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22高考时评作文素材:我们记得的 将永远是科比的少年模样

2020-05-24 15:03:01
相关推荐

原标题:2020高考时评作文素材:我们记得的,将永远是科比的少年模样

目录

1. 病毒必须隔离,人心不能疏离

2. 既过年关,也过难关

3. 这个春节,我们以“静”致敬

4.跑追梦,年味更浓

5. 春晚,老汤如何“煲”出新味

6. 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胎记

7.我们记得的,将永远是科比的少年模样

病毒必须隔离,人心不能疏离

大疫面前,暂时无法回到家乡的武汉人该如何安身?长沙伸出了温暖的手,给出了“不抛弃,不放弃”的妥善安置方案:对湖北来长沙人员,在排查无发热、咳嗽等疑似症状后,各区县市给予适当帮助,统一征用酒店,统一进行医学观察和隔离。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执行严格的防疫措施,来自疫源地的武汉同胞、湖北同胞正承受着之前难以想象的压力,历经漂泊辗转,身心俱疲。他们也是疫情的受害者,不是“罪人”,公众不应该也没必要“谈鄂变色”。

科学防疫不是冷漠、歧视和以邻为壑的借口。目前,很多出门在外又暂时无法回乡的湖北人成为了“漂泊的湖北人”,给他们安排符合防疫标准的集中安置场所,体现的是人性的温度,也是对疫情控制负责任的态度。

要警惕,不能把群防群控概念偷换成极端狭隘的“地方主义”。动辄祭出“不要某某地方人”“哪里来回哪里去”,这是念歪了经、唱错了调,把抗疫大业搞成了“地域黑”。

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病毒,不是具体哪个地方的人;我们战胜疫情的武器是科学和团结,而不是自乱阵脚。

从最功利的角度来说,也应该给来自疫源地的民众安排适当的住宿、饮食,方便集中管理、集中隔离,否则,只会把他们逼到躲避防疫措施的路上去,造成更大的社会风险。

目前,长沙市已经公布了对疫源地人员开放的定点服务场所,拿出了妥善的解决方案。上海也在落实对重点人员隔离医学观察,其中集中隔离了1098人(截至1月27日)。防疫大战才开始不久,集中安排疫源地人员的食宿,应该成为各地政府防疫措施中的标配。这是各地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也是防疫系统工作的应有之义。按科学的防疫原理,进行统一登记、统一隔离,这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也是城市应有的温度。

没有一个冬天是不可逾越的,我们相信,大地回春,隔离结束,疫情消散就在不远的明天。

人民网评:既过年关,也过难关

大年初一如期而至,春运进入"中场休息",但疫情防治决不能按下暂停键。春节短短几天,是人口流动的相对稳定期,也是抓紧排查、严防疫情的宝贵黄金期。越是在喜庆热闹的时候,越要小心谨慎、严阵以待。“严”字不可松,“防”字不可忘,对任何地方、任何苗头都不能掉以轻心。

既过年关,也过难关。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紧迫,任何人都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更不能懈怠、懒散。

疫情防控工作做的好不好,当地老百姓有自己的判断。这几天,有网友呼吁“抄一抄河南的作业”。应该说,各地省情、疫情不一,简单的横向对比并不可取,但一些做法的确值得借鉴。比如早早就停运发往武汉的班车,禁止售卖活禽,在地铁站、社区开展消毒作业;不仅电视直播、短信推送、广播循环,而且挨家挨户登记外地返乡人员,甚至顶着大喇叭的宣传车大街小巷乱窜,喊着“出门就把口罩戴”“莫听谣言胆就颤” ……尽管信息“狂轰乱炸”,办法“简单粗暴”,做法有些“土味”,但老百姓非但不觉得“扰民”,反而心里有了底。

以非常之役应对非常之疫,这是负责也是尽责,没有人会觉得多此一举。应该说,这个年对基层工作者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返乡人员排查,交通要塞值守,地铁小区消毒,挨家挨户登记,都需要人去落实、去执行。基层工作者或许没有像医护人员那样直面威胁,但在疫情面前同样也是人民群众身前的一道安全屏障。做好春节期间的摸查排查,做好防范疫情的普及宣传,是过好这个春节的当务之急。

