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在伊朗长大读后感精选10篇

2020-10-30 18:00:01
相关推荐

《我在伊朗长大》是一本由玛赞·莎塔碧著作,·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48,小编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我在伊朗长大》读后感一:我们要地活着

人可以原谅,但绝不应该忘记。 ——玛赞·莎塔碧 你心目中的伊朗或者中东是怎样的一个? 石油??血?宗教?? 在没有接触《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之前,我心中的中东是石油和战争,那里的、、相对于他们的战争并不出色。 可“追”这本书,让我对中东有了新的。我佩服那些在乱世中自我的人,我那些淳朴厚实的贫苦,可我有又觉得,在那样坏境中,会为什么样? 因为“追”而对中东国家有了某种向往的情节,《我在伊朗长大》这本书是在地铁5号线上看完。记得里,每天最的就是赶快上班或者下班,这样就又能看玛赞的书。 所以,好书就是这样。让人有一股子想全部完的。 《我在伊朗长大》这本书相当于是玛赞·莎塔碧的自传。图文结合的讲述了其从到的生活,在那个里,她的她的国家所的一些。 一、保持质疑的 如果伊朗那个国家里所有的都是的,大概那个古国早就被损坏了吧!所幸的是,还有那么一群有反抗精神、敢于质疑的民众。 玛赞候所言,相信他们的国家,相信他们的政权。所幸她生活在一个开明的,有着一对开朗的,这对她日后的成长有着的。在父母的循循诱导下,玛赞逐渐建立了的认知体系,这对日后成长为一名的至关。 二、中西文明的结合体 90的伊朗,是西方文化和古老文明的交融地,彼此回合,形成了一个新的伊朗。 在的层,人们开派对,过着西方人的生活,而在社会的低沉,人们依旧过着的生活,相信死后能去往极乐。而这,又是我看得极度的。 战乱,上流社会的人有去往国外,从此远离战争。下流社会的贫苦农民,听信传言,参加战争,死于战争。虽然,在战争中,有部分底层的人民翻了身。可其实相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死去的大部分是贫苦的孩子或者。 当然,这不仅仅针对于某个国家,其实就整个世界整类史,大部分也是如此。 所以,和平才会是如此。 三、自由、独立的女性 玛赞说她渴望成为独立、自由的女性。可现在的我们成为独立、自由的女性之后呢?我们还是最初的那个自己么? 其实,这本书,透过玛赞的轨迹,我们应该,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要也不应该遗失自己。 书中的,那是一位非常的。 玛赞的,也是位的父亲。即使知道会,还是同意女儿。大概只有她自己,才明白。 玛赞的,女儿的所以,只愿她能成长。 这是一本会让人看到不世界,不一样的。它告诉我们,中东除了石油、战争还有的的文化、,以及在中坚强的的人们。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当你沉入其中阅读时,你会感激现在所的一切,虽然生活还是有点儿,可你是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文明开放和平的国度里。

《我在伊朗长大》读后感二:社会断裂中长大的你哟

看过一组伊朗前人民生活的,误以为是当时的欧美国家,人民穿着时髦、打扮,社会充满着,画报开放,男星健美俊朗、女星浓妆性感,是人民日常重要的消遣方式。

到了1980年左右,画风突变,成为标配,的面纱、男人的胡子;化的巴列维走到尽头,的什叶派穆斯林统治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社会的动荡,也对每个生活在伊朗的个体带来与冲突。玛赞用她的画风与,描绘了处于这断裂带中自己以及身边人的生活。

玛赞从小生活在开明的家庭以及文化的下,特别渴望与父母参与革命;她更是有接触与了解到很多革命与战争的;到了上学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盛行,与她的开放产生冲突。

两伊战争中,被迫赴奥地利求学,她接触了西方的性观念、大麻、同性恋及,的自由。但这一切却无法给她带来,被推向西方世界,带着在动荡下没有成型的,与原有世界匆忙告别,玛赞不知如何安放对家人、的,不知应该做些什么,不知道如何应对别人对家乡的询问,不知道自己自己是谁,就这样矛盾着、纠结着、着。

