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满分作文素材:时评文精选10篇

2020-09-26 07:40:01
相关推荐

2019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1.将成功果实系于祖国大树(人民论坛)

吴樵人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张学记在传感技术领域蜚声海内外,曾被聘任为世界精密仪器公司首席科学家、高级副总裁。当祖国发起“千人计划”,他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事业“黄金期”。他说:“一个人的成功果实,要挂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这句质朴的话语,既蕴含浓浓的爱国情怀,又充满深深的哲理。

的确,成功的果实只有挂结在祖国这棵参天大树上,才分外甜美。人的生命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进行的,个人生活离不开民族群体的活动及其创建的环境、背景和氛围。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都是有“根”的,身上都打着无形的“烙印”。正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那种归属感以及为国尽责的使命感,往往是天然的、难以割舍的;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时刻相连,把自己的奋斗成果归属祖国和同胞,也往往是一种自觉。

回溯历史,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至海外,华人华侨很快掀起归国热潮。一时间,从印尼开往香港的船上,多数为归国华侨。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侨居国外的科学家约5000余人,而到1956年底,已有近2000名科学家回归祖国,其中不乏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在给留美中国学生写的公开信中,华罗庚言辞恳切:“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老一辈科学家不远万里、以身许国,正因他们深深懂得:个人的成就即使再耀眼,如果无助或无益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最终都将黯然失色。

其实,成功的果实只有挂结在祖国这棵大树上,才格外壮实。每个人都享有选择的自由,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事实一再证明,个人奋斗只有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融合,才更加深沉。科学家杜祥琬,曾将人生动力比喻为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国家需要,一个轮子是个人兴趣,“两个轮子一起转动起来,才会有更强劲的力量”。当个人成长的溪流汇集到国家命运的滔滔大江之中,一个人的前途自会更为广阔,成功之路也必定愈发宽广。

国是千万个家的集合,是无数个体的放大。当更多人把成功果实挂结在祖国这棵大树上,这棵大树便会枝繁叶茂。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正因拥有大批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爱国者、实干家,我们不断刷新纪录、创造奇迹,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诸多领域的重大突破。岁月为证,国家和每一个人,构成了不能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有人说,祖国就像自己的父母,你是无法选择的;你爱自己的祖国,你为祖国要有所承担,这也是一种义务。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一个人何愁不能获得磅礴的精神力量,又何愁无法抵达更高的人生境界。

2.用创新拓展可能性(评论员观察)

姜 赟

近日,水陆两栖大飞机“鲲龙”首飞成功,“大国之翼”再添新军;国内首段太阳能高速公路正式投入运营,不仅能发电,还可化身电动汽车“充电宝”……带着创新的礼物,我们敲开了2018年的大门。

聆听时间的回响,世界科技赛场不断传来“中国赢了”的喝彩,我们创新的“高原”上耸立起一座座“高峰”。纳米科技、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FAST发现多颗脉冲星,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可燃冰试采成功,“复兴号”高铁上路……中国科技不断激发创新潜能,令“三跑并存”中并跑、领跑的比重越来越大,有未来学家预言中国将“引领下一次全球变革浪潮”。

科技创新,凸显创新活力;创新活力,来自制度支撑。正是国家在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建设国家实验室、重大项目协同攻关等方面的统筹设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配套设施的系统性建设,让科技创新的动力充沛、活力奔涌。有人统计,十八届中央深改组总共38次会议的通稿中,“制度”出现了297次,是仅次于“改革”的高频词。从科技创新到扶贫攻坚,从管党治党到“三农”建设,从环境保护到司法改革,制度创新推动实践创新,让各方面工作取得全方位进展,那些横亘在发展之路上的石头被移除了,那些长期闯不过去的关口被攻克了,“中国号”巨轮驶入了一个新的水域。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未来有多少可能性,还要看创新活力有多强。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红桃皇后有句话引人深思:“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当今世界,创新竞争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国际治理格局深刻变革,从占领科技制高点到赢得国际话语权,歇歇脚、松口气,就会错过抢占未来的先机,甚至失去原有的优势。正如最高领导人所说,“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在这个激烈追逐创新的时代,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的速度更快、谁的创新更可持续。

