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完美与残缺的作文素材

2020-08-11 12:15:01
相关推荐

篇一:2013年高考作文素材:残缺的价值附 范文 2013年高考作文素材:残缺的价值(附范文) 一位母亲在全家就餐时,常把一套精美的细瓷餐具摆在餐桌上,一位邻居见了说:“这么有价值的餐具怎么能随便摆出来使用呢? 万一碰出个碴来就?” 那位母亲却坦然地说:“餐具的碰缺与用餐过程中的乐趣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更何况每一个碴都有来历呢!” 请在材料含意范围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中旬推出的手写版高考复习笔记,希望对大家复习备考有所帮助。该笔记适合2014 年、2015 年、2016 年高考生使用。凡2013 月中旬之后购买的高一、高二同学,每年指定日期可以免费更换一次最新一年的笔记。另外,所有笔记使用者将被加入2014 年高 考备考专用平台,每周定期提供最新资料和高考互动。笔记对外 公开时间:5 月20 日左右。 人生就好比一套餐具,一套精美的细瓷餐具,很精彩,但也很脆弱,遇到困难或者发生磕碰是难免的。但如果吃饭时因为害怕 餐具被碰缺就舍不得使用,就像人生因害怕遭遇挫折和困难而不 再努力一样,那么,生活就会错过很多的乐趣。(文章入题很快, 但主题不明朗,说理的力度不强,在阅卷场上会影响基础等级“内 容”一项的得分。) 这段时间,电视上正在热播一部名叫《北京青年》的电视剧。剧中的主人公何东因为厌倦了当前的生活,就和几个兄弟朋友一 起,走出了北京,离开了现有的生活,来到了另一个城市,重走 青春路。 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他们又没有太多准备,遇到了许多困难。但这一路,他们结识了许多朋友,体验了他们以前不曾想到的生 活,也找到了许多乐趣并且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虽然,这一路 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碰缺,但和从整个过程中获得的乐趣相比, 却是微不足道的,更何况他们的每一个“碴”都有来历,每一次 碰撞都使他们成长。(此处《北京青年》 的例子很新颖,但记叙时语言平淡,没有感染力,影响基础等级“表达”一项的得分。) 人生应不怕碰缺。 在人生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机遇与挑战,如果我们因害怕碰缺而退缩,我们很难进步、成长,也会错过前进路上的美丽风景, 也会少了很多乐趣。(此段与首段语意重复,显示出作者的思路不 清、语言贫乏,影响基础等级“内容”和“表达”项的得分。) 面对困难,人们只有勇于挑战才能得到锻炼,只有不害怕才有遇到挫折愈战愈勇的信心。 有时,我们会害怕失败而小心翼翼, 甚至畏葸不前。人生路上的困难就像角马迁徙途中的那条“生死 河”,河虽不太宽,但河里有河马,还有鳄鱼。而这条河也是角马 们迁徙的必经之处。也就是说,只有角马们克服恐惧,一起冲过 去,它们才能到达目的地。 人生也是如此,会遇到许多绕不过去的困难,只有放下心中的恐惧,勇敢地去闯,才能到达目的地,看到彼岸的美景。而没有 勇气,害怕碰缺的人,就达不到目标,只会碌碌无为。(这三段文 字虽有事例,但匆匆而过,特别是在事例最要紧的地方,反而一 笔带过,缺少对事例细节的深入开掘和分析,是文章主题不明确 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将会严重影响基础等级“内容”一项的得分。) 人生就像一套精美的细瓷餐具,它是如此易碎,却又是如此的精美。而只有我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困难,不害怕碰出碴,在需 要的时候发挥作用,不让这套餐具在碗柜中落灰,这套餐具的价 值才能被体现,我们才能在碰撞中收获乐趣与成长。 所以说,人生不怕碰缺!(结尾两段文字与前文有太多重复的地方,似在总结全文,却又绵软无力,缺乏文采和气势,不能很好 地收束全文,在阅卷场上会降低基础等级“内容”“表达”项的得 点评:本文对题目材料的把握基本符合题意,但没能展现出作者对问题的深度认识,而且论题“人生不怕碰缺”是从材料的否 定面间接展开论证,对于中心话题的开掘不够,缺乏力度,观点 不明确,所以让阅卷者感觉文章与材料之间似乎总是隔着一层 “纱”。虽然本文的结构完整,但内容单薄,多处重复显得累赘拖 沓,且表述平淡,像一杯温吞水,感染力明显不够。再加上本文 不足800 字,在阅卷场上,本文只能得40 分,是一篇标准的二类 文下的文章。 面对开放性很强的作文题目,一定要从哲理性、文学性两个方面去思考。这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善于联想扩展与多元构思,开 拓写作空间。 对一道作文题,如果考生能多层面、多角度联想和想象,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使思路洞开。而且平时积累的名 言警句、好词好句会涌上笔尖,生活中的一些体验感悟也会随之 喷涌而出,修辞手法、长短句也会运用得灵活自如。如此这般, 不但写作的空间被打开了,学生作文的文学性和哲理性也就具备 而思维一旦僵化,写作的空间就不可能打开,内容就会贫乏,语言也会干瘪无味。 