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论文中心 > 医学论文 > 公共卫生论文

关于医药卫生的论文:论中药气味理论的不足

2015-11-08 17:29:01
相关推荐

1 气味理论不足的原因

在临床实践中,医家在辨证选药时,大多根据气味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气味理论研究,也是以指导临床用药为目的。如药性寒凉的药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药性温热的药可温里散寒,助阳回阳。辛味药能发散;甘味药能补益;咸味药能软坚等。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医家用药多以个人经验为主,定性强于定量,定性与定量均以个人经验为据,量效关系较为模糊,且笼统而随意性大,阻碍气味理论更好地发展。

2 气味理论不足的具体表现

2.1 气味理论的理论基础局限性中药的气味理论指“四气五味”(有时也称“四性五味)。”“四气”是根据阴阳理论将药物分成寒、热两类,再根据程度差异进一步分为寒、凉、温、热四类。“五味”是根据五行理论将药物分成辛、苦、酸、咸、甘五种。那么“四气五味”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临床实践中对药物功能判断,能够治疗寒证的药物是温热药,能够治疗热证的药物是寒凉药;“五味”的理论则是中医根据人的感官真实滋味的感知及对药物功能所作的归纳总结,是“神农尝百草”的结果。相对而言,“四气”的判断较可靠,“五味”的推理则不免要多受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阴阳五行理论不够完善, 而“四气五味说”受到阴阳五行理论的影响,“四气五味说”也就难免存有缺陷。

2.2 气味理论的滞后性以传统气味理论对一些药物的应用效能进行比较研究时,就会发现与气味不相符合的内容,如活血祛淤类药物,50%左右性味项下均未有“辛”味记载,而五味学说只有“辛”能行血,尽管有的药物如紫丹参,牛膝、桃仁等已被证实具有扩张血管、加快血液流速,改善微循环障碍等药理作用。又如药物苦味与归经的关系:188种苦味药中,纯苦味药37种,苦兼它味药71种,气味结合苦寒(凉)药57种,以脏腑而论108种药物一概入归肝经,入肝经的比值味数最高,这就与“苦入心”的传统理论相悖。

2.3 气味理论存在以偏概全中药气味理论作为一种用药理论,应该能够系统反映中药内在规律性,指导和提高临床用药的水平。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对中药性能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如四气主要用以说明药物的寒热性质,而五味主要是指酸苦甘辛咸,功用归纳起来,不外乎发散、行气、行血、补益、和中、缓急、收涩、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软坚、渗湿利水等十余种。从《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到《中药大辞典》载药5707种药物的功效作用,都用传统药性理论中“五味”的内容来概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苦能降泄、通泄、燥湿,但没有提到“苦味健胃”,临床经验有些苦味药物确有健胃之功,如:大黄、黄连味苦能健胃;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也没讲述“辛味能润”。“辛味能润”则是对肾气不化,津液不能输布所致燥证的一种特殊治法,如半硫丸用以治疗老人虚秘,就是利用半夏的辛润之性。由此看出气味理论的内容不是十分全面,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气味理论难免存在以偏概全。

2.4 气味理论难以系统解释临床疗效气味中的“味”是临床用药的主要依据,如紫丹参辛、苦微寒,入肝、心、心包经。临床上主要运用于血淤气滞所主的心腹、胃脘疼痛,月经不调、产后淤滞疼痛,关节肿痛,高热谵语,心悸怔忡、失眠等证,若仅用传统药性“苦能燥湿能泄热,微寒能凉血”来注释其功能,就很难全面准确阐述紫丹参独特的药效。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积、泻下、通便作用。“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故咸味药不宜多食,有的伤脾胃,脾胃虚弱便溏者慎用,但紫河车味咸,能益气养血,脾胃虚弱,湿困纳呆者慎用;鹿茸味咸,能补肾益精血,胃火盛者忌用;鸡子黄甘、咸、平对心脏有益;海马甘、温,活血化淤;丝瓜络气味甘、平;橘络气味甘、苦、平,但却有明显的通络之功用;苍术气味是辛、苦、温,有明目之功,可治疗夜盲症;蝉衣又名蝉蜕、蝉壳、[文章来源于 m.qwen.cn]蝉退,气味甘、咸、凉,能明目退翳,却能疏散风热,治疗风热或肝热翳障;紫河车、阿胶、蛤蚧、鹿茸等“血肉有情之品”,味咸或甘咸,具强壮滋补功能,且作用明显强于一般甘味补药;肉桂气味辛、甘、大热、纯阳之性 ,其性升散 ,趋向主向上向外。肉桂升散之性 ,如何能向下去“引火归源”呢 ?赤小豆气味甘、微寒,能利水消肿、利湿退黄;川楝子味苦,却能行气止痛;赤芍味苦,却能活血祛淤。事实上,很多药物诸如驱虫药、截疟药、麻醉药、外用药等,其疗效卓著,备受临床医者的推崇和喜用,却难以用传统气味理论来阐释其应用效能。

