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关键事件教育征文题目

2020-10-20 23:10:01
相关推荐

关键事件教育征文题目 作文写作问答 归教作文网作者 : xiangzi 分类 : 知识问答 更新时间:2020 04 05 15:23:25记录时事热点,人物型,事件型均可,从作文可提炼的话题角度进行几十个字范围的点评时评材料作文是当前高考中常用的作文形式,加强时评材料作文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本文在阐述时评材料作文的特征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时评材料作文训练必要性,并从形式和内容角度提升时评写作技法。关键词时评作文技法时评类文章针对社会实际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说理透彻、语言辛辣,为读者所喜爱。时评类作文是高考中应用较多的新材料作文,将社会焦点问题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以时评的写作方式表达看法与观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视野从学校扩展到社会,提高深度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取得更好的作文成绩,而且使学生在关注社会现状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时评类材料作文具有思想教育的意蕴。新华社总编辑何平认为在时事评论中,“时”决定了文章的内容,他说:“顾名思义定位在‘时’上。‘时’就是时事、时势、时世、时政、时局、时弊,时评就是围绕‘时’字作文章。”笔者认为,时评类材料作文的另一主要特征是“评”,即针对国际或国内某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发表评论,做到以理服人。一、时评材料作文的特征(一)激情与理性的交融。时评材料作文必需充满激情,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读者对社会问题也有独到的评价和生动的体会,如果作文中的语言如温吞水一般平淡无味,则难以反映生动鲜活的生活,也会让读者觉得“不过瘾”。要想说理透彻还需有深刻的理性分析。学生需理性客观地判断材料,运用分析方法理清逻辑脉络,合理搭建文章框架,树立明确观点,寻找有力的论据支撑。总之,时评材料作文既要是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做到情理交融,交相辉映。(二)鲜明的时效性。时评类文章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发表意见,以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而时评材料作文的材料内容通常是近年来发生的事件,学生写作时也要结合当前社会形势、思想潮流进行分析,写出体现鲜明时代气息、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文章。(三)准确的针对性。时评材料作文不是对某一社会问题泛泛而论,自有发表见解,而要紧密结合给出的材料,针对其中反映的矛盾关系,有针对性地发表评论。换言之,时评材料作文一定要弄清“文章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这两个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二、时评材料作文对于学生思维和写作的意义(一)为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表达需求。写作训练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以独特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加强知识积累,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具有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具有真情实感,拒绝千篇一律、套话连篇的文章,勇于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观点。时评材料作文的话题内容“火辣”,能够激发青少年思考的意愿和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欲望,时评材料作文鼓励学生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发出内心的声音。(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和文字表达的严密性首先,时评材料作文需充分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准确分析问题,并使自己的表达层次清晰。所以有利于训练学生严密的思维,提高思维水平。其次,材料作文需要学生将思维聚焦在材料所提供的事件和矛盾上,所表达内容必需紧密围绕材料,如果脱离材料内容进行天马行空的论述,即便言之有物、精彩纷呈,也不是一篇良好的时评材料作文。(三)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网络表达。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应用,学生在网络上具有很多发表自己观点、表达自身意见的机会,而高中生由于年龄、阅历、文字基础等原因,尤其在网络碎片化阅读和情感宣泄的影响下,高中生的网络表达有时具有文字肤浅、情绪偏激的问题,时评材料作文的训练可以规范学生的网络时评表达。三、方法和措施(一)加强审题,把握材料的抓手时评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从材料入手提炼观点、形成思路,所以写好时评材料作文,加强审题是必备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准材料“抓手”,把握文章写作的第一块敲门砖。对于评述性材料而言,学生应在材料的议论和叙述间找到材料的核心观点,发现材料核心矛盾,这就是作文写作的“抓手”。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分析、框架搭建、观点提炼。一般来说,评述性材料中的抒情议论语句,常常是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而在事件性材料中,常常没有议论抒情语句,揭示事件的因果关系的语句是关键语句。如在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作文题目,给出的就是事件性材料。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该段文字中,没有议论性的语句,都是描述性的语言,我们通过阅读分析可以把握“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这句话体现了“业主为某彩民垫资——彩票中奖——交给买主”这样的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应该成为我们剖析材料的抓手。(二)观点鲜明、重心突出时评材料作文在行文时,先要确立明确的观点,旗帜鲜明地表达意见和观点。文章的观点可以针对材料中观点的争议、人物的对错、事件的成因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切入,但必须紧密围绕材料内容,不能脱离材料空发议论。例如面对以下材料:“2013年之前,多名内地状元选择港大,一时间港大成为了比北大清华更加受到追捧的对象,成为了比北大清华更加遥远而美好的梦想。当然,一直也不断有港大拒收内地学子的。2013年,辽宁高考状元刘丁宁同学从港大退学,选择复读来实现北大梦。”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出题者对于选择港大和北大清华间具有明确的倾向性,则我们在确定观点时要鲜明地站在支持该同学复读圆梦的立场,进一步挖掘则是执着追求理想与迎合现实需要的关系。