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 认识自我 改变自我 超越自我

2020-07-17 13:12:01
相关推荐

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敌手,而是你自己,你脆弱的心是你最可怕的敌人。而在你的生活中,有一个人需要你的支持、鼓励和理解,有一个人是你最可信赖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又是你自己。

你有没有想过,在生活中,人们最先注意的是自己,还是别人?

“当然是自己。”你毫无疑义地说。

你说得很对,拿到一张集体照,每个人的目光首当其冲不就是落在自己身上吗。

可是人们经常会发生不认识自己的现象:

“我怎么会做出这种事,说出这种话,简直不可思议。”

有些人在碰到意外打击不能自拔时,会一下失去自我。

“我心已碎,我已心灰意冷,我依然怕黑,无人给我安慰,我到底是谁啊?是恶魔?是天使?”

著名画家保罗·高更曾画过一幅震动世界的经典作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表达了一些现代人对自我的迷惑和茫然。因此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仍然像幼儿园里的孩子,不会去开发自己身上的个性特长。也不知道自己的人格缺陷在哪里?由此产生的种种人间悲剧也就屡见不鲜。不管是历史写照,还是文学作品,悲剧人物都可以从个性失衡,失去自我中寻找到缘由。

如果没有镜子,不去河边、并底照照,人类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模样。同样,人不去自观自己,内视自己,不去认认真真坐下来想一想,要是难以了解自己那变化莫测的思维、情绪和自我表现。

当你在失败和挫折中,自己看不上自己,自己和自己赌气,摔东西、骂人、捶打脑袋、无休止地长吁短叹时,你有没有想过,这并没有解脱你的失败,减轻挫折。你有没有想过:是谁在阻挠你取得成功呢?这个人正是你自己。原来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敌手,而是你自己,你脆弱的心是你最可怕的敌人。而在你的生活中,有一个人需要你的支持、鼓励和理解,有一个人是你最可信赖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又是你自己。

如果为自己长得不好看而发愁,那你只会越来越丑;老是怀疑自己学习能不能搞上去,你只能忍受失败的煎熬。和美女去比,你的五官永远是有缺陷的。但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唱歌。你有你的特长,你有睿智的头脑,善解人意的情怀,发挥自己的长处,施展自己的才华,你那双小眼睛就会被看作是智慧的象征。难怪有人写过这样一本书:《生生世世为矮人》。只有在“自卑”中寻找突破口,才有可能改变自我。

你可能知道“白天鹅”的故事。

当一只天鹅掠过长空,那洁白的羽毛,端庄的体态使人们赞叹不已。可是,在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这只美丽的天鹅,原先却是一只“丑小鸭”。当它刚刚破壳而出的时候,生得很瘦小,那些自以为是的鸭子根本瞧不起它。它默默地、日复一日地坚持训练自己,最后终于在一个早晨振翼飞向蓝天。

从古至今功名显赫的名人激起多少人的羡慕,钦佩,当这些人站在人们面前时,使人感到浑身上下都有一种人格魅力,可他们并非都是丰功伟绩的幸运儿。翻开他们每个人的经历,几乎都有过“丑小鸭”的坎坷经历。他们善于把自己的缺陷当作人格完善大厦的铺垫,从而铸就了不屈奋斗的个性。

美国参议员艾摩·汤姆斯16岁时,长得很高,但很瘦弱,别的小男孩都喊他“瘦竹竿”,他每一天、每一小时都在为自己那高瘦虚弱的身材发愁。后来的一次演讲比赛,使他发生了大的转机。在母亲的鼓励下,他花了很多功夫进行演讲准备,他把讲稿全部背出来,然后对着牛羊和树木练了不下100遍,终于得了第一名。听众向他欢呼,讥笑他的那些男孩羡慕不已。从此他的信心增加了万千倍,逐步走向成功的大门。他在回忆往事时说:

“想当初,当我穿着父亲的旧衣服,以及那双几乎要脱落的大鞋子时,那种烦恼、羞怯、自卑几乎毁了我。”

至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认识自我”是人类智慧的表现,“改变自我”是成功人生的敲门砖,只要敢于突破自己那颗脆弱的心,拿出行动,你就能超越自我。“丑小鸭”就会变成世界上最美丽、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人。

人际交往中应该避免的三个问题?