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存在防治不力、疏忽散漫的情况。为此,国务院从除夕当天起在“互联网+督查”平台面向社会征集有关地方和部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责任落实不到位、防控不力、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线索,以及改进和加强防控工作的意见建议。对涉及缓报、瞒报、漏报疫情,落实防控措施不力,导致疫情扩散等严重后果的重要问题线索,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将直接派员进行督查。经查证属实的,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疫情防治工作环环相扣,哪一环出了问题,整个局面就有可能功亏一篑。从目前的舆情来看,网友的关注点比较集中。比如,有的家里长辈不以为然,不戴口罩、不做防范;再比如,有的农村地区宣传不到位,防控跟不上;又比如,武汉卫生物资告紧,周边城市疫情不容乐观,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都是基层治理的难点,也是疫情防治不容忽视的重点。利用好春节假期的窗口,把隐患和风险消灭于未然,刻不容缓。

时间不等人!疫情不等人!唯有政府严防死守,医院全力以赴,个人管好自己,才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人民网评:这个春节,我们以“静”致敬

没有春节不是流动的,也没有春节不是走动的。这是以往中国人过春节的常态,热热闹闹、走亲串户、朋友相聚,动起来的春节被视为祥和、欢乐的时节。

然而,这个春节,真的不一样。一个现实原因就是,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还在持续,全国人民为此揪心。应该以什么样的状态与心态,过好这个春节,值得我们细细思量。春节的流动、拜年的走动、庙会的人头攒动,这些人们已经习惯了的过年方式,在这些日子里恐怕需要改一改了。

此时,“动”的年节莫若“静”的岁月。 人们越是大规模流动,越是大范围聚集,越容易增加疾病传染的概率。走动起来还是宅上一宅,理性人不难看透其中的得失,既为人也为己。事实上,不走动也能过好年。技术发达了,信息拜年、视频祝福、在线聚会,都不失为一种时尚,那些以往通过面对面完成的新春祝福,借助云端就能迅速直抵耳畔、身边,过年礼仪一样也缺不了。

此时,“动”的脚步莫若“静”的心意。 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各条战线上的“勇士”都已经动起来了,他们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以这样一种方式过了个“动”的年,是真正的大无畏。相反,对普通人来说,如无特殊情况,宜静不宜动,什么自驾跨城回家、什么一定上门拜年、什么提前安排好的聚会等等,都不妨在冷静且理性地审视下做个宅男宅女,不远行、不扎堆、少聚会。现在,最好的祝福是以你我的安全距离为彼此送上健康祝福,最大的心意是以你我的实际行动护佑早日战胜疫情。

此时,“动”的冲动莫若“静”的责任。 正视才能重视。充分认识人员流动对疫情防控的难度、充分认识人员聚集对疫情防控的压力,就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过年与抗疫的辩证关系。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动起来,或是响起村里大喇叭,“各过各的节,没事别瞎串”;或是群发提示信息,“春节在家发微信,情到意到人安全”;或是普及顺口溜,“出门就把口罩戴,切莫随意乱吐痰”……这样的“动”不是冲动,这样的“动”既是行动又是保护,因为此刻,每个人的“静心”“静态”都是疫情防控的需要,都是对防病防疫尽的一份责任。

在这里,我们郑重倡议:如果你没有非去不可的地方,请静心待在原地,人在哪里,健康就在哪里,哪里就是年;如果你不是那些一定要“逆行”的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的党员干部、及时传递信息的记者以及运送救援物资的相关人员,请静心待在原地,让“逆行”少一些压力、给坚守多一些鼓励、为信息打开更多通道。此时,最大的爱意是距离产生美,最大的善意是守好责任田。

时间不等人!时间属于奋进者!我们正在全力与病毒赛跑、与疫情赛跑,也一定会战胜病魔、战胜疫情,需要争分夺秒、众志成城。每个人都是主体,每个人都有义务,每个人都应该以“静”致敬那些坚守的、“逆行”的英雄们。如此,我们一定会风雨无阻向前进。

奔跑追梦,年味更浓

岁末至,新春近。

过去的一年,我们用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1109万人摆脱贫困,630亿件快递精准送达……我们的出行更便捷、购物更方便、文化更丰富,巨大的成就中孕育着更大的希望。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奋斗,是伟大成就的基础,更是美好希望的来源。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奋斗也不曾停止。身边一个个普通的他和她,依旧坚守岗位,依旧脚踏实地,用奋斗书写幸福的年味。

奋斗,是只争朝夕,去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里的忙碌,是迈在小康之路上的坚实步伐;离乡背井、风里雨里的奔忙,丝毫不减对留守家乡亲人的牵挂……辛勤的劳动者们,以奔跑的姿态,用锲而不舍的努力,一点一滴酿就了生活的甜蜜,让年味更醇香。

