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趣读《木兰辞》:小窥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只鳞片羽

2020-11-12 00:05:01
相关推荐

楼主

2020 03 16 12:42:18

趣读《木兰辞》:小窥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只鳞片羽 楔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辞》,带着一千四百年前的金戈铁马扑面而来,北魏和柔然汗国的刀光剑影、塞外风沙、战马嘶鸣犹在耳边!花木兰代父从军击败入侵国敌的故事!流传千古,至今令人神往!巾帼英雄花木兰人的故事,在华夏可谓家喻户晓,其事迹最早现于南北朝的叙事长诗《木兰辞》,被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这首诗文字婉约动人,又不乏直白质朴,既有女儿情思,又有壮怀激烈。花木兰的事迹流传千古,但是花木兰之身世却已不可考,只能从词风诗韵中推断该诗作于北魏。如果从史实上来寻找花木兰的踪迹,能够契合的是公元429年发生的北魏破柔然之战!据《魏书·世祖纪上》所载:“车驾东辕,至黑山” 。 据《魏书·列传第九十一》:“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渡燕然山” 。史料中提到的“燕然山”,在南北朝以后后世通常简称为燕山。所以由此可推断花木兰从军的故事应当出现于北魏时期。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有着多少令人神往的故事?在华夏历史上,南北朝被称为“乱世”,自三国到十六国,大约有150余年的时间处于朝野动荡、战争频繁、诸强对峙、征伐连连、政局混乱之中,从整体来看是历史的倒退!然而,从更为宏观的历史上来看,鲜卑的汉化、魏孝文帝的改革、六朝的招抚,促进了华夏的大融合,到了隋唐时期,凡诸七越、蛮、侯、匈奴、羯、氐、羌、鲜卑、乌桓等各族,已经逐渐消失,融合在以汉为基础的华夏一统当中。并且,南北朝的乱,从历史来看是多民族、多势力在整合和过渡过程中的必然,是一个国家由分向合的必经之路。从时间轴来看,南北朝自420年至589年,这160年的历史,上承秦汉魏晋遗风、下启隋唐大气包容!在经济生产、政治形态、民族融合、地方治理、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离乱中有生机、血火中有升华,这才有了隋唐的气象万千、大治而立。研究南北朝的史料连篇累牍、汗牛充栋,今天,我们从《木兰辞》中,来小窥一下南北朝时期的些许历史细节。一、由“木兰当户织”看北魏时期的纺织业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前四句交待故事的起源,用“木兰当户织”为由头,我们可以结合史料推断出很多有趣的细节。首先,木兰是平民家的女子,有父母和弟弟!能够听到织布机“唧唧”的声音,说明这是安静的夜晚,不然,父母隔着一层门户,如何听到女儿的叹息?平民家的孩子,白天忙于家务,晚上则要织布劳作,古人以家庭为单位织布,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家穿衣保暖的需要。而织布多以麻、棉为原料,以当时的道路交通情况、经济作物分布情况,可以推断花木兰家应该在北方地区。北魏时期,由于南北融合和民族迁移,纺织工匠带来了先进的纺织工具,以及承自两汉的高超的纺织工艺,使当时的纺织业极为发达。据《南史宋武帝纪》记载:上多次“赐群臣布帛各有差”、“赐天下镇成将士布帛各有差”、“以绸绫绢布百万匹..赐王公以下”。可见,以布帛为主的纺织品能够成为皇上赏赐臣下的物品,说明纺织品既是硬通货、也是紧俏货。而据《梁书侯景传》所载:元翊时,开左藏库令百官任取之,“多者过二百匹,少者百余匹”,可见库藏之丰富。那么,是不是南北朝时期纺织业的整体产量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了呢?当然不了!这里面有个极为尴尬的两难选择:即粮棉争地。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产量必须要上去,不然就要饿肚子,更无法筹措军饷、维持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种粮食多了,作为纺织主要原料的棉花就种得少了。当然,这个矛盾不仅仅南北朝时无法解决,即使是后世的盛唐、富宋、强清都无法找到很好的办法——只要天下大定,人口增长到一定数量,粮棉争地的矛盾一定会突显出来。直到一千多年后,人类掌握了让石油变成“布匹”的化工技术才彻底解决了这个矛盾。例如七十年代非常流行的“的确良”,就是用涤纶制造的。