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深度分析!高考作文 阅卷者的思维

2020-11-18 03:20:01
相关推荐

由于这是深度分析高考作文阅卷的文章,所以阅读之前我们先需要了解高考阅卷,详情请点击以下链接:

洞察阅卷者的思维!高考作文,学生应该掌握的信息(重点)

语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抽象逻辑思维,又快又好地学语文!

怎样让语文学习不再做无用功

【 深度分析我们掌握的信息 】

前面的理解过程很重要,但也不算什么高端的思维过程,如果文章写到这里就停下,那我充其量也就算个眼高手低的二流作者,因为文章的内容配不上这么重磅的标题。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开始做深度分析了。

一、“高考作文阅卷量大,阅卷时间短”深度分析

前面已经阐述过,阅卷量大,时间短,阅卷的过程就必然无法做到精细,进而推导出:高考作文阅卷需要“挑重点”。这些重点分别是:首段、末段、小标题、中心句。其中,首段尤其重要。

可是,为什么呢?

如果你回答:“要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字要写的漂亮,第一段尽量做到一鸣惊人,并且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等等,我是同意的,但远远谈不上“深度”。下面,我们从“人类思维特性”的角度,来为你展示一下,什么叫深度分析。

为什么要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因为人类普遍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这是人类思维上的一个先天漏洞。同时,你还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先入为主”不仅仅是一种客观上的认知偏差,更是人们在无意识中主动选择的,昭示自身权力的方式。

举例说明:国际知名的商业咨询公司“麦肯锡”曾做过一项大规模调研,调研对象是世界500强公司的高级人力资源面试官(简称HR),调研内容是“观察这些精英级别的HR在面试时会不会受‘先入为主’的影响”。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年入上千万的精英人士,应该不会受“先入为主”这种常规思维误区的限制,可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真实情况是:如果他们花30分钟面试一个求职者,决定要不要这个人大概只用5分钟,而另外的25分钟里,他们只做一件事——证明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如果你在开始的5分钟里被他们相中,却在面试快结束时犯了个小错误,他们会想:“哈哈,我果然没选错人!我们公司是个开放创新的公司,需要的正是这样心态放松,敢于犯错的人。”可如果你在开始的5分钟里被他们放弃,同样在面试快结束时放了个小错误,他们会想:“哼哼,我果然没看错吧!我们公司是个开放创新的公司,必须要以效率为基础,这个人连这么小的事情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效率?”

在面试时,这些HR掌握着一种决定他人去留的权力,他们会不自觉地陷入这种权力欲望被满足的感受中。从哲学角度分析,这是因为“求权力的意志(尼采)”在作祟;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这体现出“权力优势方对于话语权的争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由于人类与生俱来的“目标感知偏差”;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分析,这证明了“人们都渴望证明:‘我是对的’和‘我比你强’。”(哈哈,轻轻的秀一秀,其它学科我就不提了,举出各个学科的解释,就是为了让你看一看:“知识,是相通的。”)

说完了精英HR,再回过头来看看阅卷老师们,你肯定已经明白我想说什么了吧。不过到这里还不能停,如果你仅仅知道了上面的结论,充其量只是多了些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追求的,应当是能产生实际价值的方法!

来,我们做一个逻辑推导:

1. 高考作文的阅卷老师必须是“一线教师”;

2. 目前各个学校的主力一线老师普遍是“80后”;

3. 高考如面试,阅卷老师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决定考生去留的权力;

4. 老师们也会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也会有“延伸权力意志的渴望“。

那么,1+2+3+4=?

等于一个方法:“只要作文的论证方式和内容能够契合‘80后’的思维共性与审美特点,同时满足高考作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就有很大希望拿高分!”

有点深奥是么?我换个简单易懂的版本:

我自己也是“80后”,我们是打破僵化的,被过度强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第一代人。我们渴望个性解放,做事不喜欢照着计划按部就班;常常陷入自我反思,前一分钟自我崇拜,后一分钟自我蔑视;会有意识地对抗人云亦云,不懂的喜欢问百度,不接受随波逐流的看法。以上这些,是“80后”群体普遍具有的思维共性。

在我们这样一群阅卷老师面前,你写的作文要是“缺乏自主思考”,或者“缺乏辩证分析”,再或者“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举例尽是些老掉牙的段子”,我们会给你高分吗?想拿高分?可以啊!你懂得怎么“投其所好”吗?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前面要给你分析“先入为主”的成因,以及各个学科的解释。只有理解了阅卷老师们的内在心理需求,才能够对症下药,才能够“投其所好”。

