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六安节日风俗作文600字

2020-08-17 11:30:01
相关推荐

六安节日风俗旧时婚姻之事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须经以下程序:提婚,又称“提媒”,由媒人一般两位分别向男、女方家长说合,先男后女,谓“羞男不羞女”。双方无异议,即可过庚贴:男女方各将“生辰八字”生年,月、日、时书于红柬之上,由媒人交双方,若“八字”相合,则可正式议亲,若不合如“鸡猴不合”、“龙虎相斗”等,则各自另行择婚。下书子,又称“过小书”,男方先把求婚的“书子”连同衣料、食品等“彩礼”交媒人送女方,金寨有送笔墨葱寓“聪明”义、松柏枝寓“白头皆老”义的;女方再回送男方允婚“书子”。此谓“订婚”。至此,若无特殊原因,亲事即算说定。结婚,也称完婚。婚前,男方持附有具体婚期的求婚书请媒人至女家征求意见,叫“启媒”。女方若无异议,便定下婚期,并开出待嫁女的衣服尺寸由媒人转交男方。完婚当天,男方备花轿、新衣、礼物,由媒人率迎亲人员送至女家。旧时有出嫁时不穿娘家一根纱、全部换用婆家新衣之俗。新娘婚日早起要“哭嫁”。上轿前,新娘与兄、弟同食装在一个碗里的圆子、粉条,称吃“分家饭”。伴娘为其梳妆后,由兄,弟或父亲背起进轿寿县由姐、嫂搀扶进轿。事毕,嫁妆前行,花轿随后,花轿进门时,新郎面对轿门行“下马揖”礼。打开轿门,用红色布袋交替辅于地上“传代”,新娘由人搀扶从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礼,后入洞房,饮圆房酒,闹新房。宾客对新婚夫妇可适度戏谑逗乐,谓“新婚三日无大小”。如“赞喜句”,一人唱贺,众人道好。完婚后,还有回门、会亲等事。新妇于次日上喜坟,拜识家人、亲戚。婚后三日,或六日、九日,娘家来人省视“看三”,并接新娘“回门”,但当晚须回夫家。一月后,新娘回娘家可住一月,此间需给夫家每人做“回门鞋”一双。旧时尚早婚,男性一般18至19岁,女性17至19岁即行婚配。男方有休妻、卖妻、再婚妻死后、纳妾自由。女方则“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丈夫死了要“守寡”,甚至未婚丈夫死了,也得守“望门寡”,此外还有“童养媳”,“就亲兄死弟就嫂”,“换亲”、“招亲”等婚俗,女方无自主权。 建国后,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礼仪从简。70年代后期始尚旅游结婚,新婚夫妇出外观光旅游,欢度蜜月。也有举办集体婚礼的。但农村仍存媒人说合等旧俗,80年代后期出现办婚事奢侈浪费倾向。女方巧立名目,索要彩礼,男方大摆宴席,追求排场,有的不顾家庭经济状况,常造 成债台高筑。 生育 婴儿出生三日后要“洗三”,用槐树枝、金银花藤、艾叶等煮水洗浴母子,请乳水足的妇女,喂头遍奶,吃“洗三面”,散发红鸡蛋,备礼向娘家报喜。若生男孩,选公鸡两只,娘家回一只;生女孩,则送母鸡两只,娘家回公鸡一只。霍邱乡俗生男孩送红鸡蛋、毛笔,生女孩送针线和花布。婴儿出生7天后,外婆家送婴儿衣被、母鸡、红糖、挂面、油条、鸡蛋等,给婴儿“见面钱”。产妇忌在娘家生产、坐月子。“满月”时吃“满月面”,产妇此后可串门走亲戚。幼儿满1岁之日,家人将小件器物、文房四宝、糕点糖果等物品摆于桌上,让小儿抓拿,视其所抓之物预测日后爱好和职业,此谓“抓周”。幼儿不剃胎毛或留“乌龟梢”。 建国以后,产妇分娩,请医务人员接生,“洗三”、“抓周”习俗仍存。蓄乌龟梢及一些迷信陋俗只在部分乡村个别存在。 祝寿 旧时祝寿有两种,一为“散寿”,系不满60岁者之寿典,一般只请至亲好友祝贺一番。一为“正寿”,分“花甲寿60岁”、“古稀寿70岁”、“耄寿80岁”、“耆寿90岁”,“期颐寿100岁”。寿诞之日,亲朋邻里至家庆贺馈赠糖果糕点、干鲜佳肴、佳酿、寿面长挂面、鸡鸭肉三牲等礼品,亦有馈赠工艺品和寿幛、寿序写成条幅状,寿联的。