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项羽篇高二

2020-06-17 14:57:01
相关推荐

一、 人物简介

项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楚国将门后裔,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二十四岁的项羽,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与之有关的成语故事有:取而代之、先发制人、破釜沉舟、以一当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沐猴而冠、四面楚歌等。

(一)、性格特点:

1、少怀壮志,志向远大,不甘为人下

(1)少时聪明,但学写字和剑法都没能坚持。结果被叔父项梁责备,就满不在乎地说出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念书识字有什么用处?学会了,不过记记自己的名字;剑学好了,也只能跟几个人对杀,没什么了不起。要学,就要学打大仗和万人对敌的本领。)的豪言,令项梁很高兴,遂教其兵法。从其豪言中可以看出,项羽并不甘为人下,要一鸣惊人。

(2)秦始皇巡游会,项羽与父同去观看,发出“彼可取而代也”(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的惊人之语。吓得项梁忙掩其口,警告他不要乱说话。此即成语取而代之的故事由来。他年纪轻轻就可以说出这样的话,而项羽最终尽管统治地位不长久,但也的确带领起义军灭了秦朝。他在摧毁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斗争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3)当会稽守通向项梁表达了希望先发制人揭竿反秦,以免后人受制于人的时候,不甘为人下的项梁和项羽就马上把他杀了,接收了他的部下,自己登上领导者的地位,组织反秦。

2、率直爽朗,坦荡淳朴,以诚待人。

(1)在攻占黄城后,他听取了外黄城十二三岁小孩子关于收取民心的建议;

(2)鸿门宴上,对樊哙的“闯宴”大度且容忍,只因欣赏樊哙的英武气质;

(3)在与刘邦的争斗中,对于刘邦划分鸿沟,约定中分天下的和解条约都信以为真并努力维持。

3、勇猛无敌(英勇善战)

(1)身材魁梧,又有才能勇气,吴中的年青人,都很敬畏他。

(2)项羽“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有拔山盖世的勇力(“力拔山兮气盖世”)。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3)(项羽与敌将对阵,经常只要嗔目视之,就令敌将闻风丧胆。)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时,项羽派出三名壮士向刘邦挑战,结果都被刘邦的射手楼烦射死。项羽一怒之下拍马出阵,“嗔目叱之”,竟吓得楼凡“目不敢视,手不敢发”,拔马逃回军中。

(4)救赵是最好的体现。巨鹿之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九战九捷,大破秦军,秦将苏角被毙,王离被活捉,涉间不降,自焚身亡,章邯向南溃逃,项羽取得了巨大胜利,奠定了项羽在反秦历史上的地位。也充分体现了项羽的骁勇善战。

秦二世二年冬十月,楚王派卿子冠军率军援赵,宋义行军至安阳,便安营扎寨,整四十天按兵不动,项羽请战,宋义拒绝并说:“夫披肩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连策,功不如义。”之后仍旧“饮酒高会”而不顾“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怒不可遏,便于“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随后派英布,蒲将军率两万兵救巨鹿,但“战少利”“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甄,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即是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

(5)项羽在乌江自刎前的逃亡途中,汉将杨喜穷追不舍,项羽勒马回首,竟吓得杨喜人仰马翻,兵退数里。

(6)垓下失败后,他引兵东向逃到东城时,只剩二十八骑,而汉兵有数千人之多。项羽将仅有的二十八骑分为四队,鼓动余部做最后拼杀,向四面突围。他身先士卒,率先冲向汉军,斩杀将军数十百人。最后,项羽退至乌江,江上有一船可渡河而逃,但他因当年率西击秦军的江东八千子弟没有一人生还,竟不肯渡江。赠出乌骓马后又与汉军展开搏斗,相继杀死数百人。最终身负重伤,对乌江自刎而死。这突出他勇猛刚毅的英雄气概,不愧为一代豪杰,李清照有诗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对项羽最好的评价,垓下之战,即使项羽后来只剩下二十八骑,面对汉军几千骑,仍毫不畏惧,只丢失两骑,就把对方杀了几百人。

4、重情重义(有恭敬慈爱仁者之心)

(1)垓下之围中,项羽“夜闻汉军四面楚歌”大为惶恐,项羽面对其随军宠妾虞姬和心爱的乌骓马,不禁感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呜喑悲慨,凄凉动人,这是项羽本人面对自己经历和面对失败的心路写照,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千古有心人莫不下涕。歌声在铁马寒风,夜月刁斗的军营中回荡,令人伤感唏嘘!情不深无以至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在战场勇猛杀人如麻以外深情至切的另外一面。此时的项羽不再是杀人不眨眼的暴君,也不是意气风发的英雄,他只是一个真情流露的男儿。他用情之深之真,在他英雄的身份之上更让人唏嘘不已。他和虞姬的爱情也传唱至今。英雄末路的悲凉和爱情的凄美共同造就了这千古姻缘,让人难以忘怀!

(2)项羽也“项羽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项羽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饮食。”他不杀刘邦,也不杀其父亲和妻儿。

(3)在垓下之围中,他悲歌辞美人,意气慷慨;

(4)在乌江畔,他马赠亭长,情调悲凉,

(5)自刎而死,为仇者成“德”。

5、侠骨柔情、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1对于谋士范增,虽尊为亚父,但是屡屡不采纳他的意见,气得范增说“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中,项羽私自改变向刘邦进攻的决定,同时对范增在席间屡次劝他杀死刘邦的暗示不表态(“默然不应”),致使刘邦最后逃离鸿门,丧失除掉自己这一劲敌的机会。

展开全文阅读

(2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开始他接受范增的建议要“击破沛公军”,可是听了项伯的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堂堂一军统帅,做事却“风吹墙头草”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不能说不是项羽的个人悲哀。而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沛公”时,项羽却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后来樊哙闯了进来,将项羽大骂了一通,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况且还带兵器,项羽应对他的擅闯宴会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不料项羽非但没有发怒,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对他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放过了一个绝妙的机会。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未有以应”,而且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3鸿门宴上,根本没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亲自来请罪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认为杀之不武。

(4鸿门宴上沛公逃席却安然接受刘邦的礼物(“置之坐上”)。(与范增对比:“置之地,把见撞而破之”)

(5项庄舞剑意图寻机杀刘邦时,项伯不奏请,亦擅自舞剑,并暗中保护刘邦。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对项伯的行为加以制止。

6、自矜功伐(骄傲自大)

(1)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

(2)宴会上的座次安排,违犯了宾为尊,主为次的原则,项王、项伯最上位,范增第二,刘邦再次,张良侍坐。(“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西向坐;张良西向侍。”)

