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问题与策略.doc

2020-09-27 19:50:01
相关推荐

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问题与策略 学生的作文能够相当明显地反映出他们的思想认识、知识基础、语文能力、生活经验等各个方面的水平,因此学生作文的质量往往被看作是衡量其语文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不少家长和教师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想尽了各种办法,可是,很多学生面对作文题还是“一脸愁苦无从落笔”,对作文产生畏惧、厌倦心理。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作文课也深感困惑,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写作难,批改难,一见作文心就烦”成了许多师生的真实感受。新的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由于新的课程标准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作文要“有中心”,对条理的要求也降低了一些,并针对低、中、高年级做出了不同的规定,放缓了作文训练坡度,这为改变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因此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认真而正确的解析新课标的要求,全面分析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教师上好作文课,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解析 依照《标准》进行分析,结合小学作文教学的现实,可以从内容、形式、方法三个层面来探讨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照课标从内容上看 1.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 据调查表明,小学生们普遍反映,作文时头脑空空,不知道该写什么。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生活积累并不丰厚,加之作文教学脱离了实际。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从家门到校门,生活单一,确实没有东西可写。另外小学生们缺乏观察能力,经常对身边的事情闻也不闻,视而不见,使得头脑中没有积累下作文素材,缺少生活感悟,胸中没有积蓄,提起笔来怎么会流畅呢?如果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的时候,超出了小学生的经验范围,使小学生们缺乏切身生活体验,面对着这样的作文题时,小学生就只有冥思苦想,胡编乱造或者是抄袭作文选上的文章,虚假雷同,千人一面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作文教学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基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缺少真情实感的表达 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的读者对象非常单一固定,这便是老师。面对着这样一个容易使自己产生惧怕心理的读者,小学生们往往激不起作文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写作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往往有一种敷衍的心理,认为这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是写给老师看的,反正老师会修改的。因此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很少考虑针对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对象而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文字,甚至为了投教师所好,常常按老师的喜好、思路去写作文,猜度老师的意图,迎合老师的所爱,从内容到形式假、大、空,违背了作文教学注重“应用”的目的,缺少真情实感,因而,写出的文章没有激情,也就缺少了灵气。 (二)从形式上看 1.重技能训练,轻兴趣情感 一直以来,“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问题始终成为困扰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我们的教师也有意无意的过分偏重于后者。教师总是给学生灌输许多的作文知识、作文技巧,告诉学生的多是如何更好的布局谋篇,在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给予很多的指导。教师们往往要求学生考虑句子是否合乎语法、逻辑,文章的中心、材料安排、结构、过渡是否合适,却唯独忽视了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老师们过分地在意作文“怎么写”却忽视了“写什么”,布置的作文题目与学生生活脱离,必然会将学生的手脚捆死,势必使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也会由于不知道怎样达到老师的要求而感到无从下笔,不知道如何去写。 2.重理论讲解,轻实践运用 在学生开始学作文阶段,教师们常常采取读例文,讲理论的方法。好的例文的确可以起到引路的作用,因为它们本身是作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用它们作讲解可以使理论具体化,易于被小学生理解、运用。但许多理论在短时间内仍不可能被学生理解,运用它们更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体会。而一些教师较为忽视日常练笔或对小作文的指导,有的一个学期学生的作文只有书上要求的寥寥几次,有的教师对一篇文章有针对性的指导比较少,这些做法很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运用中理解。如果没有课堂内外适量的作文练笔,一系列的正确的引导、点评,长期实实在在的互相修改、交流,没有有意识地与自己的习作对比中看进步,光靠抽象的理论作指导,又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作文水平则无法提高。 3.重思想内涵,轻实际认知 在当前小学作文的评价中,对作文内涵的评价标准过高,严重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滥用“立意高”的标准。立意确实是文章的灵魂。因此立意高低也一向成为评价文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但是这显然是评价成人文章的做法。二是滥用“有意义”的标准。教师认为写进作文里的必须是其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这个标准己经深深的扎根在老师的心中,成为惯性思维。而绝大部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是很难达到“立意高”的标准。正如叶圣陶老人说:“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 在作文教学形式上,还存在指导虚无化、批改简单化、评语程式化、讲评形式化等诸多问题。 (三)从方法上看 1.重视模仿,轻视创作 在作文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作文题一布置,不去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也不去帮助他们搜集整理生活中的素材,更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有关生活感受,而是迫不及待地向学生推荐可以“借鉴”的范文,以便让学生去模仿,美其名曰:范文引路。所以,只要老师一布置作文,学生们就翻阅《作文大全》《作文一点通》之类的“写作参考书”对号入座,开始“组装”:有的拿些“零部件”,有的改头换面,有的干脆全部“拿来”。