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综合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

2024-09-03 23:00:39
相关推荐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

《大学之理念》本书全面阐述了科学与学术的本性、精神、人的存在,理性、研究、教育与传授、交流、大学作为一种制度等内容。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大学之理念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一

与纽曼的《大学的理念》,加塞特的《大学的使命》相比,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有点儿名不见经传。然而在觅他的另一本更加出名的书《什么是教育》而未果的情况下,借得此书,原本只打算一抒心中郁闷的我,却有了阅时欣喜、阅后赞叹的意外收获。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译文读来,睿智而富于激情,它像是火焰的第三层,由知与情引发,又包含着知与情,在广漠的时空中,不可扼抑地芳华璀璨。

这本小书有三点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雅氏认为,“大学之理念从人类基本的求知意志中获取它开展教育活动动力”,而“统一性(oneness)与整体性(wholeness)是人类求知意志的精髓所在”。我服膺此论,因为它将情志与认知从人性最根源的深处结合起来了。如果我们一生中能把认知活动与自己情感意志统合起来,就能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增加个人的幸福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财富。换句通俗的话就是说,“我们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做自己擅长做的事”。

第二点是雅氏对于技术活动的判断:“所有技术活动的基础在于那种深思熟虑的意志,这种意志试图在这个世界上实现更加丰满的人类存在。”我想这一点仍是现代每一位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所应铭记在心的。而且,“如果说大学是服务于科学与学术的,而科学与学术又只有在它们作为整个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时才是有意义的,那么,这种精神生活无疑就是大学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如果大学生在校而不能体验和参与这种精神生活,我们也许可以判断这个学生并没有接受真正的大学教育。

第三点是他对于人才的见解。“对于大学的生存来说,最关键的是它要依靠人,而非制度,因为制度说到底不过就是一个物质前提而已”。唯其如是,面对目前令人颇有微词的中国大学体制我们才能始终怀抱对教育事业的美好希望和坚定信念。“大学里面对真理的追求需要那种整全的人(the whole man)的认真投入”。我们可以着手做的,和唯一要做的只是,完善自己。完善自己必然包含着对他人关系的完善,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此之谓也。这种对他人关系的完善,需要通过一定介质来达成;而这介质,无论是语言、观念、技术等,就是学来的知识及其所形成的器物等。

雅氏认为“他(人)的人性本质是自然禀赋与历史交互作用的结果”。他强调一种“智识投入的灵性与气质”,“它们是一种个人投入意义上的才智,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不是包含在自我表现、功成名就和出人头地之中的那种快乐),一种对工作的执着,一种精神上的高贵品格,一种真诚和一种对于学习的热忱”。一个人要找到自己此生的使命,就要仔细聆听内心的声音,就要敢于抛开名与利的现实,认准了,就要敢于在一条甚至连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的路上,全力前行。然而这个人果真会饥餐露宿吗?也许。但这个人使命在,生命就会在。是懦弱,是俗论,让我们走了无穷的弯路,以至于回首时唯有叹息与怅望。

愿我们永浴理念与理想的辉光,“诗意地安居”。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二

什么是大学?这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特别是每年新生入学时,更是被翻出来讨论又讨论。只是,对于什么是大学、大学该怎样做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者,长久以来并无定论。近日拜读了香港中文大学前任副校长金耀基先生的《大学之理念》,这本收录了金先生关于“大学之理念”的凝想与感悟的文集,讨论了大学的理念、专才教育和通识教育、学术自由等相关问题,视野之广阔、见解之独到,给井底之蛙的我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仅摘一些哲理警言留作回忆、

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执着的心态。(page 11)

大学生不是中学生,大学生对他(她)不再、也不应提供保姆式的照顾,她应该也必然会自我寻求生命之意义和人生之目标。在最后意义上说,人之成长(包括自我形象与自我认同之形成)是要靠他(她)自己的。(page 21)

人是不能永远没有孤独时刻的,人需要孤独以创造思想,以体认人生,但人之为人,人之成长需要靠头脑与,心灵与心灵之相遇和对话。(page 21)

惟能见乎大,立乎大,然后喜爱能有狂有狷,才能有格调,也才不会沉耽于追逐短暂与细微的事物。(page 21)