7、不善用人

(1)在用人原则上,苛礼唯亲,项庄、项伯都是他的族亲。

(2在用人态度上,刚愎自用,多疑嫉才,所以很多原来是项羽麾下的将领后来都投向刘邦。如陈平、韩信,尽管他们有惊世之才,但项羽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只将他们分配到地方做小角色,大材小用,最后两人都投奔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臣谋士,夺取天下的有力棋子。

他看不起出身无赖的韩信,当韩信投奔他时,只给他做了个肩戟侍卫的郎中。韩信曾“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无奈之下,韩信投奔刘邦,并在萧何的竭力推荐下达到重用,成为三杰之一。

陈平也是这样,他出身寒门,既无资力可凭,又无声望可恃,仅是一个“好读书”的穷书生,当他往归项羽时,项羽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尽管他有“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的奇才,项羽却不能用,也尽管他有“击降殷王”之功,项羽不仅不予重用,反而“将诛定殷者将吏”(《史记陈丞相世家》)这就使得陈平在项羽麾下不仅不能谋得存身立命之地,还有丢掉脑袋的危险,“陈平惧诛”只有偷偷地逃走投奔了能用人的刘邦,并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纵观他为刘邦出的六计:一是捐金行反间计,离间项羽和锺离昧;二是用恶劣菜蔬进食楚使,离间项羽和范增;三是夜出妇女,解荥阳围,实是帮刘邦逃出荥阳;四是潜蹑帝足,请封韩信为齐王,以安定天下;五是伪游云梦,抓韩信;六是救出白登,让刘邦脱离匈奴人之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平的奇才,如此贤良,项羽却因其偏见和高傲而不能用,败局已经很明显了。

一个成功的帝王他可以没有卓越的才干,但一定要有识人用人的才华。刘邦之所以得天下,而项羽之所以失天下,究其原因,刘邦说:“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汉书高祖本纪》)这足见一个帝王能否用人,善于让人才尽其所用,是十分重要的。

能否正确用人,根本原因在于他对世界的认识,对个人关系的认识,在于他的时间经验和策略思想,同时,还在于他的心胸之广狭,换句话说,还在于用人者的不同性格。因项羽出身贵族,所以他身上有贵族的骄傲和偏见,他看不起出身无赖的韩信和出身寒门的穷书生陈平,这就使得韩信、陈平在项羽麾下不仅不能谋得存身立命之地,投奔了能用人的刘邦,并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若项羽可以谦虚些,放下他贵族的骄傲,历史会不会改写很难断定,但至少可以断定他绝不会败得那么悲惨。

刘邦用人则正与项羽相反,刘邦是地痞流氓出身,没有那么多的偏见和傲慢,他的信念就是于己有用的都接受,一视同仁,心胸宽广。是贵族出身的张良也罢,无赖出身的韩信也罢,只要你有才他都会用,而且能让人尽其全才。王符在《潜夫论本政》中论刘邦用人:“苟得其人,不患贫贱;得其才,不嫌名迹。”真是一语点中要害。

项羽和刘邦抱有不同的人才观(项取人以名以尊,形成亲亲尊尊的人才观;刘取人以实以贤,形成尚贤任能的人才观),执行了相反的用人政策(刘虚己听人,放手用人,赏不移时;而项刚愎自用,信谗多疑,忘功寻过),用人得失是楚汉战争胜败的关键。在用人原则上,刘唯才是举,项苛礼唯亲;在用人态度上,刘自明听人,项刚愎自用;在用人政策上,刘宽容诚信,项多疑嫉才。所以刘邦本身并不一定具有超人的文武之才,却能取众才用众智,项羽虽武艺出众,勇猛过人,但他用人有失无得,既不能尽己人才,更不能尽人之才,这是汉胜楚败的主要原因。

8、做事轻率

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便放弃了进攻杀刘的打算。

9、残暴不仁

(1)项羽入关以后,大肆掳掠。不但杀掉了已经投降过的秦王子婴,面且还在咸阳城内大肆烧杀抢掠,火烧宫殿(特别是火烧阿房宫)。在秦都咸阳,坑杀秦降卒20万,把虏掠来的财宝美女带归彭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么明显的强盗行径,无怪乎后来令“秦人大失望”。(《史记.项羽本记》)

对比刘邦入咸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而且申明军纪,废除秦的严刑苛政,『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于是『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史记.高祖本纪》)。

(2)项羽自立为王后,把都城由关中迁到彭城,提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谁人知之。”后听到别人对此批评他这是“沐猴而冠”(猕猴戴帽子,比喻本质不好却装模作样),就把那个说他的人斩了。

(3)杀掉了由项氏叙侄一手扶植起来的义帝楚怀王,楚怀王虽为傀儡,但他却是当时人民群众抗暴反秦的精神领袖,项羽的不义之举把自己搞得声名狼藉,在政治上空前的孤立。

(4)项羽进攻外黄,外黄因被彭越占领而不投降。数日,外黄投降后,项羽下令要将外黄年纪在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活埋。后来在一名十三岁的孩子的游说下才取消了这个残酷的命令。

10、生性多疑

亚父范增以70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然而就是这样的忠臣也难以逃脱项羽的猜忌。

公元前208年4月,刘邦在河南荥阳被项羽包围,这是继鸿门宴之后又一个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范增立即劝说项羽,要他急攻荥阳,正当项羽对此未置可否之时,刘邦的谋士陈平略施反间小计,就挑拨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项羽由此开始怀疑和疏远范增,并拒绝采纳其正确建议,范增因此愤而出走,客死途中,项羽不但失去了一个消灭刘邦的天赐良机,而且失去了一位辅佐帝业的肱股之臣。

二、项羽语录

1.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 彼可取而代也。

3. (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展开余文

4.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5.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6.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谁人知之。(成语:衣锦还乡)

三、他人评价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包羞忍耻"以求"卷土重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赞扬项羽是个具有骨气的热血英雄)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没有穷追猛打彻底打败对手,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刘邦: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认为,不能善用人才,是项羽兵败的致命原因。)

司马迁:(赞扬)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批评)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是一个血气方刚、有勇无谋的猛将,刘邦则是年已五十、老谋深算的干练政治家,最后是多谋善断的刘邦战胜了匹夫之勇的项羽(周百鸣前引文)。吴仰湘在详细分析项羽的个性心理时,认为项羽的个性是没落贵族阶层中盲目自傲,受打击后又一蹶不振的心理的体现,刘邦的个性则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惜一切手段的心理的典型。

四、简单评一下”项羽之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小时初闻项羽事迹甚时佩服。“力拔山兮气概世”何等的壮伟,是何等的英雄!今日重看楚汉相争,心中有感,小女子之浅见。

