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关于阅读音乐书籍的读后感6篇

2021-02-15 02:35:02
相关推荐

关于阅读音乐书籍的读后感6篇

我们通过音乐来抒发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很多情绪得到释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阅读音乐书籍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阅读音乐书籍的读后感篇1

利用暑假时间终于看了下郭声健老师的这本《音乐教育书简》,刚开始问同学有什么好书值得推荐时,她毫不犹豫地说了这本书,其实这本书在大学时期也听说过,但一直忙于其他没放在心上,也就一直没有阅读过,现在工作一年了再来阅读时能让我更好地回顾这一年的教学,从小米遇到的问题结合自己刚工作时遇到的种种问题,这本书给了我很好地答案。

这本书应该适合每一位刚任职或在职多年的中小学老师认真阅读,它涉及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爱心,也涉及了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和自主发展理念。这不仅关系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也对我国教师教育现状进行得反思,使我们一线的音乐老师得到专家的一些解答和帮助。所以幸运的不只有小米老师还有我们阅读过的每一位音乐老师。

入职一年来,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从第一次听到有人叫我老师,到现在很淡然地面对这份工作,从以为音乐老师就是教人唱唱歌,到现在才发现原来音乐老师不止只教几首歌,从以为当音乐老师没什么压力,到现在才发现原来音乐老师压力不小,这一年不管是从角色还是自身的心理方面都转变挺大,看到小米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很多问题都是我遇到过的,感谢郭老师的解答,让我看到了我教学时的不足。

看着小米说她第一次上课发生的种种,我仿佛回到了我第一次登上讲台的那一天,激动、紧张、兴奋充斥我一天,幸运的是我没像小米那样跑错教室,第一堂课我也给他们说了些课堂常规,感觉能把这节课上完算是万事大吉了,没上课之前就听一些前辈跟我说,第一节课一定要凶一点,不然学生以为你好欺负以后就很难管下他们,所以第一节课我一直虎着脸,以命令的语气跟他们下达命令,所以看到郭老师说要和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我发现我没做到,急于树立权威的心态适得其反,就像郭老师说的很多新老师以为教师威信的建立就是通过严格要求,特别是第一堂课给学生给学生“当头一棒”或来一个“下马威”而实现的。其实不然,教师的威信,主要是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职业道德、学识修养、教学水平与效果,以及与学生的密切关系等因素慢慢建立起来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后面有相熟的老师跟我说你为什么第一节课在我们班很凶都不笑?这样会让学生觉得你一点都不好接触,所以真的会适得其反,学生没喜欢上你,你的威信也没有建立起来,看来还学要在以后的课堂上慢慢摸索。

很多人以为音乐课就是教唱模式,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没什么可难的,这是传统的授课,刚开始我也是这样上课,没有一点新颖,以为只要这首歌学生学会了目的就达到了,当有人跟我说你落伍了,教学模式太单一了,你应该改变的教学模式,这其实就是在说你的课上的很差,当时心里很不好受,一个年轻的音乐老师上的课却一点不年轻啊,看来真的很没用心,音乐课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以为老师教了多少知识技能,学生就能掌握了多少技能,应该尝试各自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正的喜欢音乐,喜欢上你的音乐课,千万不要让学生感觉的教学的枯燥,感到厌倦甚至畏惧心理,从而不喜欢上音乐课,这样就太不好了,有时候同样内容的一节课别的老师会很轻松的上完,学生也学的很起劲儿,为什么自己上时就感到特别吃力,开始阶段我会有空去别的音乐老师的课,模仿她上课风格,让我找到突破口知道音乐课到底是怎么回事,渐渐地我会根据班级情况来上课,用他们喜欢能接受的方式,这样学生觉得开心我上得也开心。