而考古的发现也证明了:在南北朝时期,不仅棉布开始流行于世,印染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准!1960 年,吐鲁番阿斯塔那309 号高昌时期的古墓葬中,出土了一副残长37 厘米,宽25 厘米的丝棉纤维混合织物,至少使用了大红、粉红、黄、白四色构成几何图案,其精美复杂程度令人惊叹!纺织业是半工业化链条上最为重要的一环,其上,是农耕技术、灌溉水利、历法天时的进步,其下,是商贸流通、道路运输、水运造船诸业的发达,须知昔日松江布匹,造就了多少豪商大富。从这里也可以推断出北魏的国力正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二、从“夜见军贴、可汗点兵”之急迫,无不透露出国家面临的危局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短短十个字,却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天下动荡、征代四起、战争频繁的混乱现状。在这种情况之下,与其说送征兵名册的官吏高效,不如说环境使然。时时刻刻防备周边国家、不同部族,甚至是内部将领的作乱,让每个王朝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越是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其效率就越高,军情如火、分秒必争。不然,完全可以等到白天再送嘛!而从前面所说“唯闻女叹息”中我们可以知道,花木兰的父亲也没有睡着,辗转反侧、忧心忡忡。他担心的战争的凶险莫测,个人力量在战场上何等渺小,若自己有个三长两短,老妻、弱女和幼子,何以生存在这乱世?自十六国始,整个华夏都陷入了动荡之中,战争对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都造成了严重的摧残。“可汗大点兵”中的一个“大”字,既说明了当前敌人之彪悍,也从侧面反映当时的兵役制度。在北魏之时,各州州兵均为民间征发而来,在部队经受训练的同时逐步投入战场。北齐兵役法规定“凡适龄男子,均须役于军中,定期番代,故称番兵”。最初对于民户服役是有年龄限制的,“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大体上南北朝前后的的征兵年龄都差不多。但是由于征战频繁,实际上服兵役的时间和征兵的范围经常超出,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西魏北周时“凡人自十八以致五十有九,皆任于役”,可为明证。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花木兰的父亲,甚至不是第一次服兵役了。从花木兰的年龄我们可以判断,他的父亲年龄至少在三十以上,在当时的年代不可能“躲”过征兵。“大”点兵显然是要组织一次大型军事活动,是什么样的军事活动呢? 这个我们留到文章后面讲!“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花木兰随军早上出发,傍晚就宿河岸边。第二天傍晚,就到了黑山头,此时,已经能够听到燕然山胡骑战马的嘶鸣了, 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对柔然这个游牧民族的战争。《太平寰宇记》记载:“自周、秦、汉、魏,前后出师北伐,唯有三道。”中道便是出黑山,即今日包头昆都仑河谷北之阴山。敌人的铁骑到了离家门口仅两日路程的地方了!可见情势危急。所以,花父才再次被征召。“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十二卷是虚数,不可能真的下了十二道征兵令,故应当是指征兵名册由府城一级一直到县乡一级都有花父亲的名字。一方面说明了征召的范围之大,另一个方面却又引出一北魏时期的承自秦汉“受田制”。花木兰一家为什么忧愁?因为兵役是躲不掉的。花家共四口人,花木兰和母亲是女性不在征召之列,弟弟年纪小也没有被征召,而是精准地“定位”到了花父。朝廷为什么对丁口掌握得如此详备?而且,朝廷如果没有“实惠”,老百姓凭什么服兵役?就是因为“受田制”。所谓“十八受田,二十充兵,六十免役”,就是百姓在成年之后会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当百姓逝世后会收回再重新下发。“受田制”一举三得:一则土地有人耕作,减少了土地抛荒和失地游民的数量。二是可以收取赋税、粮草,充实国库和军力。三是通过授田数量,可以掌握百姓丁口。显然,受田名册就是第一手的户籍资料,它的数据是相当精准的,通过对授受田亩的统计,结合农业生产数据,基本上就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经济、民生,包括——战争潜力和动员能力!所以,老兵!出征吧!花父“荣幸”地登上了征兵名册!