南征北战间,匆匆半生,胜多于败,四面楚歌时,最后的一战中,说天要亡他,他有胜的可能,如果他的心比刘邦狠,能够知人善用,会做人,加上他本身所拥有的优势,放眼当时天下,谁敌手?刘邦除了身边的良将几乎一无所有,但是就是那些良将,帮他把项羽逼到四面楚歌的绝境,正是那是良将帮他建立了一个大汉皇朝。刘邦要身世无身世,要学问无学问,只是由一个市井小民发迹,碰上了乱世,仗着一身胆,赌了一场,利用时机赢了罢了。如果身边没有张良韩信陈平之辈,他至少是成不了气候的。

可是项羽却有着妇人之仁,有刚愎自用之心,不听忠臣之言,反被刘邦用计离了君臣之心。项羽也不是没有残忍的一面,只是他没有残忍到底,所以让刘邦抓住了他的弱点,用其作为赌注赌了一把,最后赢了。后人说项羽英雄,而刘邦小人,从道德上来说,项羽死得光彩,刘邦活得卑劣;但从现实的政治角度来说,刘邦是个成功者,项羽只是一个失败者。现实不理会其他,只在乎成功或者失败。项羽的人格魅力,特别是自刎乌江之时,到了极点,但我认为真正的英雄,能屈能伸,失败了有什么可耻的,大不了重头再来,东山再起!杜牧言“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是他却自杀了,死得坦坦然然,没有任何留恋,只是觉得愧对江东父老。死要面子。

在他金戈铁马的一生中,唯一的柔情,也许就是虞姬了。那位自始自终一直陪伴于他左右的美人,在最后也是先于他而去。唯一的柔情逝去,活着还有何意思?他的儿女情长,反倒成了英雄气短。

五、项羽作文材料大总结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欲学万人敌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项羽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大业。

分析:成功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项羽抓住了主要因素,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话题:“人生设计”“努力的过程与结果”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这位一代枭雄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鉴戒。杜诗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因此,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侨,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该“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三、四两句设想他当日如果能听取乌江字长忠告,重返江东,再整旗鼓,那么历史或许会改写。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但尤其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王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项羽

看着站在乌江边上的你,雄姿英发,豪情万丈。相信人们忘记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江边自尽,是你的宽怀所致,所以人们只会记得你的宽厚,“鬼雄”之称无愧。人们铭记着你,难怪李清照要说“至今思项羽”了。2005年全国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

题。

“脸”,百姓的字典里,它释义为“面子”;英雄的视线中,它释义为“尊严”。项羽曾经雄姿英发,豪情万丈,而乌江边的霸王,经受了四面楚歌的困扰,就为这一张“脸”,痛别虞姬,江边自刎,遂成“鬼雄”。脸没了,身何益?对于真正的英雄,命不足惜脸足惜!2005年高考江西卷以“脸”为话题。

刘邦听谏

刘邦打进咸阳,进入皇宫,一看皇宫里尽是宝贝,又有上千的美女,便想在宫里快活。张良劝诫:“因为秦暴虐无道,您才能到这里来为天下百姓除害。我们应该艰苦朴素反对奢侈才对。现在一进秦宫,就先讲享受,这不是助纣为虐,也来当秦皇吗?”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下令把秦宫封存起来,部队全部回到霸上扎营。

〔拓展〕 刘邦之所以最终成就千古之伟业,除了善于纳言外,也与他的自律行为有关。

〔适应文题〕 “自律”“成功与失败”“纳言与成功”

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战争。战争初期,项羽在兵力上占优势。为摆脱劣势,刘邦采取了一些措施,注意收揽人心,制定“约法三章”,重视人才,加上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刘邦于是逐渐由弱变强。而项羽则刚愎自用,不能昕取正确的建议,逐渐由优势变成劣势,以致四面楚歌垓下受围,最后被迫在乌江自刎。

⑴如果立足于整个战争这一角度,我们会得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这一观点。

2如果从项羽这一角度去看,我们就会认识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

3如果我们站在刘邦这一角度分析他由弱变强的原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①得民心者得天下。②严格的纪律是胜利的保证。

③要学会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善于运用人才。

六、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现辑之共赏。

取而代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展开余文

破釜沉舟: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的故事人人皆知,在此不妨赘述。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刘邦。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

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还有披坚执锐、分我杯羹、所向披靡等成语也都与项羽有关。

——以上成语典故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七、以“项羽”为话题的优秀作文选辑

(1)乌江的饮泣——读《项羽本纪》有感

“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他的伟大似乎即在这绝不“一人还”的悲壮之中。谬矣!难道他的自刎就对得起江东父老?

乌江亭是历史的见证,它亲眼目睹了霸王的乌江自刎。于此,项羽拒绝了乌江给他的最后一次恩惠,给历史留下了一曲楚之悲歌。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是项羽最后的豪言。但老天真的要灭这位霸王吗?非也!如果上天真要灭他,那乌江水怎么会奔息在他的面前?最终,项羽用鲜血染红了历史。乌江水为他哭泣,他却“快哉快哉”而去。项羽的可悲在于死于自己的刀下,却把这些归咎于上天。悲夫!

不难看出,项羽最终服输了。他没有勇气继续战斗下去。如果他有,为何不再过江东,东山再起。如果他有,为何不重整旗鼓,再战刘邦?“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不难看出,项羽退却了。他以为兵败山倒,“无颜见江东父老”。“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他的伟大似乎即在这绝不“一人还”的悲壮之中。谬矣!难道他的自刎就对得起江东父老?

项羽是一块巨石,重棰之下崩溃了,再也无法复原;刘邦却是一根弹簧,重棰之下的确弯下了腰,但他知道什么叫反弹。最终,项羽不敌刘邦。

滚滚的乌江水向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个西楚霸王似的英雄啊!谭嗣同毅然放弃出逃,给历史留下“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殊不知,他的鲜血只能染红历史,却改变不了历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而如果他活下去,则会为推动中国历史做出贡献。前者与后者,他竟选择了“断头台”!

越王勾践却没有上演历史的悲剧。尽管越国沦陷,几灭于敌手,但他没有选择以死谢罪,而是卧薪尝胆,最终灭吴。而如果当年越王在失败后以死相谢,越国将永远推出了历史的舞台,怎么会复国呢?

正如杜牧所言:“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项羽,死不得其所!