郭老师说小米说的“我害怕安静的课堂”对他触动很大,同样对我触动也很大,也经常在想音乐课是安静一点还是热闹一点?当然“安静”与音乐课是格格不入的,什么时候安静呢?第一次在聆听歌曲时我是特别强调安静聆听的,当然这个时间很短,最多也就一首歌的时间,学生的小躁动就会浮出来,作为老师又特别怕学生在课堂上吵闹,刚开始经验少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维持纪律,可一旦太安静,却又少了什么,反而让自己觉得不舒服,音乐课堂不需要太安静,安静得音乐课堂是最忌讳的,我们需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和交流,每一个学生在音乐课上都是主角,都可以完全打开自己,真正的参与进来,音乐教学不止是教师教知识技能,必须要通过学生对音乐的亲身体验才能把老师所教的知识技能内画进自己的知识技能力结构之中,我们不光要教会学生开口唱,还要引导他们亲自去演奏、创作、聆听,这样慢慢的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觉得音乐课非常好玩、开心,期盼着你的课堂,这样才是最好的。

这本书还需要慢慢去体会慢慢去学习,相信会有所提高。

就我通俗的理解:巴赫的音乐通常以简单的主题出发,进而演绎为庞大的、丰富的音乐形态;而贝多芬呢,在将动机好不容易做成主题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打碎它,如此反复,而到完成时,它可能还只是一个动机。(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更愿意听巴赫,而不是疯子一样的贝多芬)

进而,萨义德冒出惊天一语:“巴赫是史诗;贝多芬是戏剧。巴赫最后一批作品,我觉得最喜欢吸引人之是,贝多芬第三阶段的作品撕碎类型而留下一堆破碎、未完成、断简残片式的形式;巴赫似乎专心一志,致力将每一个细微变化、每一个转折、每一每一个和声和节奏受融于一个整体。”

史诗与戏剧,这样的词汇令我联想到古代美学大师,他们以文体名称作为风格类型进行概括——精准、有力。

最后,请允许我自鸣得意一下:没曾想我的音乐品味还能与萨义德先生有所交汇——我们都喜欢席夫。他说“席夫长相如天使······他的圆滑奏极好,力度变化微妙,脉冲也节制,不那么尖锐和严厉······但他那些技巧向来服从一种谦抑、可亲、内省的音乐性,而不是为炫耀和自我主义的展示来服务”。回到前面说的,古尔德的演奏带着浓重的工业时代气息,而席夫仿佛带领听众回到前工业时代,他的演绎是古典、雅致的,我称之为“逸品”。

关于阅读音乐书籍的读后感篇2

读完郭老师的《音乐教育书简》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是百感交集:有高兴、激动,有后悔、沮丧,还有感动……

我觉得这本书不应当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入职读的,而是在职的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好好看看。以前总觉得音乐教育的理论在大学走得太高深、太远了,大学的老师都高高在上,很难了解到我们一线老师的“窘况”,而我们一线老师又迫切需要一些学术型的专家给予我们现状的一些解读和帮助,因为你们的高度或者比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读完,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像郭教授一样“关心”和“关注”我们一线老师的“学术型专家”,你们的理论也可以让我们不再“仰视”,也有轻松!我们一线老师没有被孤立,在迷惘之际有你们这样的专家及时地给出一些有助我们自我判断的建议,是我们的幸运,不止是书中的小米老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明显感觉到似乎自己进入了职业生涯的倦怠期,我所在的学校也是农村学校,第五年了,每年都重复初一初二的教学,每个年级在10个班左右,除了音乐还有其他课程的兼职,课余时间紧张繁重的排练任务,这些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有时候课到上完,有不安的感觉,好像又“欠”了学生什么!反思自己,最近好像没什么进步了,像一个机器在运转,而不是学生需要的老师!而我,不愿意自己成为机器。这也是最近看了一部电影《三个白痴》给我的警示:老师不是机器操作者,不是生产固定产品的操作工人。

之前在教学中困惑的地方,在书中得到了解答,谢谢郭老师您与我们分享了小米老师的成长,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师生平等

和小米一样,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到今天还在摸索着,看到郭老师的解答,我知道这样的课堂,不是美国才需要,美国才会有,我们也需要,我们也应该有,观念可以改变。社会体制、等皆观念可能我们变不了,可是小小的课堂,我们可以改变。明白这一点,就不难明白学生们为什么出现上课热情不高,回答不热烈,参与度不高的种种行为,反思自己,是我们老师与学生距离太远。要想让音乐走近学生心中,首先,放下高高的老师架子,放下教材冷冰冰的知识结构,在平等对话中了解学生需要,是我当务之急要补救的!

