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三毛:生命不在于长短 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

2020-11-16 15:55:01
相关推荐

1943年3月,三毛出生于战时的重庆。父亲期待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于是给了女儿一个“肩负和平的大使命”,将她取名为“陈懋平”。“懋”是家谱上的排行,她前面还有一个姐姐。三毛父亲陈嗣庆早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后来当上了律师,自律、固执、正直,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

虽然身为女孩,但三毛从来不玩布娃娃,也几乎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两岁时,家旁边有一座荒坟,别的小孩都躲得远远的,但是她常常一个人跑过去玩泥巴。

一次过年,父亲发现三毛最感兴趣的是看大人杀羊。她从头到尾观察全过程,看完后不动声色,脸上有一种满意的表情。父亲觉得她是一个冷淡的小孩。

5岁时,三毛和全家移居到了台湾。

没多久,三毛开始学习写字,但怎么都学不会“懋”字,“‘懋’实在是太难写了!”于是她就自作主张把“懋”字去掉,改名“陈平”。父亲拗不过她,不得不把三毛弟弟们名字中的“懋”也一并去掉。

陈嗣庆意识到,这个二女儿是个“不走寻常路”的主。

也是从那时起,这对父女就开始了一场“角力”。很多年后,已经功成名就的三毛将之称为“一生的战役”。

小时候的三毛

这么有个性的孩子,上了学后,分分钟感觉进了“集中营”。三毛5岁半就上学,到了中考前两年“地狱”般的日子来临时,也不过9岁半。

每天清晨六点一刻开始早读,深夜11点才能离开学校,回到家还要再演算100道算数题。睡觉的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才一阖上眼就该再起床去学校了”。

除了繁重的学业,还有体罚。做错一题,就会被老师用竹教鞭抽打一下,如果不用竹教鞭,老师可能还会“捏人眼皮”,或者罚学生跑25圈。

这样的日子,三毛成年后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

“每天清晨,我总不想起床,被母亲喊醒的时候,发觉又得面对同样的另一天,心里想的就是但愿自己死去。”

看着她每天含泪吃早餐,母亲只能劝她:忍耐这几年,等你长大了才会是一个有用的人……

三毛发现,那个永远让自己恐惧的女老师,经常穿着花衬衫、窄裙以及小腿背后有一条线的那种丝袜,还烫着卷曲的头发,带着项链。

于是还在念小学的三毛认为:只要能忍下去,也许活到像老师那样的20岁,就会很幸福了。

少女时期的三毛

她在作文里写:“想到二十岁是那么的遥远,我猜我是活不到穿丝袜的年纪就要死了,那么漫长的等待,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隧道……”

没想到老师把她的作文当堂念出来,大声问:“你为什么为了丝袜要长大?你没有别的远志吗?陈平,你的二十岁难道只要涂口红、打扮、穿漂亮衣服?各位同学,你们要不要学她?”

老师让她重写,她只能一边哭一边又写道:将来长大要做一个好教师是我的志愿。

但她最想说的其实是:“老师是不可能懂得的,懂得一支口红并不只是代表一支口红背后的那种意义。”

煎熬中,三毛终于完成中考。父亲看榜回来,没有发脾气,只是很和蔼地说:榜上没有妹妹(父母对三毛的称呼)的名字,我们念静修女中也是一样好的。

静修女中不是重点中学,但是三毛很喜欢,因为里面的老师都不凶。可没几天,陈嗣庆被通知去台湾省立第一女子中学一趟。

回来后,他擦着汗对三毛说:“恭喜,恭喜!你要去念台湾最好的省女中了。”——之前,三毛的联考分数被算错了。

少女时期的三毛

没想到的是,这所重点中学,让三毛遭遇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打击。初二时,三毛发现数学老师总爱从课本后面的习题中出考题,于是她提前背下,结果一向数学不及格的她拿了100分。

老师怀疑三毛作弊,把她叫到办公室,单独出题。三毛没有题目可以提前背,自然做不出来。老师拿起毛笔在三毛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实心圆圈作为惩罚,还让三毛在学校绕场一周。

别的孩子也会受体罚,但罚了就忘了,可三毛根本承受不了这种羞辱。

从那以后,她开始逃学。她常逃到公墓,在墓园里静静读书。从台北的六张犁公墓、陈济棠墓园,一路逃到阳明山公墓。那时的她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和死人做伴更安全的事了。

