影视方面都有丰富和充沛的尝试。国人对于内容的鉴赏力和味口都在直线攀升,这对我们这些创作者是一个正向的刺激。

某一刻,马丁和坐在我另一侧的讲师沃特,一左一右聊起他们很久以前玩过的关于中华文明的电脑游戏,叫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三国志》)。

沃特说他们当初打得如火如荼。马丁则说,他很喜欢用的一个角色叫“芦埔”。

“芦埔?”我问他,“是‘吕布’吗?”

马丁:“啊,对的,吕布!”

马丁竟然玩过早期的三国游戏!

这真让我惊呆了!原来马丁玩过《三国志》!真有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而且事后想想,《权力的游戏》早期的主要反派──詹姆·兰尼斯特──还真有点吕布的感觉!(顺带一提,詹姆是我现在最喜欢的“权游”角色,因为其他喜欢的角色都挂了……)

来写作营之前,编辑问我能否跟马丁拍一个他跨海致意给粉丝的短视频,于是这次晚餐时,我询问他是否可以用我的手机来自拍一下。马丁的回答令我吃惊——他说这儿太吵了,不妨餐后到他和助理所住的地方拍吧,比较安静。

我拼命点头,情绪激动。

餐会结束后,我和讲师沃特一同坐上马丁与助理的车,止不住脸上的笑意。和偶像的交流让我觉得自己正攀上人生巅峰,完全忘记后面几天有多少功课要做,也尚未意识到最艰巨的挑战,已近在咫尺。总之,我们前往他的住处,在那儿闲聊一会儿,并拍了一分钟的粉丝问候短视频。

写作营的访客们

这次来的客座讲师都是很牛的畅销书作者,如前所述,有实体书上榜《纽约时报》的,也有好几本电子书在亚马逊名列前茅的。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来自于我的17位同学。

除了一位德国人、一位美籍韩裔,还有一个在硅谷工作的菲律宾女孩,其他都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们来自全美各州,其中有些人的父母是移民。这个班的年龄层分布很广,从22岁到80岁都有(老外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

真正令我诧异的是这些作家学员都有非常独特的人生阅历。

有位女学员是位竖琴演奏家,也是“9·11”恐袭的生还者。

有位男教授在大学教“超级英雄”与“超级反派”的课程,他的儿子却有严重孤僻症。

有位得了乳癌的单亲妈妈,刚做完乳房切除手术,在写作营结束后要进行化疗。

有位天文学家,每天晚上在户外架起望远镜。天空就像他的帆布,望远镜是笔刷,他能随意指向某个方位,瞬间告诉我们在遥远的星系有什么潜伏。某天夜里,他让我们亲眼瞧见了木星的四颗卫星排成一直线的奇景。

有位整条手臂刺满星云图的单亲妈妈,自己的父母长年坐牢,因此她除了照顾孩子,还得抚养弟妹。

有个从小在偏远农场长大的女孩,从小热爱《星际迷航》。有一天她盯着星空,突然想当作家,便逃离家乡的农场独自前往城市(后来她出版了《星际迷航》的相关作品)。

还有一位数学教授,同时担任业余击剑选手……

写作营的过程中,或许在课堂,或许私底下,他们说出自己的故事。在我耳里这些真事却比许多编造的故事都要精彩。他们阐述人生际遇的口吻轻描淡写,似乎不认为那样的处境会影响自己的热忱与人生抉择,甚至谈不上需要勇气。

或许这就是最重要的。这帮人在追求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无论老天丢给他们的人生是好是坏。与这群人相处的短暂时间,让我反思了许多——想创作,真的没有借口。

学员们对于彼此的深刻认识,还有一半来自于彼此的作品。

在美国,科幻和奇幻被归属于大幻想类型之下,这次写作营的作品自然是各式类别都有。我读到许多有趣的主题,包括:

