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指导 > 高中作文指导

议论文层次展开的要义_议论文写作指导

2020-01-09 04:45:01
相关推荐

要义点拨:

在论说文的写作中,我们经常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所谓逐层深入,就是论说的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即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过程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发展的过程。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议论的中心问题,展开层次,逐一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层次展开的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帅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论点、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分层展开,按照各层(或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递进式和并列式两大类。

递进式的分层论证,其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

并列式的分层论证的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不论是递进式分层展开论证,还是并列式分层展开论证,都有一个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各层的先后次序安排得合理,文章的条理就清楚,逻辑性就强,否则就思路不清,令人摸不着头脑。

安排层次顺序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当根据各篇文章的写作目的而定,一般以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的过程或习惯为宜。

方法点津:

1.层递展开

运用层递展开方法的论说文,往往有多个论证层次,每个层次往往包含一个分论点和证明这一分论点的论据。各层次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一层比一层深入的关系,而它们又都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这样,针对中心论点,一层深入一层地展开分析,一步进一步地深入论证,最终将这一论点论述透彻。

例文:

“开卷有益”小议

李乃适

前一阶段同学们掀起了一股看武侠小说的热潮。看看某些“啃”武侠小说“啃”得津津有味的人,笔者甚为奇怪。问其中一人“读之何益?”答曰:“开卷有益,你难道不知道吗?古人尚知之,况于吾辈乎?”我听了不禁啼笑皆非。

“开卷有益”中的“卷”,并未注明何书,好书还是坏书,这就给某些人钻了空子。实际上,看坏书根本无益,譬如牛顿,由于受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后半生中读了大量神学方面的书,结果一事无成,殊为可惜。其实,读坏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试想:宋太宗当年读的若不是《太平御览》,而是艳情诗的话,恐怕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只能同隋炀帝“并驾齐驱”了。在当今社会,因为读坏书而走向犯罪深渊的青少年难道还少吗?看来,只有读好书,才能开卷有益。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那么读好书是否就一定开卷有益呢?也不是。《微积分》绝对可以算作好书,但若逼着小学生读,能得到多少益处呢?《史记》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都是很高的,但是若让略识“之乎”者去读,恐怕效果也只是对牛弹琴。所以读书还要选择合适自己读的书。

读书不光要注意读好书,读适合自己读的书,而且要注意不可贪多,否则,结果只可能是“嚼不烂”,和无益也差不多。宋朝陈正文,涉猎群书,但边读边忘,一事无成。一天,他向朱熹请教,朱熹告诉他:“你以后读书,每次只读五百字,一连读上二三十遍。”陈正文照此办理,日子久了,知识果然与日俱增。可见,读书只有专心读适合自己一类的书,才能做到开卷有益。

读书具有了以上几条,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还不够。必须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马克思读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人的著作时,具体分析,吸取其精华,从而创立了崭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与此相反,不久前社会上时兴读萨特、弗洛伊德、尼采的著作,诚然,这些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然而我们的相当一部分读者却不作一点分析,如同海绵吸水一般,连毒素带养料,一古脑儿吸进去,养料没有吸收,毒素蔓延滋长,待到吐出来时,反而更脏了些。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牢记吗?其实如果这些读者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为指导,进行正确的鉴赏、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是完全可以“洋为中用”的。

所以,读书,必须读好书,读合适于自己读的书,且精读某一类书,而更重要的是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这样,才能做到“开卷有益”。否则,不但无益,有时还贻害无穷。

解剖:本文在论述如何才能做到“开卷有益”的过程中,先后从要“读好书”,要“读适合于自己读的书”,要“精读某一类书”,要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四个方面阐明了自己的看法,而这四个方面所采用的正是递进式分层论述法,从而使文章论点的推出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2.并列展开

并列展开是打开和扩展思路的重要方法,从而也是使论点得到尽量充分和完善的论证的手段。一个论点确立之后,想着可以从哪些方面论证它,把可以用来论证的方面一一联想起来,排列出来。这样,思路就打开了。把那些必需的方面大致上都摆出来,这样,对论点的论证就自然是充分的、周密的或是完善的了。在并列展开的过程中,还可以用对照的形式展开分层论述,把两种事物、意思、态度或行为有意识的加以对比,以突出证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从而达到论证的目的。

在展开分层论述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采用什么样的论证结构展开分层论述,应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以及题目或材料本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无论是递进展开、并列展开还是对照展开,都各有特点,各有长处,因而在确立论述的方法来展开分层论述时,应注意找准方法与具体写作情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不可草率从事。