在国外求学的,促使玛赞回国。这段回国经历,除了对战争的重新审视,更是进行了有成效的绘画,而国内浓郁的宗教,使玛赞遵循,走入社会的,她也由于西方化的在间变得。“我在伊朗是个西方人,在西方是个伊朗人。我没有明确的。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在伊朗,她仍然了很久。

混沌中自我的逐步觉醒,以及卫星天线打开的窗,让她了第一任,再次去往欧洲。这次的出发,根基牢固、明确,玛赞也找到了自己。

《我在伊朗长大》读后感三:我在伊朗长大

抱着想要了解的伊朗的去看的,看的中让我想起了《追风筝的人》,国家社会的变迁深深着个人的沉浮。阿拉伯社会或者说伊斯兰社会的改革如何会导致今天这样的,今后,这是我读书了解的一个。

同时这部著作也让我联想到了这段一直在读的《虚构的犹太》,通过虚构自己民族的来唤起民众的民族主义,复国主义,这些看似的甚至是自我膨胀的是那么的经不起推敲,而他们所带来的狭隘的使命感的方式更是让人和。以色列建国后发起的几次战争很能说明。当然二战时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是这一类的典型。

我也联想到了前段时间的云南昆明车站的暴乱,当时室友说了让我十分震惊“就该把XinJiang人都杀光!”。如何可以有这样的,这在我看来是多么的。一直以来,就劝他多看书,经常把自己的书拿给他看,可是仍然冒出这样的气话来,似乎看书是不管用的,我倒希望这只是他的气话。一,xinjiang人并不都是伊斯兰教徒,另一方面信奉伊斯兰教的并不都是狂暴分子。我们国家并没有刻意的宣扬民族主义、煽动民族主义,可是民众中仍然有这样可怕,甚至是所谓的高才生,如此狭隘的民族主义就这样轻易的被唤起。

最后,真心希望阿富汗、伊朗等一大批阿拉伯世界的国家能的智慧走上正轨,拜托狭隘的民族和宗教的束缚。

《我在伊朗长大》读后感四:熟悉的

去年看过单本第三部后,我就等不及要找全本来看了。

一个如此陌生的国家,但这个古老的国度其实时常在我们的里。想通过这部绘本了解伊朗其实不大,它更多的是一个浸淫着深沉的的个人成长史。这也是玛赞的之处,她让我们从一个陌生的国家看到了自己熟悉的那一部分。我们也曾有过这些的历史和荒唐的苦难,伴随着一代代人的,反叛,,逃离,忍受,割舍不断。

这个出身有些背景的伊朗的成长很不,有那样一对绝世好父母,实在是令人惊叹和羡慕的。

去看看吧,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我在朝鲜长大,我在XX长大这样的。它能让我们紧咬牙关,但对充满希望。

《我在伊朗长大》读后感五:对伊朗的

匆匆的看过一遍,觉得在奥地利读书那一段情节有点太突然了,在外国四年的时间作者经历的似乎是从天上到地下的生活,她的遭遇很戏剧化,如果她没有刻意夸大一些情节的话。书里的一些总是能透露现在这个政府对民主和现代的压制;

在德国的前几个月,我的室友是伊朗人,他说在伊朗他不能公开和的,他觉得伊朗因为有石油使得贫富更大,他认为伊朗一直在受英国的操控…他和他现在都在国外留学,他们不想回国,他说四个封锁Facebook的国家中除了朝鲜还有伊朗。

也看过《一次别离》,这部里至少能看到一些希望,一些关于民主的火光正在闪耀,至少电影中的社会还是法治的,人民可以在局维护自己的。

《我在伊朗长大》读后感六:为法国贴上“”

玛赞面对询问,地了。是啊!在一个惯以标签认知的世界,所带来的误解也许远大于谎言,何况这又只不过是一场不可能有任何深化的寒暄。我们为美国贴上“民主”,为法国贴上“浪漫”、为德国贴上“严谨”、甚至为朝鲜贴上“专制”,然后我们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去看待每一个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和朝鲜人,这种粗鄙的认知快捷方式无疑是一种荒谬,因为美国必有崇拜极权的人、法国自有迂腐无趣的人、德国也有虚浮马虎的人,而朝鲜也必有民主自由的人。我想如果不能撒谎的话,那么玛赞宁可选择“波斯”来回避“伊朗”,毕竟对于成长在一个开明进步环境的玛赞来说,用波斯文化来界定她的认同,要远比用伊朗政权来的(虽然波斯某种上也是一种标签)。自从世界被分割地理疆界明确、政治归属的诸多民族国家以后,我们便继出生的无从选择,又面临着一种政治认同被强加的威胁——政治属性伴随地理属性而诞生,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