于是“克隆”作文随处可见,防不胜防。 写作是极富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它是作者个人心灵体验的外化表现形式,是作者与他人、与世界、与自然甚至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机械地模仿会扼杀孩子们的个性和灵性,长此以往会使孩子们产生依赖心理,出现“离了拐杖走不好路”的现象。 2.重视写作,忽视阅读 读与写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的甚至认为读与写是两回事,人为地割裂了读与写的联系。阅读被淡化了,被弱化了,被虚无化了。教学中老师们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内学生“读”的时间被无情地截留挪用了。语文课上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出现了以讲代读,以练代读,以问代读的现象,老师们把属于学生“读”的时间用在了咬文嚼字的分析课文上。课内的读如此,课外的读就更令人担忧。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积累,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学生的作文就是“无米之炊”。 3.重视数量,忽视质量 《标准》对学生每学年的作文次数有具体的要求:“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学生无论如何得写一定数量的作文,少一篇就意味着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多写,哪怕是凑也要凑够,至于质量问题则是另一码事了。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怕写,教师厌批的现象,师生都把作文当作想扔而扔不掉的包袱,它耗时、费力、低效,大家不得已硬着头皮而为之,写出的文章质量就可想而之了。 4.重视过程、轻视评价 作文评价简单,体现在教师不能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总是用自己的世界解读孩子的世界,所以在情感或者思想层面就有了一次次的擦肩而过。不能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不能发现作文中最值得保护的语言特色。教师对作文的固有评判标准,也是影响作文评价的重要因素。我们看到太多的“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书写认真”等评价语。教师缺少个性化评价的语言,不能激发学生对作文语言的独特感受力,教师评价语言的雷同也导致了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 三、解决小学作文教学问题的策略 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内容选择上,要求学生写真文做真人,表达真实情感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首先就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像,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众所周知,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小学生的作文要想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就要懂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注意扩展他们的思维,锤炼他们的语言,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要尽可能多的开展异彩纷呈的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为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提供无限的空间。??用眼看到的,用触觉感受到的,用心揣摩的一切事物用笔记录下来,在不知不觉中去发现生活原本是这样妙趣盎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是真实的,才能感动读者。 其次,要培养学生具有一颗敏感的心。学生情感丰富,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就会有敏锐的感觉,自然就能够产生很多体验。观察是外部的、体验是内在的。观察到的是现象,体验到的是情感。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除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外,还需要去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和文章中的人物能够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对话,懂得感悟人生。 其三,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具有独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思维是其主要思维方式,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多阅读充满创造想像的作品尤其鼓励学生有“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才能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创作的潜能。 (二)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兴趣、情感及能力培养,激发写作热情 1.多种形式激发并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能消除学生紧张、畏难的情绪。教师只要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就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让他们较顺利地写好每一次作文。为此,教师要讲究授课艺术。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是:喜欢新奇、生动、有趣。因此教师要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来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想象,融洽师生感情、活跃课堂习作气氛,引导学生快乐作文。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富有开发思维的作文教学形式: 活动作文: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排练哑剧、小品,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进入“生活的教科书”,让想像和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的热烈气氛中得到发展。 绘画作文:一幅有趣的画、一个可爱的小动物、一个抽象的图形都能让学生展开想像,编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这样的作文内容生动,充满童趣,学生乐于写作。 看图作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时展开联想,由眼前的因果联想画外之音,或借助多媒体,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写作欲望。 编童话故事:儿童喜好新奇,而童话虚拟的情境、幻想的特征、夸张拟人的表现手法,符合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要理性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像,编写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 幻想作文: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一定的理想和追求,都会萌动美好的憧憬,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为自己的未来描绘美好的景象。 