揆诸国内,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多样化需求开始引领创新;基本商品供应充足,资源环境约束却加剧,需要企业加快创新;新的时代场景下,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快创新,社会治理同样也需要创新……其实,短板所系、困难所在,也正是创新的着力点、突破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正日益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结合起来,推动数字经济占我国GDP三成;电子政务助力实现“最多跑一次”,看病网上预约挂号,远程教育惠及边远山区的孩子,“互联网+”便利衣食住行。国家发展的新动能、未来生活的新可能、社会治理的新动向,就蕴涵于创新的伟力之中,等待我们更主动、更充分地激活。

踏上新征程,时和势依然在我,创业精神需鼓而不泄,创新火炬要旺而不熄。其中最基本的一条,还是继续用改革打破条条框框,拆除篱笆围栏,激发蕴藏于人民的创新活力、创造伟力。回头看看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不断创新的历程。这么多年,从搞自由市场、搞旅游开放,到引入股市、加入“世贸”,再到搞民办学校、私人医院,不少人都曾对这些创新忧心忡忡,生怕酿出大事。但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有了好想法、好点子,就可以大胆干、大胆试,新的制度、新的尝试总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束手束脚,怕这怕那,只会扼杀了更多更大的可能性。

对创新最好的弘扬,就是投身创新的实践。继续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以开放激发创新精神,把13亿多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创新的大潮中来,努力解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考题”,就一定能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善于化短为长(思想纵横)

韩志金

一位人力资源专家曾这样讲,“发现并用好一个人的优点,你只能得60分;如果你想得100分的话,就必须容忍一个人的缺点,发现并合理利用他的缺点和不足。”这告诉我们:选人用人不仅要用其所长,而且要看到尺短寸长,善于化短为长。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其实,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都不是绝对的,在不同条件下,长处和短处可以互相转换,而这种长短互换的辩证关系,正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比如,有的人性格倔强,但可能做事有主见,不会随波逐流;有的人办事缓慢,却可能工作认真细致,不会出现大的纰漏。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科学选人用人的关键在于尽量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促使其发挥最大潜能。

化短为长是一种选人用人的胆识。唐朝的宰相韩滉有一次在家中接待一个前来求职的年轻人,此人看上去不善言谈、不懂世故,脾气还有些古怪。连一旁的介绍人都感到非常尴尬,觉得他不会被看中。不料,韩滉却留下了这个年轻人。因为韩滉从这个年轻人不通人情世故的短处中,看到了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长处,于是任命他为“监库门”。年轻人上任后,果然不出其所料,恪尽职守,库亏之事极少发生。由此可见,韩滉用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从他人的短处中看到长处,并为其提供合适的岗位,实现化短为长、才尽其用。古人尚能如此,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方面更应懂得尺短寸长的道理,在干部任用中既用其长,又善于化短为长。

现实生活中,化短为长的事例还有很多。美国一家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中工作。可是,视力正常的人一旦进入暗室就会失去方向感,工作时常常手足无措。因此,有人建议雇佣盲人来从事这项工作,因为在暗室中工作盲人往往会胜过常人。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接受了这一建议,将在暗室工作的人员全部调整为盲人,结果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我国深圳的一家高新技术公司在对员工进行综合测评后,除了根据个人的专长与优点分工,还按照每个人的缺点来编排岗位,使其短处在合适的岗位上变为长处。比如,让吹毛求疵的人当产品质量管理员,让谨小慎微的人当安全生产监督员,让斤斤计较的人参加财务管理,让性情急躁、争强好胜的年轻人当青年突击队长,等等。这样,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大大提高了公司的效益。