一、怕被拒绝

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中退缩的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担心自己主动与人交往时,别人不理睬怎么办,或者别人不热情怎么办。当他们忐忑不安、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与人接触时,如果遇到对方大方热情地回应,尚能鼓舞他的信心,如果对方是同样拘谨的人,回应得不像他想像的那样热情,他就可能揣测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如果真如此,那就先封闭自己吧。于是,他会采取一种妥协的处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缩。

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是认为世人都很狡猾,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骗。这类人总是不信任别人,感到社会复杂、人心难测,自己不像别人那样狡猾,怕吃亏。与同性交往时,总是在想别人是不是想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与异性交往时,又在想别人对我有什么企图等。

二、不会说“不”

这类人常以奉献者角色与人交往。他们一般认为,别人必须得到我的帮助,在与人交往时我必须做出牺牲,以使别人欢愉。他们绝对尊崇法律和社会道德,就是一般的社会习惯也不敢违反。这类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乖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向周围或社会说过“不”,别人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例如,你要打乒乓球,那让你先打好了。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反抗与对峙。但是,“乖孩子”在幼年时的心理需求很容易获得满足,只要得一声夸奖,什么付出都是值得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同样以这种幼稚的心理参与社会,显然会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往往会行善举而期望有所回报,当善举无回报时,就会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

三、不能没有依靠

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为收益为前提的,而有些人却过多地依赖他人,以致成为别人的负担。这同样是一种儿童对成人的幼稚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成人与成人间成熟的行为方式。

有些人可能对某一个人很依赖,也可能非选择性地依赖任意一个人。他过分信赖依赖对象,凡事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完全失去了自我,目的是想从所依赖的对象身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庇护,而自己却从来没有给对方些许的心理支持。如果他只依赖某一个人,就会既不愿意也不允许对方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惟恐自己被抛弃。这种关系的结果是使被依附对象有一种束缚感,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并且产生一种想摆脱这种关系的强烈愿望,最终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而许多心理脆弱者难以承受这种打击,出现心理冲突。与人交往是个实际体验的过程。如果您有以上这些问题,不妨找心理治疗师,从医患交往开始,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

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的确,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谓“挫折”就是当人们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遭遇种种干扰和障碍,致使无法实现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挫折在人的一生中各个阶段都存在,只是表现不同而已,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中学生表现尤为明显。据调查,中学生的心理挫折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1学习方面。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没能考取理想学校;留级;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求知欲得不到满足等。

2人际关系方面。不受老师喜爱,经常受到批评;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交不到可以讲心里话的朋友;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亲子关系不良等。

3兴趣、愿望方面。自己的兴趣得不到成人的支持,而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或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等。

4自我尊重方面。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常受轻视和委屈;自感多方面表现都很好而没评上“三好生”、没选上班干部;个性、学习成绩都不如别人等。

人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主要有两种原因导致:

1外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即由自然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气候、洪水等和社会生活中一些约束政治、经济、法律、婚姻等所导致的挫折感。

2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即由于本身生理素质体力、外貌、某些生理缺陷等和意识到自己不能胜任,无法协调时所产生的挫折感。中学生随着自身身心发展和社会活动时间的增多,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与成人感日益增强,另方面由于自身个性,心理的发展不稳定,不完善,承受能力较弱,所以极容易产生挫折感。

当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人们都有一种摆脱困境、减轻不安、稳定情绪、重新达到心理平衡的倾向,这种倾向称为心理防御机制。每个人在处理挫折和紧张倩绪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惟因世界观、生活态度及个性特征不同,每个人所使用的防御机制也有差异,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