不久,她被诊断患上了自闭症。

古灵精怪的三毛

14岁到20岁,是三毛漫长的休学时光。

期间,姐姐和弟弟们都还正常上学。姐姐算是学校里的漂亮女孩子,弟弟们也都是乖宝宝,只有休学在家的三毛显得格格不入。

每次听到手足们在吃饭时谈论学校里的事情,她都拒绝上桌,躲在房里不出来,非得母亲把饭送到房间里才肯吃。而有关她的话题也一度成为家里的聊天禁忌。

她是家里最敏感,也可能是最聪明的孩子,但也最沉默。

对于待在家里的三毛来说,最怕的是父亲下班。每天父亲下班,进门后看到三毛的第一眼,必伴着一声深深的叹气。

为此,每次听到父亲下班的声音,三毛都会飞快地躲到睡房,避开父亲。

“父亲一生没有打过我,但是他的忍耐,就仿佛在告诉我——你是一个让父亲伤心透顶的孩子。你是有罪的。”

她希望像姐姐和弟弟们那样能让父亲开心,但她知道,自己做不到。

她终于崩溃了,人生中第一次尝试自杀,被父母发现救了回来。

父母遵照医生建议,把三毛送到美国人开的学校,学习插花、钢琴、国画,但她的病情并不见好转。直到1960年,父母托朋友介绍她去一位年轻画家那儿学西洋画。

这位老师叫顾福生,时年25岁,是当时台湾“五月画会”的画家,家里海军出身,40年代末从上海迁台。

很久以后三毛这样回忆第一次见到顾福生的情景:半生流逝后,才敢讲出,初见恩师,一见钟情,手里提着一大堆东西都会哗哗掉下来。

年轻时的顾福生

但是当时自卑的她当然不敢说什么,只是默默跟着老师学画。学西画的基本功是画素描,需要准备新鲜的馒头用来擦掉炭笔的笔迹,每次三毛都紧张到要求母亲提前三天就买好馒头。

不久,顾福生发现三毛的才华并不在绘画上。当时三毛还喜欢写作,在顾福生的鼓励下,半年后,她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惑》。这是一篇意识流小说,讲述的是不能与外界沟通的苦闷。

顾福生随即把小说交给了自己的朋友白先勇:“我这里有一位性情古怪的女学生,画得一般,但你看看她的文字。”白先勇当时在主编一本很受文艺青年推崇的杂志《现代文学》。

没怎么修改,这篇文章就被刊登出来。

没多久,三毛在家附近看到了白先勇,才发现两家其实住得很近。但是她没敢上前打招呼,而是转身跑了。

顾福生知道后问她:“后来呢?”三毛回答:“逃走了,吓都吓死了!根本顾不上招呼!”

年轻时的顾福生和白先勇

接触了绘画与文学的三毛渐渐开朗起来,开始回归正常生活,不久,她被台湾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特许入学,到哲学系当旁听生。

当时三毛的父亲非常希望孩子们能够“子承父业”——没几年,小儿子就已经被他训练成了第一流的商票注册专才,做事一丝不苟。他当然希望三毛可以同样优秀。

可那时的三毛忙于初恋,狂追隔壁戏剧系大才子,且得失心极重。在苦恋两年终于失恋后,她觉得再也没法待在台湾,于是不顾一切要独自到欧洲疗伤。

面对父亲的期许,她满是歉意:“我是家庭里的一匹黑羊,混不进你们的白色中去。”

在欧洲,三毛这匹黑羊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她跟歧视亚洲人的外国舍管吵架、参加舞会、搭便车游遍欧洲,同时也不忘给台湾杂志社投稿赚钱。

年轻时的三毛

在那里,20多岁的她还碰到了一个叫荷西的西班牙高中生。

见了几次面后,荷西对她说:你等我六年,四年大学,两年兵役,然后我来娶你。当时在马德里念大学的三毛看着比自己小8岁的荷西,以为这只是孩子气的话,并没有放在心上。

四年尽兴的日子过完,三毛回到台湾——她终于向父母妥协,像他们期待的那样过平常人的安稳日子。

她进入台湾文化大学当老师,还在学校里找到一位德裔未婚夫。这位德国人也是老师,比三毛大十多岁,儒雅稳重,和三毛非常聊得来,两人不久就谈婚论嫁。

这也是她第一次跟父亲在人生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

她和未婚夫一起去印名片,特地嘱咐店家要把两人的名字排在一起。两人还兴高采烈地去采购婚礼用品。可就在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发作,死在她怀里。