(2)我能

项羽横剑一挥,生命之劲松瞬时枯槁成萧瑟秋风中的悲壮。我看到,那伟岸英姿划掠过滴血残阳,乌江悲鸣,苍穹黯然,楚民哭之如父。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缘于一个男儿对自我认识的太过偏激。当连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我们的英雄惟有以从凋零生命之花来捍卫人活于世的至重尊严。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千年,不能飞临乌江岸,用我孱弱的手,誓死拽下霸王欲将血刃的剑。轻轻地告诉他“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困境中的自我否定,桎枯了英雄的雄霸天下的太阳梦;四面楚歌的凄凉,熄灭了男儿曾燃亮过天地的极光。

东坡仰天一啸,生命之佩瑶瞬时飘溢出盈天漫地的磬香。我看到那飘飘白衣猎猎于萧萧风中,风度翩翩风情万种风华绝代。

这位被林语堂先生誉为“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一生颠沛流离的坎坷命运,便是一篇超越狭隘自我,演绎壮丽人生的辉煌篇章。

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使我们的文豪几近陷入灭顶之灾,吐纳珠玑的玉口在严刑拷供中凄惨哀号;泼墨风流的秀士在长枷锁铁镣中迎风颤抖,发配荒蛮,风尘满怀,浪迹四野,身如浮萍。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居无定所的漂泊;涛隐隐的故垒边却依然响起你震撼苍穹的凯歌。你认识的自己是旷达的,所以你在烟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里卷平冈”;你认识的自己是洒脱的,所以你在凄风苦雨的黄州仍“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你认识自己是超然的,所以你在独处荒僻的琼州仍挚情的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恨,慈游奇绝冠平生”。苦难历程中的热忱不减,赢得了东坡浪漫潇洒的一生,超越狭隘自我的男儿本色,造就了一段瑰丽的文明。

项羽被突袭的浮云遮住眺望的慧眼。鸿图霸业灰飞烟灭于自我的孱弱,而傲岸的苏子凭借笃定的自我超越,为漫长的历史,增添了一片经久不衰的绚丽春色。

名师精评

主题明确:由题目我能联想到超越自我的中心,以项羽和苏东坡的事例论证自我超越尽显本色的主题,明确突出。

材料深刻:项羽和苏东坡的事例使得文章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作者紧扣这两则材料,深入分析,使得文章具有了厚重的意韵。语言优美:作者行文流畅优美,对古人经历的描述饱含深情,对诗句的化用巧妙精致,体现出作者的好文采。

(3)题乌江亭散文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情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釜破舟沉,是你无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

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予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

然而,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战,英雄的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盘。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5)悲剧的项羽和项羽的悲剧

项羽拥有的是一种霸气,所以人们叫他霸王;他似乎又有一种柔情,所以他拥有美丽的虞姬;然而他同样是软弱的,所以他看着自己心爱的虞姬自刎,所以他最后也投入乌江,一代枭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唯有后人留下一连串的叹息!

曾经大败秦军的西楚霸王,最后只剩下二八骑,曾经大封诸侯的西楚霸王,最终只有虞姬相伴,曾经一同作战的,却倒戈相向……这一切的一切使得原本不可一世的项羽面临垓下之围,此时的霸王早不复当年的不可一世,只能无力的喝着一杯杯愁酒,这实在是一出悲剧,然而这样的悲剧又是谁造成的呢?当初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为了解救赵国之围,毅然杀死了“非社稷之臣”的宋义,取得统帅的地位。巨鹿之战,他沉船破釜,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以一当十”与秦军作殊死搏斗,终于把敌军打垮,使起义军由劣势变为优势。

巨鹿之战胜利结束后,项羽成为诸侯上将军,当他听说刘邦已攻入关中,并派兵守关时,立刻“大怒”,特别是听了刘邦军中左司马曹无伤的密告后,更为愤怒,扬言“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多么勇猛、暴躁。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项羽,在“鸿门宴”时却轻信刘邦的谎话,听信项伯谗言,不信任忠心耿耿的范增,终于被刘邦所软化,把刘邦当作可靠的臣属。他明知项伯与刘邦集团有联系而置之不问,却把曹无伤告密的事说出来,致使曹无伤被刘邦诛杀。多么鲁莽,憨直。结果,削弱了自己控制刘邦集团的有利条件。

不可否认项羽的作战骁勇,但他的用人不善以至在政治上屡屡失策,特别是鸿门宴后,项羽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大封诸侯,自称西楚霸王,号令天下,大失民心。项羽也逐渐由强盛走下坡路,最后招致“垓下之围”的悲惨结局实在让人心痛,而后在楚汉之战中项羽虽取得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但其政治、军事上的弱点却日益显露。他不都关中而都彭城,丧失了有利的战略地势,无法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项羽分封诸侯,举措失当,不公不平,促使那些在分封中没有得到满足的诸侯王倒向刘邦,使他在政治上日益孤立。正是由于项羽自己本身的这些可以避免的弱点,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失败,可见项羽一手导演了自己的悲剧。

如果当时项羽忍辱负重回到江东,有人说历史将会改写,但我认为即使他回到江东,如果他依然只会打仗不通用人以及计谋的话,项羽面对的依然是垓下之围,依旧是四面楚歌,结果也只能是一场悲剧,一场更彻底的悲剧。

但无论如何,项羽依然是一位英雄,即使是失败的英雄,他一生的经历,也是一首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的史诗。

(6)铭记民族荣辱

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劳动维持了人类生存;是斗争,推动了人类的进步;是思索,升华了人类智慧;是爱憎,延续了人类的文明,是荣辱,支撑了人的本性。无论在哪个年代,知荣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一个人如此,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人之初,性本善,善的内容包罗万象,一概而论,凡是美好的为人们所提倡的品行都可称之为善。人应知荣辱,以善为荣,以恶为耻。人因知荣辱而成为人,不知荣辱便形如走兽。而知荣辱的程度决定了人精神境界的高低。个人与民族息息相关,民族的荣辱关便是个人荣辱观的统一,一个有荣辱观的民族方能自强自立,才能在世界历史之林中占有一席一地。胡锦涛主席所提的“八荣八耻”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项羽血染乌江,何其悲壮,只因耻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殊不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况项羽乃一国之去柱,却因个荣辱而忘却民族荣辱,留在他身后的只能是一个民族的覆亡和一段千古的悲叹。‘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正是不计个人荣辱,铭记国耻,方最终得以洗刷民族耻辱,使越国称霸于诸侯。可见一个人只有把民族荣辱置于人个荣辱之上,才能成就一个强有力永不言败的民族。

知荣辱方能使民族走向强盛。当今日的德国日渐强盛的时侯,依然没有忘记他们昨日的耻辱,德国总统在犹太人墓前的惊世一跪正表达了德意志人民内心的忏悔,正因为他们正视历史,铭记那一一段民族耻辱,才得到了世界人民的重新认同和宽恕,正因为他们的民族荣辱感才使得他们在二战的废墟上重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更加热爱和平的脱胎换骨的国家。相反,日本大和民族却寡廉鲜耻,教育部门篡改教科书,扭曲历史,其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丑行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公愤,这样一个没有民族荣辱感的民族是不可能根基牢固的,其要进入联合国也是妄想。

知荣辱,一俱方能自立于世,受敬于人。

知荣辱,一个民族才能自强于世。

让我们以“八荣八耻”为精神纽带,铸就志我们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让历史的笔墨挥洒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的更加光辉的一页。

(7)项羽

赞叹千载历史腥风血雨苍茫路,万里征程多少豪杰已故,中原逐鹿项羽出征谁又能阻,豪气万丈傲视群雄争荣辱,独项羽为红颜冲冠一怒,唯项羽惹天下英雄尽妒,又怎奈乌江水边一代英豪白骨枯。

忆秦末群雄并起,江山更替,项羽名籍,会稽起义,为人信义,愿让天下寒士欢颜庇,辗转天地,一呼百应,所向披靡,为王称帝,此等壮举,有谁能比!