“我确信在教育中,你排除了专精,则摧毁了生命”——怀海德

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洛尔士以为今日之“知识人”应该有能力把“不同的知识综合。融汇而一以贯之”,并能够从人文精神出发,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从科学与技术角度判断,哪些是“可以做的”。

大学的世界精神的孕育与发挥,诚有多途,惟学人之相互访问,则不知为中古大学之传统,亦为极有意义与价值者。

温士顿·丘吉尔在1929年对布雷士多大学的学生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是对知识的渴欲。教育非始于大学,也当然不应该终于大学”

我个人相信,在求学时期的大学生,应尽量积蓄自己的知识,尽量充实自己的智慧。关心与认识社会以及对现实之不合理者提出看法与批判,是应该而自然的,但这不必过早地走出教室、走出图书馆、走出实验室、直接参与、无限承担。

掩卷长思,对于大学的本质,对于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或许应该又另外一番规划。应该转变态度了。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三

在大学精神日渐式微的今天,读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会有切身的感受。雅斯贝尔斯针对“二战”时期纳粹政权对德国大学的内外摧毁,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考察大学的重建,因而写作了这本小册子。关于大学的本质,国家、社会对大学的干涉限度,教育的价值,大学生的品格等问题,雅斯贝尔斯都做了深邃的论述。

尽管在《大学之理念》中,雅氏没有明确谈及存在哲学。但读罢此书,仍能觉察到他的大学观实则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观是相互契合的,大学是一个人们必须被允许通过真正的思考和生活来发现自我的地方,人们要自由地探寻真理,成为一个整全的人(the whole man)。尤其是探寻真理,雅氏如是说“除了探寻真理,没有什么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义” 。在今天读到这句话,觉着分外动情,毕竟我们身在一个“真理”和“意义”都已被解构的时代。

针对大学的教育模式,雅斯贝尔斯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可归为经院式的教育、学徒式的教育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模式三类,而大学教育的本性应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他提出大学教育应该拒绝迎合大多数人的观念,开设一些难度稍许高于学生接受能力的讲座和研讨班,图书馆中的独立阅读与研究、材料的收集和游历,这是雅氏所推崇的学业传授形式。有趣的是,这也恰是今日立人大学的办学思路。

雅斯贝尔斯意识到知识时代的来临使得学科林立,因而大学应该作为不同学科与世界观的交汇场所,以避免学科统一性的土崩瓦解。在精神交流的过程之中,大学应始终怀有开放的胸襟,“应该保持一种倾向,即把最离经叛道的观点引入到大学里面”。 这样做除了给学术争鸣创造机会和拓宽知识的视野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术成就和智力水准成为大学的惟一决定因素。这其实已经暗含了学术自由的伦理取向。

自由,这几乎是大学精神最重要的价值维度。然而,当国家的力量介入,学术自由便受到挑战。国家作用在学术领域的扩张,给予了大学学术生活游历的外部经济支持,但过度的权力同样损害自由。极权政治介入德国大学,使得教授和学生放弃独立思考的标准而沦为纳粹的帮凶,已然成为前车之鉴。但问题是在一个温和的民主政体下,就能规避政治对学术的过分干预吗?以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来说,现代大学中详尽的规章制度,一系列的“标志、符号、痕迹、仪式、表象、操作” ,其实便是在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者的同谋下,创制出的意图控制学术生产过程和学术生产者的一种话语体系。所以,科层化的现代大学本身就是一种规训机构。

“国家的功能只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照看大学法团独立性的监管人。大学大可以自然而然地承认国家的这个功能,既不必把国家作为一种必要的罪恶,神秘兮兮地拒绝这个保障自己独立的监管人,也没有必要卑躬屈膝,顺从国家每一个兴之所至的.念头。” 雅氏的这番话站在大学的角度上,说得不卑不亢。

现代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理念都经历了一个祛魅的过程。对此,马克思韦伯有更清晰的洞见。在大科学时代,对很多人来说,科学研究并非一种志业而完全只是一种职业,一个饭碗。因而,学者们从事科学研究,越来越少的人是单纯地出于费希特所论述过的学者高尚使命的感召,更多的人只是同普通人那样首先出于谋生的需要。这给大学带来的变化或许恰如雅氏所忧虑的那样,“平庸之辈一窝蜂地涌入学术团体,已经推波助澜地使得遍地都充斥着一种温室文化”。

今天中国的大学,政治对学术活动的科层制管理和控制到了严苛的地步,学术丑闻不绝于耳,为了攫取眼前利益,大学不顾及其人文色彩的脱落和精神尺度的降低。还有谁能像康德那样去思考头上的星空?还有谁能像陈寅恪那样坚守“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学术自由何以可能?

