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写作技巧组合型材料作文该如何写才能拿高分?

2020-08-22 14:21:01
相关推荐

原标题:写作技巧组合型材料作文该如何写才能拿高分?

2017年的全国卷高考作文是组合型材料作文题,融合了几乎2017年的所有热点押题,很多同学都看懵~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篇组合材料作文的高分写法,快高考了,大家一定要认真看哦。

排列组合变化多—组合型材料作文写作

1

组合型材料作文的命题特点

我们先来看两道高考原题: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对比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和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我们能发现这两道题目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两道题所呈现的材料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却给了考生多种选择,例如全国新课标卷可从十二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全国新课标卷可以从六句名句中选择两三句,然后按照任务行文,阐释一个宏观题旨。像这种新的作文题型我们把它定义为组合型材料作文。

有同学可能会将组合型材料作文与多则材料作文混淆起来,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多则材料作文是指命题者提供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要求考生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大多数如此,也有仅针对一则材料单独立意的情况),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的作文一般要求考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没有自由选择、组合的空间,因而大大限制了考生的想象力。与多则材料作文相同,组合型材料作文的任务指令依然明确,但是考生的取舍多样化了,因此立意的选择、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了。

总之,组合型材料作文相较于多则材料作文更加灵活,写作空间也增大了,但是暗含的任务驱动难度也在增加。因而只有掌握了它的特点,了解了它的特性,才能更好地审题、立意、行文,在作文上取得先机,从而取得语文考试的成功。

组合型材料作文的特点非常鲜明:

(一)切身性

切身性是指从熟悉的人或事物入手,将自身置于历史与现实之中、文化与心灵之间,并不断求索,形成自己切身的认知与心理体验,表达人对现实人生的认识与感悟,体现自己的价值判断。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所呈现的十二个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都是当今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偏僻山村的孩子,还是现代都市里的学子,都有其熟识的关键词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个人学习、生活素材。

城市里各种规模的广场舞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是参与其中;共享单车虽是新鲜事物,但是在各大城市发展迅速,已是蔚然成风;高铁缩短了运行时间,便捷了我们的出行;移动支付改变了我们的支付方式,即使“身无分文”也可解决衣食住行问题;美丽乡村已然是旧梦,如今现代化的冲击使之不“美”也称不上“村”了……每个关键词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故而考生才能写出切身的体悟:爱我所爱,思索其历史渊源;痛我所痛,寻求现实突破口。这样的作文定会情感真挚强烈,立意高远深邃。

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给出的六句名句,内涵比较浅显,分析后我们就会发现实质上都是在观照考生的内心世界,旨在引导他们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准确的价值观、高远的世界观。考生经过学习的洗礼、师长的激励和书籍的熏陶,面对这并不陌生的六句名句,定能表达出自己切身的心灵体验,展现飞扬的青春风采。组合型材料作文的这一特点,要求考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与时事热点,扩宽视野,时常观照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成熟的理想信念,从而拥有切身的感悟与体认,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两道作文试题既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的理念,也是对语文命题从改良走向变革的探索。

(二)开放性

开放性,不仅是指给定材料本身内涵和外延的开放,更指任务驱动下考生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所列出的十二个关键词,每一个都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例如长城,既可以述说其过往历史,也可借此探讨其象征的民族精神。例如京剧,既可写其发展变化和创新,也可探寻戏曲悠久的文化渊源。组合型材料作文的开放性还表现在考生是可以自由选择材料的,因而可以组合出无数种主题,拥有无数种写作思路。

例如面对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所列出的十二个关键词,考生由“长城”“京剧”可以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可以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可以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也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凡此种种,都可以写出上佳之作。可供选择的关键词多了,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素材来写,这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具体化。

(三)关联性

组合型材料作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关联性。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材料所列的十二个关键词原本是十二个独立的个体,考生可以任意排列组合,但是需要考生使所选的两三个写作对象之间形成“有机的关联”;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则要求考生选择两三句名句,并以所选名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这其实也是要求考生要使所选的名句间形成“有机的关联”。“有机的关联”是作文题中的关键技术指令,是限制性任务,也是组合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无论是全国新课标卷还是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材料搭配组合的自由度都很大,甚至可以形成几十种组合。理论上讲,这些组合均能写成作文,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关联”必须是“有机”的,“有机”意味着考生选择的组合方式要能为文章主旨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选择什么样的组合方式,便决定着文章立意的高下,甚至关乎作文的成败。

2

组合型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组合型材料作文特点鲜明,那么考生面对这种类型的作文,如何才能在审题立意方面拔得头筹、占得先机呢?