实证(一):《神农本草经》中云:“斑蝥性寒”,秦东风[1]认为斑蝥性热而非性寒。斑蝥主要适用于 :①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坚硬如石的阴疽[2];②风痰阻络之面神经麻痹[3];③风寒湿痹、鼻鼽乳蛾、疯犬咬伤、牛皮癣[2~5];④癌症[6,7]。治疗的病症大多属阴属寒。翻阅治温热病的内服外敷方剂 ,未见用斑蝥者。斑蝥常作为灸药物使用 ,外贴易致皮肤发热发赤 ,甚或起泡 ,无火不成灸 ;中毒造成的吐血尿血 ,血色多鲜红 ,并伴有口干 ,胃脘灼热等症 。血证的主要原因有热盛迫血 ,虚火扰络 ,气不摄血,淤血阻滞 ,阳气虚衰等。斑蝥中毒造成的吐血尿血 ,血色多鲜红 ,并伴有口干、胃脘灼热等症 ,这些与热盛伤及血络的表现一致。我们还从临床上观察到 ,癌证患者服用斑蝥 ,热盛津亏及肝肾阴虚者较痰结、湿聚、阳虚者等更易出现吐血尿血。文献资料显示 ,黄连、黄柏、滑石、靛汁、竹叶、芦根等[8~10]能解斑蝥之毒。正如《神农本草经》中所云“治寒以热药 ,治热以寒药”,黄连、滑石等性寒 ,以寒制热 ,寒热相克 ,中毒易解。由此得出斑蝥性热之结论。

实证(二):木鳖子为葫芦科植物木鳖Momordicacochinchinensis(Lour.)Spr.的干燥成熟种子, 历版《中国药典》均谓其药性为“温”。于智敏、周超凡[11]从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功用主治、组成方剂的配伍、临床禁忌证和中毒表现等4个方面基本可以证明木鳖子药性非温而应为寒凉。

综上所述,传统中药气味理论存在某些不足,作为临床中医药工作者,应加强中药气味理论的研究,以适应中药现代化高速发展的需要,使传统中医药能够走向世界,而不是被西医药所取代。

【参考文献】

[1]秦东风.斑蝥属性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9):26.

[2]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M].西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

[4]杨仓良.毒药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5]潘文奎.鼻鼽证治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1989,24(3):136.

[6]杨今祥.抗癌中草药制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7]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8]李时珍 .本草纲目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

[9]方药中 ,邓铁涛 ,李克光 ,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10]梁 国,梁秀清.家传秘方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11]于智敏,周超凡.木鳖子药性非温之辨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12):755.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写人的优秀作文 人无信而不立作文 踢蛋蛋作文 我的暑假生活作文50字 关爱地球的作文 冬天雪景作文 唠叨的作文 你是我最好的遇见作文 童话三百字作文 平凡的风景作文 蚂蚁搬家作文500字 吸管穿土豆作文 这样的我作文开头 幸福的味道作文300字 一路有你作文写母亲 描写秋天的作文400 保护地球作文英语 小学考试作文 桂花作文100字 冬天里的故事作文 爱动脑筋的我作文 幸福时刻作文400字 假如没有摩擦力作文 教师节的作文200字 下雪了作文400字左右 儿童节的英语作文 敬老院献爱心作文 赞颂清洁工的作文 作文感恩母亲 写一个场景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