在选人用人中怎样才能做到化短为长?就领导干部而言,既要了解下属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运用辩证思维分析缺点如何才能转化为优点;又要精准掌握本单位的整体状况,清楚哪些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下属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其身上通常情况下的缺点在特定岗位上成为优点,实现化短为长。当然,化短为长的前提是不违反党纪国法,如果发现下属的短处有可能触碰纪律红线,就必须及时批评与纠正。

唐朝政论家陆贽有言:“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身为领导干部善于用人所长固然值得肯定,但如果能从人的短处中发现并挖掘长处,由善用人长发展到善用人短,做到化短为长,更值得称赞。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应当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

4.人民论坛:成功岂能以名利衡量

沈毓龙

高中时获得奥赛金牌,被保送进入名校,又赴国外留学潜心研究物理。多年后和朋友聚会,却被太太调侃挣得不多,家里买水果都得精打细算。最近,一篇记录与“天才师兄”交往点滴的文章,引发网友热议。一些人认为,这位高材生从意气风发到遭遇“中年危机”,人生“高开低走”,不如趁早转行。

科学研究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攀登科学的高峰,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得甘于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现实中,让科研人员的待遇与贡献相匹配,帮助他们过上更体面、更有尊严的生活,已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而时间也终将证明其工作价值。因此,如果仅仅以一时收入的多寡来衡量人生选择、评判人生成败,显然有失偏颇。类似想法的背后,隐藏着以职业性价比为导向的功利思维。有的人看待成功,似乎总离不开功名利禄。将成功的定义局限于此,无疑窄化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成功并不是走“独木桥”。与就业选择一样,成功的标准也日益开放多元。宿舍管理员袁苏妹,四十多年如一日为学生做饭、扫地,“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贵州“80后”女医生钟晶,毅然辞去城市工作,扎根农村做乡亲们的健康“守护神”。谁又能说,她们的付出不算是一种成功呢?成功不仅仅指物质上的收获,还意味着精神上的成长,更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尽职履责做好分内工作,立己达人热心回馈社会,都是对成功的有力诠释。

人生路漫漫,不怕走得缓,就怕随波逐流、见异思迁。钟情物理研究也好,喜欢琢磨调酒也罢,只要瞄准目标、静心沉潜、久久为功,必能积累日深,不断超越平台期、迎来新突破。反之,如果一味推崇“出名要趁早”的“人生哲学”,凡事追求一劳永逸的“速成”,稍有起色便沾沾自喜,遇到不顺则自暴自弃,难免会在焦虑中迷失自我。说到底,成功是“热爱+坚持”,离不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信念。看待成功的心态越理性平和,人生的步履就越容易迈得踏实。

对待成功的态度不同,抗击失败的能力也相异。事实上,一时一地的不如意,不代表一辈子都留驻于失败的阴影。与其纠结于一时的得失,莫如及时反思、总结得失,为了理想和目标坚韧前行、务实奋斗。回溯科学史,要不是把失败看作成功的垫脚石,居里夫人不可能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0.1克纯镭盐;屠呦呦课题组也难以历经190次试错,终于发现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路纵崎岖,亦不怕受磨练;愿一生中,苦痛快乐也体验。”哪里有完全顺风顺水的人生。在失败后奋进、于曲折中前行,才能抵达败而不退的精神境界,成就大写的人。

有人说,成功不只看头衔里的那一串“杰出”。社会仿若自然生态,有行业精英,也有普通劳动者。对每位追求理想、不负生活的打拼者给予理解、致以敬意,应是一个社会葆有的理性与温情。

5.人民论坛:弄清自己的“第一等事”

吴樵人

12岁那年,读私塾的王阳明向老师提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问题:“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告诉他,第一等事无非就是科举及第。王阳明不以为然。他觉得真正的第一等事,应当是“读书学圣贤”。“成圣”成了他毕生的志向和自觉追求,最终也得到了认可。

什么是“第一等事”?实际上就是人生的方向、目标。要想清楚、弄明白自己这一生真正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到底朝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去奋斗。