人生就好比一套餐具,一套精美的细瓷餐具,它很精彩,但也很脆弱,遭遇困难与挫折,发生磕磕碰碰是难免的。有的人却害 怕被碰出缺口来,殊不知缺陷其实也自有其价值。(文章的标题和 第一段的内容改成了正面直接肯定缺陷价值,减缩了盘绕的环节, 说理更直截了当,直指要害,使文章具有了哲理性,在阅卷场上 增加发展等级“深刻”一项的得分。) 前一阵子,全国各大卫视都在热播电视剧《北京青年》,剧中的主人公、土生土长的北京青年何东因为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生活, 就和堂兄弟一起走出了北京,来到了另一个对于他们来说既陌生 又充满挑战的城市,试图重走青春路,找回自己的青春与激情。 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新环境。又没有太多物质上的准备,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这一路,他们结识了许多朋友,体验到了 他们以前不曾想到过的生活,也找到了许多乐趣并且学到了很多 在北京学不到的东西。 为了重走青春路,他们放弃了现有的幸福安逸的生活和稳定的工作,而在异地他乡只能找到既苦又累的体力活。这看似给他们 的人生带来了碰缺,但这跟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 活方式甚至发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更何 况他们碰出的每一个碴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每一个碴都可 以让他们成长。 这,便是缺陷的价值。(保留《北京青年》这个新颖而能引起共鸣的素材,紧紧围绕题旨展开叙述和议论,不枝不蔓,步步为营, 在阅卷场上会增加发展等级“深刻”一项的得分。) 在人生中, 我们会遇到许多机遇与挑战。面对这些,人们只有不害怕由此带 来的缺陷,勇于挑战,得到锻炼,才会有遇到挫折愈战愈勇的信 心和经历了磨炼之后获得的成熟之美。(例子是画龙,点评是点睛。 此处对事例的议论充满力量,让文章具有了一定的深度,符合发 展等级“深刻”项的要求。) 美丽的蝴蝶的翅膀上都会有残缺之处,这正是它突破茧的束缚,发生由蛹到蝶的质变的证据。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 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而一套精美的 细瓷餐具上的碰缺,正代表了它所承载的无数次用餐过程的乐趣。 虽然缺陷使原本应该精致美丽的事物不再完美,但这又何妨呢?缺陷,是稚嫩幼小的蝴蝶经历其生命中第一次磨炼的印记: 缺陷,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必然追求:缺 陷,是一种欢乐、幸福与温馨的记载和见证。(这两段文字果断舍 弃了前文角马的事例,增加了蝴蝶和维纳斯的例子,并紧扣题目 材料,使得文章的内容一下子充实起来。议论紧密结合事例进行 开掘,既准且深,而且排比句、反问句等的运用使得文章读起来 摇曳多 姿。这些修改,在阅卷场上会增加发展等级“丰富”和“有文采”项的得分。) 人生也是如此。它是如此的精美,也是如此易碎。而只有我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困难,不害怕被碰出碴,在需要的时候发挥作 用,不让这套人生精美的餐具在碗柜中落灰,我们人生的价值才 能被体现,我们才能在碰撞中收获乐趣与成长。 缺陷,自有其价值。(结尾点题,有力收束全文,同时独立成段,引人警醒深思。) 点评:与前文相比,文章的中心论点由间接阐 发变为了直接论证,论点更精当,直抵要害,文章读来也更加流 畅。此外,果断舍掉角马一例,新增两例,这不仅是因为文章的 题旨发生了变化,调整与增删是必须的,更是因为后增的两例哲 理性与文学性强,使文章显得既深刻又婉丽。升格后的文章在阅 卷场上可以得到52 分,成功升格为一类文。 渴望到漠北,在长城的断壁残垣上,在呼啸的狂风暴雨中,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间,在我心如天空般明净时,感受美的真谛。 渴望到岭南,在乡野的碧水青山间,在金光万里的夕阳下,在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笑容中,寻找美的真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美是秩序,匀称和明确。”对于这句话,我一直无法理解。于是,我不懈追求,不断寻找美的真谛。直到 我读完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文章后,那 灵动的文字和秀丽的图片似乎为我指明了方向。 我曾以为,美是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道曙光,美是秋天里比火更炽热的枫叶,美是黄昏沙滩上疾行的丹顶鹤,美是空旷大草原 上驰骋的梅花鹿。 我曾以为,美就是“朝看晨鸟啼柳绿,夕看晚霞染山红”的悠闲;美就是“晴看日丽天高远,雨看船行水迷蒙”的雅兴;美就 是“春看雏燕吻桃红,秋看风凉月如钩”的逍遥;美就是“夏看 荷花剪莲舟,冬看雪白洁如玉”的快乐。然而,当我再次凝眸维 纳斯那丧失了双臂的雕像时,我的心猛地一震。