1升华。人的有些行为和欲望,如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或不为自己理智所接受。如果将其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建设性并有利于本人和社会时,便是升华。如有些同学对班里的成绩优秀者存在嫉妒心理,他不将它表现出来,而是将其作为促使自己奋发的动力,这便是升华的表现。升华因使原来的欲望得到间接宣泄而消除了焦虑感,还可以使个体获得成功的满足,所以具有积极意义。

2补偿。指个体在追求目标、理想的过程中受挫后,改变活动方向,以其它可能成功的活动来弥补,起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目的。

3认同。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感时,将自己比拟成其他成功的人,藉以在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感,从而消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痛苦。如有的中学生通过模仿祟拜偶像或名人的言行来得到内心满足,从而激发奋发向上的决心。

4幽默。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处境尴尬时,用幽默来化解困境,摆脱失衡状态,也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机制。

同样面对挫折,人们的表现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即心理学上所称的“挫折容忍力不同”。有些人若无其事;有些人痛苦万状;有些人百折不回;有些人一蹶不振。那么人们的反应为什么会如此大相径庭呢?影响人的受挫折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究其原因有:

1生理条件。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较之体弱多病有生理缺陷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2挫折经验。饱经风霜、阅历丰富的人较之知识贫乏、生活安逸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3个性特点。开朗豁达、意志坚定的人更能适应挫折。

4抱负水平。希望值过高的人容易遭受挫折打击。

5心理准备。预先想到可能会出现挫折,心理有准备,当挫折来时,更能承受。

6主观判断。能对挫折作出客观评价、正确归因,就能恰当地应对挫折。我们虽然不能杜绝挫折的产生,但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去积极地应对挫折。

现代的中学生很多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任何挫折和于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中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几条建议:

1.意识到挫折的存在性。中学生应意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处处美好、舒适,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如读书、社会生活、与人交往等活动中可能出现挫折。

2.意识到挫折的两重性。挫折的结果一般带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可能使人产生心理的痛苦,行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给人以教益与磨练。中学生应该看到挫折的两重性,不应只见其消极面,而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3.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中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朗气蓬勃的青春年华,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幻想,对学习和生活难免抱有较高期望和较高要求,但由于对生活中所遇坎坷估计不足,对自身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认识,所以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因此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目标,保持中等期望水平,同时注意不可轻易否定自己。

4.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挫折可成为弱者巨大的精神压力,也可成为强者勇往直前的动力。要意识到坚强的性格需要个人有意识的磨练,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歌德曾说过:倘不是就眼泪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人生之味的。所以,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培养乐观精神,这样一来就能从逆境中奋起。

5.创设条件,改变环境。情绪反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产生。因此改变挫折引起的环境,转移注意力,就可以达到消除消极情绪的效果。

6.合理的宣泄。人们在遭受挫折时产生的紧张情绪,必须经过某种形式得到发泄,否则积累过多,容易导致精神失常。

7.寻求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通过个别交谈,排除心理障碍,达到摆脱矛盾,稳定情绪的理想效果。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1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凤巢小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青春我做主作文600字 春天来了作文400字左右 新学期新计划作文500字 一次难忘的旅行作文400字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600字 给自己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一句话的力量作文600字 伴我成长半命题作文600字 我为自己点赞作文600字 除夕作文开头结尾摘抄 微笑面对生活作文600字 坚持就是胜利作文600字 书香伴我成长作文800字 知心的话儿告诉你作文 快乐的春节作文500字 20年后的我作文400字 吃团圆饭作文300字 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作文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多彩的活动作文300字 寒假我学会了什么作文 欢欢喜喜过春节作文 走亲访友作文300字 400格作文纸打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人生处处有风景作文 身边的温暖作文600字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洗碗作文300字三年级 关于春节的英语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