叶向真在对父亲的回忆中,介绍了叶剑英是如何选择他自己的“第一等事”:抛弃荣华富贵而走向革命。她说,父亲在黄埔军校时就跟蒋介石结下了非常好的友谊。别人都不可以配剑和配枪进入蒋介石的卧室,只有他可以佩戴短剑和手枪进入蒋的卧室,后来还让他做了2师师长兼着两广的盐务管理官员。尤其后者是一个肥缺,半年100万美金就有了。他当师长,行军时不想骑马就坐轿子,还有一个士兵前边挑着丹麦进口的饼干和炼奶,后头担着威士忌和白兰地。很多人都看中这个位置,希望能够有一天做到他这样的位置。但是父亲还是毅然决然地脱掉皮鞋穿起草鞋,冒着生命的危险,奔向了革命。

实际上,古往今来,在何为“第一等事”上,没有一个统一和标准的答案。有的人看得近,有的人看得远。有的人看得小,有的人看得大。虽然没有对错之分,但却有高下之别。比如,王阳明看中的不是金榜题名而是成圣贤,叶帅选择的不是大把捞钱吃香的喝辣的,而是带领穷人闹革命,看似不合时宜、难解其中味,其实却是真正参透了何为“第一等事”。真正的“第一等事”,是一种更崇高的人生目标,超然于个人私利之上的精神追求。诸如孔子的“天下大同”,王阳明的“成圣”,戊戌六君子的“血荐轩辕”,革命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不惜牺牲生命来换取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曾有人感叹:我现在车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还有什么好奋斗的啊。还有的人梦想的“第一等事”就是荣华富贵、升官发财、名利双收。但钱有了,名出了,官当大了,却内心空虚,活得并不幸福,甚至还抑郁。这样的“第一等事”因其境界太低、价值太小,对人生来说没有多少意义,追求起来也难以快乐。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很多人回味《雷锋日记》里这段话,心中便亮起盏盏明灯,这也可说是对何为“第一等事”的最好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像无数优秀共产党人那样,抛弃小我,一心为国向民,这样的“第一等事”方为真正的“天下第一等事”。

一位常年在戈壁大沙漠跑车的司机说,人最恐惧的时候,不是没有钱的时候,不是没有水的时候,不是没有车的时候,而是没有方向的时候。弄清自己的“第一等事”,有了方向,其实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

6.共享经济需要美美与共

石朗渡

近日,刚推出的“共享床位”被叫停,问题出在绕过了酒店住宿身份登记管理,明显不合法;而共享雨伞推出最后只收回了几把,好好的共享沦为了“藏伞于民”;安徽又推出全球首家共享书店,但怎么看和小时候的租书租碟店没什么区别。

共享,无疑赢得了这个时代的美名。一位学者曾写下这样的点睛之笔:“分享原来属于道德情操的范围。不过现在人们搞分享经济,明明是冲着致富去的。道德情操和国民财富这两件事,单独来看都不奇怪。怪就怪在,分享经济要求通过道德情操,去实现国民财富。相当于把斯密主张利他的《道德情操论》和主张利己的《国富论》,合并成一本书。”国外的Airbnb实现了房屋分享,让闲置资源流动起来,走入中国;国内的共享单车,切切实实提高了单车周转率、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成功走向世界。既能利己又能利他,美美与共,借助科技的发展,“共享”自然能快速爆发了。

然而,第一个吃螃蟹者的伟大,并不妨碍跟风者可能因饥不择食而被噎死。从社会成本角度看,未必一共享就必定“经济”;而从创业成功率看,共享领域已经倒下一大片。如果共享只是创意匮乏下的“挂靠”,是资本病急乱投医的结果,难免陷入“非理性繁荣”,造成资源浪费而不再经济。

具体而言,不同产品的创新空间和盈利点迥异。共享短租需要更好的诚信环境,同时因为是低频场景,培养用户习惯过程长;网约车成长中与传统行业和规则的较劲也有目共睹;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共享单车这样的“标准化产品”,比起共享短租等个性化产品,更容易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言下之意,并非有风就能起飞,如果不能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市场并不会因为你投之以桃,就一定报之以李。

