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40年高考作文解析:折射时代使命风格各异

2020-06-13 11:42:01
相关推荐

人生剧本之回味

40年来,高考改变了无数人的人生之路,他们的人生剧本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高考已经成为人生履历中难以忘怀的记忆。经过高考历练的你,是否还记得当年的作文题?

回顾历年的作文题,仿佛是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寻找当年的青春记忆……

时光如白驹过隙,2017年恰逢高考恢复40年。

40年来,高考不断变革,不断完善,高考政策紧随时代步伐,高考作文亦随之变化。

2017年高考前,华商报通过采访高三一线语文教师、大学教授、专家和学者,对历年来高考作文题进行解析——

教授、专家、学者简介

刘路:男,1947年10月生于陕西长安,教授,作家,文学评论家,文艺学、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77年参加高考,被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曾主持陕西高考评卷工作15年。

刘炜评:男,1964年10月出生,陕西商洛人,1981年参加高考并被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现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艳茜:女,196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黑龙江绥化人。1981年参加高考并被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张锐:男,1969年10月出生,陕西兴平人,1988年7月参加高考,被咸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后进修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市铁一中高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6年。 华商报记者 程斌 摄

恢复高考40年来,每个时代的色彩斑斓,投射在一个个高考作文题中;而一个个高考作文题,凸显着40年来的历史脉络,铭刻着一代代人的多彩人生。

1977年高考作文

折射鲜明时代特色

“回眸40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可说是‘时代情怀,社会足音’。”6月6日,远在北京的刘路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1977年的高考,绝不是一个常规的教育事务,而是新时期开端的标志性事件,是一个时代的拐点。”刘路有着深刻感受,他也是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之一,对1977年高考作文题,他记忆犹新。作文题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给全国科学大会的一封信》。全国科学大会是当年4月召开的。它的召开,预示着“浩劫”已过去,科学的春天正到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在《祝辞》中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像春雷一样响彻祖国大地。

刘路分析,面对这个题目,广大考生都有千言万语,或抒发献身科学、攀登高峰的宏伟理想,或展望我国科技事业的灿烂前景……发自胸臆、流于笔端的作文,既是时代的强音,又是真情的流露。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张锐说,纵观恢复高考40年以来的作文题,无不鉴照着不同时代的鲜明特色,见证着社会生活的激荡变迁。1977年恢复高考,作文题承袭了文革前占据主流地位的“政治挂帅”的特点,如陕西省的两道作文题中的一道就是《难忘的一天》,北京市的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张锐分析,高考作文题常常会刺激起全社会的兴奋,总是与社会的政治生态、文化取向、价值判断擦出最耀眼的火花。

上世纪80年代高考作文

折射时代使命

承上启下反思与变革

“1980年是我第一次参加高考,结果没有画好这个‘蛋’。”张艳茜说,“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三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件,用‘天翻地覆慨而慷’最能形容我们当时的感受了。”

张艳茜回忆,那年高考作文题是读《画蛋》有感,与前三年命题作文有很大的区别,这次是阅读文字后自己命题。“当我提笔开始写作文时,脑海中涌出了许多相关的词语,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张艳茜说,这是可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作文,不再像以往整齐划一的一个论点的作文,而是从多个角度入手都能阐释主题的议论文,比如关于知识的积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等,会有许多的题材供学生去选取。

“1981年的高考作文题是读《毁树容易种树难》,写一篇读后感。这也是我补习后第二次高考。”张艳茜说,1981年作文题目是在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大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只要密切关心国家大事,认真思考,就会发现这是一篇很容易入手的作文。认真反思那10年,毁掉的不仅仅是树木,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从培育树木角度延伸到培育人才方面等等。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变革中,开始解放思想,张锐认为,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社会乃至个人层面,都在客观、正确地面对现实,对此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认真反思或纠正,激发了人们对国家再次振兴的热望,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与之相应的高考作文题,折射出时代历史使命:承上启下、反思与变革。这些都是为整个国家进入经济体制改革阶段而做着积极准备。

上世纪90年代高考作文

改革深入文化多元化

关注社会问题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多元化带来社会意识、文化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张锐说,这一时期,确立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等成为重中之重。与之相应的,作文题有1991年的“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的思辨题、1994年的《尝试》等,命题形式主要为话题作文。