《我在伊朗长大》读后感七:在战乱、死亡,宗教、文化冲突中,不羁过

伊朗,一个而神秘的国度。长期以们一提到它总是将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主义在一起。 我之前对伊朗的只停留在这个国家有石油,总和伊拉克打仗,我们以前叫它波斯,就没了。 《我在伊朗长大》作者玛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相对的伊朗。 玛赞出生于1969年伊朗一个动荡的政局环境。幼年经历了伊朗革命、伊斯兰主义专政以及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从她的成长史中大致可以看到当时的伊朗是什么。 她生长在一个家庭,从小接触西方国家文化。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这种西化与传统,宗教与信仰,爱情与自由的抉择、和,一直贯穿其中。 家庭浓重的传统文化首先在宗教方面,玛赞每晚睡前都要和自己的先知。她还试图自己建立一个宗教。 期的玛赞向往自由,对宗教专治进行反抗,在上反驳说的。她喜欢听美国铁娘子,常穿朋克鞋在大街上行走,因此经常被一些警察盘问。那时伊朗满大街都是警察,压制人们的自由。 当人们还没有从伊斯兰革命中回味过来,便爆发了两伊战争。14岁时为了躲避战乱被父母送到奥地利上学。在国外,玛赞使自己融入西方文化中,但做了种种努力都没有成功 。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她始终被视为异类,伊朗人是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斗争。西方人对伊朗传统文化的误读和不解,使玛赞在过载生活十分艰难。受到歧视,朋友很少,经常搬迁。为了取得西方世界的身份认同,她甚至隐藏自己伊朗人的身份,称自己是法国人。 随着玛赞长大,她渴望得到一份甜美爱情。一次聚会上认为弗莱度,后来却发现他是同性恋。一次偶然了马库斯,但马库斯不久又另结新欢,在的冬天她独自流浪在街头,。在对西方文明的希望破灭,她欲绝离开奥地利想回到自己的伊朗。 她打对父母说:我想回家 父亲说:好 她说:请你们什么也不要问 父亲说:好 抢过电话说:我们答应,没人会问你问题! 这样的细节,忍不住泪奔。的父母都是一样埃的心。无论你什么样,你都只是他们爱的那个孩子。 当玛赞90年代回国后,战争已结束,但还实行严厉的宗教。回国后玛赞格格不入。她说我在奥地利是个外国人,回到伊朗我还是外国人。 在父母下,她进入伊朗学习,但课堂上的禁锢于封闭,使她难以接受。被要求只能穿露出两只的风帽僧衣。她反驳:为什么我看到穿紧身衣的男人毫无,而男人却因为我穿的短一些而呢? 还有女孩问她:你和男人睡过觉吗?她说。一阵哗然。还问:那是什么感觉?她说:那要取决于跟谁睡。(哈哈,此处真该有掌声响起。) 玛赞,她的父亲对她未来的丈夫提了3个要求。 第一,你知道,这个国家,的离婚是得不到的,只有前结婚证明时丈夫允许她选择,她才能获得这个权利,我女儿必须享有这个权利。 第二,我和我是让女儿自由成长的,如果她一辈子待在伊朗,他会生机,因此我要求你俩拿到文凭后去欧洲深造,你们可以得到我的经济资助。 第三,只有觉得真正幸福才生活在一起,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苟且的活着。 