共享经济被作为趋势受热捧,离不开这样一种假设:人们对于物品越来越没有占有欲,而只要使用权。就像Uber创始人所设想的那样,最终所有人放弃了私家车。几天前,有地产商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反房地产的”,因为在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使用比拥有更重要,分享比使用更重要。这样的判断靠不靠谱另说,但至少是对未来社会气质的一种猜测。

这样的时代气质最终要形成,恐怕还需时日,一旦过于乐观,就会误判市场规模,诱发非理性投资。毕竟放眼望去,共享出去的雨伞已经所剩无几,共享单车上挂私锁也能见到,私有产权观支配下的占有欲依然在隐隐作祟;而各家共享单车企业无节制的发展趋势,对道路资源的竞争性使用,何尝不是另一种产权竞争,同样会造成“公地悲剧”。这似乎也意味着,共享是经济还是不经济,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共享经济的长足发展,有赖理性的商业判断,也需要全社会层面新产权观念的培育。

7.填平智能时代的亲子沟壑(域外听风)

黄培昭

使用手机会影响亲子关系吗?英国一项针对2000名11—18岁本国中学生的调查显示,36%的孩子曾要求父母放下手机,多数孩子称父母过度使用手机“破坏了家庭生活”。童言无忌,孩子们的心声不啻是警钟,值得家长深思。

不仅家长,沉溺网络和智能手机,在一些青少年中也屡见不鲜。美国有将近50%的青少年“非常依赖智能手机”,而在上述的英国调查中,72%的孩子表示一天上网3—10小时,11%的孩子坦承自己节假日一天上网可达15小时。家长们担心“网络原住民”的生活状态,生怕孩子受到“智能欺骗”,迷失自我,因此也在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多样化兴趣爱好。

这正是智能手机普及后的现实图景。为人们带来空前便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家庭生活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亲子关系是一种相互交流与融合的互动关系,作为长者和自控力更强的一方,家长的自我约束意识需要不断强化。无论是为自己设电子产品禁用时间,还是多带孩子散步、远足,出去看展览,有效、高质量地陪伴,显然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语言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终日埋首手机,使自己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独封闭状态,变得不爱与他人沟通和交往,长期下去,会出现语言障碍。当移动设备已成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从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融入社会的能力等角度来考虑,正如肯特郡一所学校校长所说,“家长、教师和学生需要重新制定移动设备的规则”。

美国儿科学会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父母应该让他们的孩子教他们数字媒体内容,并与他们进行互动”。这里隐含的一层意思是,如果电子产品变成亲子互动的一部分,不仅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情感建设。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年人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当我们无法控制网络对于生活的渗透,那么和孩子共同甄选优质的学习、娱乐电子内容,多一点平等的探讨和交流,或许比简单、粗暴地禁止、斥责,更能起到让网络为我所用的良好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在的孩子在信息获取能力上比父母更超前,也明白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的潜在危害,但他们的心智发展并不见得有明显的提速。就像给农作物蹲苗一样,要使孩子的性格养成不偏离正轨,大人划界限、树榜样的示范不可或缺。在英国,教育部门规定家长要陪孩童睡觉前念书读故事,而且故事要念得栩栩如生,不能敷衍塞责,否则将受到惩罚。好故事听得多了,孩子自然会养成读书的兴趣和爱好。不管是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将自己有限的时间过得更充实,其实也是对抗碎片化、浅层化网络阅读的有效方式。

优秀的教育,源于用心的投入。父母对电子产品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在网络世界的自控水平。共同填平智能时代的亲子沟壑,才能陪伴子女度过一段青春好时光。

8.不要让家长的梦想毁了孩子的童年

山东泰安9岁的小学生李星泽顶着室外35度的高温,在9个培训班之间马不停蹄地赶场。李星泽的妈妈望子成龙,希望儿子能够成为“童星”,因此对其训练十分严格。游泳、相声、模特、钢琴、作文、英语……每结束一个培训课程,就要立即赶往下一个。7月18日 大众网

