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浅评近10年辽宁高考语文作文

2020-08-23 17:54:02
相关推荐

浅评近 10 年辽宁高考语文作文 高考, 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胜则为王, 败则寇, 硝烟散落, 值得我们思考的还有很多很多。 高考作文是一个民族文化、 思想、 观念的具有鲜明标志的载体。 它具有一种导向性和规则性,至少深刻的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 纵观辽宁省近十年的高考作文试题, 笔者发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其中的倾向很明显, 而其中隐含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 儒学化的倾向需要淡化: 纵观辽宁省近 10 年的语文高考试题, 笔者发现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带有或是产生一种明显的儒化倾向。 近 10 年作文题目列出之后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文题目或是指导思想很少涉及实用知识或实用技能, 很少与考生的日常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踏上社会以后生存能力相联系。 与之相对, 有很多题目都是从儒家的思想观念出发的。 如 2001 年的 诚信 、 2002 年的 心灵的选择 、 2004 年 平凡与自豪 、2006 年与责任有关的 肩膀 以及 2008 年有关道德方面的作文。 当然, 这种倾向是由中国五千年文明决定的。 文以载道 , 自古有之,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作文命题的方向是考学生的思想文化及意识观念, 而非社会实用知识和实践能力。 作为自主命题的辽宁省来说, 高考作文命题当然也不会跨出这道 防线 。 对于这种倾向, 从大的方向来看, 应该还是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 我们从小便谈 人品 ,也知道欲成事, 先成人。 这种儒学化倾 向必定促成我们学子首先成为 人 , 在人品、 道德、 修养、 志向、 意志等方面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的人。 然而, 我想中国对于语文高考命题的这种儒学化倾向应该予以相当程度的淡化了。 成 人 固然重要, 但成 人 之外, 就中国的建设, 我们更需要成 才 , 人终须要被社会所用的。也就是说, 在人品、 道德、 修养、 志向、 意志等方面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的人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注意 才 的培养与指导, 使一个人在社会上拥有一技之长, 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当然, 这并不是说 人 比 才 重要, 笔者只是认为 人 与 才 应该两者兼顾, 和谐相容, 相得益彰。 第二、 道德的拷问呼吁关注: 在 文以载道 大方向的指挥下, 多年以来, 高考作文都自觉不自觉地承担着树立主流价值观、 鉴定思想品德、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职能。 虽然近年高考作文题不再明确 观点正确 的要求, 但不少题目本身, 已经预设了正确的价值前提, 考生必须认可。 例如 2001 年的 诚信 话题作文、 2002 年的 心灵的选择 话题作文、 2008年关于交通事故的材料作文, 都是道德拷问方向上的命题。 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 哪个考生敢讲自己心灵脆弱? 那个考生敢讲自己不讲诚信? 心灵的选择当然更不能选歪。 这种道德化的作文指向是单一价值的, 考生们必须战胜脆弱, 只能讲诚信, 当然, 如果自己切身没有经历的话, 那也只能去胡编乱造了。 这也是高考作文中经常出现夸大、 假情假意话语的根源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 2002 年高考语文作文《心灵的选择》, 这一话题 激起了对高考作文命题泛道德化的一轮反思。 这道 暴风雪中的登山者是不是停下来援救陌生人 的材料题, 被普遍认定是近年来最糟糕的一道作文题。 材料过于残酷, 这种生死选择出现在高考作文题中, 又是如此的大是大非, 无非是逼着考生没法说真情实感。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写 亲情 友情 , 高中时已经有自己独立想法了, 可还把作文定义在这种 道德、 伦理 以至于只看重感情陶冶、 人格铸炼和精神的高尚化、 空灵化上, 似乎有点过于 八股 了。 还有, 在实际操作上, 近些年全国作文都热衷于话题作文, 在文体自选、自定立意、 自拟标题的口号下, 这种道德化地倾向使得很多作文变得不伦不类, 不是记叙文、不是议论文、 很大程度上都像是空灵的抒情散文。 第三、 中性思辨作文值得称赞: 当我们生活的社会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 高考作文命题也从封闭的单一价值指向, 转向开放度更高的、 隐去限制性词语、 留下充分思辨空间的中性题目。如 2000 年的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可谓其中的一面旗帜。 作文题本身, 就显示了命题者的思路。 这一类型的作文题, 不存在绝对的对或错、 好或坏, 像 习惯 、 尝试 、 机遇 等, 都是倾向性不明显的中性词语, 见仁见智, 兼容性强, 教化功能有所淡化。 考生夸也可以, 骂也无妨, 看考生自己的选择和发挥, 没有压在头顶的天花板, 体味和思辨的空间都大大增加了。 这种作文笔者在很大程度上给予赞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明确要求: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 激发写作欲望, 从何而谈? 就应该不限学生的思路, 任学生插着想象的翅膀自己去遨游。 这种中性的思辨类作文, 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创新能力, 不再千篇一律的夸奖和赞扬。 此外, 《大纲》 发展等级 中的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就是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重视思维训练, 考察理性思维,培养科学的认识观,是高考作文命题义不容辞的责任。 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调动 逻辑思维, 发展创造性思维 的新课标理念其正确方向不能不在命题者心目中占有一定位置。 高考作文十分强调命题的发散性、 多元性、 辩证性, 多角度和立体化。 理性 , 就是看问题要全面、 辩证, 不走极端; 理性 , 也是强调个人的行为要受理智的约束; 理性 , 有时还不排除善于从另一个角度即不同于惯常习俗思维的另类视角、 境界、 观念等来看待和处理问题。 针对这种要求, 思辨性的作文无非强于那些重于教化的道德类的教条作文。 中国的发展需要人才, 人才源于教育, 迎着改革的春风, 或许教育也需要一些改革。 我们的年青一代是祖国的未来, 如果他们都去空灵浮泛的去写文章, 去做人, 那么中国的未来很可能培养出来的是一批批学者, 一批批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 而不是适应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实干家、 实践者。 笔者认为, 我们的教育改革, 首先必须在作文命题这一块有所改革, 这样才能影响课堂教学这个发源地或原发地。 逐渐淡化、 消减、 抑制那种道德空泛化倾向, 使务实、 理性的作文之风成为主流和大趋 势, 以实现真正的育人目的。 育真人, 不育假人; 育活生生的人, 不育纯教条理念的人。 至于怎样去做, 当然作为大学生我们无权干涉, 但笔者仍认为, 高考作文的命题、 题材应该趋于多样化, 趋于个性化, 开发学生的创新性, 而不是单纯的道德化、 儒学化的培养那些无创新意识的死板话题。 或许, 一套试题中, 写作内容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 爱好和将来培养的成就人才的需要, 安排多种不同材料, 倡导不同的写作路径和方向, 实现不同的写作目的这样是未来的一种目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乡的风景作文400字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 同学我想对你说 作文 以书为主题的作文 爱的故事作文600字 童年趣事作文五百字 我的同学作文350字 教师节作文五年级 关于春节的作文三年级 不一样的美作文 执着作文600字 网络的利与弊英语作文 今年全国高考作文 感谢老师作文400字 mymother英语作文 雅思作文真题范文 快乐的一天400字作文 我的目标作文600字 人物描写作文600字 我很感激她作文 植树节作文300字 自由与束缚作文 我的假期作文300字 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中考满分作文亲情类 短作文50字 自然感悟类作文 家里来了客人作文 元宵节的作文500字 以创新为主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