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行走的达兰喀喇》表现散文真义 “更接近文学表达本意的写作”

2020-11-14 13:05:01
相关推荐

近些年来,散文又悄然在人们的阅读视野中升温,尤其是非虚构文学的强势崛起,让散文有了更广阔的可能。庞博丰富的知识含量,小说式的叙述方式,让散文这个古老文体散发出现代的气息。不过,不管散文怎么发展,从朱自清经典作品《背影》中被淋漓尽致表现出来的情感真挚、直抒胸臆,依然是散文文体的核心品质。作家阿来就认为,“今天,有很多关于散文的讨论,各种意见自是异彩纷呈,但最重要的,还是真实的人生经历,真实的情感,以及基于这种真实之上的有根有据的体悟。”2017年12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侯志明散文集《行走的达兰喀喇》就体现了散文这种核心品质。侯志明的散文不是历史散文,也不同于地理散文,他延续着散文最核心的品质,抒情记事,记录思考,书写着他对生活世界、岁月大地的挚爱。

侯志明的家乡位于达兰喀喇中部大青山北麓的大草原上——内蒙古四子王旗。“达兰喀喇”,蒙古语,意为“70个黑山头”的阴山。它西起狼山、乌拉山,中为大青山、灰腾梁山,南为凉城山、桦山,东为大马群山,长约1200千米。阴山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在阻挡了南下的寒流的同时,也阻挡了北上的湿气,是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据史料记载,阴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内地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记载的就是阴山的风光和人类的活动。

达兰喀喇是侯志明生命的起点与根基,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养料。“生我养我的内蒙古大草原,虽然我是走西口的后代,但我的生命是从这里出发的。辽阔的草原,正是因为你的这份宽广与博大,使我终生多有感激之情,少有不平之叹。”。成年后的侯志明外出求学、工作,在家乡的怀抱里生活的时间远远少于离开它的时间。从内蒙古行走到安徽,又从安徽行走到辽宁,又从辽宁走到四川;他情感丰沛,在行走中阅历日益丰富。但他的心中始终记挂着故乡的达兰喀喇,“只要我一闭上眼,一有空闲,就要想到它,我的许多回忆都和它有关。它像一座行走的山,像一个忠实的朋友,始终和我如影随形,因此才有了这个书名。”

“人类的感恩之心,原来是世间一切文章的文心”

《行走的达兰喀喇》共15万字,分为“感恩”“感情”“感物”“感言”“感事”5辑,另加一个“篇外”,散点式呈现出作者从家乡内蒙古草原一路走来的足迹。篇章取材全都源自生活体验,是作者对生活、故土、家人平实真切的感触。从“感恩”一辑开始,表达了作者对父母、老师、妻子、故乡的感恩之情。书中的随笔几乎包含了作者的半生,从毕业懵懂到知天命,在离乡求学、行南走北以及多年工作经验中淬炼提取出对于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世事的感恩、感情、感悟、感言、感事。读其文,可以感受到侯志明其人:是深情、负责任的丈夫,关爱儿子的开明的父亲,孝顺父母的儿子,也是兢兢业业的公务人员。

侯志明在上大学时一位老师曾推荐他两本书:《论语》与《反社林论》。这两本书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他写道:“今天想来,实在没有哪一本书对我的影响超过上述两本书。而且也很少有书超过我对《论语》一样的喜欢。”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是说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要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从侯志明写父母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确是做到了。《论语》中所倡导的正心诚意、仁爱宽厚,他也身体力行。

在《母亲》一篇中侯志明写到,上高中的最后一年的夏天,他住在离家十多里的学校里,因为家里没有按时把每月二十斤面和五元钱交到学校,被学校点名回家取面。为这件事,他回家后满腹委屈地向父母发了很大的脾气,甚至说了父母根本不关心他之类的气话。父亲很生气,但是母亲只是说,“这两天家里太忙,明天你去和老师说说,下午妈就给你送去。”第二天下午,快放学时,母亲冒着盛夏的酷暑,跋涉十多里路,把二十多斤面给他背到了学校。他不知道,瘦弱的母亲是怎样负重走来的。他只记得,那天,汗水湿透了母亲的衣衫,也斑斑驳驳地印在了粮袋上。后来,他上了大学才知道,当时并非是家里忙,而是家里没有一点粮食了。这二十多斤面,是母亲冒着酷暑在村里借了一个中午才凑够的于是。在成年后,他羞愧于年少时的不懂事,对母亲更多的是感激、关爱。看到少年的他与成年的他对待母亲的不同态度,我们也会自然地反思自己对待亲人长辈是否足够尊重与关爱。