玛赞虽不幸出生在一个压抑人性的国家,却又幸运地拥有一对释放她天性的父母。 还有她的奶奶,一个真正的老少女,句句都是人生箴言。 老太太的第一个忠告是: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怪人,如果这些怪人伤害你,就对自己说:这是因为他们愚蠢。你不必因此回应他们的恶意,世界上最糟的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永远保持你的尊严,真诚的对待自己。这是玛赞第一次出国前,奶奶特意陪她入睡时传授的智慧。 这句话让玛赞终身受益。从小见过很多政治谎言和杀戮,包括最亲爱的叔叔也曾遭遇严刑拷打和杀害。她童年时的玩伴因参加战争而失去双腿,她认识一个女孩因参加革命,被判绞刑,行刑之前由于宗教规定不能处死处女,这个美丽的女孩先被士兵强奸。 目睹这些玛赞并没有因此变得黑暗与扭曲,她仍然能够识别生活的美好之处,并热爱生活。不要将他们的自卑和粗鄙植入我们的心灵,不让他们剥夺我们内心最可贵的诚实。很多人都沦为创伤和仇恨的工具,从未真正活过。生命只有一次,你有责任把它过的丰富多彩。 老太太的第二个忠告:你当然有选择,每个人都有,所有人永远都有选择权。 玛赞在90年代初回国,由于化了很浓的妆被宪兵逮捕,她想到的唯一脱身办法是假扮弱女子,于是谎称有个男人开口辱骂她,那个无辜的男人被逮走了,她回家说给奶奶听,奶奶盯着她:你很卑鄙,我为你感到羞耻。玛赞争辩道:你明明知道我没有选择的余地。奶奶说:你当然有选择,每个人都有,所有人永远都有选择权。 你选了什么,就是什么,别找借口。口口声声说没有选择权而做出伤害他人的卑鄙之举,是否认自己身而为人,否认自己有自由的意志,是不可原谅的下作之举。 第三个忠告:哈,这就是你可怕的事?我还以为谁死掉了呢。你知道我有心脏病还这么吓我,你流这么多眼泪只因为你要离婚?听好!我55年前就离婚了。在那个年代还没有人离婚,但我总认为独居比和混蛋住好。没有可是,第一次婚姻是为第二次婚姻做准备,你下次会更满意。你伤心是因为你选错对象,要接受自己犯下的错误总是很难的。 玛赞受西方文化熏陶,青春期热爱摇滚音乐,却被自己离婚的年头吓得手足无措。特别是听女朋友说:离婚的伊朗女人都很惨,她哭的无法自己。殊不知奶奶先于半个世界就大无畏地做过这件“可怕”的事,而且一辈子活的洒脱自在,蔑视世人愚蠢的规矩和偏见。 第四个不算忠告,只算为闺蜜附赠的贴士。奶奶,你怎么让胸部保持圆挺的?每天用冰水和热水各敷10分钟。玛赞回忆:奶奶每天早晨都会摘茉莉花放在胸罩里,让它闻起来香香的。而当她解开内衣时,花瓣从胸口飘落,那真是神奇的时刻。 那个戴着穆斯林黑纱,只把眼睛露给外界的老少女,却有一颗真正的少女心。少女心不是男人期望的柔弱形象与言行保守,而是有智慧,有勇气,有自由意志,有生活情趣。 人终有一老,或老而猥琐,或老而优雅,我们总有选择。 然而在伊朗,经历一次大学教育,一次失败的婚姻后,玛赞再次离开祖国。这次她来到法国,面对法国出租车的询问,她十分自信地回答自己来自伊朗。可见,她对国家难以割舍的早已根植于玛赞心中。 在战乱、死亡、宗教和文化冲突中,玛赞始终为自由而努力,追求一个乐观光明的未来,活出不羁的一生。 玛赞,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个灯塔。