我发现,那才是 极致的美,正如作者所言:“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 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 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诚然,维纳斯是一尊残缺的雕像,可它所焕发出来的美却是一种极致。这种美不是一种浅层次的优雅,而是有深刻的内涵。它 不同于身残志坚的霍金,不同于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海伦、凯勒, 不同于逆境当自强的高士其。他们是现实中的残缺,不能谓之为 “美”,而是人类精神上的一座座丰碑。 也许,豪华的装饰、时尚的衣着给了我们美丽的印象,但这毕竟只是美在外表。试问,一时的美丽又怎能给予人永久的回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换个角度想,残缺确是一种极 致的美,是一个空间、一段空白,是一片无垠的世界,任我们随 意去想象,去描绘,去弥补,而这想象、描绘、弥补的后面是一 个故事、一段机缘、一种艺术,正如这断臂的维纳斯一样。 残缺之美已成为艺术上公认的一种美,原因在于它们给予我们艺术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去玩味,去咀嚼,去驰骋想象,去品位 生活。正如维纳斯一般,因断臂而身价倍增,因残缺而名扬世界。 难以忘怀维纳斯那残缺的玉臂,难以忘怀她灵动的双眸,所有的一切都在向我们昭示着:残缺也是一种美。 断臂维纳斯所表现的是一种美的残缺,是对有着无穷魅力遗憾之余的感叹。而二胡曲《二泉映月》所带给人们的却是一种由残 缺创造出来的震撼之美,是在残缺的逆境中走出辉煌。如果说前 者是残缺的形象美,而后者则是残缺的内在美,前者是美的残缺, 后者是残缺的美。作为一个自然人,阿炳是残缺者,他双目失明, 清瘦病态的脸庞上永远挂着一付墨镜,破旧的长衫相依着心爱的 二胡、琵琶,一年四季,无论是万木复苏的春天,还是烈日炎炎 的夏季,无论是秋高气爽的秋月,还是寒风凛咧地冬日。一根探 路的竹杆没有变化的敲打着无锡街巷的石板路,告诉人们一位盲 人走过来了,他永远呆在这黑暗的世界里。 作为一个社会人,阿炳是心灵至美者。 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阿炳眼瞎心明,身残而心灵至美,是 真君子。古罗马哲学家普洛丁指出: 美也就是善,从这善 里理性直接得到它的美。在美后面的我们把它叫做自然的善,美 是摆在善前面的。美是理式所在的地方,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 质 。阿炳的美蕴藏在他的琴声里,他卖艺不行乞,受赠不 言谢,饿死不媚俗,他的琴声从不为利益所动,他的琴声是正义 之声,是真、善、美之声。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给人们留下了巨 作 《二泉映月》。阿炳自幼在道观中长大,道家朴素的自然辩证 法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阿炳的世界观,天人合一。对立平衡 的观念也无不进入阿炳的艺术创作。在阿炳的心中,世上万物有 圆有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分为二,变幻无穷。阿炳因残 缺而弥补,因弥补而得全,在《二泉映月》中,他弥补的天衣无 缝,创作出天人合一的竟境。人们只看到飞针走线,却理不出一 丝一缕的痕迹,人们只听到剪走刀飞,却寻不到一边一角的残缺, 所有的只是变化中和谐的旋律,空旷的天籁之音。 上天似乎是不公的,从小在道观中长大的阿炳从小就失去母爱,世俗的偏见使他亲生只能当做养子认,道观的恶习逼他远离道场, 几乎所有年轻人的不幸都集中压在了他的身上。苦难远不止这些, 生活的窘迫又夺取了极具音乐天赋青年的双眼,从此在黑暗的世 界又丧失了最后一点光明的希望。世道的不公让阿炳的行动更加 的不自由,行走中乐器失去了支撑,从此二胡上多了根绳子,它 将二胡与阿炳连在了一起,多了根绳子的二胡和阿炳,使行走中 飘出的琴声多了股被束缚的压抑。 上天终究是公正的, 天不绝人心绝人 。昔日活泼好动的阿炳从演艺的喧闹中跌入黑暗的寂静世界,使阿炳受尽了 生活的磨难和心灵的洗礼,现实世界的光明与黑暗一起融入属于 自己的音乐世界,失明的双眼化为惠山二泉,他用心中的双眼,冷观时世艰辛,笑览世态炎凉,将生活的全部感受都注入琴声, 他用顽强的生命力和倔强的抗争力支撑起二胡的身姿,奏出貌似 残缺却洋溢着美伦美幻的《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的残缺美,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演奏手法和独特的韵味。阿炳在双目失明之后,走路须人引领,边走边位。即使在 茶楼酒肆也往往是站立演奏,无奈的演奏姿势,使得阿炳不得不 采用适合站立演奏的技法,从而形成不同于正常人的演出手法。 阿炳大多是将二胡挂在身上,演奏时换把不方便,他常常是一整 段音乐在同一把位演奏,一个手指可以将几个音奏出,换把时略 有停顿。这即是直立演奏的特点,也是音乐风格的特点所在。《二 泉映月》定把滑指,空弦音运用的很多,独特的演奏手法,鬼斧 神工地增添了乐曲的空旷感和滑指的独特韵味。人们不但没有感 到丝毫的不舒服,反而觉得是难以替代的绝妙,是难以想象的神 来之笔。 残缺不是美。