首先要仔细审阅所给的多元选择,准确阐释其内涵和外延。例如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材料给定的是来华留学生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这些词语涵盖了中国的经济、文化、民生、科技、环保、城乡、出行、购物等八大门类,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非常接地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时这些内容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又有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展望,考生可以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从而体现自己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而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所给的六则材料则是重在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自强不息”,意在鼓励当今青年奋进不止;“月是故乡明”,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花中第一流”,透露出了自信;“见一堂”“照四方”,强调处世的态度,要有大局意识;“敢想,敢说,敢作,敢当”,是希望现代青年能活出真我,活出个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强调的是扭转乾坤的气魄和洞悉时空的慧眼,颇具感染力。这六句名句表现的都是奋进自信、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现代社会对青年人的要求。

接着审阅任务指令要求,形成多样化组合。无论是全国新课标卷的“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还是全国新课标卷的“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命题要求都是在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切身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多元选择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就可以将多元选择变成多种组合。

选择怎样的组合方式决定着作文立意的高下,也决定着作文呈现的思维方式。可以正向组合,例如面对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所列出的十二个关键词,可以将“广场舞”和“京剧”进行组合,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人娱乐活动的多样性,雅俗共赏、古典与时尚共存,表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也可以反向组合,将“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进行组合,剖析中国社会存在的严峻现实问题,探讨建设美好明天的措施。

还可以采用主题式组合,例如面对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所列出的六句名句,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句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句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等等。

最后在多个组合中,挑选最富“有机关联”的组合,并且勾连自己的素材库,选择自己擅长的、有内容可写的组合下笔行文。当然,作文有东西可写,只能算是完篇。要想让自己的作文取得高分,还要兼顾到所写内容的新颖、灵动、可欣赏性。例如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所列出的“中国关键词”都是考生耳熟能详的话题,特别是文科生,在政治课上肯定多有接触,即使是理科生也会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极容易写成政治性词语充斥的应景之作,失去了语文学科本身的文学性。这就要求考生在立意时应多从人文情怀、文化传统、对美的感受体验等方面入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下面展示两则高考作文的片段,来加深大家对组合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的了解。

一带一路是中国战略,而高铁则是承载一带一路的载体。中国高铁,是“中国创造”技术“走出去”的世界名片。极快的速度、超高的安全性、尖端的高新技术,都彰显了中国不再受困于“国际流水线”的决心,以及为国攀登“微笑曲线”上游的斗志。一带一路的基本办法是通过扶持周边及沿线国家,大力兴办基础设施来促进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高铁正是兴办基础设施的不二之选!于是,一条条钢铁巨龙在非洲、亚洲的版图上飞驰,在新丝路上行驶……这一辆辆高铁,带动的不仅是各国经济的飞跃,更是各国文化的交流、政治的互信。一条条铁轨,让远在天边的人们握手拥抱,一辆辆“子弹头”列车,划过黎明的曙光,为沿线的人们带来新的机遇。新丝路上飞驰的高铁、华夏版图内交错的高铁,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节选自高考作文《丝路驼铃 驶向和平》)

白落梅曾写道:“那小小的瓷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尝难尽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中华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普通百姓竞折腰,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

……

然而,正如《月亮与六便士》所言:“任何硬币都有正反面。”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背后透露出的一些弊端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不知从何时起,三鹿奶粉开始代替了三聚氰胺,红心鸭蛋成为了苏丹红浆液的代名词,虾不只是虾,而是注胶虾……渐渐地,人们谈“食”色变,浮云蔽目,食物难辨好恶,这正折射出今日中国个别商家唯利是图,罔顾他人安全的现象,实在是“利欲催人万火牛”,悲哉!