这里是农村中学,不是市区里的学生,首先,我对他们的学习要求是不是过多地建立也一个城市地区的学习要求上,要求太高了,我需要好好思考,重新定位。

二、教材主导教学

以前总觉得,教材如同圣旨,教研活动公开课的模式,专家的点评就是教旨,不加思辨地认为都对,就要按照那样。结果,慢慢地,我发现找不到自我了,工作的第一年,上课还很有激情,很多点子,现在发现被批判得连自己也找不着了,教材真的是不可推翻、不可质疑的吗?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麻木地生产产品时,也会厌倦的啊!为什么不能还原自己?为什么要做教材的“忠实拥护者”就不再敢质疑和拓展?

三、教学模式的单一

唱歌课就你一句,我一句,欣赏课就讲解背景,听全曲,分析结构,讲音乐要素,器乐课也是你一句我一句。说是传统课,其实现在自己的课堂也莫过于此,我在机械地操作。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进这样的“旧”式的教学模式,只是走着走着,就感觉出不去找不着北了,回头一看,当初还雄心勃勃地要改变这种旧的音乐教学模式,可自己竟然成了它的“忠实拥护者”,看到有时侯自己的课堂竟然变成这样,心里也不是滋味,甚至很害怕,这是我一个年轻音乐教师应该有的课堂吗?

小米老师的创新,我看到了她的大胆创新和成功!这不是一两节的课堂可以早就出来的变化,是用心经营的课堂“感化”的学生,从学生不敢唱到爱唱到会唱,可能很漫长,可能就在老师观念的一次不经意的改变。我的学生这一届初三的学生,我从初一到初二下学期才看到他们的完整变化,小米的方法比我取得的成效更大!值得我学习!

四、通过课外文艺比赛提升音乐学科地位

以前,总觉得在这么繁重的教学任务下,还要一个班一个班帮助排练,指导,很不情愿,甚至一手扔,给班主任自己弄吧,班主任又像踢皮球,踢给我们,学生夹在中间,抱怨就自然出来,节目的质量不高,自然也会影响班级形象,更加影响班级对音乐科目的重视。现在看来,很有必要纠正自己以前一些“计较”的看法,视作自己的工作,也是为将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更是挖掘人才的一个机会。

五、合唱团的影响不容忽视

我们学校以前从来没有参加市级比赛取得三等奖以上的成绩,况且是这么多人组成的一个团队比赛,在今年的十一届合唱节,我们学校的合唱团却得了二等奖!这是我现在都为之骄傲的一支队伍,由于初三的离去,少了很多中间力量,需要重新选拔和培养,又得漫长的一段时间,在初三团员离去的那一次排练中,她们还是用动人的歌声传递她们的热情给我,作为指导老师,我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知道自己的付出值得!虽然现在看来,举步维艰,校长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我们得到展示的舞台还不够,可是,区领导、外校现在都知道我们镇龙二中虽然成绩不好,可有个合唱团,精神面貌不错!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不应该放弃。

做好这次比赛的总结和总结排练的记录是我应该好好做的,包括学生们的合唱团赛后感也可以让她们自己写写,这是我的财富!好好珍藏。

六、知识技能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平时上课,我一直很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感觉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慢慢忽略了,看了书,我汗颜,学生的“审美”,学生的“参与体验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知识”不能跟随学生一辈子,可德育情感教育,个人参与的合作、体验却是能跟随他们成长,影响一辈子的。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把艺术摆的位置太高了,不对了?艺术有层次之分吗?听众有等级之分吗?

没有!所以,我们给学生的音乐,不应是剥离情感的空洞知识,而是有生命的美妙旋律!

七、找到我们的学科价值

记得以前不了解的科任老师还在笑话:“你这个音乐老师怎么总觉得累,那我们都不用活了!”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正如许多人看到的:“音乐教师社会地位不高”这是普遍现象,我知道单凭我,不可能改变所有人的看法,可是,我也以每天自己的行动在默默工作,默默付出,以自己的姿态骄傲地告诉给同行们:“我骄傲我是一名音乐老师”!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学科,同样,我们的地位不可替代,我们的学科魅力如同我们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一样,音乐赋予我们多少灵魂,我们在传递多少!

