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被热议的高考满分作文”:用对了方法 普通考生也能逆袭成功!

2020-11-14 12:50:01
相关推荐

近日,浙江考生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热议。阅卷过程中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两位老师给出55分,经商议后最终被判为满分。有人认为该篇作文老到且晦涩,也有人称其词不配位。8月4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回应争议称,“这篇文章的评卷程序没有任何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篇作文能够获得满分,是尊重个性化表达的体现。

我们先来品品这篇满分作文:

看到作文的时候,我差点以为自己没读过书,名人语录和生僻词汇实在太多。不足1000的文字里,名人有: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太尔、韦伯、陈喜年、切斯瓦夫·米沃什、维特根斯坦……

生僻词汇竟然有:

嚆矢:hāo shǐ。

滥觞:làn shāng。

振翮:zhèn hé。

肯綮:kěn qìng。

孜孜矻矻:zī zī kū kū。

祓魅:fú mèi。

玉墀:yù chí。

婞直:xìng zhí。

……

不足1000字的文章,一边读一边百度才能勉强用十多分钟读完,差点给人劝退。如果放在新媒体文章中,那肯定看都不会有人愿意多看一眼。

但是放在高考作文中,评卷老师给出:满分!

很多网友纷纷表示:这种词不达意、拼凑出来的文章竟然能得满分!

也有网友表示认同,毕竟,这样的大作不是一般人能写得出来的。(感觉说得好有道理哦~)

此事已成定局,再多讨论真没太大意义,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件事情带给我们的意义:为何一篇看起来词不达意、明显拼凑型的文章,会给出高分满分?

其实答案就藏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的观点中:这篇作文能够获得满分,是尊重个性化表达的体现。

既不是文采飞扬,更不是因为生僻词汇过多,而是表达个性化。

这说明啥?说明高考更看重个性化,而不是文采。

而这位考生,只不过是提前知道了这一点,所以在作文上走了捷径。

这又说明了啥?说明了人家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

作文会说人话重要吗?不重要!能拿高分、拿满分才重要,在此之前,甚至过程都不重要。

陈独秀当年也干过同样的事情。

当年他参加院试的时候,宗师出了一个古怪的题目:《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

对于怪异的考题,陈独秀非常反感,于是决定采用不同的文章来对付。

他把《康熙字典》上罕见的生僻字,跟《文选》荒谬的古文拼凑在一起,写出了一篇上文不接下文、牛头不对马嘴的皇皇大文。

结果宗师看了之后,为了显得自己看懂了,为了显得自己有水平,一个劲地点头:“真是难得,真是难得。”宗师问陈独秀:“你今年多少岁啊?”

陈独秀回答:“十七岁。”

宗师更是佩服不已:“你十七岁就掌握了这么多知识,真是了不起,了不起啊!”

于是陈独秀就这么得了第一名。

你看,他们想要的结果都很简单:高考作文拿满分、让老师高看自己。尽管他们选择了比较极端的方式,但总归结果如他们所愿。

以结果为导向的对策:能更快达到目的的

高考考生能写出那么多名人和语录,而且十分生涩难懂难认,想必在此之前下了不少功夫。而他更是不按常理出出牌、剑走偏锋,用了这种方式拿高分。

可以说,他的目标和结果十分明确:要么被第一位老师批卷,给低分;要么是后面定下的结果:给满分。

生活和工作上,你是否有着难以达成的目标?减肥减不下去、升职加薪轮不到自己、报了那么多线上课程学完还是没有成长。

大多数人都会设置目标和计划,但是不管是用SMART原则,制定的可行性计划,还是做好时间管理完成目标,理想化的结果总是没实现。

终其原因还是因为:结果没找到。

如果你不知道路在哪里,那你永远也走不到终点。

找到终点的办法很简单

以围绕“5年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为结果,以5年后的自己设定结果,再来倒推过程该怎么做。

5年后,你是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每个月拿多少工资、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再倒推:从现在开始,你要为之付出哪些努力,才能在5年后成为这样的人;

如果觉得5年太长,还处于未知数,不妨先以1-3年起步。

从当下到5年后的自己,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是知道了终点,过程就容易了。你可以用走路、跑步、甚至坐直升机的方式到达。

可能,你不需要用5年的时间,就已经成为了5年后你想成为的样子。

设定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 职业:5年后的你,从事什么职业?是你喜欢的、还是更赚钱的?

- 财富:5年后你拥有了多少财富积累?拥有了多少资产和负债?

- 兴趣爱好:你喜欢的兴趣爱好有在持续积累吗?是放弃还是继续?

- 家庭:5年后你成家立业了吗?

- 健康:5年后的身体是更健康了,还是要经常跑医院了呢?

维度的大小、多少,根据你所能想象的全部列出来,越详细越好。

尺度把握好了,可以“模糊的正确”。哪怕5年没达成结果,晚个1.2年又何妨,反正迟早会达成。

尺度把握不好,也会“精准的错误”。反正终点就在那里,即便到达的过程中,摔了几个跟头、吃了点亏又何妨,反正迟早会到达。

怕就怕在,碌碌无为的高效努力。

每天都很努力、每天也很充实,但就是不知道路在哪里。努力的没有方向,所以总是迷茫、总是焦虑。

彼得·德鲁克有一段名言:“有些人行动不便,活动空间非常小,反而做了很多事情。大多数人行动方便,满世界跑,但一年下来干成的事情实际上非常少。”

限定的空间小了,不是发挥空间也变小了,反而是因为要做的事情变少却更精准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乡文化作文 我的天空作文 七年级作文600字 同学情作文 写长城的作文 打扫卫生的作文 写景的作文怎么写 七年级600字作文 故乡作文600字 英语作文70词 最喜欢的动物作文 坐飞机作文 做手工作文 放假作文 天安门作文 我长大了的作文 万里长城作文 英语建议信作文 一年级作文100字 假期作文400字 中国文化作文 关于书籍的作文 春节作文200 研学之旅作文 写食物的作文 关于美景的作文 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一封家书作文 春天的美景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