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2023-05-27 05:34:09
相关推荐

关于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导语:自相矛盾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成语,小编为大家搜集了关于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语出《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来讽刺哪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基本解释

【汉语文字】自相矛盾

【汉语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出处】《韩非子·难一》

【英文翻译】1. self-contradictory; inconsistent; paradoxical2. self-contradiction; antilogy3. to argue against oneself; to contradict oneself

【成语解释】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1]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2]

【近义词】相互抵触、前后抵触

【反义词】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

使用示例

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自相矛盾?”[1]

出处“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

典故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先誉其盾之坚,曰:“万物皆莫能陷之也。”俄而又誉其矛之利,曰:“吾矛之利,万物莫不陷也。”市人诘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注释

楚人:楚国人。鬻(yù):卖。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利:锋利。以:用。弗:不 。应:回答。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破!”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众人都嘲笑他。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3]

启示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分析评论

自相矛盾漫画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揭示道理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做事说话皆应三思。

作者简介

韩非

韩非韩非(约前280—前233),华夏族,河南西平县人(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关于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假期生活作文200字 打屁股机器人作文 有关传承的作文素材 难忘的一件事300字作文 有趣的活动作文400字 女孩被打屁股作文 家乡的春节作文400 打扫卫生的作文300字 真情作文600字初中 他变了作文400字 漫画的启示作文500字 美好的一天作文400字 消防安全作文300字 渴望作文600字初中 中国餐桌礼仪英语作文 写雪的作文500字 最美的遇见作文800字 感谢父母作文600字 写景的作文600字初中 科幻故事作文500字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 一段难忘的旅程作文 放假了作文600字 合肥中考语文作文 爱是作文半命题 点赞新时代作文 描写冬天的作文300字 懂得感恩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350字作文 换个角度看问题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