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自然产生的不幸,是败笔之作,是粗心大意的破坏。诚想有谁会将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故 意造成残缺。仇恨和嫉妒。没有人对阿炳的失明感到美,也不会 对阿炳行走艰难的边走边位的形态叫好。所有的是对盲人的同情 和演奏艰辛的感叹,残缺是阿炳的不幸,街头卖艺是他的谋生手 段,边走边拉造就了独特的演奏手法,创作出 二泉映月 是阿炳音乐天赋和强烈谋生欲望所致,缺一不可,恰到好 残缺不是美,残缺是完美的对应物。残缺所带给作品的并不是优美的展示,只是残缺与美的强烈对比才产生美。书法中的 布白 ,篆刻中的 残边 ,都是典型的残缺 造境 。清人王国维在谈及竟境时指出: 有造境,有 写境,此理想与写实的两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 人所造之境,必合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之故也 篆刻中古印的残印边缘的破损所表现出来的古拙美,已为人们 所推崇,即使是新治印,也有击边的程序。书法中的 计白 当黑 就是把空白作为一种表现因素,虚实,黑白的处理是 作品意境的结构,使作品产生一种空灵,含蓄的魅力。试想如果 没有了这些 击边 布白 的残缺,而是整齐 化一,天地比齐的布局,又何来生动的感受,残缺更鲜明地表明 了主题。《二泉映月》优美、和谐的乐声,从一个双目失明,手法 怪异的艺人手中奏出,这是一个极大的反差,绝妙的挑战。阿炳 所创造的竟境绝非造境,也不是一时的乘兴而 作 , 而是心灵深处情绪宣泄的 写境 之作。 残缺不是美,但残缺可以带来美。断臂维纳斯是世人公认的残缺美,但美的不是残缺,而是对残缺无可奈何的叹息 假如不残 缺会更美。维纳斯带给人们的是遐想美,是人们对完美的追求。 人们多次进行这种举动,为维纳斯接了多个断臂,结果均不理想, 只好保持现状,并不是讲残缺了好,而是人们心中有无数个完美 的维纳斯,对那只断臂有更高的要求,断臂带给人们无尽的美的 遐想。同样阿炳的残缺表现在《二泉映月》中时,我们明显的感 到不正常,独特的指法,异常的把位,带给我们不同寻常的音色, 这音乐是新奇的,在常音中从未出现过,但你对此又丝毫改变不 得。一旦改变了这貌似残缺的技法,也就失去了独特的韵味, 有我之境 则 无我自境 ,残缺改为完整则面目 残缺不是美,但残缺可以得到美。月亮的残缺表现出一种过程美。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从银钩倒挂的 弯月,到玉盘高悬的圆月,月亮经历了由残缺到圆满的过程,人 们得到一种追求圆满的享受。借助于月亮的圆缺,将这一自然现 象演绎为社会现象。更多的借物拟人,寄托人们的情感。阿炳《二 秋月》的宫中怨月,天华先生《月夜》下的无奈之俗月,的民间俗月,一轮皓月当空,诉不尽的深情,讲不尽的话语, 今 月曾经照古人 ,月的残缺丝毫没有减少人们对它的情感信 任,而是将此做为事物发展的必然,是过程中的正常展示。 残缺不是美。但残缺可以创造美。《二泉映月》所表现出来的美就是因残缺而创造出来的美。聋哑人演出的《千手观音》引起人 们极大的兴趣,但它所带给人们的是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超常的 表现力和幕后的艰辛,更多地是人们对演员的惊叹和演技的赞许。 《二泉映月》则不仅仅是因为这是盲人创作的作品,世上盲人何 止千万,盲艺人也不乏技艺精者,但只有阿炳创作出了《二泉映 月》这样感撼世界的乐坛佳作。它不同于维纳斯的 残缺遐 想美 ,也不是书法,篆刻作品中的 残缺对比美 ,更不是月亮的 残缺过程美 ,《二泉映月》是 由残缺而创作的 残缺创作美 ,改变了残缺的不足, 化短为长,如同一块玉料,大小、轻重、凸凹、色别等终有差异, 观玉十年,动工一时 ,《二泉映月》就是化腐朽为神 奇的神来之笔,是由残缺的无奈而升华为美妙的残缺美。 残缺不是美。阿炳残缺的不仅是失明,而是家庭的肢离破碎,故土的伦陷屈辱,道观的抛异世人的鄙视,这些都构成阿炳后半 生的悲剧色彩。沉重深厚的悲剧意识压在充满多愁善感的阿炳身 上。中国历来有东西南北诸调都来源于同一个悲剧故事之说 凄凉的东音,怀乡的西音,思亲的南音,离别的北音。 东 西南北都是悲音,除了标明悲剧是个永恒的主题外,也为阿炳的 残缺,为《二泉映月》的残缺美做了很好地解析:即有遭抛弃的 恨,又有离别的苦,即有怀乡的情,又有怨世的愤,都是围绕着 人的失和落为内涵,表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复杂和关系的错综, 与其说《二泉映月》风景如画,不如说是阿炳心中悲怨蕴织。 残缺不是美,残缺出于无奈。断臂维纳斯终究还是不断臂的好,阿炳的失明也毕竟是人间悲剧,《二泉映月》流淌出来的苦水仍是 不如惠山二泉照的月光美。《二泉映月》说到底是无奈之作,是阿 炳的求生之举,这反映了阿炳自强自立的人生观,更多地展示了 阿炳深厚的艺术功力和音乐创作天赋。阿炳的时代,二胡的内弦 一般用二弦,外弦用子弦,而阿炳却多用老弦,用阿炳自己的话 讲: 可以用的久一些。 阿炳用起来,演奏内弦高把 位时竟毫无噪音,这是常人所不能的,显示了阿炳极高的功力。 阿炳行走,站立演奏多有不便,在演奏中多以短弓见长,缩短行 弓距离,保持了运弓的力度,演奏风格细腻深刻,纯朴苍劲。由 于是直立演奏,琴筒无支撑,给换把定位造成困难,阿炳采用常 滑指与一指伸展滑音,给音色增添了独特的韵味。