著名小说家刘庆邦在阅读《行走的达兰喀喇》后深表感动,写了一篇文章《常怀感恩之心》。他在文章中提到,“近日,我读了志明的散文集。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玉兰正在开放,柳树已经变绿,春光温馨而明丽。读志明写的母亲,我想到我母亲;读志明写的父亲,我想到我父亲;读志明回忆和妻子刚结婚时的困顿岁月,我眼前马上浮现出我和妻子刚结婚时住集体宿舍的那段日子,等等。刚读了前几篇,我就情感上涌,双眼一次又一次湿润。我抽出纸巾,搌搌眼泪,不由地给远在四川绵阳的志明打了一个电话。尽管打电话前我稍微平静了一下,我听见我的声音还是不大对劲。我没有对志明多说什么,只说正在读他的散文,他的散文写得挺感人的,真的挺让人感动的。”

刘庆邦说,他在《行走的达兰喀喇》里读出了两个字:“感恩。他对父母感恩,对妻子感恩,对老师感恩,对同学感恩,对同事感恩,对山川感恩,对土地感恩,对一草一木,包括自己所受的苦难,都怀有感恩之心。志明的散文集分为多辑,果然,第一辑就是感恩篇。依次是感情篇、感物篇、感言篇、感事篇、感人篇。不管志明写什么,都是由感而发,篇章里都有感恩的意思。可以毫不牵强地说,感恩之情贯穿在志明散文集的始终。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他的心必是一颗敏感的心,真诚的心,善良的心,悲悯的心,忏悔的心,知恩必报的心。读志明的散文,我突然悟出来,人类的感恩之心,原来是世间一切文章的文心啊!”

“非专业写作,或许是更真切,更具生命本真意义上的表达”

除了抒情记事,侯志明也记录他对世事的思考。比如在《跳蚤的启示》一篇中,他由跳蚤与玻璃杯的故事想到,在我们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就是这只跳蚤。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是这只杯子,而环境因素、思维定式、生理暗示、文化传统等,就是压在上面的玻璃盖子。痛,不一定是希望和超越,但希望和超越却不能不痛。当我们不再有痛的感觉时,也许我们已经退步或者正在退步。希望并痛着,超越并痛着。《行走的达兰喀喇》中收录文章多为短篇,只有《外篇:痛定还痛》例外。《痛定还痛》是作者亲历汶川地震后写出的,篇幅很长,语言急促,具有现场感。地震中作者赶赴一线,参与了抗震救援,并及时地记录了途中所见所感。作者初开始的慌乱、着急、对灾难面前不同人性的感慨、对救灾人员的敬意、对父母妻儿的愧疚都溢于言表。这篇文章再现了地震当时的场景,也体现了作者经历灾难后的心灵上的震动和“痛定还痛”的思索。

侯志明当过记者,当过国企老总,如今是四川省作协机关的领导。文学写作不是侯志明的专职,但他热爱写作,“写字写东西,是我生活极其重要的组成。”写自己所感,并没有太多矫饰或者刻意的技巧,只是抒发自己心中的真情,因此更贴近生活的本真。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总是感恩所遇到的人和事,所以他的文字读来也清新美好,引人向善。他剖析自我,将自己内心真实的羞愧、感恩毫不保留地写出来,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也直击读者的心灵。看到他在父亲和儿子之间的角色徘徊,我们仿佛能切身感受到他复杂纠结的心绪与感恩感动的心情。侯志明所写,能够激起读者的共情,因为他写的都是最朴实无华又最真切的人伦情感。出版散文集,对他而言首先是一次感恩的机会,“我生性木讷,不善言表,而我又恰恰写了许多感激父母、师长、朋友的东西,出版出来算是表达对他们的一种感激和感恩之情”。行走即是经历,经历则有体验,有感悟,文学表达从古到今,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体验与感悟提供手段。文学书写可以加深和拓宽人生的深度和广度。侯志明深信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思想史,出书“也算是对自己这些年来精神成长史的一个回顾和梳理。”

对于生活中那些细小而平常的小事,例如吃一碗馄钝,擦一次皮鞋,为父亲买一次酒……其实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对于生活小事的注意,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感怀、感动、感激和将其转换成文字的诗意,他的文字朴素而真诚,无甚修饰却也干净利落,细节生动让人浮想联翩。吉狄马加评价这些文章是“好读”的文章,“贵在于‘真情’至上”。侯志明的散文写法,也给阿来带来思考。阿来在为这本书作的序《处处为家处处家》当中也提到“当文学写作日益成为专业化竞技时,这本书可以带给我们另外一个方向的思考,就是作者在自己跋中提到的‘非专业写作’,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这种更接近文学表达本意的写作。这或许是更真切,更具生命本真意义上的表达。”

对话侯志明

少点"精致的俗相"

当代书评:在著名小说家刘庆邦先生为这本书所做的序《常怀感恩之心》中,重点提到您在书中表达出的对万事万物的感恩之情,非常突出。在您下笔的时候,有意识到这个鲜明的主题吗?