奋斗,是不负韶华,去守护他人的美好生活。在家人团圆的欢声笑语中,在美味年夜饭的蒸腾热气中,在璀璨动人的万家灯火中,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奉献令人感动,他们的付出值得点赞。神州年味飘香,离不开他们的奋斗;而他们的奋斗本身,也是最厚重的年味。

新的一年,奋斗依然会是我们最“燃”的选择。让我们继续砥砺前行,挥笔书写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光明日报:春晚,老汤如何“煲”出新味

作为一档飘香了37年的文化盛宴,春晚已经成为中国除夕夜里的特色文化符号,春晚的舞台上储存了国人无数的集体回忆,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人心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媒介技术变革发展,融媒体传播趋势则为春晚带来了更多新可能,带来了春晚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节目形式的不断创新、舞美效果的诸多惊喜等。

春晚自诞生起便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983年,伴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春晚应运而生。尽管当时舞台小、节目单一,但却激发了中国电视直播的无限魅力,为当时的文艺界注入了新的生机。此后,春晚随社会发展而与时同行。20世纪90年代起,看电视成为中国人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晚也进一步贴近观众,更加注重节目的娱乐性,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集体记忆。新千年后,春晚通过丰富视觉体验、加强互动性,进一步拓展了节目内涵和仪式感。新时代以来,春晚则愈发注重挖掘传统文化魅力,一系列民族歌舞的创新改编等,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更加注重表达时代关切和人文情怀。 在这每年一度的大联欢中,喜气祥和的人情味,契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春晚早已成为中国“家和万事兴”文化情结的有效载体。

2004年,央视提出“开门办春晚”的口号,后又改为“拆门办春晚”,强调春晚要贴近基层、广听群众意见,吸收各地优秀节目和人才。随后,越来越多的草根明星、民间艺人登上春晚舞台,春晚舞台上高雅艺术与大众娱乐的内容兼而有之、相得益彰,极大丰富了节目形态,同时促进了文化繁荣。迄今为止,春晚舞台打造了诸多传播中华文化精粹、弘扬正气的经典作品,承担起了时代守望者的重要角色。自1984年起,春晚舞台唱响了《我的中国心》《故乡的云》等经典旋律。多年来,春晚不局限特定行业和人群,突出中国多民族特色,表现群体愈发多元。2015年春晚舞台上由聋哑演员打造的《千手观音》,时至今日魅力犹存;2017年语言类节目《天山情》由少数民族演员挑大梁,讲述了汉族和维吾尔族同胞间的故事,传为美谈。显而易见,多元文化让春晚具有平和大度之气,丰富了中国年的多姿多彩。即将到来的2020年鼠年春晚,同样值得期待。首先是在艺术上将有很大的突破,大量的新人将登上2020年春晚舞台;其次在技术上也值得期待,5G+4K+8K+AR技术和裸眼3D技术将为观众带去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

春晚归根到底是一种媒介产物,最初基于电视传播,又围绕媒介技术变革而不断发展。对于影像内容而言,新技术的应用,丰富并重塑着视听体验,为春晚视觉形态带来极大改观。上世纪90年代起,LED大屏幕亮相春晚,并逐步演变成了精彩舞美艺术的一部分。2012年龙年春晚,全息LED屏被大规模使用,舞台呈现出三维立体效果,为春晚节目本身增色不少。此后,伴随视频技术、全息投影等发展,舞美效果不断带给观众诸多惊喜。如2018年宣传片《大美黔东南》采用VR技术,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感官体验;2019年,春晚首次实现在4K超高清频道直播,通过5G信号对4K信号进行传输、制作,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观看体验。随着新媒体发展,春晚也“跑步”进入融媒体时代,春晚已不局限于单一的电视屏幕,而是实现了移动客户端、互联网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多端口、同步播出,这一跨越式改变不仅能让观众在多元平台收看春晚,而且还能实时参与互动、评论等,极大提升观众收看体验。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后,春晚在新的广电巨擘下,具有了更强的集群优势,通过平台联动、规模化运作,将电视、广播、互联网的优势互为所用,春晚品牌的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回家团圆是春节文化的核心。春晚曾让多少游子通过屏幕一解思乡之苦,经过30多年的发展,春晚已不仅仅是寄托乡愁的文艺节目,而是演化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既凝聚着全球华人的情感共识,也助力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增加着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感。对于中国大量留学生、侨胞旅居他乡者而言,春晚既是一种文化守护,也是一种身份认同,并起着重要的民族凝聚作用。作为韩国、日本、越南、泰国等亚洲多国的法定节日,春节期间送红包、穿红衣、过春节也渐成时尚,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全球得到不断增强。