三、“从此替爷征”——穿透花木兰父亲身上笼罩的谜雾“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两句诗,二十个字所包涵的信息量非常大。我们前面也说过了——花木兰的父亲是个曾经参加过战争的老兵,在这里再次得到了印证。第一,花木兰作女子,代父出征孝心可嘉,那么,她是如何说服父亲的?没有任何一个父亲会让自己的亲生女儿替代自己走上残酷的战场,这是为人父的耻辱,也是一个老兵的耻辱。花父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觉得花木兰的武艺足以保命,有很大机率在战场上活下来。她的师傅当然自己的父亲!而走上战场的花木兰能够被皇帝接见,当然是立下了相当的战功,可见花木兰除了武艺不错之外,兵法战策也有一定水准——这绝不是一个普通平民百姓家的女子。第二、花木兰如何混入军队?当然是女扮男装了,然而这里就有个很大的漏洞了。只有不认识花木兰和她父亲的人,才能够既没发现花木兰的性别,更没有发现花木兰“顶包作弊”。问题在于,乡县最基层的如保甲、里正之类的工作人员,是认识花老大的!难道他们不点名、不核对、不检查一下,就敢带着这群新兵赶到集合地点?他们就不怕捅了娄子行军法?那么,他们凭什么冒着风险帮助花老大糊弄上面的军官?要么花老大花了钱,要么花老大威望极高威名极盛,要么花老大是乡间一霸无人敢惹!或者,花老大跟负责征兵的是“军中旧识”?——所有的推测都在证明着花老大的不凡!第三,花木兰的父亲年纪不过三旬,正值壮年,为何忍心让女儿代父亲上阵?一个能够听到女儿“叹息”的父亲,会那么冷血无情吗?只有一个可能,花父从军之时,在战场上受过重伤,而且是那种恢复之后外表看不出来,却对体力、健康有着严重损害的伤势。我们无从推测花父具体受过什么伤,但能够活下来,说明花父亲的身体底子相当好、运气也相当好,所以能在缺乏医药的年代存活下来。如果我们再大胆一点,有没有可能前来征兵的,不仅仅和花父并肩战斗过,花父还帮他挡过刀枪?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如果这样解释,就能够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出征之后,没有上过战场的花木兰能够在最残酷的“第一轮”战斗中生存下来,这中间有没有花父当年军中同袍的暗中照顾?而花木兰立下功勋之后,竟能视金钱富贵为粪土,舍弃一切飘然回乡,这等心胸气概,与父亲的教诲密不可分!而且花木兰回乡之后恢复女儿身,也不怕身份暴露之后的麻烦,花父真是罩得住啊!而且,花老大明明已经应征从军打仗去了,可他明明还在家里种田啊?难道花老大在家里躲了十年没出门?难道左邻右舍都视而不见?据1982年曹熙先生发表《木兰辞新考》,明确花木兰确有其人, 花 是后人加的姓,木兰本名穆兰,穆是鲜卑人的姓。须知,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我们是不是能够再次品出点什么?南北朝以致十六国前后,动荡血火的岁月固然给老百姓带来了流连失所的痛苦,但也锻炼了一批铁血军人!让燕赵三晋之地,形成了民风彪悍、襟怀大气的豪迈气象!小结:我们来给花父画个像吧:一个参加过战争的老兵,曾经在残酷的战场上为保家卫国流过血,放弃了荣华富贵和心爱的人隐居乡亲,自食其力,培养一对儿女长大!当国家有难时,他又会再次披甲上阵!壮哉英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08-18 21:24锦瑟十弦[贵州省网友]IP:3416982463
    @浅痛这篇《木兰辞》真是让人年代久远的历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人感叹古人的才华。
    顶4踩0
  2. 2020-04-08 01:07浅痛[上海市网友]IP:3418520479
    《木兰辞》的阅读让我对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非常有趣。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物作文400字 寒假作文600字 大年初一的作文 我的乐园400字作文 写烟花的作文 叙事作文500字 放假了作文 扫地作文 300字作文三年级 环保 作文 阅读 作文 作文写人 作文400 温暖的 作文 读西游记有感500字作文 关于新年的作文300字 堆雪人作文500字 放鞭炮作文400字 写春节的作文300字 春节作文800字高中 元宵节作文开头 团年饭作文 三年级优秀作文300字 感动作文500字 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写除夕的作文 介绍朋友的英语作文 小学生春节作文 诚信作文600字 未来的什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