老弦,短弓见 长,定把滑指,正是这些正常人所不为的残缺之举,为我们演绎 出了《二泉映月》。残缺的无奈是有限的,而创造的有为是无限的, 阿炳带给人们的正是他自残缺中创造出来的震撼人们心灵的美, 残缺的悲情美。 残缺不是美,阿炳是不幸的,阿炳在黑暗中远离了我们。残缺创造了美,我们是幸运的,阿炳为我们留下了永远的月光。阿炳 用残缺创造了美,使我们丝毫感觉不到《二泉映月》的残缺。《二 泉映月》是完美的,它甚至没有给后人留下一丝改动的空间 因 为它是由残缺创造出来的美。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 几回闻 天上如此,地上如此,《二泉映月》亦如此。 一个坐轮椅的残疾青年想冲过一道台阶,几经努力,都没有成功。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俏丽的姑娘从后面走来,残疾 青年的一切她都看在眼里。她从口袋里悄悄掏出一枚硬币,顺手 一扔,硬币刚好滚在那青年人的轮椅下,她非常自然地走到青年 人旁边说:“对不起,我的钱掉到你的轮椅下了。”说着,就把轮 椅一推,那青年便稳当地上了那台阶,姑娘说了声:“谢谢!”就 捡起钱走了。这一切看起来那么自然地结束了,那姑娘给予青年 的不是居高临下式的施舍与同情,而是一种尊严和帮助。施爱者 与受爱者在人格上应该是完全平等的。 某国一位儿童父母双亡,幸被一富豪资助,从此衣食无忧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常有媒体对其追踪报道, 富豪资助的事迹也便时常见诸报端。大学毕业在即,又有记者采 访,问其准备怎样感谢资助人。谁料,此人出语震惊四座:“不, 我不感谢他,贫穷是最可耻的事,他用我的贫穷换取荣誉,我们 是等价交换。” 乍一听,此人言语似有忘恩负义之嫌,然深思之下,我不由得生出几许同情和敬意来———人并非因为贫穷便丧失自尊。这个 孩子的成才固然要感谢那位富豪的关爱和帮助,但是,在媒体报 道中长大的孩子,因为贫穷,因为常常被迫把这种羞于启齿的贫 穷暴露给公众而受到的深深的伤害,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和体会 小小的蚂蚁虽然微不足道,你用两根手指轻轻一掐,就能使它粉身碎骨,可是,成千上万只蚂蚁团结起来,却能做出惊天动地 的事情。 记得有一个寓言:在非洲的草原上,如果见到羚羊在奔逃,那一定是狮子来了;如果见到狮子在躲避,那一定是象群在发怒了; 如果见到成百上千的狮子和大象集体逃命的壮观景象,那是蚂蚁 军团来了。这则寓言充分体现了蚂蚁团队的力量。 我虽然没有见过狮子和大象集体逃命的情景,却亲眼看到过蚂蚁团队咬死蚯蚓,并搬走的过程。 在公园的角落里,我偶然发现许多黑蚂蚁排成一线,浩浩荡荡向前奔走。顺着它们前进的方向,我看到一条“巨蟒”——蚯蚓 在地上痛苦地翻腾。蚯蚓身上、身边黑乎乎的爬满了蚂蚁。蚯蚓 身上的蚂蚁不断被甩下来,也有被蚯蚓巨大的身躯压得动弹不得 的。但是蚂蚁们毫不退却,轮番上阵,前赴后继。几分钟后,蚯 蚓终于筋疲力尽、奄奄一息了。 蚂蚁们互相碰撞着触角,似乎在庆祝胜利的喜悦,又似乎在商量着善后工作。很快的,蚂蚁们在蚯蚓的两边列成长队,齐心协 力把蚯蚓抬了起来。一只挺结实的蚂蚁在前面引路,挥动着前腿, 好像在说:“大家加把劲,跟上我,很快就要到家了!”搬蚯蚓的 蚂蚁们也互相给对方鼓气,有些蚂蚁搬累了,旁边很快就有蚂蚁 加入搬运的队伍。 经过一段不短的路程,终于到了巢穴的入口,可是入口太小,蚯蚓太大,进不去。怎么办?没有经过复杂的开会、争论、做决 定的程序,蚂蚁们马上分工把蚯蚓咬成几段,撕得四分五裂,连 拖带拽地拉进洞里去了。 西点学员日常流行一句话:“精诚团结直到毕业。”这与美国陆军军人中流行的“同志间要友谊和忠诚”极为相似。 在西点军校,大家所信奉的是:“我们这样团结起来可以创造一种集体观念的气氛。”一个人不止代表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正是 因为精诚团结成就了西点。 布莱克曾经说过:没有一只鸟会飞得太高,如果它只用自己的翅膀飞升。所有人都因在团队中得到互相的扶持而比单独奋战达 到更高的目标。 除了强调团队意识,队员间互相扶持之外,西点还要求学员共同承担责任。军队是一个整体,一人犯错众人担。这样做的目的 是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行动负责,并 有义务监督并扶持其他人。 篇三:不完美与完美2014届宝山区一模作文 2014宝山区一模作文 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 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以上两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 一、题型分析言论类+组合型 文体要求议论文 2.组合型供材重在兼顾各项供材,通过比较异同、分析倾向、辩证阐发等策略,确定立意。 从人的生理条件看,视力不如老鹰,嗅觉不如猎狗,勇猛不如虎,迅捷不如豹,就生理而言原本就是不完美的。人之所以异于 禽兽在于他有思想。但人毕竟是人,人不能做到像神那样全知全 能,还是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现实。有些考生仅仅以残疾人为 例来说明人的不完美,这只是一孔之见,不能说明人的本质特点。 “人所不能者,即为限制,即为残疾。”史铁生的话超越了一般意 义上的残疾,洞悉人不完美的根本。 