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游沙湖》教学设计3篇

2021-01-21 01:40:02
相关推荐

《游沙湖》教学设计3篇

《游沙湖》是宋代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沙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游沙湖》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字词过关,理解文意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透过文章学习苏轼本人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见《与陈季常》),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本文和后面的《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都选自《东坡志林》(五卷本),见原书卷一"记游"类。这三篇游记小品,长不过二百来字,短不到百字,作者信笔而书,无意作文,随手挥洒,自然天成;插叙生活片断,流露心境情怀,真率亲切,如见其人。苏轼的这类短文,为明代公安派所推崇,对晚明小品有直接的影响。

《游沙湖》这篇着重写一个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样奇景:兰溪水向西流。行文无拘无束,生动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注意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

3、疏通文意,质疑答疑

三、文本解读,品味鉴赏

1、探究本文写作特色

(1)形式新颖

作为游记,却与我们学过的游记写法不同。它篇幅短小,不以记游为主。文章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因为得病,所以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庞安常。一个耳聋却颖悟绝人的“异人”。

(2)取材鲜活

2、解读“奇人”“奇水”

①奇(异)人

②奇(异)水

3、揣摩作者情感

乐观!旷达!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英雄所见略同,苏轼在《游沙湖》中也有同样的话:“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让这两位仕途失意的文人吟出如此豪迈的句子,是乐观的心态。

心态决定命运。诚然,命运的起起伏伏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的心态。乐观、积极的心态会给你无穷的力量,会让你有一个积极的思考方式,会让你永远看到希望。相反,悲观消极的心态只会使你失去信心与希望,你永远也不会比你想象中的自己更成功,那么等待你的可能就是失败与苦难了。

是啊,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如果你坚信你可以,如果你不曾放弃希望,如果你永远乐观,那么谁也不可能打败你!傅雷说:“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我们何不把那些人生的失意与坎坷作为磨炼自己的机会,彰显能力的另一种表现。笑看困境,笑看人生。

四、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欧阳修《临江仙》

2.观看影像资料,深入体会苏轼的人生观

五、课堂小结

黄州不是苏轼的战场,沙湖却是苏轼的沙湖。

六、课后作业:

以“心态与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附:(一)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青,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鸡。”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二)赏析

本文题为“游沙糊”,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先写到沙湖“相田”,接下来得了病,于是求医,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愈后二人同游清泉寺,作者写词抒怀。

词的下片说明人生也有返老还童,青春能再的可能,不必枉自悲伤,哀叹光阴易逝。这无疑会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勇气、信心。

就散文的解读而言,对散文格调的把握,也就是要能够“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具体说来,我们要能够通过那些充分显示散文的“个人性”的因素。如文本独特的选材和叙写角度、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深刻见解、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基调等等的细致观察,去领略文本的艺术趣味和独特风韵,透视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我们正可以从上述思路来读苏轼的《游沙湖》。

现代学人吕淑湘先生论苏轼随笔小品,称其“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这是一种深识之见。这篇似乎是随手所记,决无刻意痕迹的《游沙湖》,就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人格品味,能让我见“其为人,其哲学”的佳作。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本文写人的角度和文中《浣溪沙》词抒发的情感。作者是从庞安常与“我”同“异”的角度来写人的。因此,只选取安常“以眼为耳”,“虽聋,而颍悟绝人”的特异之处,仅用“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一个细节,点化成文,写出人物之不同一般。这种写人的手段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细细品味,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写法其实本身就蕴含深意。庞安常字时安,湖北蕲水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长耳聋,但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十愈,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写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

两人连境遇都有同“异”。更“异”的是他们都不用“耳”。庞安常不用耳是因为耳聋,耳聋而不听,只凭自己的眼明心慧。作者不用耳,则是出于性情。“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陆游:《题东坡贴》)率性而为,不为世风流转,不为时论所惑,活出自己的独立不倚,一派天然,凭的也是眼明心慧。如此看来,作者那一句“皆一时异人也”,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从这一句谐谑之中,我们自然也可以见出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的性情。而作者贬居僻远却自居“异人”,这又是多么乐观、自信。这种乐观、自信,在后文记游的《浣溪沙》词中表现的更加充分。白居易有《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高歌“谁道人间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游沙湖》教学设计篇2

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品味“文无定法,贵在鲜活”的小品文特色

2、对文本情趣的深刻感知,对文章理旨的深入探讨

3、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学习其文本体现的作者精神

学习重点:解决字词,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学习文本体现的作者精神

学习难点:感知文本情趣,理解文章理旨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师生对话

温馨提示:

1、自行完成课堂检测部分。

2、请你用工整的字迹保持导学案的卷面整洁,若有改动时,注意用红笔在空白处做认真标记。

3、请保存好导学案,以备日后使用。

一、进入新课,请同学们跟随老师,马上动心,迅速进入新课的研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1、生平多磨砺,“老来事业转荒唐”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1).“这一切”指的是什么?请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突围”的意蕴是什么?

2、黄州有新篇,“客来梦觉知何处”

对于文本,希望大家能够做到音正、字明、句析、文畅。读过之后,把你找到的文言知识点,用清晰的笔迹书写在下面空白处。

对于本文的文言知识点,你找得完整吗?如果不完整,请用红笔在下面空白部分进行补充,以备日后重点识记。

三、合作探究

旷达发豪情,“休将白发唱黄鸡”

本文突出一个“异”字,那么,作者都写了什么“异”呢?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浣溪沙》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精神?