装盛中华美食的瓷碗,素胚勾勒出细致纹路,碗身描绘着艳丽的花,这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手艺传承与历史沉淀;夹食中华美食所用之木筷,竹香仍溢,挺直坚韧,恰如中华民族性格刚直正义,不阿不谀。

(节选自高考作文《一碗一筷诠中华》)

《丝路驼铃 驶向和平》一文抓住“一带一路”“高铁”两个关键词从正面组合行文,对于关键词的理解非常到位,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的有机融合,显示出较高的政治素养,但是文学的韵味严重不足,读起来像是一篇展现中国飞速发展的政治论文。而《一碗一筷诠中华》一文以“中华美食”和“食品安全”正反组合行文,由于多处引用名篇名言,加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使人读后觉得韵味顿生,回味不绝。同样是高考作文,同样立意高远,但这两篇文章在文学性和阅读的美感上却相差甚远。

3

组合型材料作文结构设计例谈

面对组合型材料作文,考生在结构上必然会根据自己对所选关键词(句)的关系的认识来行文。比如面对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选择“长城”“京剧”“中华美食”这一组关键词,如果考生认为这三个词分别表现的是中国的历史、艺术和生活三个不同的方面,自然会以并列式的结构行文,即在文章主体部分按次序阐释这三个方面,从而形成文段内容的并列关系。但是,如果考生认为这三个词放在一起能展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那么又可以以总分总的结构行文,把这三个词表现的三个方面归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这一中心之下。

再以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为例,如选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两句,前一句有“自强不息、进取有为”的意思,后一句包含了“看重内在美,特立独行,肯定自我”的意思。如果考生把这两句的意思看作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应具备的两种品质,那么就可以用并列式结构行文;但如果认为这两者是一种因果关系,那么又可以写成层递式结构的文章。所以,组合型材料作文如何行文,跟考生选择的关键词(句),以及如何认识这一组关键词(句)的关系有着莫大联系。这种认识,也就体现了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

以下结构,在写作组合型材料作文时值得大家借鉴:

(一)并列式结构

撷文化以话中华

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正以一个大国应有的面貌崛起,通过全球化、国际化迅速立于世界之林,而我却愿带各位走近进个国家的文化,透过她灵魂深处的根基来欣赏她摄人心魄的魅力。

“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话为长城吸引了源源不断慕名而来的拜访者。强秦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中国的大致版图。秦始皇,这个前无古人的君王,面对虎视眈眈的北夷,挥手则让恒河沙数的劳工徒手扛巨砖攀上高山。“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国家的繁荣,同样少不了大量的牺牲,但是这匍匐在崇山峻岭间的巨龙,确确实实让野心勃勃的入侵者望而却步,保华夏永宁。纵然八达岭之上只剩断井颓垣,可到了今天,中国的航母下水之时,人民都将记得这条巨龙才是我们国防史上的第一笔。

中国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她同样是柔婉多情的美娇娥,从清廷戏台传唱到今日,北京胡同里的老人都能来上几句的京剧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风采。生旦净末丑,身步眼手行,从脸谱到发式,从唱腔到举止,不同的京剧角色诠释了人世间不同的性格。唱本或为民间故事,或为文学名著,或为名家手笔,它本身就是中华文学中一席流动的盛宴。与西方不同的内敛克制处处彰显在演员们的指尖袖摆,东方的美感一览无余。

《舌尖上的中国》总览中国美食大观,甫一问世,遂以其多元惊煞众人。《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中国疆域辽阔,注定了饮食的多样化。北方的面条饺子源自大麦,彰民富之风;中原地区辛辣厚重,显人心热情;沿海地区清淡嗜甜,无一不是生活的精致安闲。不仅如此,饮食多元正暗示着国度的包容态度,中国古典的道理与情怀,也便从最为平凡的吃中得以展现。中国美食,已然成为一张面向世界的名片。

我们的国家逐步占据着世界的重要席位,然而她是个大国,更是个文明古国,从军事、艺术、饮食中体现出的不卑不亢、崇尚美好、兼容并包是她本源的价值观。我认为,唯有望向她最为内在的文化,才能真正体味到她典雅的内蕴。

此文选择了“长城”“京剧”“中华美食”三个关键词,分别从军事、艺术、饮食三个不同角度去展现中国的文化内涵。这三个关键词,覆盖三个领域,组合起来能够表现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生活。从行文结构看,此文可归为并列式结构。开篇引题后,作者依次论说。首先论说“长城”,从秦始皇修建长城的历史渊源、防敌护国的历史功用,到国防意识的血脉传承,由远而近,解读其文化基因;其次,一句“中国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她同样是柔婉多情的美娇娥”,承上启下,巧妙过渡到论说“京剧”,作者将京剧的产生发展、表演形式、艺术价值娓娓道来,挖掘其文化内涵;接着,再论说“中华美食”,从名噪一时的《舌尖上的中国》引入,写中华美食体现出了我国人民的劳动智慧、地域风味、风土人情、饮食多元化和包容情怀,由浅及深,介绍其文化风情。最后综述结尾。文章主体部分以关键词为纬,以文化为经,结构平稳推进,内容奇峰迭出,展现出纵横交错的和谐之美,是一篇精彩的考场佳作。