《我在伊朗长大》读后感八:不幸的民族都是一样的

伊朗是一个经常耳闻到但不甚了解的国度。 玛赞·莎塔碧的书深深感动了我。我看的是1 4那种书的电子版。当看完第一本之后,就欲罢不能,一直看完了所有。

我深深的为波斯民族感到痛心。

玛赞所写的时代背景真是一个让伊朗难以为国的时代:北面是强大的苏联,本身又依靠美国,西侧又是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深受伊斯兰教影响,共产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思想、宗教思想交织在一起,巴列维的确不是一个高超的政治家,处于这个时代和地理环境,没有极高的政治智慧是难以生存的。

玛赞来自一个充满自由主义思想的家庭,这种家庭原本是巴列维改革的未来范本,但不幸的是各种势力角逐的结果是极端伊斯兰教。

每一场革命的结果都是悲惨!(想来我现在是反革命的。)

玛赞受到了很深刻的西方文化影响,这与极端宗教完全无法产生交集,这也是产生冲突的根源,加之她对伊朗并没有他外婆和父母那样深刻的认识,最终她的走是必然。在第二本伊拉克导弹炸死了她的邻居 一个犹太家庭中,能看到真正的波斯人,无论信奉什么,波斯的民族情感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伊朗人心中。

但她的爱,她的根还是在伊朗,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回家这一集。

玛赞真是一个优秀的女作家,细腻的感情描述,每一个故事都那么撩动人心,更多的是心碎的故事。她把家庭、民族、国家和一个小女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展现给我们,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伊朗,伊朗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伊朗中产阶级的生活,伊朗革命者的生活,也了解这个国家里的小女生的生活。

不知道动画版拍得如何。一定要看看。还要找一本伊朗历史书看看。

《我在伊朗长大》读后感九:你背上的猴是最新的潮流…

最近读了一本自传体漫画,叫《我在伊朗长大》。

假如要我简单说一下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伊朗贵族后裔的少女,因为国家在宗教革命后逐渐走向专制,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让她在14岁就去国外独自一人留学,含辛茹苦凑钱让她在国外成长,如果这是一个中国故事,我们也许看到的是她是如何把家仇国恨放在心上,面对同学的白眼和人种歧视,发奋图强,终于用学识让所有的老外就敬佩地伸出大拇指,你们伊朗人,真是了不起!

当然漫画是另外一个版本,在国内失去信仰的小女孩,孤苦一个人在国外没有朋友,没有亲人,也没有信仰,只有冷漠,冲突和被忽略,她的选择是放纵加沉沦,这似乎更符合人性。她加入一些无政府主义的圈子,为了得到爱和男人同居(她可是个穆斯林),甚至学会吸一些软毒品,即使回到国内,她也一样颓废,整天看电视,疯狂抽烟,无所事事,甚至不顾家人意见很快和一个男人结婚,然后又很快离婚,在她25岁又一个人去了法国,然后故事结束了。

另外就是我的一个朋友推荐我看了一部电影《朱诺》,http://v.youku.com/v show/id XMTcxODYxOTI4.html。

朱诺是一个叛逆的女孩子,喜欢摇滚,喜欢血淋漓的恐怖片,喜欢重口味漫画,16岁就主动“勾引”自己喜欢的男生并上了床,然后怀了孕,她不想堕胎,于是选择把孩子送给一对想领养孩子的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人和人之间似乎没有真爱,但是最后她找到了信心,这得谢谢他的父亲和继母。

我喜欢这部漫画,还有这部电影。我也有个女儿,我可不希望她的未来就是陷入庸俗而无聊的人生,最可怕的是,那些庸俗而无聊的人会反复教育你,活得好就是人生最大的希望。

假如我的女儿是:

8岁和小朋友打架摔坏了骨头;

10岁考试语文和数学都挂了科;

12岁就模仿明星偷偷抽了烟;

14岁迷上了摇滚学会朋克造型;

16岁为一个男人堕了胎;

18岁甩开我们担心受怕拿着背包一个人去流浪一年;

20岁她颓废在家一集又一集开港台电视剧;

22岁她突然退学要去一个餐馆做一个服务生;

24岁突然发疯要嫁个一个和我一样大的老男人;

26岁她又发神经要跟另一个人生活...

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相反我会很羡慕我女儿有这么强大的内心去承受这样丰富的人生,我们总是嘴上说世界是他们年轻人的,行动上却不相信他们通过错误的探索可以最终找到人生真理。

我顶讨厌人陷入世俗的生活,去拥抱世俗气的爱,并觉得那是幸福人生,虽然我自己也未能免俗。

我们活得好,并不代表我们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应该不仅仅是来证明我们可以活得比动物更好一点,我们应该能够在有限人生中找到自己的灵魂归属。

人生那么短,应该让自己更多拥抱美,体验生命厚爱赐予你的酸甜苦辣。

可是即使你最后还是选择世俗爱,只要是你的自由选择,我就不会干涉,我毕竟不能把我的想法强加给你。

但有一条,我宁可你做一个无奈自焚的小贩,也不愿意你去做那可怜的城管,为着微不足道的收入去欺负那更微不足道的同胞。

假如你不能让别人活得像个人,你至少可以让你自己像个人一样活着。

这就是我和妈妈对你的全部期望。

——————————————————————————————

顺便可以说一句题外话:我终于明白我为什么要拒绝几个编辑邀请我写育儿心得的书。

第一我育子没什么心得,因为我的女儿还没有什么成绩,连个小学班上第一名都不能给你们;