最隆者为送寿匾,如“年高德劭”、“鹤寿松龄”之类。 建国后祝寿之风已泯。一般只在家庭内部祝贺。80年代亦有亲朋邻里“凑份子”为寿者祝寿的情况。 建宅 旧时视为大事,择基定向、择吉动工皆须请风水先生、建屋工匠。新屋构架落成时饮“上梁酒”,是日亲朋故旧备钱物祝贺,新梁横悬长幅红布,上书“吉星高照”。屋内明柱多书“上梁欣逢黄道日,竖柱正遇紫微星”喜联。工匠在梁上燃放鞭炮,抛撒“欢团”、银杏、花生等物, 供祝喜者哄抢逗乐,事毕,请饮“上梁酒”。新屋全部落成后,要择日迁入新居,旧谓“上庄”。建国后,饮“上梁酒”之习犹存,然形式已从简。70年代末以后,农村送“上梁”礼品优厚,一般为“红包”,隆者有自行车、沙发、电视机等。 丧葬 旧俗年幼夭折和先父母而死未尽天年,丧事从简。正常老死谓“白喜”,丧事繁缛。一般有如下程序,病人垂危时,“净身”、穿“老衣”寿衣,下掉蚊帐,移卧于堂屋稻草白布之上,谓“放冷铺”。临终时,家人焚烧纸轿、纸马和纸钱,蒙盖面纸,遗体前置瓦质“老盆”盛放纸灰。如死在外地,可在门前搭棚停尸。去世后,着人向亲戚“报丧”,吊唁者送纸钱、挽联、孝幛等,丧家女眷须“哭丧”,如死者属于高寿,丧家买回若干碗盏,供吊唁者带走,谓“长寿碗”。有威望者去世,常在族祠举行族祭。死者一般停棺3天。此间除吊唁外,尚有入棺,请道士做法事超度亡灵,合棺即“掩殓”等事。入棺时遗体身下置5或7枚“垫被钱铜钱”。棺前放1碗饭,上竖1双竹筷,顶插1个剥壳熟鸡蛋,棺底罩住1只公鸡,1盏油灯为死者照明。 出殡时,由孝子捧灵牌或执幡前引,锣鼓随后,继为灵柩及送葬亲友,送葬时沿途须抛“买路纸钱”。如遇他人鸣炮致哀,灵柩暂停,孝子下跪。至墓穴,孝子卧下暖穴,死者亲属在掩埋完毕后,向送葬者叩首辞谢。旧俗重墓地选择,须请“风水先生”“卜茔”确定位置、方向。服丧期内,死者亲眷佩带不同哀悼标志。子、媳头扎五尺白布长巾,侄儿女截半,孙儿辈及邻里远亲戴孝帽;白布蒙鞋,子、媳满蒙,孙、孙媳半蒙,曾孙鞋头蒙白,若父母双亡又无近亲长辈,两鞋蒙成“毛口”,男性近亲长辈健在,左鞋蒙成“毛口”,女性近亲长辈健在,右鞋蒙成“毛口”。 入葬后第三日,旧称“回煞”。是日丧家在死者生前经常活动场所撒下草灰,晚间合家大小回避静思。次日早上,若地上草灰有印迹,则谓死者昨夜曾归家视亲。此后尚有“五七 35天”、“百日”、“周年”等忌日。届时均烧纸钱、纸马、纸屋等。 旧时居丧可长达三年。清末至民国期间,周年之内为“热寿”,“五七”之内,男不理发,女不梳妆;不作乐,不宴客,不大声言笑;夫妻分居。丧家第一年春节春联用白纸书写,对文如:“守孝难还礼,思亲免贺年”、“守孝不知红日出,思亲常望白云飞”等,次年用蓝纸或黄纸,第三年换红纸。 建国后,丧事从简,并有改革。60年代后,渐兴臂戴黑纱作悼念标志。吊礼以花圈、孝幛等为主。死者如系干部职工,一般由所在单位有关人员组成治丧委员会,会同办理丧事。农村丧葬吊唁及祭扫活动,多半沿用旧俗。70年代后,提倡火葬,火葬场内设殡仪馆,供吊唁和开追悼会之用。但农村旧俗难改,多数还是土葬,有的地方亦推行殡葬改革如设置公墓,实行深埋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亲情类 作文 初心 爱上阅读作文 19年作文 作文提纲范例大全13篇 中考的作文 激烈的足球比赛作文 冬天里的故事作文 教师节英语作文初中 写我的爸爸的作文 黄姚古镇作文 观察的作文200字 运动会作文儿 相信美好作文 我喜欢吃鱼作文 我被妈妈感动了作文 含泪的微笑作文400字 风景作文600字初中 温暖作文400字五年级 生活需要作文500字 口语交际作文100字 写一篇水果作文 550字作文大全 大自然的奇妙作文300字 四年级作文评语大全 作文某某我想对你说 运动会200米作文 珍爱时间作文 看菊展作文 勇往直前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