信手翻看篇篇叙项羽的文,说他太过妇仁,兴起行事过于天真。我却由衷赞叹他是如此有爱有恨,有义有仁,实乃举世无双的英豪堪比为神!

思过往:上将军宋义为图安详,帅命一下只准观望。霸王为天下一统怒发冲冠杀主将,年少轻狂,血气方刚,面对败军之像,一人撑天力抵挡,披着战甲烁烁,听着战马声嘶,踏着尸骨遍地,举着宝剑锋利,登巨鹿战场之上,一身荣光,九战九捷,臣民敬仰,热血洒土汇流成江,尸骨漫地推积哀伤,犹见项羽挥剑直指秦都咸阳。

一战之后,仰天长啸,豪气冲天,威扬天下,此等荣耀,已胜千万英豪。

赞叹千载历史腥风血雨苍茫路,万里征程多少豪杰已故,中原逐鹿项羽出征谁又能阻,豪气万丈傲视群雄争荣辱,独项羽为红颜冲冠一怒,唯项羽惹天下英雄尽妒,又怎奈乌江水边一代英豪白骨枯。

白骨已枯,尸骨无存,那又如何,是霸王知耻重义,他又岂会弃众违义,仓皇出逃;是霸王犹记得当年率领八千子弟浩浩荡荡过江争天下,现环顾而今身边仅剩可数人马,实愧于江东父老,无颜以对,只能一死以谢天下;是霸王大义当先,不愿生灵再遭涂炭,不愿战火燃尽江东之水,用一死挽救苍生黎民,换太平岁月。遥想当时境遇,面对忠心耿耿以死相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夷的土地,西楚霸王,用最近乎完美的方式,结束了他短暂却又无比绚烂的英雄一生!剑轻抹过喉头,血溶于江东之水。这样的死,死得悲壮,死得英雄,这样的死,死得豪气冲天,感天动人。这样的死也足以远胜多少英豪!

纵然坑杀二十万秦兵,尽失民心,可这亦是为了兄弟情谊;纵然在战场上他永远不会停下杀戮的脚步,看似冷血无情,可他对于虞姬的感情,却始终热烈激荡,矢志不渝,纵然鸿门宴上妇人之仁放走刘邦,错失江山,可这亦是为了为人的信义,纵然项羽有着万般过错,千般不是,可他依旧是那个堪比为神的举世英豪。因为他战无不胜,有爱有恨,有信有仁。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只是一生浮梦。当历史的章节已经翻过了这一页,闭目沉思,放肆得问,英雄谁是,诚然,西楚霸王,一代天骄,堪比为神!

(8)假如项羽过了乌江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通常会有两个决然对峙的词:楚河、汉界。有时候,它们会让我不经意地想起一段历史来。

历史上的那场斗争,显然比棋盘上的斗争残酷血腥得多,只是前者的技术含量未必比后者高出多少,这就是我当下的一己之见。

然而这并非我的原创思想。关于“棋上谈兵”的妙论,棋圣吴清源早有专美于前。他的妙论固然使我感到惊喜,但让我感叹万分的,还是那沉重的历史。

在我看来,传世文献其实只是给那段历史勾画了轮廓,而历来的文艺作品则把它涂抹得汁水饱满,或者血肉模糊。现在,我只想让它在我的笔下写意化——

当刘邦已经修炼出“忘义灭亲”神功,并且达到“厚而无形,黑而无色”的思想境界的时候,项羽还只是一个因没学好管理学而略显专断自用的杰出青年领袖。

在西汉王朝“解放战争”进入高潮并接近尾声的那两年,项羽在与刘邦交锋时,几乎每一次都输在了策略上。

据史书的记载,其实更早的时候,他们两人就有了明显的思想分歧。当初在观瞻出巡的秦始皇的威仪时,他们在人群中就说出了不同的话,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而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

就这样,他们怀抱着各自的理想,在时势造英雄的年代里进行了努力的奋斗。

几年之后,项羽本来已经胜券在握了,他以“破四旧”的雄心和暴力,攻入咸阳,一把大火就使阿房宫丧失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但他却缺乏“立四新”的大略,他没有想过对其夺来的土地及其人民进行统一管理。相较而言,他似乎更乐意与别人分享胜利的果实,于是他给包括秦朝降将章邯在内的十七路将领都封了侯分了土,因为在瓦解秦朝政权的战争中,他们劳苦功高,且兵权在握。

于是分裂的帝国百花齐放。

只有刘邦,含苞待放。

另一支愤然怒放的花儿是田荣,因为拥兵自重的他没有获得封赏,这足以证明项羽在管理上的失误。

刘邦对项羽的封赏一直心怀不满,他梦寐以求的仍是“大丈夫当如此也”,但他却深藏不露。他先以阴谋养晦,而后才以阳谋夺权。他能取胜的关键还在于他已经熟练掌握了一套意识形态话语符号,以此来笼络手下和糊弄百姓,让他们相信那些来世也不能兑现的种种承诺。

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为了争夺最高政治权力,第一个隆重上演背诺失信闹剧的主角就是刘邦。有人因此才把他封为痞子文化的开山鼻祖。

据说从那以后,在中华大地上,有一种被现时代称为“逆淘汰”的现象,就不绝如缕,甚或滔滔不绝。

从来不守诚信的搞政治的人总爱对被政治搞的人说:诚信是一种美德。

古往今来,一如其旧。

历史就是那被实现了的一种可能。

对现代人而言,设想历史在另一向度上的可能,似乎比寻求历史的真实更能让人兴致勃勃。在历来中国文艺工作者心目中的历史人物排行榜上,那位让人悲情难抑、浮想联翩的西楚霸王的排位,总是高居不下。一个个主旨雷同充满叹怨气息的艺术作品,因此被反复鼓捣着。虽然他们在细节上不乏想象,但基本轮廓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他们尊重历史,具有某种政治不正确的非娱乐性。

然而在现时代,某些假设历史的艺术作品却有了政治正确的娱乐性,比如电影《英雄》。

政治正确加娱乐性,莫非真是这个时代文化生产的时尚?