就人生而言,美丽的容颜,甜美的爱情,美满的家庭,高贵的出身,富裕的家境,显赫的地位,辉煌的成就?这一切谁能全部 拥有?最要命的问题是,你能活多久? 所以,所谓的“不完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绝对的,必然的。2.关于“完美” 完美的人生不在人间而在“彼岸”、“天国”,这是意念(信仰)的产物,我们无法确证这种完美的存在,而对天国的向往却反证 了人间的不完美。 绝对的完美虽然并不存在,但是还有相对的完美,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比较确立起关于完美的标准,这也是题中“更加”一词 给我们的提示。完美也带有主观性,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人, 不同时期对完美的认识也不相同,比如童年对完美之境的憧憬与 长大之后就截然不同。完美还带有不确定性,试看世上多少天造 地设、郎才女貌的一对佳人,时过境迁之后劳燕分飞。 所以,人生的种种完美都是相对的、动态的,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1.分析第一句话: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 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 前半句意在说明人生不完美的客观性,言说者以“本来”一词强调了这种不完美的必然性。后半句强调人生是“使自己变得更 加完美的过程”,是对前半句人生不完美的客观性的主观超越方 式,体现了淡看“结果”,追求“过程”的人生态度。这种自我超 越表达了人的内在主观渴求,是人之为人本质精神的体现。前后 的逻辑联系应是转折关系,即“虽然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但 是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 2.分析第二句话: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 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前半句言说者同样肯定了人生的不完美性,但在后半句强调了不能“刻意”追求完美,刻意追求对象性的完美,反会导致人生 主体的不完美。显然,这后半句话意在提醒追求人生完美者行为 态度的适度性,追求完美应该认清追求的本质,不能为了达到完 美的目的而一意孤行。前后的关系是因果性质的,即“因为人生 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所以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两者都承认人生的不完美性,但两者都没有否定对人生完美的追求。 前者以人生的不完美性作为人生超越的对象,体现了相对主动的人 生态度;后者以人生的不完美性作为指导人生行为的前提,体现了相对理性的人生态度。后一句话看作是对前一句话的必要补 人生不完美的客观性和追求完美的主观意愿,体现了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 人生不完美的必然性和追求完美的合理性,体现了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人生进程的不懈追求和人生目标的不易达成,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 人生追求完美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方式的理性诉求,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组合供材要求将两则材料结合起来立意写作,所以要求考生必须全面观照供材,得出中心观点。两则材料仅以一则为立意基础, 而完全不提及另一则者,则视作偏题作文评为四类卷。两则材料 仅以一则为立意基础,而提及另一则者,评为三类卷。 1.人生虽不完美但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方能成就人生的精彩,达到相对的完美。 2.人生的不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完美”,人生的残缺与舍弃,成就人生的更高价值。 3.人生的完美总是相对而言的,不完美中有完美,完美之中亦有不完美。 4.结果的完美不能奢求,过程中实现价值就是完美。5.不可 放弃追求完美,也不可刻意追求完美。 上帝制造人类的时候就把我们制造成不完美的人,我们一辈子努力的过程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我们的一切美德都 来自于克服自身缺点的奋斗。——俞敏洪 只有放下对美和好的追求,才能无限的接近美与好。——许嵩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的这种愿望,则是人 类的尺度。 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若是人人皆完美,就不应有爱恨离别,生老苦痛;更不会存在“千里孤坟”、“天涯断肠人”。