时代在改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越来越难以按部就班地传授那些基本的价值理念。大学教育如同车间的生产流水线,学生普遍缺乏沉思的美德和穷尽真理的精神。钱理群教授曾犀利批评今天的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与当代中国大学理念出现的偏差不无关系。

阅读《大学之理念》,诚然为雅斯贝尔斯的价值关怀和不凡见解深深折服。但却不过是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回到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如何重建大学先赋的美学光芒和无限诗意,如何实现真正的学术自由,一切的一切任重而道远。然而,这绝不仅仅只是体制的桎梏和大学的沉沦所造成的,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身在学术系统中的学生都担负责任。人是无限可能的,尽管存在着有限条件的羁绊。“远离约定俗成的言说方式,远离陈规和傀儡的把戏——远离所有一切只是前景和表面的东西” ,独立思考,以真理为善,终生保持一种生命的灵感。这也许并不容易,但值得努力。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

《大学之理念》本书全面阐述了科学与学术的本性、精神、人的存在,理性、研究、教育与传授、交流、大学作为一种制度等内容。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大学之理念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一

与纽曼的《大学的理念》,加塞特的《大学的使命》相比,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有点儿名不见经传。然而在觅他的另一本更加出名的书《什么是教育》而未果的情况下,借得此书,原本只打算一抒心中郁闷的我,却有了阅时欣喜、阅后赞叹的意外收获。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译文读来,睿智而富于激情,它像是火焰的第三层,由知与情引发,又包含着知与情,在广漠的时空中,不可扼抑地芳华璀璨。

这本小书有三点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雅氏认为,“大学之理念从人类基本的求知意志中获取它开展教育活动动力”,而“统一性(oneness)与整体性(wholeness)是人类求知意志的精髓所在”。我服膺此论,因为它将情志与认知从人性最根源的深处结合起来了。如果我们一生中能把认知活动与自己情感意志统合起来,就能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增加个人的幸福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财富。换句通俗的话就是说,“我们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做自己擅长做的事”。

第二点是雅氏对于技术活动的判断:“所有技术活动的基础在于那种深思熟虑的意志,这种意志试图在这个世界上实现更加丰满的人类存在。”我想这一点仍是现代每一位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所应铭记在心的。而且,“如果说大学是服务于科学与学术的,而科学与学术又只有在它们作为整个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时才是有意义的,那么,这种精神生活无疑就是大学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如果大学生在校而不能体验和参与这种精神生活,我们也许可以判断这个学生并没有接受真正的大学教育。

第三点是他对于人才的见解。“对于大学的生存来说,最关键的是它要依靠人,而非制度,因为制度说到底不过就是一个物质前提而已”。唯其如是,面对目前令人颇有微词的中国大学体制我们才能始终怀抱对教育事业的美好希望和坚定信念。“大学里面对真理的追求需要那种整全的人(the whole man)的认真投入”。我们可以着手做的,和唯一要做的只是,完善自己。完善自己必然包含着对他人关系的完善,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此之谓也。这种对他人关系的完善,需要通过一定介质来达成;而这介质,无论是语言、观念、技术等,就是学来的知识及其所形成的器物等。

雅氏认为“他(人)的人性本质是自然禀赋与历史交互作用的结果”。他强调一种“智识投入的灵性与气质”,“它们是一种个人投入意义上的才智,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不是包含在自我表现、功成名就和出人头地之中的那种快乐),一种对工作的执着,一种精神上的高贵品格,一种真诚和一种对于学习的热忱”。一个人要找到自己此生的使命,就要仔细聆听内心的声音,就要敢于抛开名与利的现实,认准了,就要敢于在一条甚至连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的路上,全力前行。然而这个人果真会饥餐露宿吗?也许。但这个人使命在,生命就会在。是懦弱,是俗论,让我们走了无穷的弯路,以至于回首时唯有叹息与怅望。