一位巫师在每年同一天得施法协助海洋里的生物迁徙,帮助牠们通过海底屏障。而今年,就在她准备施法的当天,她的村子遭到敌国入侵。

一艘货船穿梭于星球之间,运送一种可帮人类抗老延寿的不知名液体。某天,船员意外降落到那液体的发源处,发现来自于一种已快灭绝的翼龙身上。

世间不同宗教的神灵纷纷降临在美国,各自占据了数个州,开启了抢夺信徒的版图之争。

在未来,人类只要透过语言说出的话,都会被一种系统评级,为每句话的真假程度打分。

还有一篇近代科幻,由三个视角所组成:一位失明的老人失去了自己的爱犬,她的亲人劝其采用最新型的智能机械导盲犬;一位警官总是收到同一不明人士的电话,后来才发现那声音是由自己警车上的AI装扮;一个自闭症男孩在托儿所有个机器人陪伴,两人的性格竞越来越相近……

还有一篇很特别的故事,是讲某天外星人来访地球,地球上只剩一个孤单的鬼魂去迎接他们。外星人开始运用某种波频与之交流。

而我个人提供给第一周讨论的故事,延续了申请时的作品。内容是关于一个戴上去可知晓世间一切的全知之眼,在千百年间害惨了为数众多的使用者,因此人人敬而远之。直到某天,一个八岁男孩不听劝阻,为了找到使死去小狗复活的方法而戴上它。

这是个成人寓言作品,也是使我获得地球人奖学金的主因。然而在课堂讨论到这篇故事的那天,却发生一件始料未及的事──南希·克雷斯告诉全班,她无法给予这部作品评论。

无法定义与面对未知

写作营头几天,我便注意到一件事。像沃特和南希这样的资深作家,对于传达时空背景的真实感非常讲究。一个故事若设定在维多利亚时代,或者中古欧洲,或者禁酒令时期的美国,均有大不同的细节表述。时空的细节不能只体现在人物穿着、建筑描述或者惯用名词的出现,必须精准到人物对白间的措词选择、交流行径,甚至思维模式。好几位学员得到导师们严苛的评价,被指示得花心血做更大量的调研。

导师们认为,即便幻想文学是一门相对而言包容度更高的艺术表现型式,身为作家,瞄准的也不该是肤浅的文字传达,而是深刻的时空刻画。科幻描述未来,却不能脱离历史长河的根基;奇幻建造架空,但不能空穴来风,毫无体系。若不投入大量而严谨的调研和规划,作家便容易以自身习惯去无意识地填补空白。

但于我的作品,较统一的反馈是同学们喜欢故事本身。然而奇特的是他们罕见地分裂为两派:一派认为作品的叙事风格不太友好,必须“提升”;另一派认为这是难能可贵的案例,应当“保存”。

有位曾经高产能供稿给许多杂志、平时意见特别多的同学,甚至只花十秒钟给出一句话作为评价:“Joey,你应该忘记今天课堂上所有人的评论,依照你自己的方法去写就好。”

人们给了各种正反意见,我只能坐在角落拼命抄笔记,一声不得吭。正当我觉得头脑满是糨糊时,轮到导师南希发言了。

南希列举了几个她认为作品本身异于其他作品的大面向供我参考,并给出了结论:我的作品偏离了美国主流文学的叙事习惯,她不确定这是否为东西方在白话叙事上的技术性差异。

事实上,我自己也无法确定。我也是在写作营的过程中,才逐渐明白诸多当代西方叙事的基础原则。即便阅读了那么多的科幻奇幻小说,我之前并未察觉这些规则,遑论有意识地运用,只纯属侥幸地吸收了一部分,草率不实。

举个例子。在西方主流文学里,第三视角还可细分为三类方向,其中一个在当代幻想文学多被采用的叫“封闭式第三视角”(封闭式第三人称)──它拥有第一视角的亲密代入感,以及古典第三视角的叙事自由度。

而我的故事在课堂上引发的最具争议的讨论点,便是“视角远近”的差异──透过角色的目光所看到的世界,和作者脑中想象的同一个世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距离感。

在写作营成员的眼中,我的叙事会在两三种不同的叙事距离之间跳跃。

这在已切分严明的西方方法论的检视下,稍不严谨。几位同学说他们在阅读许多中文翻译作品时,似乎都有类似的感受。我个人认为不应该上纲上线。或许这里头确实存在语言结构的天然差异,但或许,更多是我自小从多语言阅读中培养出来的畸型叙事习惯。