山东泰安的9岁小学生李星泽暑假里马不停蹄地在9个培训班之间赶场子,如果说李星泽是山东“最拼小学生”,那站在他身后的李星泽的妈妈就是当之无愧的“最拼家长”。

将孩子培养成童星,就是李星泽妈妈的人生梦想,“最拼小学生”的名字里的“星”无疑就饱含着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殷切期望。用时下一句流行的话说,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当然,适当让孩子参加一两个培训班学习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由家长大包大揽,否则孩子不愿意学,学习效果也不会好。家长可以选择报一两个培训班,如果孩子学有余力,自己也愿意多学点知识,可分阶段多报几门,但一定要把握分寸,像这样一下给孩子报9个培训班,显然用力过猛了。

9岁孩子成“最拼小学生”,根还是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家长不愿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寒暑假自然就成了中小学生的第三学期。社会上流传这么一句话“不怕孩子是学霸,就怕遇到寒暑假”,说的就是家长让孩子在寒暑假报名参加这样那样的培训班,或接受有偿家教,生怕孩子因为放松而耽误学业,“最拼小学生”李星泽只是千千万万暑假上培训班学生中的一个而已。

其实,漫长的暑假是小学生最开心的时候,他们终于可以摆脱平时过重的课业负担放松身心了。为了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家长可以和孩子制定一个学习计划,约定每天游玩和学习的时间,保证在开学前完成暑假作业,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诸如志愿者活动之类的社会实践,如为社区做环保小宣传员、看望孤残儿童等。还可以陪孩子去郊外游玩,或陪孩子做一次长途旅行等。

不顾孩子的学习兴趣,只为实现家长设定的培养目标的各类培训,最终只会既浪费家长钱财,又浪费孩子时间,严重的还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衷心地奉劝家长,把童年还给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不要让自己这样那样的梦想毁了孩子的童年。

文/维扬书生

9.看见不一样的世界(人民论坛)

刘根生

一个“大仰角”拍了不下10遍,导演还是不满意。趴在地上的摄影师抱怨:“我趴得够低了,你还想让我怎么样?”导演拿出工具,在摄影师趴过的地方往下挖了个坑说:“你的拍摄水平没有问题,只是你刚才趴得还不够低。”最终,摄影师趴在坑里拍出了最佳镜头。

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择高处立”。实际上,如果趴下来,很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从太空俯瞰,地球晶莹透亮,还裹着一层水蓝色“纱衣”;从海底观察,地球内部存在水循环和碳循环,既有海水渗入地壳,又有流体从海底溢出。如果说站位够高,有助于把握事物全局,那么趴得够低,常常能够避免被表象所惑,从而发现更多精彩,收获更多启迪。

历史上,苏轼在湖州“革新除弊,施惠于民”,就得益于同民众站在一起、想到一块儿。苏轼与种田能手蔡福见面时,蔡福紧张得如坐针毡,苏轼看上去也有些手足无措。蔡福壮起胆子询问苏轼为何也会如此,苏轼回答:我只懂诗文,见到种田高手怎能不紧张?蔡福于是放松下来,打开了话匣子。文学名篇《醉翁亭记》原来的开头为:“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老樵夫听欧阳修诵到此处,说:太啰嗦了!我砍柴时站在琅琊山南天门看,四周都是山。欧阳修顿悟,于是改为“环滁皆山也”。越是明白“洼则盈,敝则新”的道理,越容易虚怀若谷、博采众长,苏轼和欧阳修正是凭这样的涵养修为,成就为名垂青史的大家。