愿我们永浴理念与理想的辉光,“诗意地安居”。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二

什么是大学?这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特别是每年新生入学时,更是被翻出来讨论又讨论。只是,对于什么是大学、大学该怎样做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者,长久以来并无定论。近日拜读了香港中文大学前任副校长金耀基先生的《大学之理念》,这本收录了金先生关于“大学之理念”的凝想与感悟的文集,讨论了大学的理念、专才教育和通识教育、学术自由等相关问题,视野之广阔、见解之独到,给井底之蛙的我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仅摘一些哲理警言留作回忆、

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执着的心态。(page 11)

大学生不是中学生,大学生对他(她)不再、也不应提供保姆式的照顾,她应该也必然会自我寻求生命之意义和人生之目标。在最后意义上说,人之成长(包括自我形象与自我认同之形成)是要靠他(她)自己的。(page 21)

人是不能永远没有孤独时刻的,人需要孤独以创造思想,以体认人生,但人之为人,人之成长需要靠头脑与,心灵与心灵之相遇和对话。(page 21)

惟能见乎大,立乎大,然后喜爱能有狂有狷,才能有格调,也才不会沉耽于追逐短暂与细微的事物。(page 21)

“我确信在教育中,你排除了专精,则摧毁了生命”——怀海德

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洛尔士以为今日之“知识人”应该有能力把“不同的知识综合。融汇而一以贯之”,并能够从人文精神出发,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从科学与技术角度判断,哪些是“可以做的”。

大学的世界精神的孕育与发挥,诚有多途,惟学人之相互访问,则不知为中古大学之传统,亦为极有意义与价值者。

温士顿·丘吉尔在1929年对布雷士多大学的学生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是对知识的渴欲。教育非始于大学,也当然不应该终于大学”

我个人相信,在求学时期的大学生,应尽量积蓄自己的知识,尽量充实自己的智慧。关心与认识社会以及对现实之不合理者提出看法与批判,是应该而自然的,但这不必过早地走出教室、走出图书馆、走出实验室、直接参与、无限承担。

掩卷长思,对于大学的本质,对于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或许应该又另外一番规划。应该转变态度了。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三

在大学精神日渐式微的今天,读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会有切身的感受。雅斯贝尔斯针对“二战”时期纳粹政权对德国大学的内外摧毁,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考察大学的重建,因而写作了这本小册子。关于大学的本质,国家、社会对大学的干涉限度,教育的价值,大学生的品格等问题,雅斯贝尔斯都做了深邃的论述。

尽管在《大学之理念》中,雅氏没有明确谈及存在哲学。但读罢此书,仍能觉察到他的大学观实则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观是相互契合的,大学是一个人们必须被允许通过真正的思考和生活来发现自我的地方,人们要自由地探寻真理,成为一个整全的人(the whole man)。尤其是探寻真理,雅氏如是说“除了探寻真理,没有什么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义” 。在今天读到这句话,觉着分外动情,毕竟我们身在一个“真理”和“意义”都已被解构的时代。

针对大学的教育模式,雅斯贝尔斯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可归为经院式的教育、学徒式的教育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模式三类,而大学教育的本性应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他提出大学教育应该拒绝迎合大多数人的观念,开设一些难度稍许高于学生接受能力的讲座和研讨班,图书馆中的独立阅读与研究、材料的收集和游历,这是雅氏所推崇的学业传授形式。有趣的是,这也恰是今日立人大学的办学思路。

雅斯贝尔斯意识到知识时代的来临使得学科林立,因而大学应该作为不同学科与世界观的交汇场所,以避免学科统一性的土崩瓦解。在精神交流的过程之中,大学应始终怀有开放的胸襟,“应该保持一种倾向,即把最离经叛道的观点引入到大学里面”。 这样做除了给学术争鸣创造机会和拓宽知识的视野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术成就和智力水准成为大学的惟一决定因素。这其实已经暗含了学术自由的伦理取向。