多年后三毛说:“那盒名片直到今天也没敢去拿。”未婚夫去世后,三毛没法接受现实,悲伤过度的她服用了过量安眠药,被发现时已经深度昏迷,所幸最后抢救过来。

父母陪着她一起流泪,三毛擦干眼泪后,打算再次出逃。

1972年,三毛回到西班牙。此时荷西在南方的兵役还有一个月,听说后特地让妹妹联系上三毛,让三毛一定在西班牙等他。三毛刚刚失去未婚夫,面对执着的荷西,反应并不积极。

荷西

不久,三毛读到美国《国家地理》上关于撒哈拉沙漠的报道,非常震撼,打算独自去撒哈拉旅行。荷西知道后,突然消失了一阵。

没多久,三毛收到荷西从撒哈拉寄来的信,告诉她自己已在沙漠里的一家磷矿公司申请到职位,三毛若想来,他会安排好一切。

三毛大为感动,匆匆给西班牙的朋友们留下一封信:走了,结婚去!

1973年,在西属撒哈拉首府阿尤恩,没有西装和白婚纱,穿着便装的三毛和荷西结婚了。没有鲜花,三毛就随手在帽子上装饰了一把香菜,然后两人手牵手在沙漠里走了近一小时,在沙漠教堂里举行了仪式。

三毛结婚现场

至于台湾那边,三毛发出的电报是在婚后才寄到父母家的。父亲哭笑不得:收到时她已经结完婚了。我们全家在台湾只有出去吃一顿饭,为北非的她祝福。

火速结婚的三毛,可能更多是为了父母开心。

“结婚,小半是为荷西情痴,大半仍是为了父母,至于我自己,本可以一辈子光棍下去,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

但她很幸运,为父母开心结的婚,却遇到了荷西。而婚后生活更是激发了她的写作潜能。

在大漠的日子,她摊开纸,写下了著名的撒哈拉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国饭店》,登在了《联合报》上。

第一篇文章发表,父母看后觉得自己中了彩票头奖,因为从文章中发现从没见过面的外国女婿对女儿还不错。看到父母高兴,三毛接着又向他们“报告”了一篇《结婚记》,他们看后不断催促女儿再写。

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

在父母的期待下,三毛写出了整整一本《撒哈拉的故事》,艰苦的沙漠生活被她描写得妙趣横生。

出乎三毛意料的是,不但父母高兴,读者也很买账。70年代的台湾掀起了一股“三毛热”,此后20年长盛不衰。在相对闭塞的年代,久居东方小岛上的人们都被北非沙漠里的奇观吸引。

《撒哈拉的故事》出版后,三毛开始计划出新书。当时她的中篇《五月花》已完稿,手上还有个短篇准备着手创作。

同一时间,父亲把三毛发表的文章剪报都一一留好,而母亲则着急写信问三毛:“下本书是要叫什么,……是《哑奴》还是《哭泣的骆驼》……这么高兴的事情,怎么也不操点心,尽往家人身上推,万一代做了主,定了书名,二小姐(指三毛)不同意,还会写信回来发脾气,做父母的实在为难极了。”

其实并非三毛不上心,此时的她即使已拥有众多粉丝,但仍然觉得写稿乃是向父母报帐,自己倒是没什么喜悦。

“本来是为父母出的(书),既然说那是高兴的事,那么请他们全权分享这份喜悦吧。”三毛不觉得喜悦,但至少欣慰。父亲应该不会再看到自己就叹气了。

陈嗣庆还曾撰文回忆三毛出书的情景:“三毛后来怎么敢用中文去投稿只有天晓得。她的别字在各报社都很出名,她也不害羞,居然去奖励编辑朋友,说:‘改一错字,给一元台币,谢谢!’她的西班牙文不好,可是讲出来叫人笑叫人哭都随她的意。”