(二)总分总结构

便利中国 高效中国

从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再到如今美丽富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家一路走来,在曲折中发展与上升,历久弥新,愈加繁荣。如今,中国的繁荣昌盛又有了新的代名词——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换言之,这是一个便利的中国、一个高效率的中国。

身为人口大国,我国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可谓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巨大压力。幸运的是,我们不畏难题,化压力为动力,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首先是高铁,高铁总的来说是一种安全、便捷又舒适的交通工具。它分为城际轻轨与省际高铁。城际高铁极大缩减了人们出行所费的时间。比方说A城到B城驾车需要两个小时,轻轨只需半小时即可轻松到达。省际高铁时速可高达350千米/小时,在各个省份之间畅行无阻。中国高铁与日本新干线相比,更精确、更快速,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中国高铁技术已大量出口到各个国家,可谓是中国人“别样的骄傲”。

其次,移动支付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钱包等第三方支付软件俯拾即是。把外出付费称作“手机在手,天下我有”简直一点也不夸张,就连最不起眼的街边小吃摊,都支持移动支付。来自英国的留学生拂菻坊,也是现在的网络红人,他在视频网站上发表的第一个视频,便是称赞移动支付的便利与高效。他说:“在所有发达国家都以为中国将陷入人口的泥潭时,中国却以她特有的方式,达到了他国望尘莫及的高效率。”此话完美诠释了中国的特色成就。

最后,共享单车也是不得不提的重头戏,它发端于校园,由中国大学生一手创办,如今上至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下至小城镇,共享单车的身影随处可见。只要用手机轻轻一扫,便随处可骑,无处不到,可谓是穿梭于城市各处的美好使者。这种建立在信任与素质上的特色交通工具,不再是西方国家独占的卖点。中国,也能做好属于自己的“共享服务”。

坐高铁周游神州大地,骑共享单车穿越美丽校园,随时随地掏出手机“一键支付”,如此轻便快捷的生活,岂不美哉?中国不只有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如今便利、高效的新面貌。

中国随时打开怀抱,欢迎你的到来!

从行文结构看,此文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论说文。作者巧妙地选择了“中国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三个关键词,并把这三个关键词统一在“便利高效”的大旗下,从而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并以此有条不紊地行文。文章开篇引入这三个关键词后,即干脆利落地指出此三者体现了“便利的中国”与“高效率的中国”,此处提纲挈领,点出文章题旨。接着,作者依次对“中国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一一阐释。如此引线串珠分别论说后,收束全文,文章再次总说强调三件新事物的“便利高效”。此文结构严谨,章法有序。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中没有停留在解说的层面,而是牢牢扣住“便利高效”这个中心,挖掘出这三个新事物蕴含的中国面貌。而在三个分段中,也有可喜的小细节:分说“高铁”,与日本新干线相比;论“移动支付”,引用国际友人赞誉;赞“共享单车”,与西方国家并论。这三个分段,整齐而不失灵动。纵观全文,作者精心选词有机组合、有序行文巧构文段,是文章取得高分的有力保障。

(三)层进式结构

为人要有大格局

有这样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饼的大小是由锅决定的,人生也是这样。人生的那张饼究竟有多大,完全取决于烙饼的“锅”——做人的格局。做人有大格局,人生才能有大精彩。

何为格局?魏源有言:“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由于接受的理念不同,每个人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同。是“见一堂”还是“照四方”,正是格局大或小的不同表现。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大格局,就是内心的大气象、大境界、大趣味。大格局是磊落坦荡、无私无畏和志存高远的品格,是不为一时之利争高下、不为眼前小事论长短的气量,也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风度。一言以蔽之,大格局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有大格局才能成就大事业。心眼小、计较多都是获得成功的障碍,唯有眼界宽、气度大的人才能顶天立地,笑傲江湖,成就一番大事业。史瑞乔经营的殡仪馆生意日益惨淡,当他得知接线员得了竞争对手的好处而将业务全部接到对方那里去的时候,并没有急于报复对手,而是想:“要是能实现电话自动转接就好了。”在他的努力下,世界上第一台自动电话交换机终于问世了。试想,如果史瑞乔小肚鸡肠,满脑子想着报复对手,岂能把心思用到自动电话交换机的研制上,岂能为社会作出如此贡献?