侯志明:在写之前,我没有意识到这个主题能感动人,也没想过。因为在写的时候,我根本没想到要出版,要跟读者见面。我写的都是对我触动很大的,让我想起来就或感动的、或心酸的、或痛恨的、或不能忘记的。那些存在首先是打动了我,使我必须把它记下来,写出来,我才感到踏实,才感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至于说我记下了这些也感动了读者,那不是我主观的,而且也是我做不到的。刘庆邦是我的老师,他是第一个把我作品发到国家级报刊的。那时我在沈阳矿务局,他是中国煤炭报副刊部主任、中国煤炭作协的主席。中国作协和中国煤炭文学基金会有个‘乌金奖’,我还得过第二届的第二名。给我的奖金是500元,相当于我当时月工资的8倍还多。那届的第一名是著名作家陈建功。直到今天刘庆邦老师仍然很关心支持我。这本书的出版离不开他的鼓励。

当代书评:您对自己写作的定义是“胡思乱想后自觉有理而被记下来的文字”。将细致的观察和把观察转换成思想和文字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

侯志明:大概是上大学期间开始的。在大三那年(1986年),我一边看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一边对照高中课本写了一篇指出课本错误的小文,发到了《社会科学》杂志,居然在当年的第十一期刊出,还给了我25元稿费(那时我每月生活费是19元,感觉像发了“横财”),这大大刺激了我写东西的激情。那篇小文章的底稿和那期刊物我至今还保留着。前两天还翻出来看了一下,还是觉得有点意思。我爱保留过去的东西,爱记笔记,包括我上大学的书、笔记,在煤矿、当记者、当官员的笔记,我基本是完整保留了的。去年,和夫人整理放在箱子里的书籍时,翻出了30多年前的日记,看了大半天,觉得很有意思。这些,好像对我今天的业余写作都是有帮助的。

当代书评: 阿来先生在您的序中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叫做“非专业写作”,他认为这是一种更接近文学表达本意的写作。相比专职作家,在工作时间之外写作,显得更为自由而更接近文学本身。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侯志明:是否更接近文学本身我不知道,但我这种业余写作,首先是自己想写,不是别人让我写的,不是先想到给别人看,更不是先想到发表,所以没顾虑,没压力,没紧张感。我觉得不管什么东西,作为业余爱好最好最快乐,一旦成为专业或职业,就容易掺杂进其他很多东西。再者,我不是名人,名作家,写东西可以随心所欲,不用想那么多。

当代书评:您对故乡的描写有很多,包括老屋老井,也包括童年的记忆。故乡,对您具有怎样的生命意义?

侯志明:我觉得对我的生命意义很大,缺了这些,我的生命就是不完整的。也可能是另一种,但肯定不是这一种。

当代书评:您解释了这本书现在的名字的含义,但又提到了这本书原名为《无家可归》,书中的确有一个章节名为“无家可归”,但看时间是99年写的,将近20年过去了,这种想法有没有更加升华或者改变?

侯志明:有。阿来主席给我写的序是《处处为家处处家》,实际他把原诗改了一个字。原诗是‘处处无家处处家’,我理解主席的意思。通过他的文章也更理解了家的意义。

当代书评:读您这本书,让人深深感受到您对家庭、对故乡的热爱,对亲情的格外重视。这在匆忙的现代社会,显得很可贵。这跟您出生于内蒙古大草原有关吗?

侯志明:这跟我出生在内蒙古大草原是否有关系,我从来没有想过,现在也想不清楚。说有直接关系吧,好像逻辑上不对;说一点关系没有吧,好像也不对。但辽阔的大草原确实给了我很多东西,尤其是开阔的胸怀、忠诚的禀赋和爱。就如我在《跋》中说的,遇人遇事多有感恩,少有不平,想得开,过得去。对家庭对故乡的热爱,对亲情的格外重视,在我看来不应该和‘匆忙的现代社会’对立,因此也不觉得可贵。我想对我对大多数人来讲,都是本然吧!