串词作文:教师提供几个毫不相干的词语,让学生假设情境,进行奇特遐想,把几个词语运用到作文中,培养多向思维。 2.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作文创新,加强求异、发散等创造性思维训练。为此,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如可以举行辩论会,就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论辩式探索,或者通过写文章赏析、影评等方式,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据此写出内容充实、又有个人见解的文章。每一次作文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醒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促使其不断创新。 3.树立切合实际的写作目标。小学生的作文正处在起步阶段,因此不应该把目标定的太高,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而应该尊重小学生习作的规律。《标准》中将小学作文教学各个阶段的要求变为,第一学段“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这是因为“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降低写作的门槛,让学生易于动笔,大大消除了学生对写作文的恐惧心理,有利于激发其积极性,树立信心,符合小学生的作文心理。 (三)教学方法上,重视阅读和创作的指导,评价措施积极 1.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标准》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150万字。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阅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二是阅读课本以外的好文章。学生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过的事物,学到许多未曾学过的知识,而多见事物,多得知识,可直接为作文提供材料,促进思维能力发展,也提高了从生活中积累材料的能力。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使其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加大阅读量。 阅读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是要把文章读懂乃至读熟,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心的,切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读后应能记住文章的内容。知道其大概的意思。二是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不仅要善于把那些优美生动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录下来,还要勤于写心得等。只有鼓励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使学生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丰富知识,积累语言,锻炼语感,领悟写作方法,作文能力自将提高。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密切的。 2.在写作中发展个性。引导学生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于作文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还要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领略祖国山河美。深入社区,感受社会变革;采访人物,了解人物思想感情,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感受身边的变化。透过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再创作出的文章,也就不难从文中见“人”了。 3.注意作文的评改交流。作文的评改交流是作文教学指导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习作后与他人交流心得,互相评改,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常见的评改形式有典型评改:教师选出几篇典型习作,集中普遍性问题在课堂上交流;学生自改:教师制定评改标准,提出具体要求,学生自读自改;学生互改:小组合作,倡导见仁见智,在发现中讨论,在讨论中升华。在评价中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是读者喜欢读的。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评价的主人,使他们的个性在评改中得到张扬。 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慢慢地指引方向。对学生富有个性的语言,富有情感的表达,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看到作文的价值取向。要注意批改的引领作用。从孩子们的习作中寻找闪光点,一两个用的较好的词;一两句形象生动的话;一个新颖的选材;一个深刻的主题,都可以成为激励的源泉,甚至书写的进步,也可以成为赞扬的立足点。教育心理学表明:成就动机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通过给予鼓励性评语让学生在每一次写作后都能或多或少的获得成就感,会使学生重新估价自己的能力,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促使写作兴趣的不断高涨。鲜活的思想,积极的情感效应,加上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必将会有许多饱含着真情实感、独具特色的文章不断涌现出来。 (责任编辑:左小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2-02-28 11:23钓鱼岛‘狼爱上羊[重庆市网友]IP:3406980424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重点,这份文档的发布对于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顶0踩0
  2. 2021-01-16 14:24蓝涩de精灵[辽宁省网友]IP:3391653906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为小学教师们提供实际可行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在作文上有更大的进步。
    顶6踩0
  3. 2019-12-05 17:25小狼-Calvin[海南省网友]IP:1962923838
    这份文档对于小学作文教学问题和解决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老师教学很有帮助。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苦作文 生病作文 星星作文 海南作文 假如我是作文 微笑的作文 彩虹作文 西瓜作文 英语作文图片 老家作文 道德 作文 作文万能素材 三篇作文 作文的格式 享受作文 一句话作文 书包作文 作文大全小学 警察作文 作文下雪 怀念 作文 作文续写 苏州作文 写故事的作文 作文课 怀念 作文 杭州作文 海作文 作文900字 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