自由,这几乎是大学精神最重要的价值维度。然而,当国家的力量介入,学术自由便受到挑战。国家作用在学术领域的扩张,给予了大学学术生活游历的外部经济支持,但过度的权力同样损害自由。极权政治介入德国大学,使得教授和学生放弃独立思考的标准而沦为纳粹的帮凶,已然成为前车之鉴。但问题是在一个温和的民主政体下,就能规避政治对学术的过分干预吗?以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来说,现代大学中详尽的规章制度,一系列的“标志、符号、痕迹、仪式、表象、操作” ,其实便是在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者的同谋下,创制出的意图控制学术生产过程和学术生产者的一种话语体系。所以,科层化的现代大学本身就是一种规训机构。

“国家的功能只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照看大学法团独立性的监管人。大学大可以自然而然地承认国家的这个功能,既不必把国家作为一种必要的罪恶,神秘兮兮地拒绝这个保障自己独立的监管人,也没有必要卑躬屈膝,顺从国家每一个兴之所至的.念头。” 雅氏的这番话站在大学的角度上,说得不卑不亢。

现代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理念都经历了一个祛魅的过程。对此,马克思韦伯有更清晰的洞见。在大科学时代,对很多人来说,科学研究并非一种志业而完全只是一种职业,一个饭碗。因而,学者们从事科学研究,越来越少的人是单纯地出于费希特所论述过的学者高尚使命的感召,更多的人只是同普通人那样首先出于谋生的需要。这给大学带来的变化或许恰如雅氏所忧虑的那样,“平庸之辈一窝蜂地涌入学术团体,已经推波助澜地使得遍地都充斥着一种温室文化”。

今天中国的大学,政治对学术活动的科层制管理和控制到了严苛的地步,学术丑闻不绝于耳,为了攫取眼前利益,大学不顾及其人文色彩的脱落和精神尺度的降低。还有谁能像康德那样去思考头上的星空?还有谁能像陈寅恪那样坚守“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学术自由何以可能?

时代在改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越来越难以按部就班地传授那些基本的价值理念。大学教育如同车间的生产流水线,学生普遍缺乏沉思的美德和穷尽真理的精神。钱理群教授曾犀利批评今天的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与当代中国大学理念出现的偏差不无关系。

阅读《大学之理念》,诚然为雅斯贝尔斯的价值关怀和不凡见解深深折服。但却不过是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回到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如何重建大学先赋的美学光芒和无限诗意,如何实现真正的学术自由,一切的一切任重而道远。然而,这绝不仅仅只是体制的桎梏和大学的沉沦所造成的,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身在学术系统中的学生都担负责任。人是无限可能的,尽管存在着有限条件的羁绊。“远离约定俗成的言说方式,远离陈规和傀儡的把戏——远离所有一切只是前景和表面的东西” ,独立思考,以真理为善,终生保持一种生命的灵感。这也许并不容易,但值得努力。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四

《大学之理念》写于德国二战战败之际,当时的德国大学刚刚经历了最为深重的内外灾难的洗礼,百废待兴。作者雅斯贝尔斯认为,任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都要包含三个互相之间密不可分的方面:学问传授,科学与学术研究,还有创造性的文化生活。最重要的是,大学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甚至得到国家的尊重——是来自一个具有超国家的、普世性特点的不朽理念:学术自由。这是大学所要求的,也是它被赋予的。学术自由是一项特权,它使得传授真理成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它使大学可以横眉冷对大学内外一切试图剥夺这项自由的人。

作者认为的理想大学,第一点就是要服务于科学与学术的,科学表达了人对知识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渴望,是自为的。这种对于知识的渴望本质上要先于所有功利的考虑。因为降低到使用层面的知识就不再是知识的整体了。

所以,在选教师上,最好的科学研究人员同时也应该是首先的教师。也许这个科研人员在教学方法上是不称职的,但是他能够独立地引导学生接触到真实的求知过程,从而也就能够引导学生接触到科学的精神,而不只是接触仅凭借记忆就可以传授的僵死结果。

然而,科学也有其局限性,除非是在一个假说的框架之内,否则我们不能获得关于真理的具有普遍效力和说服力的知识,而我们知道这些假说又具有相对效力。

大学不仅仅需要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在对塑造大学的文化中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人文学科在教育上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们允若了一种对人类历史实质的领悟,一种对传统的参与,一种对人类潜能之广阔性的认识。遗憾的是,一种出于双方共同的教化目的而将人文主义与自然科学的现实主义融会贯通的教育理念在我国仍未实现。