二是分层不宜过多。由于受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论说展开的层次不能过多,否则往往会显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反而会分散了力量,削弱了论证的效果。一般说来,以分三到四层为佳。

例文一:

言与行

李焱

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

有的人,喜欢“言”在“行”前。豪言壮语,意气风发,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气势,但是,却常常有言无行,使人只听到“雷声”却不见“雨点”;或是眼高手低,不能行,落得个尴尬的结局,留下笑柄。这一类喜言少行的人可谓是爱好形式,不重内容或是自负自傲之流了。

但也有人常常是“行”在“言”前。他们行动前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只有孺子牛的干劲,却没有霸王的沽名钓誉,待正果修成,事物圆满之后才放出言论,或仍是一言不发,只留待他人评说。这一类喜行少言的人可谓是实干家,脚踏实地,认真处世,他们的“言”可

算是一字千金,货真价实。

也有一些人,既“言”又“行”。他们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态度认真,行动踏实,坚持言行一致,言出必做。可称之为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言论认真负责的行动者,他们与那些“大炮”们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当然,还有一些人不“言”不“行”,甘于沉默,甘于退化。他们毫无进取之心,冷眼观世界,恹恹欲睡,一副老朽垂死状,渐渐进入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这类人只能被认为是在慢性自杀,消极沉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于“言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注释。从一个人对待“言”与“行”的态度就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也就能看出他的人生的成败与否。

“言”与“行”,永远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解剖:本文在围绕“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过程中,分别对“言”在“行”前、“行”在“言”前、既“言”又“行”、不“言”不“行”这四种类型加以分析评价,所采用的正是并列式分层论述法,从而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例文二:

习惯

这是一条千百年来束缚着中国人的枷锁!

这是一头吞噬了亿万个生灵的猛兽!

然而,这又是为许许多多人所信仰的至理。劈开他们的头颅,清晰可见的雕刻着两个大字——习惯!

读书便是“四书五经”,重病便依《本草纲目》。要出门嘛,好,老规矩,请祭祀祖宗。

习惯嘛,这便是习惯,便是信条,根本不必问什么,你所供奉的祖宗是这样过的,你的祖父和父亲是这样过的,至于你自己嘛,好了,不必想了,你的早已成为一堆白骨的大仁大智的祖先已经为你安排好了,一切循例也就是了。自然,你会心宽体胖,这就是祖宗所赐予的福吧!

也许你的祖先们俱已消散,那么,也不妨为自己保持了长久的习惯沾沾自喜:饭前一支烟,饭后百步走。办事则可以翻翻以前的记录,照这样办,是不会出错了。这样也好,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在牌局上施展,而大可不必学傻瓜那样,吃力不讨好,人财两空。

这样的生活不知经历了多少年。如同一双魔爪,吞噬了无数人的心灵,养了一群“似太上之忘情”的废物。

然而死水也不会没有波澜,总是不断的会有人对这习惯产生疑问,想冲破这以千百个“习惯”织成的巨网。无数人失败了,被吞食干净。但也终于有些人勇敢地劈开荆棘,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留下的,有鲜血和泪,然而也有喜悦——开拓者的沾着眼泪的喜悦。

千百年来,地球总被认为是方的,是平的,那么那些忠于习惯的人将永远也领略不到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环航地球的豪情。同样,要是没有达尔文的数十年艰苦的探索,没有他对上帝造人的怀疑,恐怕就将在教堂中手捧《圣经》来领悟生物的起源了吧!

再设想一下,要是没有本世纪初胡适之、陈独秀、周树人、郭沫若等许许多多有志之士冲破旧中国数千年来传统的文言文的束缚,没有他们对新文化、新思想坚定的探索,现在中国的文学又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然而要抛弃旧的习惯,就不免会有牺牲。如第一个打破人心脏禁区的塞尔维斯,一心要向人们揭示行星运行奥秘的布鲁诺,以及为了探索放射性而过早逝去的波兰的玛丽?居里,丹麦的罗兹,美国的沃森。

但这与那些为习惯所埋葬的人们不同,这些先驱者的英名将永远长存,他们的墓碑将永不磨灭!

眼前,我仿佛看见:一盘巨磨碾着一颗颗心脏,在周而复始地转着,转着;一条崎岖蜿蜒的山道,盘旋着通向山顶,两旁却尽是先人留下的鲜血。

我愿保存我的心脏,以我的身去攀登,留下那血肉与先驱者相伴。

我愿“习惯”这个词永不存在!