正是因为人 生生而有缺陷,我们才会寻找人生的意义。即我们这一生,要追 逐什么? 有人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完美的过程,有人认为把完美奉为人生目标的人永远达不到完美。 那么我们对“完美”的态度究竟该如何摆放?是追还是不追?追逐完美的人往往信仰着“尽善,求知到尽头”。他们朝着内心的 一点,心无旁骛地奔跑,经过十年如一日的跌跌撞撞,最终会开 启真理的大门。正如侯仁之用双脚丈量中国遗迹,叶笃正用严谨 为中国气象学护航。他们始终追逐着心中对知识的完美,他们的 最终目标,定收获最尽头的真理。 无可厚非这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但正因了人人生而不完美,思想总会产生分歧。有人认为追求完美是一种缺陷,人生应当时 徐步慢行,享受风景、苦难与缺陷。 霍金在一次采访中说道:“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0,从那 以后,一切都是额外的津贴。”上天给了他一副最不完美的身体, 却也改变了霍金对一味追求完美的目标。“我的人生已不可能完 美,我能做的就是享受这苦难,让一切的额外津贴过得有意义。” 在失去再次行动的能力之后,史铁生表示他已了然接收,接纳并 且放下,追求完美是一种缺陷,我只能让我的余生无悔。 “无悔”,“有意义”。我们为何不能把它们当作信条?谁能给完美下定义吗?主观的完美就能造成客观的穷极之境吗? 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我们生的时候不必期望死的来临。正如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不用想着终点要到达哪 里,所有生命的终点都是死亡,完美本就是到不了的。你可以追 逐它,但是不能把它当作生命的终点。顾城在 19 岁时写下:“生 命与生活无关。” 完美是世界的境界,而无悔是人生的意义。我承认我不曾经历 沧桑,就如同我承认我不曾拥有一切完美与不完美。 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 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诚然,人们生来就是在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每个人都渴望完美的人生。然而,完美与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缺憾中体现完美,在完美中发现缺憾,大成若缺,十全九美, 或许缺憾也是一种完美。 著名的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在创作之初,本是有手臂的,但创作者发现此时无论如何都不如没有手臂时更加协调。断臂的维纳斯 的美世人皆知,她的完美正体现在这一缺憾之中。多少年来,无 数雕刻家都曾尝试使她变得更“完美”,但无一成功,因为这一行 为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不完美。所以说,缺憾之中也孕育着完美。 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一个特殊的意外,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变得更为完美。然而,如罗曼罗兰所说的: 世间有两种遗憾,一种是没有完成后的遗憾,另一种是完成后的 遗憾。当我们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刻意追求,倘若追寻不 到便会产生追寻不到的失落;倘若寻找到了完美,又失去了不断 寻求的勇气与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不完美。 更进一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刻意追求的“完美”又能保存多久?等到这种所谓的“完美”消失时,我们还会 有勇气去寻找新的完美吗?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在少年或是中年 不断追求完美,过着近乎完美的人生,饱读诗书,名震一方,只 着博取功名。但这种看似完美的生活又能持续多久,当考场上的 失意,官场上的落魄接踵而至,多少人因此而消迷一生,唐寅、 柳三变?不胜枚举。在刻意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对抗 缺憾与打击的勇气。 冯至说:一段美的生活,无论是为了生或是为了死,为了爱或是为了恨,都无异于这样一个抛掷,在陨落中有坚持,在停留中 有克服。真正的完美绝不是我们在追求的某个事物,这不过是过 眼烟云,而是我们不断追求这一姿态。或许我们会有寻而不得的 缺憾,但却获得了过程上的完美。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 有人说,人本来就不完美,人的一生要使自己变得更完美。有人说,人本来就不完美,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我 说,人生是不可能完美的,但是我们可以用永远未完成的态度追 求完美,追求的过程使我们进取、充实、行走,拓宽心灵的宽度 与深度。 完美是原因不是目的。