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与李白邂逅在象耳寺

2020-11-12 07:30:01
相关推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一谚语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从嗫嚅小儿到耄耋老叟皆是耳熟能详,这个典故讲的是李白垂髫之年的求学秩事。

但发生在哪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众多的流传地点中,其中就有一种说法是这个故事竟然就发生在我市的彭山区锦江乡。

据《蜀中名胜记》记载: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下,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是否真有其事,还是道听途说,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一探究竟。

李白读书台。

在象耳寺寻找李白踪迹

象耳寺在彭山区东北的锦江乡(原来叫江渎乡)象耳村,距县城约20公里,这里与仁寿县接壤。

沿着蜿蜒的乡村水泥路走到尽头,就看见象耳寺牌坊。到达后山停车场,才有了一段陡峭的山路。站在山顶,春风扑面,满眼青翠,山下的太白湖如一条玉带盘绕在山间。此时,突然忆起五代前蜀诗人杜光庭游览读书台,凭吊太白遗迹后,写下了的“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睛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的诗句。

象耳寺因处象耳山而得名,以前,象耳山不但是四川岷江中游通衢要津上的一大风景区,也是蜀中佛教胜地。象耳山景色秀丽,重峦叠障,山下有二溪环绕,山麓是一个半环形的山谷,形似一只大象的耳朵。据重修三门碑记载,象耳寺在明代以前叫大圣寺,初建于南北朝,是蜀中有名的大寺之一,共有九楼十八殿三千一百间,僧众千余,“鸣钟晓吃饭,骑马关山门”。寺后悬崖有唐代摩崖造像31龛,计1104尊。

“从老一辈的得知,寺庙兴盛的时候,里面的和尚有上千人。”家住象耳村七组今年60多岁的胡玉彬告诉我们,就现在的青山绿水、斑驳的摩崖石刻,以及不被千年尘埃遮隐的“李白读书台”、“宝砚”、“磨针二溪”,便能证明当年的象耳寺烟火是何等旺盛,其山水之清幽又是何等迷人。

清幽,是吃斋念佛之人的好去处,也是读书人的向往之地。少年时期的李白,曾从江油青莲游学于彭山象耳寺。因年少贪玩,想弃学回家。途中,见一老妇在溪边磨铁棒。李白好奇,问老妇:“何为?”答曰:“欲作针耳。”这就是古人名言“铁杵磨成绣花针”之出处。“响鼓不用重锤”的李白顿悟,请问老妇姓氏。老妇自言姓武。后来成为一代诗仙的李白,将此溪旁一岩取名“武氏岩”,将磨针处取名“磨针溪”,以示纪念。

从当地村民胡玉彬的口中我们还听说了李白的又一奇事。一天,李白因闹经济危机,去庙里烧香。夜里便有仙人指点,告诉他山里有个“银窝洞”,可助他完成学业。说来也怪,这洞只有李白的手伸进去,才能掏出一锭银子。别人的手要么伸不进去,要么伸进去什么都没有。

所以,李白一生对象耳寺念念不忘,多次返回象耳寺忆旧。有众多题留为证:“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入襟袖,疑始濯魄于冰壶也。”

象耳寺残存的佛像。

李白故里在江油,为何来象耳寺求学?

翻阅史书,我们了解到象耳山地处现在的彭山区,古称武阳郡,当年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水陆交通枢纽,扼南方丝绸之路及府南二河交汇处,山前有蜀中重镇江口古镇,山上有象耳寺(亦名大圣寺)。