解剖: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对照分析了对待“千百个‘习惯’织成的巨网”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立的行动和不同的结局。正是这种对照式分层论述的方法,使得本文猛烈抨击传统陋习,热情歌颂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的中心论点显得既鲜明突出,又充分有力。

例文三:

说疑

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

“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出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有探求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见疑不疑,主观臆测,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只是“氯化碘”。后来,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试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这件事对利比息教训很深。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亚里士多德曾断言c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断言,流传了一千八百年。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翳,打开真理的大门。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可尼就不可能设法不用导线把信号送过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是循环的真理;甩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随主观臆测乱下判断,不被陈规旧章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例文四: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出自《后汉书》,它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立志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坚定的志向,最终是能成功的。

这个道理已经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就拿敬爱的周总理来说吧,他从小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腾飞于世界而奋斗的坚定志向,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历尽艰辛,出生入死,终于和无数的革命前辈一起,推翻了旧中国的黑暗统治,创建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得以腾飞于世界。中国女排的经历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中国女排的健儿们为了振奋国威,为了促进人类的体育事业,她们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终于三次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实现了“三连冠”的宿愿。相反,在中外历史上,那些无志而一生庸庸碌碌,无志而败事的人也是屡见不鲜的。由此看来,“有志”的重要性是很显然的。苏东坡说:凡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但是,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事实,有的人虽然也“有志”,但是他们不能获得成功。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个是他们的志向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外一切反动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与人民为敌,都是妄图阻止历史向前发展,因而总是以最后的失败而告终。有些人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脑后,专打个人的小算盘,他们的所谓“志”,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不合时代要求的,因而也是难于实现的。其二,有的人的志向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但是他们不去作出相应的努力,因而“空怀壮志”,到头来也是一事无成。

为什么“有志者”会“事竟成”呢?因为他们懂得“有志”与“事成”之间还有一段漫长的路,因而能自觉地奋斗,走完这段漫长的路,到达胜利的境地。日本民族有一句谚语:“决心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这谚语固然告诉我们“决心成功”即“有志”的重要性,但是也意味着“决心成功”并不等于成功。要把“一半”变成“全部”,还得靠人们去奋斗。因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人,总是既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又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的。苏联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即使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以后也奋斗不息,写出著名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著作,鼓舞了一代代的年轻人去为理想而奋斗。“当代中国的保尔”张海迪也是这样的人,她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高尔基说得好:“—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真理。”(《论文学》第340页)今天,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繁荣昌盛的国家,这个伟大的目标,已经激发起,并将进一步激发起亿万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有了亿万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获得成功。

解剖:这两篇文章都是用分层论证的方法写的议论文。第一篇文章《说疑》,本论部分围绕中心论点,确立了三个分论点,安排了三个层次。第一层论证“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疑’开始的”;第二层论证“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第三层论证“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这三个层次是按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来安排的。全文从解释”疑“的含义入手,提出中心论点,到对”疑“的精辟结论为止,首尾呼应,中间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条理清晰,显示了很强的逻辑性,是一篇运用递进式分层论证的好文章。

第二篇文章《有志者事竟成》是一位高二同学的习作。作者对“志”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各人的“志”有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有的是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有的是专替个人打算的。这些分析都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作者没有认真提炼分论点,没有理清自己的思路,因而文章的层次比较混乱。第—段提出论点以后,第二段用典型事例作论据,证明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可以的。可是第三段却去分析有的人虽然有志却不能获得成功的原因,第四段又不加分析地说明只要不断努力,有志者就能成功。这样在认识上就不能自圆其说,行文不连贯,因而文章的条理不清楚。这种条理不清,反映了作者逻辑思维的混乱。

这篇文章可以作如下调整:引论部分交代题目的出处,点明“志”的含义,推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四个层次进行论证。第一层,有了坚定的志向,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强的事业心,因而就有可能获得成功,第二层,“有志”不等于成功,要成功还得靠自己去奋斗;第三层,新的时代为我们开辟了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第四层,分析某些“有志者”不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这样处理,可能比原文好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压力的作文 作文题目三年级 的爱作文600字 作文漫画老师 写疫情的作文 家书作文 作文2000字 美食作文结尾 窗外的作文 120字作文 作文段落 小学作文评语 电子版作文 作文把握 英语作文软件 雨天的作文 妈妈的作文400字 望作文 英语作文模板高中 三年级作文植物 作文好句子 英语作文写信 作文70字 英语写信作文 写家的作文 助人的作文 作文说明文 美食制作作文 进步的作文 最美风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