大漠的日子并不像满目黄沙那样看上去没有尽头。1976年,随着撒哈拉政局变化,三毛和荷西移居到了沙漠对岸的加纳利群岛。小岛上,从小喜欢大海的荷西找了一份潜水的工作。1979年,三毛父母飞到西班牙和他们一起过中秋,六年来他们第一次见到女婿本人。荷西见岳父岳母时,很有些紧张。

荷西初次见岳父岳母时的合影

在岛上,父亲听到女婿夸三毛:“你的女儿是世界上最好的主妇。”亲眼看到二女儿这匹黑羊终于过上了安稳的婚后生活,陈嗣庆多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可生活就是充满戏剧性,尤其对三毛而言。几天后,三毛离岛送父母回国,荷西继续做潜水工作,但这一次,他却一直没有上岸。

三毛和父母接到消息,又匆匆赶回。父亲安慰她:“人还没找到,兴许是迷失了方向,现在正在某个小岛上。”搜寻两天,等来的结果是:荷西溺亡。

幸亏当时有父母陪在身边,不然三毛很可能再次自杀。陈嗣庆夫妇不敢把三毛一个人留在西班牙。年底,他们带着三毛回到台湾。

如果说前半生父女“角力”的焦点在于,三毛能否过上正常的平稳的生活,那后半生,焦点似乎变成了“三毛会不会自杀”。

在父母近一年的陪伴下,伤心欲绝的三毛发誓:绝不自杀。

此后几年,三毛回台兼任教职和写书,就住在父母家。在外漂泊了近20年的三毛,与父母的接触又多起来。

生死危机过去,父女间长久以来的“战斗”又浮出水面。

三毛每次写好文章,都会拿给家里人,尤其是父亲看。

也许是出于对女儿的爱,父亲为女儿“不再是那个沙漠里光芒万丈的女人”而遗憾。但三毛说:我写不出假的情绪。

写完《你是我特别的天使》,三毛对结构上的处理非常满意,拿去给父亲看,不想一盆冷水浇下来:我觉得不太好……

写完《野火烧不尽》,又去问父亲意见,父亲说她:不通人情。还担心她讲话太真太重——公开说讨厌应酬和电话,总有一天没有一个朋友!

写完一篇讲述自己读书写作生涯的《梦里不知身是客》,自己“喜欢得不得了”,但不想父亲的反应并不热烈,只是淡淡地说: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当时三毛刚完成《联合报》赞助的中南美洲半年行,并将文章《万水千山走遍》结集成书,还做环岛演讲,所到之处,大受欢迎。她不由得抱怨父亲:“你挑剔我胜于编辑先生。”

三毛回台后

不久,三毛弟弟过生日,全家人聚餐,父亲又提到当日报上三毛刚发表的一篇文章:“根本看不懂!”三毛心里很委屈—— 全家那么多漂亮人,为什么你还是又注意到了穿一条牛仔裤的我?你平时不看金庸,怎么看得明白我写的关于金庸的文章?越想越悲愤,一向对长辈出言和逊的三毛回道:看不懂就算了!

看到三毛针锋相对,全家僵住。父亲一愣,接着说三毛“就是任性!”。三毛头一低,不再说话,拼命喝葡萄酒。

那天吃完饭,三毛一气之下不帮忙洗碗,也不照习惯陪父亲聊天,而是穿上厚外套,丢下一句话:“去散步!”

没理任何人,走了。在外面晃到大半夜,回家看到父亲房里的灯仍亮着,她也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打招呼,而是直径走进自己的房间。

母亲到房间里看她,她才终于流下眼泪:“我要走了,再也不写作。”

后来她回忆这段往事:“这一生,丈夫欣赏我,朋友欣赏我,手足欣赏我,都解不开我心里那个死结,因为我的父亲……对我没有信心……爸爸,对我来说,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

她已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才华,赢得了许多人的爱,但内心深处,还是那个自闭在家,希望得到父亲认可的小女孩。

此后,三毛选择往返于加纳利群岛和台湾。她说:父亲个性极端正直、敏感、多愁、脆弱……父女之间是如此的相像……造成了一生相近又不能相处的矛盾。

“这场和父亲一生一世的仗不肯妥协,不肯认输,艰苦的打了又打。”