大学(universitas)的最初含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与它作为所有学科的统一体的含义同等重要。这个理念要求交流的存在,不仅要有不同学科层次上的交流,而且要有不同个人层次上的交流。大学应该给学者们提供条件,让他们可以直接交流,这种交流必须是苏格拉底式的:提出问题,以便人们达到对自己和他人清晰的认识。并且,这种交流不必承担任何现实的结论。大学所认可的只是对于承担真理的责任。

尽管这本书写的年代久远,但是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归根结底,还是自由意志的问题,如果大学的自由意志无法超越政治形态,并且被恰当的使用,那么大学生仍然将在原罪中堕落。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五

窗叔向我们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要放在手边,时常翻翻。

我要羞耻的说我的第一遍看得非常之艰难,总觉得哲学式的表达方式我还是领悟不来,这是一个要慢慢锻炼的过程,需要时常翻翻的过程。

值得高兴的是,这样的费力还是让我有所收获的。而且是不浅的收获。我想以后还会时常翻翻,而第一次看的感觉应该会和以后再看的感觉十分不同,记下每次的感受,是否可以记录自己成长的轨迹?

这篇,就是第一次的读后感吧。

这四年半以来我对大学的教学方式进行过无数次的质疑,我质疑它为什么没有教给我我希望学到的东西,质疑它为什么没有教给我可以令我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本钱,质疑它为什么一定要我们写论文,为什么要把学术和教学纠缠在一起,质疑它为什么不能真正的培养出人才。质疑为什么新一轮的大学校长全部换成了行政人员。

在阅读这本书之中,我时刻感到自己曾经的这些质疑有多么幼稚。

大学应当是一个独立的,给予追求真理者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条件的地方。

真正的大学生是一群抱有非功利目的的,对真理充满渴望,不断追求的人。而不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为目的的人。

大学应是一个整体,是教师和学生的整体,是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整体,是学术与教学的整体,大学,应是体现“统一性与整体性”之地。而不可将组成它的部分各个分离,假若不是研究的需要,严格意义上的分科也是不应当的。

但是对于大学的质疑仍是不应停止的,且问以下几句,雅斯贝尔斯所提倡的。

1,我们大学的精神是否是独立的?

2,我们的大学有没有教给我们探索真知的方法?

3,我们的大学是否将自己定位为为人类探索真知而设立的机构?

4,我们的大学知道他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吗?

5,我们的大学有很好的处理学术与教学的关系吗?

6,我们是让与学术无关的行政人员来治校了,可是这些人员是客观的吗?

7,我们的大学允许异己的声音存在吗?

8,我们的大学允许不利己的声音存在吗?

综上所述,中国有大学吗?

中国没有真正大学,但是又是否有真正的大学生在呢。

大学理念的不能发扬,大学精神的缺失,恐怕责任也不都在大学。

作为本应是渴望探索真知的大学生,我不能不扪心自问:

1,你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

2,你的心中究竟有没有对真知的渴望呢?

3,你为什么总是在抱怨大学而不自省呢?

反复想着这些问题,在没有真正的大学的时候,若想产生真正的大学生,是件难事。但若你有着真正的大学生精神,真正领悟了大学之理念,哪里又不是你的大学呢?毕竟,雅斯贝尔斯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推动现实进步的成就,都是发生在大学之外的。

从今天开始,在一个没有真正的大学的国度里做一个真正的大学生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描写春节的英语作文 六下第二单元作文 我能行作文500字 我的乐园作文100字 我的梦想作文450字 关于龙的英语作文 我的未来作文600字 那盏灯作文600字 写事作文400字左右 挠男生脚心作文 冬天真美作文 端午节由来作文 以新为主题的作文 大扫除作文200字 老师表扬了我作文 我爱我家作文400字作文 初三中考作文题目 中考满分作文500字 下雪的作文200字 少年强则国强作文 一种植物作文300字 一次愉快的旅行作文 三年级语文作文300字 我的童年300字作文 苏炳添作文素材 元宵节吃汤圆作文 关于青春成长的作文 我的周末计划英语作文 过年的作文100字 关于文化遗产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