我无法代表所有的中文作家(我认为自己无论在中英文写作上都存在许多缺陷)。由于成长背景使然,我吸收过当代主流英文叙事的原则(包括研读过南希的教学书籍),同时也吸收过中文作品的叙事原则,甚至还有日本轻小说的叙事原则,混搭出了某种变异体,因此存在非常明显的基础偏差。

最后,南希小心翼翼地说:“我不确定该怎么评论你的作品,因为我甚至无法笃定这样的叙事差异是个缺点,还是说不定某天会成为主流的特点。我怕给你过多的意见会扼杀你的创意。所以,Joey,对不起,我无法在这方面做出评论。”

我对南希的道歉感到错愕。这是整个写作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她对学员说出这样的话。

“但假如你愿意学习英文文学的主流叙事,”她补充道,“那么我很乐意尽力去协助你精进。”

全班盯着我做决定。我有点儿不太好意思地低头想了想,然后回答:“就这部作品,我希望维持自己原有的样子。”南希点头同意,有同学鼓掌。

在写作营结束后的好一阵子,这件事一直缠绕在我心里。我竟深有感触,觉得能来这儿是老天眷顾。写作营的导师(以及许多同学)在看到一个异于常态的创意时,遵循的精神不是以一套标准来强迫同化──即使那套标准已是成功获得验证的主流──而是把它当成一颗不知会长出什么花儿的种子,或是一颗不知会孵化出什么东西的易碎的蛋,小心翼翼地不去踩碎它。

我亲身接触的外国作家并不多,但如果多数文化工作者面对未知的态度均是如此,这解释了当代美国泛娱乐文化产业为何创新力道如此之强。

也是基于这原因,我更加相信导师们对创意的专业、原则与精神。于是在当时,我也同时做了另一项决定,告诉南希:“那个……下一周的新创作品,我愿意挑战看看西方的主流叙事。”

压力接踵而来

原以为写作营第一周的强大压力已是极限,没想到和接下来发生的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我们被告知在第一周结束后那个周末,必须产出6000字的稿子供大家做第二周评论。理所当然,我们得运用目前已习得的创作技巧来雕磨新作品。同时,这代表在毫无缓冲的时间内,我们每人得阅读十万字的作品,并准备好评论分析。

两天内撰文六千,阅读十万字,这远远超越我的极限!

仿佛这些挑战还不够骇人,晚间也有更多额外的活动,包括餐会、观影、观星会,以及最有趣的“剧情解构”──创作者们在墙上贴满便条纸,拆解和重组故事元素。

剧情解构之夜

我开始选择性地参加一些可负荷的活动,但到了最后依然没剩半点儿时间。要跟上其他人的步调已非常吃力,我明白自己还得比美国作家们投入多一倍的心血。那个周末,我把自己独自关在一间教室里,拼命撰写新故事。

但我们确实感受到创作精灵的眷顾。这是一种见证奇迹的感受。

当我阅读其他人接下来一周的作品,每每发出赞叹。每一位学员的新作都有大幅提升。我指的是“每一个人”。

叙事的结构性,开场的力道,段落的张力原则,画面的承现节奏,透过角色看世界的穿透感──所有面向都高度提升。

我当时我非常错愕,感觉似乎只有自己仍未突飞猛进。某天晚上,我抓着两位室友问:“你们觉得我第二周的作品有提升吗?”

“当然有啊。”他们给了肯定的答案,认为那篇比上周我自己中翻英的作品优良许多。我稍微安心了一点儿,因为自己很难感受到自身的改变。

看得出来,所有人在第二周都已疲惫不堪。然而作品评论环节的强度持续着,大伙儿都顶住压力,勤奋不懈地给出深刻的评论。

每日早晨与导师的杂谈

在毫无休止的高压之下,我们的创意神经已进入一种恒定的敏感状态。就我个人而言,以往要进入最好的创作状态都需要一段时间,短则半小时,长则数小时,甚至数天。但在“天使之焰”的怀抱里,几乎席地而坐就可以打字,点子源源不绝。思绪不存在静止或翻涌两种极端,而是有个可操控的闸门,自由启动和关闭。那是一种难以言喻、无比良好的感受。

在第二周,我们迎来爆炸式的创作交流。身子虽已精疲力竭,交流时却更加精神焕发、效率充沛。由于篇幅关系,我无法传达所有经历,但在这里可以分享最后一件事,希望对创作者朋友们有点儿帮助。