作为一场国家级的文化盛宴,春晚肩负起了新时代的传播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以大格局、大情怀展示着家国大爱。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春晚也引发着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全球影响力也在传播中得到了彰显和提升。因此,无论是之于国内还是国际,春晚的文化力量均不可小觑。

人民网评: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胎记

“ 莫嗟年景暮,转眼是新春。”看那人潮如织的车站机场,看那欢乐祥和的万家灯火,看那采购年货的喜乐表情,就能明白,中国人对年文化的崇尚从未改变,中国对家的信仰从未改变。在这个最能寄托和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守望梦想花开,增进文化自信,共同瞩望新的一年国泰民安、家和事顺。

春节文化的醇厚绵长,为奔跑中的逐梦人提供了殊为难得的心灵栖居所。团圆过年,本身就是中华文化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不管回不回家,不管在哪里过年,春节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每个人,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穿透力。春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正如冯骥才老先生说的,“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春节里团圆祥和、事亲尽孝、慎终追远、除旧布新、祈福纳祥等文化讲究和仪式,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代表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和生活理想。把春节的风俗习惯都讲究一番,年味自然就出来了。

曾经一段时间,麻将通宵、红包攀比、酒桌奔波、奢靡享乐,一度成为冲毁春节年味的“泥石流”。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那么无论再多的消遣和吃喝,也弥补不了精神的空虚。对待春节这一文化传统,最令人忧心的事情莫过于:“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要挽救回来,恐怕就难以计算时日”。由此而言,春节不仅是一道如何过节的生活命题,更是一道维护什么价值、追寻什么使命的文化命题。当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我们还需要学会过殷实的文化生活,学会取舍选择,懂得守望坚持。 面对春节,对每个中华儿女而言,应有守护传承创新的文化自觉,应有凝神铸魂立根的文化自信。

春节是先人留给后人的迷人文化风景,也是今人创新探索的时尚文化大餐。春节是农耕文明赐予中国人的礼物,但文化不会停留在昨日,正如崭新未来总是永不停歇奔涌前行。从反对铺张浪费、吃喝跑送,到崇尚健康、热爱运动,从注重家风家教,到学习过节、读书过年,新风新气、新文化新程式,为春节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开枝散叶、赢得新生。传统过年方式是赶年集、逛庙会,现在也盛行反向春运、旅游过年。过去烘托家庭幸福的是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合照,同样定格幸福团圆。让温润文化生活、慰藉人伦情感的“文化粮食”丰富起来。 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觅渡。其实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年味变淡、春节消失,因为春节是生活的哲学,而生活之树常新。

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全家团圆,共度节日良辰。过年的魅力不仅在于舌尖或放假,更在于亲人的深情相拥、朋友的互道祝福,更在于触摸传统文化、弘扬时代价值,在安心顺心开心中拉近亲情爱情友情,在忆苦思甜、继往开来中凝聚奋斗再出发的力量。纵然社会变迁、时代变化、文化变革,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胎记,永远是中国人安放文化乡愁的精神家园。

我们记得的,将永远是科比的少年模样

“我xxx(一串脏字),快醒醒,科比没了……”半夜4点08分,段旭在群里喊。我在凌晨时分看到了这条微信,以为,这是个梦。

多希望这真的是个梦。但梦醒了,科比真没了。整个篮球世界,就像上海这几天的天气,一片灰暗,泪雨纷飞。可能还不止是篮球世界。我把噩耗告诉家人,我的妻子“天呐”地惊叫出来。旁边的大儿子问:“妈妈,你不是nba球迷呀,为什么也会难过?“妻子回答,”因为他是科比啊,他是nba最伟大的球员之一,而且,他还那么年轻。“

他是科比,nba历史上最伟大球员之一,还那么年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震惊,如此悲伤,这就是为什么,我和段旭,张佳玮,这些平时还算理智的人,会在科比死后口吐芬芳,甚至咒骂命运,张佳玮说,“我不相信什么上帝要招13号新秀去天堂的安慰之语。如果这是命运的意思,那就让命运自己去死好了。”

我也实在无法说出“他是去陪上帝打球了”或者“他只是趁着凌晨四点去另一个世界练球了”这样的话,因为他在这人世间还有那么多想做的事情:他不是要做一个特别棒的讲故事的人吗?他不是要在篮球以外的领域也成就不凡吗?他不是还要去激励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吗?他不是要看着女儿们一个个长大,一个个挽着她们的手,送她们出嫁吗?就做前几天,他还在说勒布朗的儿子布朗尼符合他的择婿标准呢。

我们实在无法像送别一位老人那样,云淡风轻,或是面带微笑地送别科比。直到现在,在我敲击键盘的时候,还有一种恍惚感——我真的是在撰写一篇科比的祷文吗?他真的离开我们了吗?在他13岁那年,科比曾因为魔术师第一次退役嚎啕大哭,几乎整整一周都没有好好吃饭。28年后的今天,科比竟然告别了人世?这一天,有多少人在哭泣?有多少人茶饭不思?