一本好书能影响人的一生,不记得是哪位说过的话,在此借用一下,我庆幸自己在迷惘的时候读到了这本书,就像航海中的指路灯,照亮了孤寂的我,让我忽然感到:方向就在那里,身边不止是我,还有很多伙伴,通向彼岸,是幸福的归宿!

但愿每一位音乐老师,您都是幸福、快乐的!

关于阅读音乐书籍的读后感篇3

我聆听音乐,聆听古典音乐的柔美浪漫;聆听交响乐的磅礴震撼;聆听轻音乐的空灵纯净;聆听音乐剧的生动精彩,我热爱音乐。

“音乐是灵魂的伊甸园。”小的时候,音乐对于我们是单纯的,是欢快的。因为我们听不到音乐的内心,我们的心灵只接收了她美好的旋律,那旋律是单纯的乐音,乐音总是令人愉悦的。长大后,我们听到了音乐的叹息、音乐的哀愁、音乐的哭泣、音乐的欢笑……我们于是看到了音乐,看到了她的心思、看到了她的曼妙,于是跟着音乐一起叹息、一起哀愁、一起哭泣、一起欢笑。音乐俨然变成了一位智者,透过她,我们看到了世间百态,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自己,看到了真实的自己,也找到了自己灵魂的伊甸园。人生至此,足矣!

音乐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教导我们怎样找到自己的方向,怎样淋漓尽致地开拓我们的未来。然而,不管我们成功与否他都仍然笑呵呵地张开怀抱等你来,它不会因为你失败而放弃你,不会因为你成功而附和你,不会因为你贫穷而不理睬你,他永远是你的朋友,永远地鼓励你、支持你,为你的心灵提供休憩的天堂。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是人们的精神粮食,无论什么时候,人们都离不开音乐,她能启迪智慧,能让人产生遐想,既能给人们带来欢快,也能给人们带来忧伤。

疲惫的时候,听音乐,放松自己,陶冶情操,每当听到那忧伤的音乐《葬花吟》时,都会忍不住融入音乐中去,被音乐旋律所感染,灵魂被音乐所牵动。高兴的时候,我会去聆听轻音乐的真谛,我会抛掉一切烦恼和忧伤,在那里如同沐浴春天的阳光,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欢畅。

书中有篇文章这样写道:“即使是刚强的人,也常会在音乐之前产生脚软的感觉,想停下来歇歇,蓦然忙起与现实不相干的事。”是啊,这就是音乐的魅力,那种美妙的音符,即使是完全不懂音乐的人们,也能感受得到它的柔软和亲近,那种由远而近,缓缓而来的美妙感触,多么地令人赞叹、痴迷!那种无与伦比的震撼,又岂能只是只字片语能描绘得清!音乐和谐着旋律,多么像美妙的小精灵,游走于五线谱间。

“乐在不经意间感染丰富了心灵,心灵因为音乐而读懂了表达。”是啊,不知曾几何时,我们的心缺乏了感动,我们的眼睛缺少了发现,我们的耳朵失去了“聆听”,于是,这个世界开始变得不可爱,人们总会抱怨今天的生活,却不知这样的生活到底来自何处,音乐让你发现这些问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灵动,又给我们的身边增添了多少美好的风景!

听音乐真好!当美妙的音乐响起,让我们把尘世间的喧嚣与烦恼全都忘记,在动人的旋律里发现自我,陶醉于美妙的天籁!

让我们的心静下来跟着音乐去飞翔,远离喧嚣、远离烦恼,让我们不枉此生!

关于阅读音乐书籍的读后感篇4

仿佛习惯了,在漆黑的夜里,一盏台灯,一个电台,在暖黄柔亮的灯光和音符中,噼里啪啦地敲下内心真实的感悟与想法。暂时工作的清闲、不用陪谁让我有了大把沉思和反省的时间,由此,我对上苍真是充满了感激。音乐是打开思索大门的首选,跳跃的鼓点以及夜晚幽静的环境总能勾起我对过往以及当下的感悟,让我思绪敏捷、文思泉涌,我享受这份空灵,如果非要说有些不妥的地方,便是好久没有翻阅身后那些有血有肉挚爱的书籍了。