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期的象耳寺中高僧层出不穷,仅唐宋时期在全国乃至东南亚享有盛名的高僧就有三个——法泰和尚、释道会和袁觉禅师。这些高僧精通佛典外,因此,求学,求法的学子慕名而来,络绎不绝。由是观之,以当年此地的鼎盛繁华,少年李白千里迢迢到象耳山求学确实在情理之中。而今虽无法得见昔日寺庙的繁华,但细观精工雕刻的柱础和后山三十余龛一千多尊造型精美的佛文化主题摩崖造像,遥想昔日恢宏佛国晨钟暮鼓的庄严,仍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作为诗仙的李白,除了天资聪颖,亦与其在象耳寺的勤奋公攻读有关,正所谓:“未有神仙不读书”。相传,李白是公元720 726年到象耳山拜高僧求学的,初到时仅5 6岁,性情十分顽劣,经常到清水溪、宝砚溪戏水游玩,高僧拿他也没有办法。有一天,李白在清水溪边玩了一个不亦乐乎,直到肚子饿得咕咕叫,才从溪边没精打采的往回走。途中,忽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妇人拿着一根铁棒在溪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磨得哗哗直响,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李白觉得很奇怪,便问到:“老奶奶,这么大的铁棒你磨来做什么?”老妇人说:“我打算磨来做绣花针”。李白哈哈大笑:“这么大的铁棒不知道要磨到哪年哪月啊!”老妇人也笑着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顿悟,从此后开始发奋读书,无论炎炎烈日,还是霜雪冰天,始终如一,终成大器。据说,老妇人自言姓武,所以后来李白将溪旁一岩取名“武氏岩”,

而又有民间相传:这个老奶奶其实是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前来来点化太白金星下凡的李白,开悟诗仙太白投身凡胎之后的沉迷和智慧障。

李白功成名就后,为纪念这位大诗人,后人就将清水溪更名“磨针溪”。名山,古刹,高僧,诗仙……如今,这三个字仍静静的沉睡在水里,见证着这段传奇。而象耳岩上残存着部份唐末、五代文人墨客所题的诗词,其中就有晚唐诗人杜光庭咏李白读书台的题诗:“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磨针溪

寻找“磨针溪” 发现“武氏岩”

如今的象耳山依然林木茂盛,昔日的风貌尚依稀可寻。山下的太白湖,亦蜿蜒于青山幽谷之间,而重建的象耳寺庄严宁静,的确不失为一方寻幽访古、品茗参禅的养心胜地。

而“磨针溪”是否真的存在?在象耳村村上干部周柯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寺庙脚下的太白湖。“这儿就‘磨针溪’。”周柯指着一条小河告诉我们,这条小河可终年横舟摇橹,至今还有木船载人送物。若有耐心和胆子,可像当地人一样放开嗓子高喊:“船家——,撑船过来——”不一会儿,湖中就有木船出现,一桨一桨地划过来,小船晃悠晃悠,仿佛一不小心湖水就要漫进来。

而坐上了船,可别忘了请船家把你撑到象耳崖下,瞻仰那些唐、宋时期的名人雅士们留下的题刻诗词。还有石窟、壁浮雕、壁刻等等。内容大多是佛像或讲经图,其精湛的技艺令人感叹。更重要的是,彭山古十景里的“象耳摩崖”,是惟一幸存的实物。

不过遗憾的是,当天我们并没见到唐、宋时期的名人雅士们留下的题刻诗词。村民胡玉彬告诉我们,现在大量的题刻诗词都已经被河水侵蚀了。“我小的时候,有一天跟随父母去干农活,由于突然天下大雨,我曾跑到河边一座石窟里躲雨,那时候都还可以见到那些石窟里的题刻诗词。”胡玉彬称自己见过那些题刻诗词。

寻找到了“磨针溪”, “武氏岩”应该就在不远处。“快看,这块石头就是‘武氏岩’。”同行村上干部周柯指着一块酷似馒头的大石头说。石头上刻有“李白读书台”几个大字,明显是后人所为。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登上读书台,记者不觉吟起了李白的这首诗。仿佛间,面前隐约站着这位眉宇间亮堂着逼人的英气的李白,跨越千年,他的英姿依然让人为之感念

本报记者 殷勇 文/图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小天地作文300字 好写的作文题目大全 学做一道菜作文400字 我的心爱之物作文450字 勇于担当作文600字 四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 保护环境的作文600字 春节记事作文600字 我想对您说作文300字 生活万花筒作文300字 新年趣事作文500字 愉快的一天作文400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 珍贵的礼物作文400字 勤劳的妈妈作文300字 父亲节作文100字 未来的房子作文400字 云南语文高考作文 介绍一种事物作文500字 又是一年春来到作文 最好的礼物作文600字 我最感激的一个人作文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优美句子 我的班主任600字作文 合肥中考作文题目 三年级作文过春节 感动的瞬间作文600字 正月十五闹元宵作文 家风家训作文400字 寒假见闻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