在我的朋友圈里,不乏和科比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士。前腾讯节目制作人刘家超老师回忆说:“永远记得,2015年的大有名堂,你同意打伞见萧敬腾。节目结束后,你叫住当群演的seven杜,主动跟他合影给他签名,赞扬他努力防守玩儿真的,因为他直接扑倒了萧敬腾,不因为录节目就演习。我们那时候真的都很感动,也很震撼。“

孙悦的妻子陈露说:“真的接受不了!三个月前你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一直记着!你说终于见到sun的小公主了,还说那一届的紫金是你最爱的一届,鼓励他继续打下去!gigi一直是你的最爱,我一直在想那一刻,作为一个父亲的无助和悲伤……真的太难受了,你是湖人史上最伟大的球员!我会一直爱你。“

还有一些人,他们没有机会和幸运与科比直接接触,但科比对他们对人生,却有着那么大的影响。我儿子们的橄榄球教练刘老师在朋友圈里写:“入职第一天,hr要求我们给自己起个英文名字,想来想去,我把manba写在邮件上。科比是我们的青春,曼巴精神也是我在运动员时期以及工作的信仰。退役那天,兄弟们毫不犹豫地逃了必点名的高数课,回到寝室,只为看科比的最后一战,manba out……曼巴精神,从不退却,从不放弃,从不逃遁,在困难中创造奇迹!”

这,就是科比,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如此喜欢科比以及在这个日子,为什么如此悲伤。杨毅老师有一个著名的关于麦迪的理论,他说,麦迪天赋奇才,却没有取得过真正的成功,这是令人悲伤的命运。正因为这样的悲伤命运,他让无数凡人在同样不如意的生活中有了深深的代入感。

我不想评判杨老师这个论断,我想说的是,那为什么会有更多的人喜欢科比?科比给人们的代入感从何而来?

其实有很多人,他们不是从一开始就喜欢科比,科比自己也曾说过,喜欢他的人和讨厌他的人一样多。在科比刚进联盟那几年,拿三连冠的时候就喜欢他的球迷,除了球技之外,大多爱他的少年心性,不服,不忿,不妥协,不让步,不虚假,不客套。他能去挑战乔丹,也能在自己的第一次全明星上就让卡尔·马龙靠边站。就连奥尼尔,他都不放在眼里。或许每个少年都有过这样的时光,都会觉得,如果没有这些碍眼的东西,自己就能冲破宇宙。科比把碍眼的东西扒拉开了,有人觉得他不懂事不成熟,但那些同样有少年心性的,就觉得科比是英雄,带着他们,一起冲破宇宙了。

在某些方面,科比慢慢在变,他的言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以及主流世界的认可。难得的,是他在很多地方的不变,他还是不服,不忿,不妥协,不让步。即便职业生涯最后几年,他饱受伤病困扰,他的球队成绩并不理想,但他还是在坚持,他还是在战斗。他的心里还住着那个,在11岁时要去向22岁的布莱恩·肖挑战的少年,带着这样永不服输,永远牛逼的少年心性,他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里,得了60分。

现在,科比走了,而他的少年心性,永远留下了。因为他离去时只有41岁,留在我们心中的,将永远是科比的少年模样。是的,有一段时间,他也变胖过,当时我们觉得他正朝着魔术师或者乔丹的方向发展——再伟大的球星,也有变老变胖的一天啊。但他很快又瘦了下来,而且,他再不会变老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没想到真没想到作文 奋斗精神作文 杜鹃花作文 自由作文800字 坐火车作文 300字写事作文 五年级作文五百字 高考状元作文 岳阳楼作文 五年级五百字作文 写西湖的作文 小学生作文阅读 优选作文 点赞作文600字 春天的家乡作文 夏天的作文400字 高考英语作文万能 写动物园的作文 乐作文400字 写事作文三年级 写事作文大全 采蘑菇作文 滑滑梯作文 60词的英语作文 三百五十字作文 抄写作文 亲情友情作文 英语五年级上册作文 九上英语作文 一万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