为什么高考作文题会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变化呢?“古人说‘时也,势也,’时不同而策不同,这是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张艳茜认为,当时正是中国许多独生子女长大参加高考的时候。很多家庭是“独苗”,集祖辈、父辈的关爱于一身,失去了在大家庭里各具个性的兄弟姊妹共同成长的环境,性格、适应力、亲和力和交流交往能力,以及知难而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气概,也随之减弱。对于这些社会问题,教育学家们用心良苦,将对此的思考运用到了高考作文之中,如1997年的《乐于助人》和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21世纪初高考作文

时代飞速发展

风格各异丰富多彩

张锐分析,进入21世纪,高考作文题承前启后,承前的有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启后的有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等。2004年之前,高考命题形式以材料作文为主,之后高考自主命题放开,命题形式多样,作文题既有时代性、文化性、人文性,也有地域性,风格各异,不一而足。

对此,张艳茜剖释说,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所面对问题也很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就如同一艘讲求速度在扬帆航行的大船,在快速发展期间,由“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是让我们冷静思考,好才是发展的关键。如何保证多少年都有“好”的发展态势?教育问题,也就是人的培养问题是重中之重。

张艳茜觉得2007年陕西的高考作文题正是在如何“好”上做文章的。那年是“看图作文”:一个小孩跌倒了,周围站着三个人,分别代表了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文体自拟,自命标题。张艳茜觉得,这个作文是学生、家长以及老师们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都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正确对孩子进行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也是教育不能缺失的。

从2000年到2008年,再从2009年到2016年,高考作文丰富多彩,张锐以为,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壮大,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开拓创新、反腐倡廉、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等时代风貌异彩纷呈。正是在此背景下,高考作文题呈现出时代融合传统、个体兼及社会的特点,张锐的理解是,高考作文命题更贴近时代、社会和学生实际,比如2011年全国卷的关于中国的崛起;2015年全国卷的“女儿写信举报爸爸”,是对情、理、法的权衡考量。

高考恢复40年来

万变不离其宗

作文彰显大特色

回顾1977年至今的作文,刘路认为,历年来,高考作文题虽经多次变革、反复调整、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完善,但基本上体现鲜明特色:

一、作文题目围绕时代发展,关注热点事件。

这主要体现在高考恢复之后的初期阶段。如1978年的《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意在鼓舞全国人民大干快上、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1981 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5 年的以化工厂排放毒气为材料,写一封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呼吁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以及2008年以汶川地震为主题的材料作文、2011 年的《彩票》等都属对社会热点呼应的题目。

二、解析与评论社会现象。

刘路称,学习社会、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是知与行的统一,是青年学生必然的人生课题。这类题目,在高考作文中屡屡出现。如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3年的漫画《这地方没有水,另换个地方挖》等。

刘路特别指出来,高考作文所给的材料,大都来自日常生活,来自改革深化后生活的新变迁。

三、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 弘扬精神文明。

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刘路表示,素质教育的成果,需要在高考中得到检验。它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这类作文题近年来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如1999年的巜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4年的巜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这些题目,无一不用到两分法、两点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立统一规律等哲学原理,哲思色彩甚浓。

“个人以为,恢复高考以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体现出三个显著的变化。”刘炜评阐述自己研究后的发现,一是选材越来越接近考生的生活实际感受和精神诉求;二是可供考生选择文章体式越来越丰富多样;三是留给考生的发散思维空间越来越广阔。

调研时,刘炜评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考作文题与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近20年的作文题做了比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文题:《我投身到祖国的怀抱里》(1951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1961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65年)等。

近20年间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1999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女儿举报老爸》(2015年)等。刘炜评教授说,“我们会清晰发现,‘文变染乎世情’积极的变迁”。

刘路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变染乎世情”“文以载道”,这是中国写作学、文章学的优秀传统。回顾高考40年来作文题,不管是直接命题还是给材料自拟题目,都折射了时代发展、社会缩影和变迁,万变不离其宗。

“我们期待什么样的高考作文?”刘炜评教认为,好的作文题应当有两个鲜明的标志:一个是能真正调动应试者发自内心的“说出真话来”的热忱,第二个就是能考查出应试者“把话说清楚”的能耐。 华商报记者 程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刷新自我作文600字初中 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作文600字 英语四级作文万能套用模板 龟兔赛跑新编400字作文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300字 我的心爱之物作文300字 三年级暑假作文3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300字 我的乐园作文200字 袁隆平作文600字 保护环境作文400字 妈妈的爱作文600字 我的理想作文800字 可爱的小白兔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大全 关于困难的作文 关于收获的作文 牡丹花的作文 关于文明的作文 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踏青作文 怎样写作文 声音作文 作文素材大全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400字 我的好朋友200字作文 假如我是一棵树作文 歌声嘹亮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