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考场作文

2020-11-05 10:15:01
相关推荐

我们身边不少同学都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校外补习;公交车上、广告栏里,报纸、电视、网络……到处都能看到补习班的广告,校外补习越演越烈。面对这一现象,你有何感受,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要求:题目自拟;700字以上。

附:下面是某记者的采访记录,供你提炼观点时参考(可用也可不用)。

(一)“很多朋友都送他们的孩子去补习,我孩子基础差,学习跟不上,就更应该去补习了。”廖女士打算让她十六岁的儿子利用暑假时间去一家教育机构补习。

(二)某中学高一女生赵欣艺说:“我想两年后考上理想中的大学,我成绩不稳定,所以参加了校外补习。”

(三)“学校是班级授课,老师对着全班几十个学生讲课,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我们却能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设计补习进度。”一家补习机构的李老师对前来咨询的人如是说。

考场作文(一)

疯狂补习折射社会教育缺陷

越来越多的老师推荐补习机构,越来越多的家长逼迫孩子进行课外补习,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压力因补习增大。“补习”的背后,藏匿中国教育的严重缺陷。

补习的本质是强化课堂知识来获得更好的成绩,实际上反映了如今的学生、家长将教育等同于分数的观念。先进的教育过分注重成绩,成绩效应引发了补习泛滥现象。但成绩并不等同于知识,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成绩效应”就导致了对教育认识的片面性,使教育成为单一课本知识的反复强调,偏离了教育给予学生丰富多样知识技能的本真。

补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选拔性考试对高分数的要求导致血色很难干疯狂补习。当今中国教育升学制度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只有考试,这是教育的一大缺陷。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从古流传至今,上至隋唐科举考试,下至高中生面临的压力巨大的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唯有考试这一条“独木桥”。选拔方式的口径小,导致校外补习现象泛滥,学生家长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分数以求“顺利闯关”。正是这类选拔性考试的沉重压力,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虎妈”、“鹰爸”,一个又一个游离在考试边缘的行尸走肉般的学生。

补习是为了获得专门指导,这反映了把教育当灌输的错误教育观。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今的教育把教师定错了位,老师并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获取和接受。正是学生家长产生了只有老师给予关注,学生才能学到知识的盲点,造就了补习中的“一对一辅导”。中国教育观中的“填鸭”、“灌输”的缺陷必须根治,应当将老师的位置摆正,使老师“解其惑”而非“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以培养学生自主求索的精神,使教育走上正轨。

补习,只能提高知识素养,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这又是中国教育的误区。二战期间,许多纳粹军官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知识素养并没有阻止他们走上血腥残酷的法西斯道路,最终他们被称为“会拉小提琴的刽子手”。这反映了仅仅提高知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必须涉及到人文素养的终极关怀。但这种道德精神层面的终极关怀是补习这种单一的知识强化远不能给予的。

爱因斯坦曾说:“还孩子们以蓝天,还孩子们以童年。”在不堪重负的中国压迫式教育下,补习只会将孩子逼上绝路,致使中国教育没有出路。

考场作文(二)

补习泛滥成风,我们丢失了什么?爱因斯坦说:“一个良好教育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素养,那他就是一个良好训练的狗,而非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补习泛滥背后,“自我”被推向了能良好训练的“兽性”,“人性”背后的丰富追求却被扼杀。

补习泛滥成风折射出社会对分数的狂热执着,使知识失去文化背后所依存的精神。一种狂热的病,绝不仅是某方面有意识所造成的,而是普遍的社会价值取向作用的结果。教育体系和社会强调着竞争的现实,使补习成为了竞争中取胜的高效途径。补习班提供的专攻和针对化训练,的确能使学生的成绩快速提升,但也仅限于分数层面了;而知识被快速消化的过程中,其经历千百年积淀的文化精神早已荡然无存,个人成为被良好配置的机器或良好训练的狗。过度强调专业化和竞争意识必定导致肤浅。

过度强调竞争,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引领了补习潮流。教育的公平性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教育资源不应因个人差异而差别分配,诚然是正确的,但应在教育资源足够的前提。社会一面面临资源不足的现实,一面急需具备良好素质的人才,差别教育便成为了一种有效途径。补习泛滥是追随竞争和不公平性的扭曲需要。在自身资源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便成为了适应生活的必要,补习恰恰填补了这种空虚。归根结底,补习泛滥应归咎于其背后的社会价值与弊病。

补习泛滥使教育丧失了其本质的纯粹和追求。教育的目的是传递追求知识的能力和智慧,绝不仅是知识本身。补习追求的是赤裸的功利目的,使教育的意义发生巨大偏差。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背后,自主追求的能力逐渐丧失,一种不以兴趣为动力的活动,怎么会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体悟呢?教育的本质——兴趣如果被忽略,个人将变得迷茫和无所适从,教育本身便成为了对“成功”的渴望,个人追求也只能是“动机不纯”。

一个有兴趣却没有高度认识的社会是平庸的,但不一定是危险的;一个有高度认识的社会是高尚的,却很可能是危险的,其内在精神值得怀疑。补习泛滥的“高尚”社会里,我们却丢失了文化精神、纯粹追求与内心的丰富和平和,就太可悲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田野作文 辩论作文 钢琴作文 八百字的作文 独立作文 做美食作文 榜样的作文 爱作文600字 作文我的一天 作文《我的一天》 600字作文高中 一篇英语作文 500字作文初中 难忘的事的作文 珍惜的作文 光的作文 购物作文 苦作文 生病作文 星星作文 海南作文 假如我是作文 微笑的作文 彩虹作文 西瓜作文 英语作文图片 老家作文 道德 作文 作文万能素材 三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