(三)论证充分、论据有力时评材料作文不仅应有明确的观点,还应为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论证,用说理和证据说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把道理讲清、讲透,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信服文章观点,起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所有的说理都需要实例的证明,而时评材料作文的论据,则要时代气息和历史素材有机结合,新近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要闻和科学技术进步是富有时代精神的论据,而对于历史性的论据,我们应挖掘其中的新因素,年代久远的事件不能不经加工就简单作为论据,否则发挥的支撑作用有限。论据还应做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点(详写事例)和面(略写事例)相结合。例如清华校长顾秉林在会见宋楚瑜时,赠送其一副字画,当一首诗的卷幅时,顾校长不能将全诗的三十二个字认全,念错了一个字,没有把整首诗念完整就结束了。我们在分析这则材料时,如果从支持顾秉林的角度看,则可首先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其次,说明顾秉林在其物理和材料学专业是大家,做出很大贡献,不能因为其在不擅长领域的一次小失误而对其大加鞭挞;第三,举例说明古今中外有很多大家出丑的例子,并未影响他们的光辉形象;最后指出过度批评者是否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方面做得欠佳。这样论述的层次鲜明,说理有力,具有说服力。(四)行文规范、思维缜密时评材料作文的写作通常在第一部分的引证中提出问题,并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论点,使读者清晰地把握作文的核心思想。在作文的论述部分,既要使用正面论据阐述论点,还要运用反面实例从另外的角度进行支撑,并在论述中注意“脚踏实地”,即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空发议论。最后说理需深刻,不能浮于表面,要体现出对于事件本身的深入思考,如此才能服人。(五)透过现象挖掘材料本质时评类材料作文给出的参考资料,常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而我们在作文写作过程中,论述的层面绝不能局限于现象,而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使作文的探讨走向更深的层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观察、深入思考进行锻炼。重庆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材料讲述这样一件事情:一个游客打算在波罗的海边租一位老人的房子渡假,老人非常热情,建议他先住几天再决定是否租住。游客住了几天,觉得很好,但就在他决定和老人签协议的前一天,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精美的杯子。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打电话告诉老人,老人并未生气,只是说,明天我过去签协议时再带一个杯子就好了。第二天,老人如约而至,进门第一件事情就问那个打碎的杯子在哪里。游客说已经和其他垃圾装在一个垃圾袋里,放在门口的垃圾桶里。老人立刻去垃圾桶找到杯子碎片,单独装在袋子里,并在袋子上写了“玻璃碎片危险”几个字。回来后老人很坚定地告诉游客,这间房子不租给他了。对于材料中给出的事例,从表面上看是一间房子租与不租的问题,向更深层次挖掘则看到社会公德心的不同,老人对于游客不小心打碎精美的杯子给予宽容,但对他将玻璃碎片混于垃圾中,可能危害他人安全的做法坚决反对,体现出较高道德修养。我们再深入思考,则看到老人和游客对于“人”的观念的不同,看到老人思想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如果从这个深度去谈,则作文更有深度。(六)写时评作文要做到“五味杂陈”时评作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必须写得生动鲜活接地气,才是好的时评文章。时评作文应写出“五味”。1.鲜味。时评材料反映的是当前发生的事,我们也要结合对当前形势的分析,使用鲜活的语言,尽量运用当前的事例来写作文章。2.杂味。学生思路一定要开阔,不能就事论事,可以将古今中外与之相关的材料都为自己所用。3.辣味。时评作文切忌不温不火、四平八稳,要针砭时弊就一针见血,要放声讴歌就热情似火,具有立场鲜明的战斗性,让读者读起来“过瘾”。例如某文作者在指摘官场用人不正之风时,说“像官居某省委副书记的贪官王耀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儿子女婿小舅子一家门统统当了官,这样的恶例,并非只此一家。”便有些辣的味道。4.趣味。评论角度的选择、题材的确立和语言风格的使用,都可以体现风趣幽默,寓庄于谐的特点,增强作文的吸引力。5.哲味。时评作文要对现象进行深入挖掘,发现事物的本质,用简明、深刻、富有哲理的语句进行表达,令读者深思。

求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的答题方法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1、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8、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9、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10、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11、 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12、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13、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14、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 平叙(略)15、 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 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16、 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7、 修辞方法及作用: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21、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23、给文段拟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26、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29、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3、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36、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38、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答题套路: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有趣的事的作文 我是初中生的作文 以珍惜为题的作文600字 描写草的作文400字 写昆明的作文 秋游公园作文 从生活中学会坚强作文 向同学学习作文 屈原作文素材 玩电子游戏的好处作文 亲情中考满分作文 高中万能作文开头 有关传承的作文 游上海城隍庙作文 考试准备作文 关于自我保护的作文400字 我的爱好是舞蹈作文 在突破中前行作文800字 作文题目做手工 我永远忘不了那句话作文 吹泡泡小作文 上课走神的作文 我最喜爱的小动物作文400字 高中作文优美语段 平凡的日子也精彩作文600字 你在我心里作文 同学对我的帮助作文 人生的道路作文800字 二年级可爱的小狗作文 心理健康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