现实中,视角陷阱并不鲜见,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站位出了问题。一些人居高临下、唯我独尊,不能放低身架虚心善听,难免“兼听而失”;一些人把看见当看到,盲目自信、主观臆断,即便到访实地也未必查访实情,难免以偏概全;一些人把相似当相同,生吞活剥、不加辨析,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李保国教授生前每年深入太行山区200多天,帮助10万农民脱贫致富。他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感染了无数人,正在于“从下出发”,贴着大地飞行。干事创业没有捷径可走,奋力沉潜、卧薪尝胆是应有的状态。今天,无论在什么样的改革领域,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之间的联系都日渐紧密。既胸有全局又脚踏实地,我们才能让美好初衷与理想结果相向而行。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摆正心态和位置,我们看到的将是非同寻常的视角,成就的将是意料之外的自我。

10.“讲究”与“将就”(人民论坛)

向贤彪

廖俊波生活上不讲究,在外出差,常常一碗面条就是午餐,有时叫来快餐,边吃边谈工作。但他对待工作却从不将就,“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总是以冲刺的姿态干在前、创一流。“俊才为民屡建功,品正德高志如松”,正是人们对这位“樵夫”的褒奖。

“讲究”与“将就”如同硬币的两面,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和精神状态,也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和成败得失。

著名作家汪曾祺对生活不讲究,一家人住在5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一间7平方米的小屋就是他的卧室兼书房。“白天,把堆在桌上的东西搬到床上,写作。晚上,把堆在床上的东西搬到桌上,睡觉”。然而,正是在这个比鲁迅的小房“老虎尾巴”还挤的地方,他对创作从不将就,“语不惊人死不休”,笔下流淌出的汉字之美,让人为之心颤。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对生活不讲究,衣食简朴,居所陈旧,习惯于粗茶淡饭。然而,学术中的吴老却容不得半点将就,始终严谨求实,探索不止,先后取得了“吴示嵌类”“吴公式”“吴方法”等一系列开创性成果。

生活上不讲究,工作上不将就,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背后,是人生品位、人生格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在生活上过分讲究的人,必然会牵扯精力,耗费心思,导致对工作马虎将就,难以凝心聚力干事业。恰如鲁迅所言,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工作向高标准看齐,生活向低标准看齐”,这句曾经为人们所熟知的话,在今天仍未过时。因为其中所蕴含的真谛,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展示了共产党人忧先乐后的情怀,是人格魅力的象征,有凝聚人心的力量。然而,在新的考验面前,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没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从焦裕禄、谷文昌到廖俊波、黄大发,一代代共产党人都是这么做的,也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敬重。

刘亚楼将军曾说:“我最厌恶那种房子越住越宽敞,汽车越坐越讲究,家具越换越漂亮,心思不用在工作上,而是专门在享受待遇上打转的庸俗作风。这种在生活上很在乎的作风要不得!”时下,党政干部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拒腐蚀、永不沾的好传统不能丢,在“享受待遇上打转的庸俗作风”不能沾,工作和生活的摆位不能颠倒。个人生活不讲究,干事创业不将就,将心思与精力用在事业上,用在为人民谋福祉上,一辈子坚守初心,一辈子艰苦奋斗,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人生追求。

“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既是历史的镜鉴,也是现实的印证。我们党反“四风”,其中一条就是反对享乐主义。只有摈弃享乐主义,坚持与人民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不比待遇比工作,不比享受比贡献,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服务百姓,才能像黄大年那样“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文章转自: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日刊yuwenrikan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端午节的味道作文800字 以回味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作文600字 中考英语作文范文30篇带翻译 我是劳动小能手作文300字 舌尖上的端午作文600字 无声的语言作文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作文600字 以距离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走在什么的路上作文600字 什么真让我着迷作文400字 生活处处是课堂作文500字 江西省今年高考作文题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600字作文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300字作文 给自己一个微笑作文800字 外星人来我家作文350字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苹果的自述作文300字 行走在美好中作文600字 我的暑假生活300字作文三年级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400字作文 我的暑假生活三年级作文300字 让我感动的一件事500字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500字 作文我做了一项小实验300字 谢谢你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作文 什么的端午节作文400字 什么的呼唤作文600字 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