第二我的口味实在太重,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家长的主流观能够承受。

《我在伊朗长大》读后感十:随便写的

我在伊朗长大画风浓浓的阴郁感,虽然之前看过电影,但是书的内容还是让我无比难受,很多人觉得穆斯林的葬礼很动人,读完之后泪流满面,可我对穆斯林的葬礼没什么感觉,反倒是这本书让我感觉到悲愤,或许它的纪实性。我记得以前我在愤怒的教训了一个人,因为他说女孩都应该戴面纱带头巾,这是自重的表现,面纱和头巾是为了保护女孩,还说什么如果一个女孩穿布卡,一个女孩穿短裙,变态肯定会强奸穿短裙的那个,说真的要不是隔着屏幕,我会直接给那男的一掌,这种事不是女孩穿什么的错,是那个变态的错,而且既然是个变态他就不会管你穿什么,穆斯林国家也不是没有这种事。一个真正自由的国家里,人有选择带头巾和不带头巾的权利,但绝对不能因为你带不带头巾去干涉别人的选择。她真的是一个非常叛逆而又勇敢的女孩,有些行为在中国看起来都很叛逆,她一直在为自己的自由做着斗争,或许这和她开明的父母,殷实的家境以及所受的教育有关,其他人就包括我,哪怕是发现一件事是不合理的,最多也是“敢言而不敢怒”因为我没有靠山可以让我任性,我需要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及一份让未来有保障的工作,就算是言也要很委婉,其实中国也存在很多问题,可是我没有靠山去让我实现我任性的自由,不过我有点担心她家人,她的画作如今在全世界颇负盛名,那她的家人在伊朗会不会很危险?强权和宗教也挡不住人性的光芒,不论社会是多么封闭总会有一些清醒者,我理解主角在异乡被排斥在伊朗又被排斥的痛苦,这都是政府以及文化差异照成的和她无关,我在学校里遇见过因为在学校超市里问香烟在哪被嘲笑的留学生,也被听说有人被留学生问过雾霾天为什么不去抗议,更有甚者十分不理解为什么非得参加运动会,为什么不能提前几天走?我想他们在中国被当成异类,回国了会因为在中国待过被当成异类。可是主角实在是幸运的,其他伊朗的普通女孩,可能未必有觉悟觉得自己是痛苦的,就算有这个觉悟,也不得不服从。可我觉得伊朗不会一直这样,就像鲁迅在呐喊里写“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爱是一种宽容而非以爱的名义绝对服从,这是她那殷实的前卫的家庭给她的,别的家庭都做不到的,哪怕是离婚都站在她的角度为她考虑,而不是一再考虑家族颜面,他们真的把它当女儿当外孙女,正因为如此她成了独立,自由,有思想,有勇气的人。我希望中国的家长能把孩子尤其是女儿当成人,离开一个自己已经不爱的男人,这有什么可耻的?每个人的观念都是不同的,不要用大众的看法去绑架儿女的幸福,如果有一天它觉得自己错了会自己走回来的。动荡战乱年代的青春,经历过生离死别,可就算再沸腾也是人性的一种表现,混沌,探索,觉醒,不论面纱和头巾下,还是香烟和大麻里,还是红旗和抗日电影中,对于人性和自由的向往都是一样的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学生作文大全三年级下册 请假条作文100字 回忆性的作文开头 尿作文 讲卫生作文100字 家里的笑声作文500字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500字 炒菜作文400 关于社交的作文 默默奉献作文 400字作文五年级 六年级小考作文 励志作文400字 做人要真诚作文 写足球场的作文 写古人的作文 告诉你我很什么作文 呆头爆笑作文 350字的作文大全 打板子作文 游重庆作文 资助伴我成长作文 我的风景作文600字 人工智能时代作文 冬天的天气作文 描写朗诵比赛的作文 保持好奇心作文 诚实守信作文300字 家乡的橘子作文 作文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