社会日新月异,人却变懒了。儿时一碗花生米就能读完一本书的情景仿佛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也加入了低头族的潮流,看起了电子书。智能手机真是一个神奇的发明,那么轻巧的玩意拿在手里,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杖一样,可以让任何你想看的东西出现,开始的时候觉得很新奇,也很方便,日子久了,便开始想念墨香的味道了,于是疯也似的回到家,手拿软布,把那些早已落满灰尘备受冷落的书籍挖掘出来,花了几个小时逐本擦拭干净,挑了几本最爱读的出来,其余的都各归各位,开始重温往日的时光。醉人的墨香,真实的质感,翻阅时哗哗的声音都那么令我雀跃,我就像一个被困沙漠中数日的人,望见了绿洲,心中的激动溢于言表。我饥渴地吞噬着书中的营养,丝毫不觉厌倦,真想就这样,到永远。

基于环境的原因,造就了我沉默寡言的性格,所以陪伴我最多的就是书籍和音乐,我酷爱这两种看似没有生命的东西,在我眼里,她们都是有生命力的,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高尚的人谈话,沉寂的时候,选一个午后,在一天之中阳光最温柔的时刻,泡一壶茶,净手,捧一本书,带着虔诚虚心的心,开始和几个世纪以前亦或是当代的哲人交流,这种心灵上的沟通,不仅净化了心灵,亦洗涤了灵魂。这种与书对饮,我把茶沏的生活岂不快哉?每逢这个时候,我总是牢骚满腹,怨上天给的时间太少,需要了解和学习的东西太多,用有限的生命去学习无边的学问,哪里学得完。现实也总不能如人所愿,每日要为了生活去奔波,偶有闲暇便视若瑰宝,丝毫不敢浪费一分一秒,做些别的事就像是犯了罪一般。再次与儿时的书籍对话,心里有一丝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期盼已久实现目标的冲动喜悦,还是离儿时憧憬梦想现在的自己相差太远的怅然若失。

心中顿时五味杂陈,其中的酸甜苦辣,说不清,道不明,连我这当事人,都丈二和尚,蒙在鼓里。一直觉得,我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溜须拍马、各种应酬让我觉得好像背上压了一座永远搬不走的大山,就连孙悟空只要等五百年也会有唐僧来解救他,我只希望过恬静安静的生活,没有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而我,却看不到我的永远,似乎有人类就会有这些,我开始怀疑我适不适合在这个星球住了。或许从我身上还能投射出八十年代的影子吧,所以我需要另一味良药,就是音乐。每一天我都不遗余力地找寻真正符合自己血液的旋律,能够真正融入灵魂的节奏,仿佛借助她,我的生命又焕发了生机,整个人都变得鲜活起来。如果说读书是与高尚的大师对话,那么聆听优美的旋律就是热爱生命最好的表现。

我觉得每一段节奏和曲子都有一个故事和一段经历,而每一个聆听的人,也都会凭借她看到符合自己生活的东西,继而更深入的参透。说起音乐,其实我是有一种愧疚在里面的,这份内疚来源于父亲的喜爱和母亲的`期待,长笛落寞地躺在那,犹如有鲠在喉,不碰不疼,一旦提起,就直击心窝。从第一次接触粤语歌曲,六年多以来,已爱到不能自拔,尤其对这个语系的简洁明了、一针见血和对写词人言简意赅直击要害的佩服油然而生。

写作的时候更多的是放着轻音乐,这种钢琴与鼓点的邂逅真是天作之合,不但配合得天衣无缝,使作品得到更好的呈现,更是将主旨表现的淋漓尽致。紧闭双眼,一个个音符由耳朵有节奏地钻入心里,每一个音符都像母亲的双手,爱抚我内心最脆弱的地方,抚平我的伤口,带我走出心灵的泥潭,借我一对翅膀助我飞过生活的深渊。听过之后,打开双眼,如获新生。有生之年,嗅着墨香,随着音符,有你们作伴,内心不再空虚孤单,脚步不再踌躇彷徨,亦不会像迷航的船,我就是一名水手,惊涛骇浪,也勇往直前,就算看不见,也有旋律为我照亮返航的路。

关于阅读音乐书籍的读后感篇5

通过读《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这本书中所涵盖的知识内容正是我所欠缺的。交响音乐这种在音乐艺术中具有较高品味的高雅音乐种类。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至今依然具有极高的生命力。是被全世界各个国家所认可的艺术形式。

