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2020-11-17 10:55:01
相关推荐

作者简介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77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1987年夏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

作者当年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气象新》,曾被《人民日报》刊登。此一事件周期性地被媒体和同学朋友提起,以至陈平原自嘲: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本文作者

原题:

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埋葬过去,但不无留恋。”

一个人的命运与某个伟大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那是很幸福的。因为,你从此很容易“自我介绍”,也很容易让时人或后人“过目不忘”。比如,你只要说自己是77、78级大学生,大家马上知道你大致的背景、阅历以及前途等等。

“埋葬过去,但不无留恋”,这是鲁迅《坟》中的一句话,我常用它来自比。1954年,我出生于广东潮州,父母都是汕头农业学校的语文老师,藏书颇丰,对我来说,喜爱读书,是顺理成章的事。“文革”中,父亲因为曾在台北的《中华日报》工作过,被打成“牛鬼蛇神”,初中毕业后,我就不能继续学业了。15岁那年,我带着两个弟弟和祖母回到老家插队,在乡亲们的关照下,我当上了山村民办教师,一干就是八年。成为北大博导时我追忆道:“平生最得意的,是从小学一年级到博士班,我都教过。”

决定命运的高考1977年,高考恢复,我的命运由此改变。不仅生逢其时,而且有机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代表”,这种幸运感,类似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就有这种感觉。因当年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气象新》登在《人民日报》上,以致每当新闻界、文化界或历史学家需要追怀改革开放如何起步,以及恢复高考的戏剧性场面,我经常被要求“配合演出”。

时至今日,还不时有同龄人或对当代中国历史感兴趣的后辈,用欣羡的口气向我提及此事。这确实“很光荣”,可同时也是一种尴尬,仿佛自己从此被定格,很难再有大出息。20年前,我写过一则短文,题为《永远的“高考作文”》(《瞭望》38期,1992年9月21日),嘲笑自己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1977年12月,陈平原全家照。

考场上的作文,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怎么能登上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呢?你只能从“文革”刚刚结束、整个中国百废待兴这个角度,才能理解我的不虞之誉。其实,不仅是我个人,我们这一代,都面临相同或类似的处境。当初惊天动地的大变革,今天看来不过是“恢复常识”而已。换一个历史时空,上大学无须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这有什么好激动的?再过百年,那些子孙后代们,肯定觉得我们很奇怪,唠唠叨叨大半天,说的就这么点芝麻小事。只有设身处地,才能理解我们当初的激动,以及日后为何不断追怀这个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

也正因此,我们很容易有意无意中夸大了自己的感受,以为全世界人民都跟我们一样,特别看重“恢复高考”这件事。五年前,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并刊行了《永远的1977》一书,我为此书撰写了题为《未必“永远”的记忆》的序言,提醒大家注意,本书的作者,基本都是恢复高考这一决策的直接受益者,这就决定了其叙述策略以及自我反省的力度。说全书弥漫着某种“成功人士”的“踌躇满志”,不算太刻薄。可这主要不是作者的问题,而是文体的特性决定的——30年后“追忆逝水年华”,很容易就走到这一步。

从教师到教授

平生第一次离开潮汕,进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就读。入校那年我24岁,在今天已是硕士毕业的年龄。回忆起来,不无遗憾,但也有好处,就是自学能力强。很长时间里我全凭兴趣读书,不受现代学科设置的限制,倒是跟中国传统读书人的趣味比较接近。

在中山大学一气儿读到硕士毕业,抱着到外面走走的想法,我来到北京,本来是打算“转一圈,不行再回来”。几经辗转,我的论文《论苏曼殊、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送到了时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王瑶教授助手的钱理群手中,他于是向王瑶推荐了我。起初,王瑶先生希望我来北大任教,但校方不愿接收一名外校的毕业生,于是王瑶先生转而将我招收为博士生。就这样我成了北大中文系最早的两名文学博士之一,后来也顺利成了北京大学的教授。

王瑶先生不拘一格的传道授业方式,对我影响至深。先生随手抓过一个话题,就能海阔天空侃侃而谈。似乎是离题万里的闲话,可谈锋一转,又成了题中应有之义。王瑶先生好抽烟斗,讲讲停停间,烟雾缭绕,弟子都跟着受“熏陶”了。

陈平原、夏晓虹夫妇。

读博期间,我与从事晚清文学研究的夏晓虹结为夫妇,成为北大中文系一对著名的“学术伉俪”。我俩挑了一个周末,在夏晓虹的筒子楼宿舍里拼了两张书桌,叫上几位同学、好友,就算是办了婚宴。当时,我正与钱理群、黄子平合作“20世纪中国文学”的选题,这场“婚宴”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术研讨会。婚后,我们辗转居住于校园内外的筒子楼里,每到晚上,屋中老鼠奔跑,玩得很欢,我们照样闭门读书,自得其乐。