1983年4月8日,三毛在《联合报》上发表了一篇《朝阳为谁升起》,讲的是台湾彰化自杀热线“生命线”的故事。

那天上午,她在父母家睡到11点才醒。醒来时,父亲已经外出上班。她看到了睡房门口的一张留条和当天的《联合报》。

妹妹:这是近年来,你写出的最好的一篇文章,写出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不说教,但不知不觉中说了一个大教。谦卑中显出了无比的意义。我读后深为感动,深为有这样一枝小草而骄傲。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整个宇宙的生命,感觉有了曙光和朝阳。草,虽烧不尽,但仍应呵护,不要践踏。 父留 七二、四、八

三毛把信很快的读了一遍,再慢读了一遍,又哭了。她怕母亲进来看到,将脸浸在冷水里,直到眼泪和水分不清,才开始刷牙。

看到父亲的信,三毛百感交集。“我的假想敌呢?他成了朋友,悄悄上班去了。”

等来父亲肯定的三毛,写了一篇《一生的战役》。多年来请求父亲认同的心结终于完成,在文章里,她说:我不只是你的女儿,我要做我自己。

写下这些文字的那一刻,她可能又变成了当年那个给自己改名的倔强小孩。在40岁时,她终于可以摆脱她所爱的父亲的影响,开始为自己而活。

此后,她继续出书、演讲、做音乐,并终于在1986年放下荷西,彻底回台湾定居,还在80年代末一个人回内地探亲,打破自己“不碰影视圈”的规矩,筹备电影《滚滚红尘》的剧本,甚至想出演剧中林青霞的闺蜜……

齐豫、三毛、潘越云制作专辑《回声》

在成都,有记者问她,现在最看重的创作是什么?她回答:我现在不太写作,最看重的创作是“生活”。

哪怕在父亲面前,她也不再需要用写作来证明自己。

她认为可以做所有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是死亡。她曾经为了父母承诺:绝不自杀,但她逐渐认为,那也是可以去尝试的,只要那是自己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

长久以来,三毛承受着精神疾病和身体疾病的折磨,少年时的自闭一直或多或少影响着她,身上也大小毛病不断,“(父亲)甚至连不算健康的体质,都遗传了给我”。

90年代初,她因为老毛病子宫内膜肥厚住院。而在此之前不久,她刚刚错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滚滚红尘》一共有12项提名,最后,导演、女主角、女配角、摄影全部获奖,但却没有最佳编剧。许多知道她为这部电影付出了无数心血的老友,都为她鸣不平。

尽管三毛给朋友写信说自己对这件事看得很淡,但仍有不少人一厢情愿地觉得这影响到了她的状态。

三毛、秦汉、林青霞在金马奖上

各种机缘,让三毛在1991年1月4日选择了自杀。在医院卫生间,她用儿时心心念念的丝袜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48岁。三毛自杀前,还是有些放不下父母。她爱看《红楼梦》,多次用里面的“好了歌”暗示,请他们做好心理准备。

父亲明白了,对她说:“你人未老,却比我们在境界上快跑了一步。山到绝顶雪成峰,平儿,你何苦要那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此时的三毛已经不用再为父亲高兴而做什么,她最终忠于了自己的选择。三毛去世后,父亲撰文怀念: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她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

也许作为一个父亲,他很庆幸,自己的女儿曾经真正活过。只是,对三毛来说,活过的代价太大了。

部分参考资料:

《蝴蝶的颜色》 三毛

《一生的战役》 三毛

《结婚记》 三毛

《闹学记》序言一 陈嗣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过年作文300字左右 过年的作文600字初中 家国情怀作文素材 我的梦 作文 掌声 作文 我最欣赏的一个人作文600字 新学期的打算作文500字 最懂我的那个人600字作文 创新杯作文大赛官网 初中英语作文范文10篇 我的同学作文600字初中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500字 七年级作文大全600字 关于春节的作文300字 年夜饭作文800字 我最喜欢的运动英语作文 春节英语作文100字 元宵节的作文怎么写 寒假作文500字 快乐元宵节作文 吃汤圆的作文 谈诚信 作文 动物园作文300字 雪的作文600字 勇气作文600字 西游记作文 春节英文作文 读书作文600字 文化遗产作文 成长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