此时此刻,一个假设历史的命题作文恰好也摆放到了我的面前。这个让人兴奋不已的假设是这样的:假如项羽过了乌江……

可我无从兴奋,让我说什么好呢。

请允许我用准诗意的散乱文字来表达我对这位杰出青年的崇敬之意和悲悯之情吧。

当四面楚歌唱落了战士的眼泪之后,刀光剑影便割下了战士的头颅。一茬一茬的。

素来战无不胜的项羽终于在垓下受到重创。在刘邦设下的重围中,他意识到他只能将自己的军事天分坚持到底,其他的事物可能就顾不全了。

善解人意的美德,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就暴露出了它不好的一面,因为虞姬有这样的美德,于是她在美妙剑舞的一个旋转中,就掌握了死亡的主动权——在听完他那首暮气沉沉的打油诗之后。

虞兮虞兮奈若何啊!困了累了却没有“红牛”可喝的英雄,真不该叹出如此Microsoft的诗句来。

如果那时医术高明的军医可以挽救这位道德高尚的女人的生命的话,也许他在突围逃命的最后关头就不会一念回转、黯然神伤了。发展于东亚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困境中的性爱,可以鼓舞英雄的斗志,比如长征。可惜项羽丧了偶,成了一架无处加油的战斗机。

没有人可以停止一位奇女子颈动脉豁口上的喷血,也没有人可以阻止一位军事天才的突围。

要知道他的逃命过程是多么的危险重重啊——带着八百骑兵冲出垓下,渡过淮河后只剩下百余人,逃到阴陵时,由于方言障碍被某位老农误导,陷入歧途,在沼泽地里又损兵大半。跑到四溃山下时,刘邦的追兵又一次把他们给团团围住了。项羽无所畏惧(反正他已无油可加),他将仅有的28位英勇战士兵分四路,从五千敌军的包围中冲杀了出去。然后领着20余骑战士继续扬鞭向南。

从垓下到乌江,项羽五百里狂奔,无人可挡。但是在长江边上,他却挡住了自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除了当代的伊沙,有谁伫立岸边时,不对面前的一条著名的大江大河产生点非批判性的感想呢?

刘邦的追兵真不该太慢了。这让项羽有了深入思考的时间。面对着滔滔东逝的流水,他完成了自身的一次创造性转化——那时候他思无涯、情有寄,那时候江风飒飒、沙草青青,那时候汀野群鸥散,江天一鹭飞。

那时候一架无处加油的战斗机,变成了一枝会思想的易折的芦苇。

假如项羽过了乌江,又能怎样呢?

假如项羽过了乌江,他就不会卷土重来。这位刚过而立之年就历尽沧桑的军事奇才,他至多可以充分地享受决战乌江此岸的悲壮痛快,但他绝不会再次坦然地直面江东父老,以厚黑之术,重新振臂高呼招兵买马。作为一个有过七十几胜一负辉煌战绩的军事领袖,他已经足够伟大足够彪炳千秋。正如我以上所述,在大江边上沉思的时候,他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领袖,而是思想者了。他可以指挥战士们杀戮许许多多敌人的生命(包括坑杀秦朝降兵),但却无法拯救一个自己心爱的女人的生命,难道迟来的思考有什么错吗?他不是一个心狠手辣的职业政客,他不想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难道分土封侯有什么错吗?

假如项羽过了乌江,他也许会深深陷入对虞姬的缅怀之中一蹶不振,他也许会在对跟随他抗战到底的忠毅战士的悲思中孤愤难安。但他不必东山再起,因为他已经学会了如何运用超越干戈之力以外的软性力量。在抱着失血过多的虞姬的时候,他也许就开始领悟到了自杀的超然。当年近四十的时候,他就渐渐明白,他对她“思念依然无尽意”,那绵延不息的“思念”,就是软性的力量。

假如项羽过了乌江,他也许会隐姓埋名,孤老一生。他生活的实质就是流亡,逃避刘邦的追杀。只要他一日不死,刘邦就一日不得安生。当年过五十的时候,他就彻底明白了,只要刘邦永远也找不到他,他就在策略上战胜了刘邦。牙齿掉光以后,舌头还在,那就是一种软性的力量。

多年以后,他可能也会娶妻生子。他会把他的英雄事迹,以口述史、打油诗或说唱的形式传给后人。以便司马迁为他撰写《本纪》的时候,多一些宝贵素材。

多年以后,他埋下虞姬头颅的四溃山,想必早已长出了一种婀娜多姿的植物,当地那些没有死于战乱的人们给它起了一个美好的名字:虞美人。他肯定会偷偷托人带几株回来,种在自家的菜地里,供他观赏和想入非非。当他年过六十的时候,他才彻底明白,他的妻子从来就不曾吃过任何一种植物的醋,她至多只会担心他的ED问题。

假如项羽过了乌江,包括刘邦在内的许多大小人物的心里都会产生浓厚的阴影,他们将会频繁的从噩梦中惊醒,直到老死。他们或曾被他义薄云天的行为感动过,或曾被他威严霸气的眼光射伤过,或是被他的雄兵猛将挫败过。在宴会上,在沙场中,在噩梦里。他们无论如何也消除不掉内心的那一分不安。

假如项羽过了乌江,那些尝到他血渍的鱼儿,就会被后人隆重命名:项鱼。现在江淮菜中就会增加一道小菜系:水煮项鱼、清蒸项鱼、红烧项鱼、生项鱼片等等等等。其中最有名的一道招牌菜叫“霸王别姬”,其做法如下:

一尾去了头的项鱼和一只脖子上有刀痕的土鸡被分别放入鸳鸯火锅的两边,在香浓的沸汤之中,“阴阳两隔”。

更惨的是,它们的尸骨即便在离开食客的口腔之后,也无法“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因为鱼骨头被猫叼走,而鸡骨头则被狗啃掉了。这正是饭店的特意安排。它将比周星驰《食神》中的“黯然消魂饭”还要让人难忘。