《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将整个交响音乐的发展历程,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像是一部音乐编年史。本书介绍了交响音乐的产生、发展、成熟的三个阶段以及不同民族风格下的交响音乐。

通过读书,我明确了交响音乐的发展脉络;掌握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交响音乐的艺术风格和价值取向;了解了交响音乐在其整个发展时期,不同音乐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通过读书,我学习到了交响音乐欣赏的有关知识,知道了交响音乐的常见体裁,交响音乐的理论知识和如何欣赏交响乐。

在《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的引领下,我回到了交响音乐产生之初的巴洛克时期。见识了巴赫、亨德尔这些巴洛克时期的大音乐家,作为交响音乐的奠基人所作出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响音乐迎来的快速发展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些音乐巨匠耳熟能详的名字让我一下就联想到了他们所作的优美旋律。

到了浪漫派时期的欧洲,音乐界更是空前的繁荣。不胜枚举的音乐家百家争鸣。韦伯、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舒曼、威尔第、瓦格纳、约翰施特劳斯、勃拉姆斯、圣桑等。这一时期交响音乐已然成熟兴盛,体裁多样,深受人们的欢迎。

读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交响音乐,更重要的是书中对音乐家的细致介绍让我学习到了更多。现在人看来,这些音乐家如同伟人一般被人们敬仰,可是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封建年代,这些音乐家大都出身贫寒,处于阶级社会的底层。可是这些音乐家,尤其是到古典乐派以后的音乐家,受到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影响,越来越不安于屈服。他们崇尚自由民主,用音乐作为武器歌颂资产阶级革命。

逆境使人进步,看这些音乐家大都是从逆境中成长的。晚期的莫扎特生活穷困。贝多芬更是耳聋失聪。但是命运的没有打到这些巨人,正是逆境的生活使他们丰富了生活的阅历,练就了顽强的性格。并将心中的一切转化为创作的灵感。当然,音乐家的勤奋好学也是成就他们艺术造诣的基础。

读了《走进交响音乐圣殿》我提高了自己欣赏交响乐的水品,触摸到了交响音乐的脉络,《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让我更细致的了解了不同时期的大音乐家们。这些知识今后对于我专业水平的提高也是有极大促进的。

读《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学习音乐家们勤奋好学、顽强创作的精神。并将这些精神带到我自己的人生中,不断完善自己勉励自己,未来成就自己的精彩。

关于阅读音乐书籍的读后感篇6

学习使人进步。在闲暇时看书、广泛阅读书籍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大休闲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报刊杂志、教育专著、养生保健之类书籍,却很少看音乐教育理论书籍。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向我推荐了《体验音乐》这本书籍。

《体验音乐》由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编著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著。读过之后充分感受到这是一本对音乐教师非常实用的书。书中的音乐知识理论、音乐教学案例及所介绍的的音乐教学技能技巧,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体验音乐》一书中提到“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将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在《体验音乐》书中,作者对小学各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均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尤其指出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听音乐。在教学实践中,每当让学生跟着音乐课前律动时,学生普遍出现脱离音乐而无规律的“乱动”。对于学生体验音乐的方式而言,确实重点就是要强化良好习惯的培养,即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想着听”,“动着听”等多元化的“听”的形式,使学生变“强迫地听”为“喜欢地听”,由“听而不闻”为“听而有感”;此外用肢体语言感受,通过舞蹈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感谢格雷珍,感谢《体验音乐》,让我受益匪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学包饺子作文500字 写新同学的作文 作文理想400字 保护环境作文400字左右 高中作文人物素材摘抄 中考英语作文技巧 家里来客人作文300字 小学四年级上册作文书 三年级一百字作文 描写塔的作文 今年湖南省高考作文 写事的作文400 第一次辩论赛作文 如何学习英语的英语作文 家乡的冬天作文100字 关于诚信的800字作文 秋天的校园三年级作文 专心作文 南京科技馆作文 为友谊着色作文600字 温暖的相遇作文800字 写雪景的作文 写母爱的作文250字 米兰的作文 选择500字作文 开学第一周五年级作文 名师讲作文 带上她的眼睛作文600字 公园捡垃圾作文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