毕业时,我交出了32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在学术界取得轰动,被认为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不可不读的书目,至今不断再版。

“好读书”与“读好书”

我曾闲刻一枚藏书章,印章上,两个戴眼镜的小人肩并肩坐在一盏台灯下读书,右边长头发的是妻子夏晓虹,左边就是我。虽然寥寥数笔,却神形兼备。我们夫妻二人经常在各种旧书店、小书摊淘书。如今家中究竟有多少藏书,自己也说不清。书不在多,真正的读书人是一本一本买下来,一本一本地读。

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为了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我在《读书》等刊物上不断发表随笔。2012年6月,我的新书《读书的“风景”》出版,收录了我一系列演讲、随笔。在引言中,我写道:“书中展示的,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是经济实用的‘指南’,只不过是一片郁郁葱葱、期待有心人徜徉其间并评头品足的‘读书的风景’。”

当今社会,读书似乎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不唯大众,连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甚至精英阶层,也不再以读书为乐。读书其实是一种精神生活。读书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还有追求,还在奋斗;还有不满,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养,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

读书不再被认为是严肃的、认真的、必须面对的事情,阅读不像以前那么执着和要紧。周作人说过,庸劣之书,“非特无用,且为大害”。现在,读书人更需要选择的眼界、自我阅读的定力,还有批判的眼光。书有好有坏有雅有俗,相对于整个文化生产,经典的书还是更值得阅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层次的经典。有2000年的经典,有200年的经典,有50年的经典。在我心目中,能够在读书人书架上长期站立的,就算经典。换句话说,经典的定义及含金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命运,以及是否值得认真品鉴,有时代性。

“好读书”与“读好书”,二者应该有一个结合。读自己喜欢的书,为自己而读书,这就是我的基本立场。阅读需要最基本的经典著作。《论语》、《诗经》等几十种经典著作,是非读不可的。读进去,你会发现,书带书,书引书,读多了,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口味,也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视野。

直面人文之困

我不是“公共知识分子”,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至今不开博客,更没有微博,经常“缺席”热门话题。早在20年前,我在《学者的人间情怀》中写道:“我个人更倾向于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保持一种人间情怀。我不谈学者的‘社会责任’或‘政治意识’……读书人应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作为普通人凭良知和道德‘表态’,而不过分追求‘发言’的姿态和效果。”直到今天,我依然只是在努力兼及“学问”与“人生”,“著作”与“文章”。

晚清以降,一直到今天,毫无疑问,“西学东渐”始终是主流。既然是“时代潮流”,不必唱赞歌也能奔腾万里。像我这么发言,其实只是在给当道诸公提个醒,拾遗补缺,敲敲边鼓而已,根本就不指望“登高一呼,应者云集”。

中国有句老话,叫“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问题在于,今天中国学界,对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方式并无共识。教书这一行,本就是良心活,做多做少,只有自己以及自己的学生知道。当代大学教育的问题,可能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从夫子游”、“咏而归”这样风雅、闲适的教育方式,似乎已难以实现。

很多人在评价当代社会时,都会用到两个词:浮躁和急功近利。因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的时间感与空间感全都变了。一边是“天涯咫尺”,另一边则是“争分夺秒”,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很难了。远离古代文人雅士的沉潜与静穆,现代人之所以只争朝夕,有其合理性。

近年来,我一直在关注以文史哲为代表的人文学科,以及当代人文学者面临的困境。我想特别强调三点:第一,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之所以得到政府及民间的普遍尊重,有其合理性;第二,人文学科的命运与人文学者的命运,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第三,人文学者必须在坚持自己的价值立场和学术观念的同时,努力理解这个时代,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及工作策略,主动出击,大声地说出我们的好处,向世人展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及价值。我不主张一味地孤芳自赏或冷嘲热讽,那样久而久之,真的会变成“深宫怨妇”。

自愿选择教师职业的,十有八九都是理想主义者。因为投入这个行业的前提,就是相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后的“人才辈出”以及“民富国强”,是看不见的,最多只能见其端倪。也正因为有此愿景,现实中的诸多缺憾、奋斗时的无数挫折,都能泰然处之。我曾说过,自己属于低调的理想主义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某种意义上,强调耕耘而淡化收获,甚至将耕耘本身作为目标,这与鲁迅先生说的“直面惨淡的人生”,其实是异曲同工。

怀旧与自我表扬

“纪念77、78级毕业30周年”,到底是怀旧,是自我表扬,还是从政治史、思想史、教育史的角度审视“这一代”的得失成败?我的愿望当然是后者,而实际效果呢,很可能是前者。

77、78级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我们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是时代的受益者。我们赶上了干部年轻化,赶上了社会转型。我们从那么低的地方起步,走过来是不容易的,但从历史角度看来,并不因我们走来不易就获得很高评价。我们要警惕过分地自恋,清醒认识到自己在历史中的作为。