四、拓展延伸

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请结合以前学过的东坡作品,谈一谈作者的思想内涵。

五、课堂检测(自主完成)

1、苏轼,字 ______,号 ______,眉州眉山人。苏轼与其父______ 、其弟______ 都是散文家,号称“三苏”。“三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

2、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书( )

余戏之曰 戏( )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 以( )

是日剧饮而归 是日( )

3、背诵《浣溪沙》词

六、课堂反思

你是否还有尚不清楚的地方呢?如果有,请用红笔留下你的疑问,课下和同学探讨、自己找资料解决或者向老师咨询,只要你肯动脑,拥有疑问,你就拥有了智慧,拥有疑问,你就拥有了提高。

《游沙湖》教学设计篇3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文无定法、贵在鲜活”的随笔小品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知情趣、探究理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1学习苏轼文笔特色:重自然轻学问,涉笔成趣。2透过文章学习苏轼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了解黄州东坡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1、了解苏东坡的黄州生活

2、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1课时

一、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那深挚的祝福、潇洒的风姿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有成就。然而这位天才亦有多磨难的一生。

二、生平多磨砺,“老来事业转荒唐”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说到: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1.“这一切”指的是什么?了解“乌台诗案”2.“突围”的意蕴是什么?

(王安石辞去宰相后,奸臣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诬陷他,说他“包藏祸心”,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监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

三、黄州有新篇,“客来梦觉知何处”

在同一背景下,苏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其中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阅读小字导读。1、齐读:正音。2、个读:流畅。3、生译:理解。4、字词:重点。5、范读:配乐。

四、旷达发豪情,“休将白发唱黄鸡”

1、解题: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品,《游沙湖》和我们以往学过的作品有哪些不同?

a 篇幅短小 b并没有以记游为主

2、文章第一部分写什么?是怎么写的?

1)、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因为得疾,所以遇到了一个人。对于庞安常,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辄深了人意。”

2)、这样一位“异人”,可记的事迹必然很多,

庞安常字时安,湖北蕲(qí)水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长,耳聋,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苏轼在另一篇文章写到:“予来黄州,邻邑人庞安常者,亦以医闻,其术大类骧(名医,蜀人单骧),而加之以针术,绝妙。然患聋,自不能愈,而愈人之病如神。……元丰五年三月,予偶患左手肿,安常一针而愈,聊为记之。”

3)、“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其用意又何在呢?

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写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

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自己“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

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只为一名村医,自己诗文绝世,却被贬居僻远。

同为天涯沦落之人。生理上有缺陷的,也可以有超人的本领,成为一个高人,我呢,被贬到这里也说不定会有什么意外的收获,同为异人嘛。所以从此刻思想开始慢慢转为积极。“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3、第二部分写游沙湖,文章这个时候才进入正题,在写游沙湖所见了。

病好了,自然有了游玩的兴致,于是见到了王羲之洗笔泉,赏泉水之清泠,(赏泉水之清泠)让我们可以感受其心境之轻快。(心境之轻快)在这仅一行字中看出作者淡化了沙湖的景物描述,(但写到了“溪水西流”),从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异处?

点拨:地理上我们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所以一般情况下,水是向东流的,文学作品中也常有描写:比如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滚滚长江东逝水等等。而且许多时候大家喜欢用水流逝形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

东流的水看多了,西流的水就引起了作者注意,(觉特殊之景)我们看下文他赋予了西流的水怎样的意义?看他高兴之余所写的《浣溪沙》,浣溪沙,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名。

找同学读一下《浣溪沙》:请学生翻译该词。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用典: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称“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因此他慨叹“腰间红绫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发”,指年老,“黄鸡”,指代白居易诗中的年华易逝的感慨。全句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五、体会作者的感情(人生态度),是否一开始就是如此之豁达乐观呢?

1《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寒食雨二首》:中描绘大雨之中: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4《答李端叔书》:得罪以来,深自闭塞。……自喜渐渐不为人识。

5《与参寥子书》:谪居以来,杜门念咎而已。平生亲识,亦断往还

6《送沈逵赴广南》: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

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总结: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轼初到黄州也曾失意过,愤恨过,悲伤过,思想上也消极过,记得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凡成大事者首先要有的境界是什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苏东坡在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自己动手建了一座农舍,叫作“雪堂”,以雪命名,取静适之意。农舍后面有个亭,叫“远景亭”,东面山坡有几亩田地,因而就把自己叫作“东坡居士”。苏东坡一生都保持着这样一种从容坦然的心态,保持着积极奋进的行为。在整个贬谪的人生旅途中,他都能超然于艰难困苦之上,精神的伟岸卓然屹立。

六、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青衫磊落的他,仿佛正从风雨的郊外走来,竹仗芒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这样一蓑风雨,走向他曾经憧憬过的“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闲人野趣。他能遵从心灵的指引,实现对人生的积极的观照和超越,在生命的左岸和右岸之间,从容地做了一个摆渡者,长篙一点,繁华付水,而自己却翩然靠岸,守住了那个乐观、持重、拙朴、豁达、天真的自我!

七、探究阅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黄玉峰《说苏轼》

“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苏轼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

八、小结

风雨如晦,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全。黄州,这个本为苏轼官场的低谷,人生最为失意之处却也成就了这位天才,可谓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九:作业

1、以“心态与生活”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2、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自己处于困境时的心灵告白。

3、完成本课教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渴望什么什么作文 端午节作文500 爱是什么 作文 作文并列式结构 四年级游记作文 作文的副标题是什么 有关端午的作文题目 作文600字写人 交通安全作文600字 车作文 一件小事700字作文 秋游动物园作文 作文为自己喝彩300字 刷子李作文 关爱动物的作文 有关信念的作文600字 关于另类的作文素材 我的童年作文800字初中 四年级作文学骑自行车 介绍家用电器的作文 运动鞋作文 以书会友作文 初中作文我的烦恼 有关立志的作文 感激有你作文 描写人物长相的作文 父爱如山400字作文 菊花的作文结尾 优秀作文图片 我的好朋友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