大格局的人追求成功,他们能笑对成败,活得从容自在。《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朗的,君子遵循天道,从而使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大格局的人懂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先有“人”“谋”,后有“天”“成”;“人”“谋”在前,“天”“成”在后。成功了,那只是顺应天意,做了应该做的事。失败了,那是自己努力不够,或是违背了客观规律,也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如此则接受教训,从头再来。

人生是短暂的,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创造,往往取决于对目标的抉择、对烦琐世事的自我解脱和超越。我们想要卓越,想要改变平凡的人生,就要整合做人的格局。因为只有做人有大格局,人生才能有大精彩、大自在。

此文选择“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两句名句,以其内涵“大格局”破题立意,气度不凡。从行文结构看,本文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典型的层递式议论文。文章首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做人有大格局,人生才能有大精彩”,可谓开宗明义。第二段,抓住中心论点的关键词阐释“何为大格局”,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议论。第三段论述“有大格局才能成就大事业”,第四段论述“大格局的人追求成功,他们能笑对成败,活得从容自在”,这两个并列段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最后一段论述“怎么办”,提出“我们想要卓越,想要改变平凡的人生,就要整合做人的格局”的建议。纵观全文,行文层层深入,思路一目了然。还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在严整的结构中,又注意论述方式的变化,如第二段多引用名言诗句,感染力强;第三段主要援引事例论证,具体形象;第四段重在分析说理,富有理性色彩。可见作者对层递式结构行文达到了运用自如的境界。

4

组合型材料作文素材运用例谈

面对组合型材料作文,考生对组合材料的认识,不仅会影响到作文的行文结构,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考生作文时的选材。考生在作文中常用的素材,按内容笼统分,主要是文化类、时事类和日常生活类这三大类。首先,不能否认的是,考生会根据自己的素材储备情况,“倒逼”作文的立意构思,是为“看菜吃饭”。但是对于素材储备丰富、作文能力不错的考生,自然可以立意先行,再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选择素材。

以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为例,对于选择的名句组合所表现的精神品质,如果考生认为恰是当下国民之所不足,那么自然会选择时事类素材来佐证这一观点;如果考生认为作文弘扬的精神品格正是我国历代恪守的传统道德,自然又可以用历史故事、古诗文句等文化素材来表现……总的来说,组合型材料作文需要考生有更丰富的素材储备和更宽广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作文中能明确自己的写作任务和中心主旨,让所有的素材为文章中心服务。

(一)文化类素材

眼界无穷世界宽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无己、无功、无名,所以拥有了三秋。“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阳光敞开胸怀,拥有了全世界。人打开门窗,才会永远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阳光里。这就是中华儿女传扬和践行的“眼界格局说”——眼界无穷世界宽!

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那是眼中充满自我的孤芳自赏,桀骜中透着孤寒,所以梅只能绚烂一隅。“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那是满眼功名的你争我抢,积极进取中透着自我,所以它们只能哀叹春之归去。(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那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著高尚与豁达,所以桂花与秋永恒。它不将群芳争艳视为进取,也不将自我封闭视为高洁,而是将全部精神用于酝酿:每一朵花都凝聚了秋之精华,每一次呼吸都散发着灵魂的芳香!为什么柳永热情地歌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什么人们殷切地期望“蟾宫折桂”?因为桂花是深深体味秋之真谛的哲人,是深沉、浓郁、成熟的象征。它彰显了秋天,也彰显了自己。