微差与动能

两周的高压写作营,我们针对无数的议题和创意做交流。然而我发现一件很微妙的事:无论是导师或学员,这些美国作家的口中最常出现的两个词是nuance与agency。

这两个英文词都很难找到完全精确的中文对应。我从自己的理解来做以下分析。

Nuance直白的翻译是“细微的差异”。它代表在一个光谱里的细微色差和浓淡。套用在说故事的领域,就是运用文字去精雕细琢出“意义上的细微差别”。文学作品里的弦外之音,埋藏字里行间的话外隐喻,都属于这个范畴。关键是它迫使读者投入思考,把自己化为成就作品最终印象的一部分。

它既是工具,也是目标,更是形成层次感的第一道阶梯。它是一种思维利器,可以套用在每一个创意面向,包括角色的深层性格,对白的情绪散发,甚至是主题价值的透露,方方面面。

“细微差异的刻画”自然是一部成熟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中外经典都做了大量运用。在白纸黑字组成的世界里,只有做到高度敏感的色泽渲染,才可能使各家背景迥异的读者感受到富于层次感的共鸣。

第二个词,agency则较难解释。在当代的日常英语里,它有许多不同的意思,多半指的是代理、经纪。但有一个口语中鲜少使用,多半出现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思辩领域的含义是“足以引导自我命运的行动力量”,也有许多人把它翻译成“主观能动性”。站在它对立面的词句包括了“惯性”与“宿命论”。

我们姑且先简略地称之为“动能”吧。套用在说故事的艺术之中,“动能”指一个角色是否愿意运用主观意志摆脱束缚,进而拥有改变客观世界的反作用力。

无论书中人物面对多少困境,他们是否愿意积极做出挑战现况的决定?如果答案为肯定,该人物将掀起涟漪效应,诱发一股贯穿故事的“动能”,改变旁人的命运,改变大环境的命运,最终改变自身的命运。而这一串“动能”的源头,往往仅是他的一个念头。

事实上,在说故事的科学里,这几乎是所有经典的黄金法则,亦是人物刻画的核心趋力。无论是麦基的《故事》,或者坎贝尔的《千面英雄》这些历久不衰的教科书,都纳入了此原则。

西方作家对于人物是否展现“动能”极端重视。在写作营课堂,若大家对于某些角色有所批判,多半都是针对他们的“动能”程度不够。导师也不断强调角色“动能”的重要性,时常建议我们把故事角色的主观动能意识往上再推好几个度。

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理解,来自于写作营的个体经验,或许其他学员会有不同的领悟。

Taos Toolbox 2018班级

结 语

为期两周的Taos Toolbox写作营是我2018年最漫长的丰收。除了让我们这些幸运的参与者在创作层面有所提升,也让我有许多感触。

若只列举三个最深刻的,大概重述以下三点:

首先,如果发现一颗从未见过的蛋,原来可以别急着踩碎它。先做观察,并抱以尊重。这种心态,也许真的是提供健康的创意生态所需要的土壤。

再者,是否拥有推动命运的“动能”——与科幻奇幻里缤纷撩乱的世界规律产生足以抗衡的反作用力——是视角人物是否合格的衡量条件。这得铭记。

最后,良好的创作状态,完全是可以逼出来的。

最终再补充一句:2019年暑期,南希·克雷斯和沃特·威廉斯仍会组织Taos Toolbox写作营,想挑战英文写作的朋友们可以上网了解,有更多问题也欢迎在微博上与我交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梦想照进现实作文 学校诗词大会作文 传记作文怎么写 小学三年级描写夏天的作文 家乡之美作文500字 想象作文大全 我的小表弟作文 作文爱护环境 英语招聘小作文 三年级作文家乡的秋天 我真高兴300字作文 我长大了作文指导 考研英语二作文题型 跟作文 成长的烦恼作文 争做时代好少年作文 关于介绍自己的作文300字 写春天的300字作文 美好回忆作文400字 远方的什么作文 一步换景的作文 秋天的田野作文五百字 西安之旅作文 认真学习作文 写一个朋友的作文 内蒙古的风景作文 我的自传作文 寓意型材料作文 中秋节的作文700字 汉中面皮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