假如项羽过了乌江……

事实上,项羽最后并没有渡过乌江,确切地说,是长江。

项羽死了,死于战败。他由垓下逃亡,渡淮河,下阴陵,过东城,最后到了乌江才停顿下来,提着屠刀,立马成哲。

项羽死了,死于围杀。另一种美好的传说是自杀。他把自己的头颅馈赠给了他当年手下的一位叛将,这足以让人感激涕零。

项羽死了,死于重诺诚信。可刘邦还是害怕。在他身首异处之后,刘邦闻讯急忙赶到乌江边上,亲自验尸。刘邦命令手下把项羽碎尸,然后再拼组复原,在完成了这种古老的拼图游戏之后,刘邦才心满意足的离去。刘邦在江边积累的虐尸经验,后来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他和他的那个名叫吕野鸡的婆娘,后来在对待英布、彭越、韩信以及刘邦的另一位女人的身体时,就使用了大体相似的方法。而负责执行那次项羽碎尸任务的吕马童等五人,因此得到了侯爵级别的封赏,虽然他们的“突出贡献”,仅仅是先用武器在一位盖世英雄的的尸体上纵横劈砍,然后再用手把他拼组复原。

总之,那许许多多作为史实的斗争结局,都不象俗语所说的“世事如棋局局新”那样轻巧。

不管怎样,历史的可能性还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某一个具体的史实上,比如楚汉相争。

即使项羽过了乌江,又能怎样呢?我想中国的历史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项羽最想做到的只是延长诸侯割据局面的时间。在那个具体的历史年代里,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种种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限定了太多的可能性。

历史上,往往是外来的军事力量和异质的文化力量,才会对一个国家的历史产生结构性的影响,或由刺激引向发展,或由刺激导致禁锢。

时不利兮骓不逝啊。在结束本文之前,请允许我再做一回非娱乐性的假设吧。假如项羽真的过了乌江,我最希望的结局是这样的:后人在史书里只能加上一句:“越江而遁,寻无果,唯遗诗数卷焉。太史公《项羽本纪》遂将之齐录于传后”。也就是说,我想让本文第三节的大部分假设都能成立。

在心灵空闲之时,遥想到古代的一位政治不正确的军事奇才,竟成了一枝会思想的芦苇,那该是一桩多么美好的事啊。

(9)我看项羽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10)英雄

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

天边最后一抹斜辉掠过阴霾流连在垓下早已因战火而焦黑的土地上。断箭和长戈零落遍地,死亡的气息弥漫,让每一个生还的楚军将士战栗。

除了他——西楚霸王,江东项籍。

手抚乌骓略显失色,目光在江东的山水迷雾中游移,他坚信,即使山下是淮阴侯的十万铁骑,他也能够杀出重围,再开一片天地,他坚信。回想当年少年意气,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石破天惊!巨鹿之战怒斩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军,二十余万,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入秦,自号西楚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

起兵至今,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他更承受不了的是虞姬如此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咸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

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

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不去听从那些文臣武士们的妙计。

可是他错了,横亘在面前的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乌江,而步步紧逼的是势如压城的千万铁骑。

远方的冠盖是汉王,一阵得意的欢笑震荡四野,“项王,你可知你为何败于我手?你自命天纵英才,可凭一己之力毕六国,平四海,可你错了!我求贤若渴,用人不疑,夜追韩信;你一不知人,二不善任,气走范增。如此,你众叛亲离,我渐丰羽翼,不纳人言,你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雕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你一意孤行,我则充分听取臣子意见。函谷关前,范增劝你强攻,你按兵不动;鸿门宴上,张良让我谢罪,我以身脱险。项王啊项王,由此看来,只该我大汉并吞八荒,横扫六合,包举宇内,席卷天下。”霸王怔怔地笑了,充满着苦涩与无奈,不知此刻,是对过分自信的怅惘,对未能听取意见的悔悟,还是那无奈的“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朝阳如火,如火的不仅仅是朝阳,喷薄而出的,还有霸王颈中的一腔热血。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他倒下了。空无一人的,是他背后的茫茫大地……

亮点透视作者借项羽兵败垓下的历史典故演绎话题,抒写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意义,切合题意。语言富于文采,极具艺术表现力:开头用残阳、斜辉、焦黑等词语描写战场的惨烈,渲染悲剧气氛;主体部分采用大量排比句,将项王刘帮进行对比,有力地表现了主题;结尾的描写富有悲剧意蕴而又意味深长。

(11)永远的项羽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以其伟大的失败而被称之为英雄的异类,从他去世之后,他的名字就定位了人类生存的某种状态,或许可以说,因为有了他才弥补了人性卑鄙自私的先天缺陷。

后人出了许多书来谈论他,有记实的、有杜撰的、有褒义的、有贬义的,但无论何种版本,都不约而同地在表现一种精神--大气蓬勃。

他就是项羽,一个作为历史人物,因人性制约理性而失败,作为男人,因不屑理性而突出人性魅力的英雄。

他深刻。

史书记:籍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已记名性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根据这段记载,项羽该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但在他的一生中,却证明他勇力世无披敌,若此为学剑不成,何为有成呢,又在秦末一大段的历史中,率领千军万马,攻城略地,战无不胜。这又怎么是略知其意呢,难道在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身为鼠辈,也能横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另一位伟大人物诸葛亮对自己学习方式的评价:不拘一格。

他无畏。

在令秦国彻底丧失元气的一战中,史书记:项羽引兵渡河,皆沈沉船,破釜,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九战,大破之。

这一章,把项羽作为男人的大无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此,破釜沉舟作为兵法诞生于世,被后来的军事家屡屡运用,但那只是不掺杂感情色彩的谋略,而不再是男性阳刚魅力的升华。

随后而来的一战,把项羽的无畏与霸气挥洒到极点:楚击秦,诸候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候军无不人人揣恐,破秦军,项羽见诸候,诸侯将进辕门,无不漆行向前,莫敢仰视……。。

试想,在荆旗招展的营盘之中,闪闪发光的刀光戈影之下,一个巨大的身型屹立在一群与他一样的男人面前,那些人绻缩在地上,低着头。战战栗栗,这一刻的项羽在想什么呢,是意气纷发吗?恐怕未必,也许他感到的是悲哀和孤独,他以自己为镜,映射出人性的懦弱。他以他人为镜,映射出自己的卓越。

他痛苦了,因为他知道天地间唯我英雄,于是他屠城,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他烧宫,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面对废墟,他的心波澜不惊,万物在他眼中早为荒芜。

最后他发现自己没有了激情,他找了个理由: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他举兵归楚,这个多情的举动,令一双始终恶狠狠盯着他的卑鄙眼睛看到了希望。那人是刘邦。

项羽的高傲,使他背离天时,在刘邦臣服于他的时候,他有无数次机会下手杀掉这个人,但他没有。他不屑。

项羽的孤独,使他丧失地利,有人告诉他:关中阻山背河,四塞之地,地肥饶,都可以霸,但他没有,没有依托的心迷失在自我崇拜的幻境,他需要在一个熟悉的环境,去一种从前的心态复苏自己。

而刘邦呢,在项羽的光环中越来越是自卑的刘邦,已嫉恨的无以附加,他流氓出身的小人心性使他善于伪装,既然不能如项羽般傲岸绝世,做千古英雄第一人,那就打败他吧。他想。

阴谋诡计永远是摧残诚实勇敢的致命武器,它能令仁者束手,勇者无策。然后再堂而皇之的冠以“胜者王候败者寇”,那就变的理所当然。但任何一个肯在第三者角度看待历史的人,都不会容忍蹂躏真实。

随之而来的战争是不公平的,在刘邦一次次的战败中,刘邦一次次的求和乃至于求降,项羽一次次的应允。

是他大度吗?