人在理解宇宙的运行中提升境界。“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牖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原来阳光与人都在成长。当阳光的眼界与身影由窗棂间、窗户、庭户扩大至天下时,它拥有的世界也由一床、室央、一堂扩大至四方。魏源正是在太阳的运行中领悟了眼界和境界提升的关键:所受者小,所见者浅;所受者大,则所见者博。满足于一米阳光的人怎能体味真正的光明与温暖;睁开双眼看世界,才能拥抱时代,拥抱世界。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庄子笔下望洋向若而叹的河伯,用巨钩巨饵、踞会稽、投竿东海的任公子,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还有“抟扶摇羊角而上”的大鹏......汪洋恣肆的笔端分明流淌着两个词:眼界与格局。(引杜甫、王安石和庄子的实例,以证古代先贤之大格局。)哲人的话言犹在耳,社会上却早已喧嚣着浮躁、自我、狭隘与浅薄。君不见,“秀”成了“规定动作”:秀颜值,秀财富;秀孩子,秀爱人;秀仁善,秀孝顺!到底是要彰显对方,还是虚荣自卑、自私自利地彰显自己?君不闻,“保护自己”成了“必修课”:不与陌生人说话是保护自己的法宝,思想和内心是不敢被阳光触碰的堡垒,“世界那么大”的诱惑敌不过“社会充满陷阱”的恫吓!到底是阴霾太多,还是我们自我封闭太小家子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落霞成就了孤鹜,还是秋水彰显了长天?“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成就了赤壁与黄州,还是命运与历史成就了大师?我想,成熟的人一定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拥有大眼界和大格局才能趋向真善美的境界。是为“眼界无穷世界宽”。

文章选择了“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和“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两句名句进行解读,诠释出其“眼界无穷世界宽”的内涵,并以此为全文中心进行论证。其审题、立意、语言、布局都相当精彩。而纵观全文,给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古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在文章第二自然段论述“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的分论点,分别引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两句古诗,从反面否定了眼界止于自我者的局限,再与“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桂花进行对比,赞颂了桂花蕴含的美学格局——高尚豁达,为了突出桂花既彰显秋天也彰显自我的精神品质,作者又引用了“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蟾宫折桂”的典故。而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以铺排手法引用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庄子笔下的各种寓言故事,展示了古代圣贤追求大格局大气象的胸襟,意境恢宏博大,令人叹服。文末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两句设问,以“眼界无穷世界宽”铿锵作答,响亮利落,具有豹尾之美。全文材料丰富而表达生动,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古诗词积累功底。

(二)时事类素材

悠悠文墨贯古今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化亦然。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如何护佑传统文化之根?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变数之中,见微波而知暗涌,闻弦歌而知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方为智者之所为,更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必然选择。具有优秀基因的文化,当在变化之中有所坚守,更有面向环境的创新求解。

自强不息,创新求解传承传统。

诗词歌赋似一脉清流,滋润现代人的心灵。近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还人们苍白的生活以斑斓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怀疑论患者,认为所谓“文化热”不过是为了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为无厘头病人,以看秀方式做台下的“吃瓜群众”。人们或怀疑或戏谑,却忘了正是热播节目的创新求解,才让诗意悄然重新进驻人们的生活,让悠悠文墨在热议中得以传承。(列举热点时事类素材,让文章更具时代气息。)

与时俱进,重新定义传统文化。

有人痛批当下的“汉字危机”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然而我们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废食。魏源云:“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结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于天下”,从而传播四方。《中国诗词大会》的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现代科技还原古典意境;“摇一摇”、新媒体互动,搭建传播平台供文化驱驰。以现代科技之土壤护佑传统文化之根,方能养其端倪,植其苗芽。(以现代科技、新媒体之力护佑传统文化,让其得以更好的传承。)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价值观的多元、外来文化的入侵,难免使国人迷惘于光怪陆离之中,忘了去拥抱传统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风眠在水墨的清雅韵致中得到滋养,方能调和中西,打破画种界限而真正融会贯通;潘天寿挥毫落笔强悍霸道,以最大力量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秀状态,与各族文化平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让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让传统文化被拖拽的踉跄脚步恢复稳重,让现代中国人不仅会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绸缪。

文章以“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贯穿古今”为中心论点,在素材择取的时效性上比较突出,在行文中有四处巧用时事素材展开议论。第一处,是第四自然段用“近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一例,来证明通过“创新求解”,可以让“悠悠文墨传承”,此处为正用。第二处,是第六自然段举出“有人痛批当下的汉字危机”的现象,作者对此进行反驳,提出“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的观点,此素材可谓反用。紧接着,作者又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利用现代科技的事例,论证了应“以现代科技之土壤护佑传统文化之根”,这是第三处利用时事素材。第四处在第八自然段,列举“价值观的多元、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国人迷惘”,“忘了去拥抱传统文化”的现象,自然引出民族文化乃第一流的观点表述,这一次的素材又是反用。这四处素材,有的是具体事例,有的是概述现象,有的作为论据使用,有的用作批驳的对象,它们都是当下广为人知的事件、社会现象。时事素材的使用,让文章非常接地气,也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彰显了作者敏锐的时代触觉。