对完美的向往与追求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原因。不完美使人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而追求作为推动力, 使人们主动地向完美的境界前行。散文家蒙田曾说:“心灵没有追 求便会在空乏的流域漂流。”不能因为知道人生不可能完美就得过 且过,漫无目的的止步不前,如果这样,那么我们会一步步迈向 死亡。只有当生活有了追求,我们的灵魂才会在向完美迈进的过 程中升华。正如木心先生所说:“我所见过的人生只是路过,无所 谓完成。”追求便是永远未完成的。 不完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完美了。钱钟书先生一生只认真做好一件事,他只写了一部小说《围城》如此低产可谓不完美,但 是它所触及的深刻哲思近于完美的境地。林徽因的生命有贫穷没 有卑微,有困厄没有鄙促。她的悲闯(悲怆)打破大团圆的完美 结局,她的高尚却使人生的大美完满。从美学的角度说,留白是 不完美,但人们心灵的思想会完整留白的意象。断臂的维纳斯是 缺憾美而不是缺隙(缺陷),《红楼梦》的结局完美地让无数后人 想象勾勒出自己的桃花源。以我们有限的生命来说,尽力后的不 完美是美丽的遗憾而超脱于缺憾,几近于完美,如水,几近于道。 罗曼罗兰曾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完美也是英雄主义,如何在认清人不 完美的本质后仍能以有限的精力追求而不至于陷入迷失的危险之 中。我想我们只有认清自我,才能不断地追求。正如林语堂先生 告诉我们,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源泉。自然便是本我,超 我是基于本我的。追求完美不意味着追求实用主义制造的名利, 也可追求本真的静美、生命的人情美、自然的壮美。那就基于自 我清明认识和对价值观方向的感悟。刻意地追求完美只是为了活 着这个目的标榜个人能力,而顺应内心声音的追 追求完美也不是要一味做加法,我们可以做减法,摒弃占有提倡拥有。如张岱陶渊明摒弃财权名利束缚以退为进,在有限的生 命中,不完美反倒转换为他们内心完美境地,平淡却是生活的真 味,质朴却是自我的坚守。 我想化用杜拉斯在《情人》中的话以结:完美是不死的欲望,是平淡生活的英雄梦想。以永远未完成的态度追求完美,提升自 我,亦如我心。 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们是该使自身变得更加完美,却也大可不必刻意追求完美。“水至清则无鱼”,完美的定义并不仅仅 局限在于完整和圆满,而在于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和无愧于心的尽 力而为的态度。 年复一年的月,从新牙似的月变得稍显丰腴,从半满的月眉到了最后完全圆满的月。这就好像我们一步步追求完美的过程。而 若是月从未有缺又何必追求圆,谁又能说残缺不是一种美呢? 断臂的维纳斯如今在众人眼中难道不完美吗?与她的残缺相对,世人对她不同的想象补足了她没有双臂的缺憾,甚至比她有 双臂更加“完美”。由此看来完美可以像新月一般残缺。所以不用 刻意追求完美。 又比如说圆明园,当年的“一伙强盗”闯进了美轮美奂的圆明园,打砸抢烧过后的它早已不复昔日的盛景。现在更是无人知晓 它原来有多绮丽了。可因为不知它的原貌,因为它的缺憾,在每 个人不同的构想中圆明园有着不同的美。即便我们有技术可以复 原当年的圆明园,可是哪里有每个人心中的圆明园美呢? 事物的完美其实并不在于完成和圆满,而在于我们心中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完善自身是必不可少的,但只需使自己的态度“完 美”便可。一代大师马寅初,是著名的现代经济学家,改革开放 初期只有他高瞻远瞩地看见了人口急速膨胀的隐患,他孤身一人 面对“右派”的高帽,也要说出“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他用自 己无愧于心的态度,单枪匹马出来应战谩骂。最终他的理论还是 得到了证实,他的坚持是对的,他尽力而为地强调自己的理念, 谁能说他不完美? 完美可以像满月那样内心完满。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管是月还是我们,在追求完美的道 路上都必将经历缺憾。我们不必事事追求完美,有了缺憾反而能 知美的可贵,更不必事事圆满,完美止于内心的完满。我们追求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最尊敬的人800字作文 我终于战胜了什么作文600字 童年趣事450字满分作文 作文我最好的朋友 家人团圆的作文 高中常考作文 有关窗外的作文 过独木桥作文 写人的作文六百字 世界真奇妙作文 自我介绍500字作文男 学校操场作文 高考作文常用素材 作文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我和手机作文 看图写话体育活动作文 学校趣事作文 第一次剪纸作文 我的观察作文300字 家规英语作文带翻译 小学作文旁批 同桌摸下的作文1000字 考研英语作文一般能拿多少分 我的爱好作文结尾 优秀作文400字可抄免费 奉献的作文素材 童年趣事作文1000字 扬帆起航作文500字 食品作文 往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