可能不是,可能是他不相信世上有为了追求成功而抛弃人格、背离人性的人。也可能是他在做人的颠峰上“高处不胜寒”期翼一个可与之匹敌的对手。总而言之,在那一幕历史剧里,他始终是主角。

但无论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不管出发点是什么,错,就是错。

他就错了。

在刘邦多年苦心经营下,兵精粮足,与项羽对持许久,最后双方共约,平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各自回兵。项羽再度高估了刘邦的人格,他以为能和他楚河汉界的人也和他般在人格上大义凛然。

汉纪元五年十月,在项羽退兵行进到固陵的时候,刘邦的追兵铺天盖地的杀来,项羽惊讶了,他想象不到作为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随意的亵渎自己的誓言,且在“互不侵犯”的余音尚且绕粱的时候。他愤怒了,如一团烈火扑向敌人,他的部下也愤怒了,面对如此卑鄙的背叛,拼力撕杀,刘邦大败。坚壁自守。项羽决定消灭刘邦,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屡次进攻。刘邦损兵折将,但刘邦的小人心性再度令他扭转战机,他以根本不打算兑现的承诺令诸候增兵。韩信来了,彭越来了。面对重兵。粮已将尽的项羽败到亥下,被重重包围。

这一刻,项羽的人格魅力被末路英雄的情结衬托的异常伟大,从此,不同版本的故事被不同时代的人演绎着。

但事实是,重重包围中,项羽安坐于大帐豪饮,他兴奋,因为这失败对他来的太不易了。他又不甘,因为打败他的这个人并不是一个英雄。他失望了,因为他知道世上没有人的血液能沸腾到他的温度。他决定战死,因为他感到孤绝于世的寂寞,他渴望毁灭,毁灭也是升华。于是,他提刀而起,跨出帐外,招集八百健儿,杀出重围,刘邦的数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面对强敌且战且退,待战至东城时,已仅剩二十八人,面对他们,项羽感动了,他觉的不该让这些勇敢的人因战败而羞愧,他说:“自我起兵以来,在战场上征战八年了,身经八十余战,未有一败,今天我们战败了,不是因为我们怯懦,而是因为这个世界不容许真正的勇气存在。我来证明给你们看,你们跟在我后面突围。”说罢,项羽一马当先杀入敌阵,以一人之力斩对方将领三人,士卒百余,一气杀到了乌江。从这里过去,便是江东。能令项羽东山再起的地方。

乌江厅长驾船等候许久了,一见项羽便请他上船,但他拒绝了,因为他渴望死亡,渴望在一个辉煌的时刻将自己的个性张扬到极至。他笑了,笑的慷慨,笑的豪迈。他说:“天亡我也,渡之何为。”说罢,令手下战士下马,步行杀入敌阵,面对如此敢死之士,一时间,风起云涌,天地变色。

一场大战,除项羽外,所有的楚国战士全都战死,面对尸骸遍地,他在又一次的战火洗礼中,证明了自己的英勇。

“好了,该结束了,”他骄傲的想,重重兵马包围了他,却无人再敢向前,他指向敌阵一似曾相识的将领,说:“故人,我的大好头颅就便宜你了”,含笑挥刀自刎。时年32岁。

随着项羽的死,一个英雄时代结束了,在此后的中国历史里,光明磊落者被嘲笑,无耻阴险者被称颂,“兵者,诡道也”被著之众多书本,懦弱的时代开始了,影响了历史进程,影响了每个时代的人性,而在时空中永远高悬着一个不被人仰视的真正勇者,项羽,但他也永远不会被人遗忘。

(12)我眼中的项羽

翻开历史,其中最扣人心弦的一段莫过于项羽与刘邦所连手上演的楚汉之争了。关于项羽和刘邦,自古人们见仁见智,观点各不相同。

说到我的观点,小时候,我对项羽真是倾慕之至。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谓缱绻动人。从多数赞美的文人笔下,我体味着一个英雄的气概和情怀。但是,结局究竟是悲凉的。几番番入我梦来的“重瞳子”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项羽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介武夫,他当然不可能认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到他最后只带着二十八个骑兵败退到和县境内时,他不认为是命运在作弄他,几次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为了证明并不是他不善于打仗,他还三次战胜追赶他的汉军,斩杀汉将,砍倒敌旗,好证他的部下突围。既然认为是人力所不能挽回的天意要亡他,项羽因此拒绝了乌江亭长请他东渡的建义议,饮恨而亡。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13)我谈项羽(高考作文)

有关项羽的成语

破釜沉舟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楚界汉河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霸王别姬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四面楚歌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以一当十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先发制人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沐猴而冠解释〖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4)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3-04-25 01:04清湄[香港网友]IP:3407315595
    高中期学习历史项羽故事是个饶有趣味话题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历史兴趣和好奇。
    顶0踩0
  2. 2022-05-06 20:36春海[火星网友]IP:2051266013
    2.
    顶10踩0
  3. 2021-05-18 16:09北腿爸爸[广东省网友]IP:1732221445
    项羽是中国古代历史个备受争议人物他故事是给高中生们带不少思考。
    顶4踩0
  4. 2020-05-30 11:41雅馨素阁[湖北省网友]IP:3407676012
    1.
    顶9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的滋味作文 地震作文 作文期待 作文技巧 那一刻我长大了500字作文 那一刻我长大了400字优秀作文 穿戴式跳d放在里面逛超市作文 什么让生活更美好作文400字 乡情作文600字初一优秀作文 妈妈我想对你说作文300字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300字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一件有趣的事作文500字 他感动了作文500字 一件有趣的事作文300字 我的微幸福作文 窗外作文800字初二 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 成长的脚印作文 我的童年作文400字 让我欢喜让我忧作文 因为有了你作文 friendship作文 闲不住的奶奶作文 我的同桌作文400字 我熟悉的一个人作文 代写作文 知足常乐的作文 我喜欢的一个人作文 我们一起走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