(三)日常生活类素材

一碗一筷诠中华

白落梅曾写道:“那小小的瓷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尝难尽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中华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普通百姓竞折腰,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

古来便有七俗:“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如今“蒸煮炒焖炖”,火的使用,让中国人的餐桌走向多元化。而这,恰好体现了古人们的创新精神。倘若没有创新思维,又怎会有火苗的出现?又怎会有火种的保留?“食色,性也。”儒家先哲早已道出国人性格的真谛。

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广东人好喝汤,正如广东人的性格,温润谦和;四川人爱吃辣,也恰体现了川妹子、川哥哥们的豪爽直率;京城烤鸭色泽金黄,制作讲究,不正是京城“老炮儿”们谨慎机智的最好表现吗?(略举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例证食物承载着人们的性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酸甜苦辣咸,五味全。五味构成满汉全席,菜式多样,人也多样,中国人就是如此多元。

食物上依附的不乏中华传统。元旦吃饺子,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食物们的名称由于谐音也被用来传递美好愿景——年年有“鱼”,汤“圆”团圆……这些都体现了先人们卓越的智慧以及虔诚的美好祝愿。

然而,正如《月亮和六便士》所言:“任何硬币都有正反面。”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背后透露出的一些弊端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不知从何时起,三鹿奶粉开始代替了三聚氰胺,红心鸭蛋成为了苏丹红浆液的代名词,虾不只是虾,而是注胶虾……渐渐地,人们谈“食”色变,浮云蔽目,食物难辨好恶,这正折射出今日中国个别商家唯利是图,罔顾他人安全的现象,实在是“利欲催人万火牛”,悲哉!

所幸中华民族未放弃抵抗。食品监管力度的加大、相关法律的出台、执法程序的严格……均在扼杀着不良商家的坏念头。最终,蔽目浮云将被吹薄,人们也不会再因“不见长安”而发愁了。

装盛中华美食的瓷碗,素胚勾勒出细致纹路,碗身描绘着艳丽的花,这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手艺传承与历史沉淀;夹食中华美食所用之木筷,竹香仍溢,挺直坚韧,恰如中华民族性格刚直正义,不阿不谀。(以生活中常见的碗筷入文,展现中华民族的手艺传承与民族性格,不仅照应题目,而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中华美食折射的,除了文化还有人性;烹饪方式的改进始发于人们的创新思维,源起于人们精益求精的追求;“纵有安全小隐患,重典治理安人心”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责任心之强大。捧起一碗,执起一筷,于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中,歆享中国特色中国味吧!

在琳琅满目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本篇文章在素材择取上另辟蹊径,巧用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物,以小见大写出深意。比如第三自然段,为了论证“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作者列举了广东人爱喝汤、四川人爱吃辣、京城人吃制作讲究的烤鸭等饮食现象,读来让人心领神会、不禁莞尔。又如此段中提到“酸甜苦辣咸,五味全”、满汉全席菜式多,进一步论说中国人(文化)多元,素材运用得十分熨帖。而第四自然段论述“食物上依附的不乏中华传统”,则用“元旦吃饺子,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等国人耳熟能详的生活习俗为论据,大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果。文中更以日常的饮食器皿碗筷大做文章,深挖手艺传承、民族性格,特别能表现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可见,不仅是“高大上”的时事、文化类素材可用于写作,日常生活的事物、现象也有“真意”。处处留心皆素材,多积累,善思考,巧应用,不失为写作之道。

来源:语文月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标签:写作提升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一年级 写小作文 英语初中作文 作文读书 山作文 精神作文 议论作文 作文50 信作文 作文家 美丽的作文 美丽的 作文 作文《家》 初中的作文 450作文 我们作文 作文翻译 作文美食 作文动物 推荐作文 事作文 作文优秀 作文家乡 作文优秀作文 的故事作文 自己作文 篇作文 作文800字作文 的作文怎么写 作文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