我终于想通了——“学术性”与“纪念性”本就是两回事,几乎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初的莘莘学子,如今成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借毕业30周年的机缘欢聚一堂,有何不可?谁让你把事情想得那么伟大?不就是一次聚会嘛。若这么定位,更合适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以学校或院系为单位,彼此之间互相熟悉,多少总有点“情意结”。

记得十年前,中山大学举办过类似活动,我专门从北京赶去参加,还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针对所谓的“77、78现象”(即“这两级学生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从政、从商,大都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就”),我的回答是:“77、78级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从社会底层摸爬滚打走过来的,是中国教育史上成分最复杂、年龄跨度最大的一群。他们在时代转折关头进入大学,具有自我审视的能力,学习比较认真,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如此而已。”“

其实,77、78级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神奇,他们的成绩被放大了。”这么说,并非妄自菲薄;在我看来,这代人的“成功”,只是从一个特定角度折射了3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十年后重读这篇专访,基本立论还是站得住的。

时代给予的光环

自我评价不是特别高,是因为心中另有一把尺子,那就是1916、1917、1918级的大学生。“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年,北大中国文学系三个年级的学生,合起来85人,日后常被提及的有:1916级的傅斯年、许德珩、罗常培、杨振声、俞平伯;1917级的邓康(中夏)、杨亮功、郑天挺、罗庸、郑奠、任乃讷(二北);1918级的成平(舍我)、孙福源(伏园)等。“要是你对现代中国政治史、文化史、学术史略有了解,你就明白这一名单的分量。”单就人数而言,参与“五四”运动的北大国文系这三个年级的学生,与中大中文系或北大中文系77级的规模不相上下。可两相对照,无论北大还是中大,都再也拿不出如此辉煌的名单。

我曾提及:“对于当事人来说,曾经参与过‘五四’运动,无论在京还是外地,领袖还是群众,文化活动还是政治抗争,这一经历,乃生命的底色,永恒的记忆,不死的精神;毋须讳言,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象征资本’。”对于77、78级大学生来说,何尝不是如此。上大学时,社会对我们殷切期待;走上工作岗位后,又获得了绝好的发展机遇。如此幸运,难怪我们对自己身上的“徽记”念念不忘。

“五四”一代和77、78级大学生不一样,前者的“光荣和梦想”是自己争来的;我们的“幸运”,则很大程度是时代给予的。日后被提及,人家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则是大转折时代的受益者。也正因此,在随后漫长的岁月里,“五四”一代有能力在一次次饱含激情与深情的追怀与叙述中,或多或少地延续了其青年时代的梦想与追求,或强或弱地挑战着当时的主流思想。而77、78级大学生则习惯于颂扬邓小平的英明决策,还有就是夸耀自己如何因参加高考而“翻身得解放”。

说实话,我们都是幸运儿,从那么低的地方起步,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因踩上了大时代的“鼓点”,于是显得有板有眼。有人从政,有人经商,有人搞实业,有人做学问,30年后盘点,我们到底成功了没有?回答五花八门,因为这取决于你设定的标准。

想当初,我们在康乐园里指点江山,看不惯社会上诸多先辈的保守、平庸、专横、贪婪、碌碌无为,驰想将来我辈掌权,将是何等光明的新世界!而如今台面上的“重量级人物”,无论政治、经济、学术、文化,很多都是77、78级大学生,那又怎么样?比起此前此后的各届大学生,我们处在“出击”的最佳位置,那么好的历史机遇,是否将自家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扪心自问,言人人殊。

毕业30周年聚会,除了热泪盈眶,怀念母校,感谢老师,祝福同学,还能说些什么?若你不满足于鞠躬、谢幕,希望对早已失落在康乐园的“青春”有所回应,建议诸位在各自专业以及精神史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这一代”——到底取得了哪些值得夸耀的成绩,错过了哪些本该抓住的机遇,留下了哪些无法弥补的遗憾。今天的我们,已过了“天高任鸟飞”的时节,但认真反省自家走过的历程,将其作为思想资料,留存给学弟学妹们,这是一种“贡献”——当然,也是一种“乐趣”。

(本文为作者2012年9月22日在“芳草有情,岁月如歌——中山大学77、78级毕业三十周年北京庆祝会”上的发言。原载《同舟共进》2012年第12期,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以梦想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500字 照片里的故事500字作文 三年级作文桃花300字 我的理想作文450字 以坚持为话题的作文 写环卫工人的作文 乡村风景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范文 有关梦想的作文 200字作文大全 初中作文400字 竹子的作文 云的作文 理解作文 中学生作文 一封信作文 观察作文 我敬佩的一个人作文300字 我的奇思妙想作文400字 新年趣事作文400字 我爱我家作文300字 自我介绍作文400字 珍藏的记忆作文 关于消防的作文 我的一家作文 梦想作文400字 英语作文介绍自己 漫画老师作文 菊花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