当代书评:您在作协工作,跟专职作家打交道比较多。这份工作,对您工作之外的个人写作有怎样的影响?这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侯志明:作为四川省作协的党组书记、主要负责人,我的主要职责是履好职,为作家们服好务。这是组织交给我的任务,也是我上任时的表态。不管我有多少业余爱好,这一点永远不能改变也永远不会改变。写作是我的业余爱好,它不但不会影响到我的工作,一年来的体会是,我通过写作感到更容易和作家们沟通,更容易走近作家,也更容易让作家们接纳我,使我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有所了解,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完善一些办法和措施,更好为作家们服务。我也想通过写作尽量使自己从一个外行变成一个内行。我想这对作协也是有意义的。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四川有很多了不起的作家,和他们在一起对我的业余写作有很大好处和帮助。我看他们的书时,会忽然觉得,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啊。同时,因为这毕竟是个文化人群体,总还是谈书谈文化的人多,读书写书的人多,使你总觉得自己应该多看点书,否则,你没法跟人家在一个频道说话。另外,也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全国的大家名人,甚至国外的大家名人,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人说,读好书,交名人,可以养浩然正气。我想,即使不能养浩然正气,至少也可以少一些俗相俗气。我记得铁凝就说过:"我珍视和杨绛先生的每一次见面,也许是因为我每每看到这个时代里一些年轻人精致的俗相,一些已不年轻的人精致的俗相,甚至我自身偶尔冒出的精致的俗相……正需要经由这样的先行者,这样的学养、见识、不泯的良知去冲刷和洗涤。"因此不光是对写作有好处、有影响,对人生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当代书评:这本书中不少都是以前写的文章。这些年应该您还会积累不少文章。对于写作您还有怎样的计划?

侯志明:确实这本书的大多数文章是以前写的,有的是20多年前写的。还有一些没编进这本书,因为内容不一致。比如还有一些写人的。这些年也写了一些,但不多。写作是业余爱好,只要有触及到我灵魂和激情的,我还会写,但我不会为写作而写作,更不会为出书而写作。对将来写作,目前没有计划。

当代书评:这本书为什么起名叫《行走的达兰喀喇》?这个名字看起来非常有历史地理况味。达兰喀喇对不少读者来说,这个蒙古语显得陌生而神秘。您为什么选中这个词?而又为什么是“行走的”?

侯志明:为什么取这个名字,这在我的《跋》中已写清楚了。其实,在出书时,我才感到,取个满意的书名比写好几篇文章更难。因为它要概括那么多东西,还要让人感到新颖、不落俗套,而且就那么几个字,所以难。为这本书,我至少取过30个名字,但都觉得不满意。现在这个名字也不见得是最好的。如果说读者看了这个题目感到了陌生而神秘,从而激起了想翻翻的激情,那实际也是我的目的之一吧。用‘行走的’三个字,是要表明故乡故土一直在我心里,不管走到哪里。也不瞒您说,这个书名也是身边很多朋友集体的智慧。还要感谢他们。

当代书评:从您的履历可以看出,您的经历非常丰富。您是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先后在沈阳矿务局、新华社辽宁分社、四川分社以及四川绵阳、内江、峨眉电影集团工作,现供职于四川省作家协会。 这些丰富的人生履历,对您的散文写作,有怎样的滋养?

侯志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经历应该是写作的好素材吧!不同的是,有人愿意把它写出来,有人不愿意写。有人写的好,有人写的差。我愿意写是因为我愿意总结、反思、追究、考问自己,即使我写的不好甚至很差。比如,其实我也考问过自己,如我这等凡夫俗子既不能成家又不能成名,亦不需以此为生,为什么要写这些?有什么用?后来看铁凝的书,看到这样一段话:“艺术本身可能并不存在非此即彼,但叫醒灵魂,洗涤尘埃,应该是艺术最重要的不会过时的功用之一,无论在遥远的从前,还是在近切的当代”。读这几句话,我忽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又有清风徐来、神清气爽之觉。那我就希望通过坚持写作,经常叫醒自己的灵魂,经常洗涤心灵的尘埃,努力少点"精致的俗相"!就算于人于社会无补,但至少对修正自己有益。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上官国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赞美菊花的作文 做重阳糕的作文 小学作文快乐的一天 儿童节作文250字 什么在远方作文 牡丹的作文300字 ps动作文件夹 灯下作文600字 新农村的变化作文 我的好妹妹作文 英语通知作文的格式 写景作文夏天 美丽的景色作文 写一篇关于快乐的作文 国庆趣味作文 心灯作文 最开心的一件事作文 三年级作文可爱的小猫 给的一封信作文600字 消防作文300字 幸福的滋味作文600字 以心要在焉为题的作文 关于网红的作文 我好想自由作文600字 关于病毒的作文 划龙舟的作文 父母之爱作文400字 义工英语作文 漫画作文250 事物变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