至于具体要怎么操作,才能写出高分作文,光靠这篇文章肯定讲不清楚。但要是有一套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对阅卷老师心理有精准把握的高考作文课程,写出高分甚至满分作文也不过是时间问题了。可是,你有这样的课程吗?没有也没关系,因为,我有!(打住,再说下去就成硬广告了)

二、“高考作文阅卷方式:一篇文章,两人审阅”深度分析

这条规则的初衷,是为了对抗作文审阅过程中,过于突出的主观因素影响。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两个人阅同一篇文章,再取分数的平均值,更有利于保障阅卷的客观性。可是,出题专家组真的能如愿以偿吗?

答案是否定的!而且,这条规则非但不能起到降低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指阅卷老师个人的好恶和认知水平)干扰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要讲清楚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用到“博弈论”中关于“均衡点”的知识,它属于现代数学的范畴。

1. “均衡点”才是评分的关键。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却喜欢用数学知识来分析问题。我只能再一次告诉你:“知识是相通的,那些认为语文和数学截然不同的人,多半是既不懂语文,也不懂数学的人!”在之前的许多文章中,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再赘述。

为了不增加读者的认知负担,我会用一个很接地气的例子讲解,什么是“均衡点”。我们假设,你和一个朋友约好去公园玩。你们约定了见面的时间,却忘记约定见面的具体地点,而且你们双方都忘了带手机,无法互相联系。你会在公园的哪个地方等他呢?

你多半会选择“公园大门口”,因为这个地点是最容易让双方都能想到的地方。换句话说,你会认为“如果是我,我会去大门口等他”,同时,你也相信“如果是他,他也会去大门口等我”。这里的“公园大门口”就是你们之间的“均衡点”。

那高考作文的阅卷老师为什么需要“均衡点”呢?因为没它不行!

考试大纲里早有规定,高考作文的判分指标有三个:“立意是否有深度,逻辑是否通畅,文采是否优美。”如果严格按照这个要求来判分,阅卷老师的工作量会非常大!因为他需要先将作文在概念上一分为三:“立意、逻辑、文采”;然后针对这三个指标分别给出分数;最后再把三个分数加总。

光是听我讲,你都能感觉到很麻烦,何况阅卷老师的阅卷时间只有60-80秒,所以在现实情况中,阅卷老师们绝对不可能是按照这个“正规流程”来操作的!(你向学校的语文老师打听打听,也会得到相同的结论)

那老师们是怎么阅卷的呢?说得高大上一点,老师们实际采用的是“贝叶斯评分法”(不懂的人,可以自行百度);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先把作文按‘第一印象’划分成A、B、C三个档次,再基于每个档次的‘基准分’上下浮动评分。”注意,这里的“基准分”,就是评分的“均衡点”。

不懂?没关系,我把阅卷流程讲一遍,你就懂了。

假如我是阅卷老师,我拿到张三的作文一看,loser!字写得难看,第一段惨不忍睹,立意也偏了,结构混乱还不怎么分段,所有这种类型的文章,我会立马归类为“C级”作文。这个过程前后不过十几秒,但已经决定了张三的作文,基准分是36分。继续往下看,如果我发现了亮点,那就以36分为基础往上加点;如果我看到了缺点,就以36分为基础往下降点,反正张三基本上就是个“36分左右”的命了。

好,张三凉凉了,我现在看到了李四的作文。哎,也不咋地!字呢,凑合;第一段呢,凑合;立意呢,虽然没跑偏,但也千篇一律;结构嘛,凑合。所有这种类型的文章,我会归类为“B级”(基准分45分)作文。那么,李四大概也就是个“45分左右”的命了,就算某些地方可圈可点,充其量也就48-49分。

在高考场上,“C级”和“B级”两类作文占绝大多数,只有很少一部分作文能被归类为“A级”(基准分53-54分)。前面也说了,阅卷老师判定一篇作文的等级,不过十几秒时间,可就是这短短的十几秒,往往能决定一个考生的未来。和“A级”作文相比,一篇“B级”作文,从一开始就低9分左右,真是“输在起跑线上了”。

2. “基准分”与“贝叶斯评分法”的概念辨析。

注意,上文中提到的基准分,是阅卷老师在判分时的心理参考分数,其具体数值因人而异,不过波动幅度不大。在高考阅卷之前,阅卷组长会统一判分标准,所以就算是不同的老师,基准分的数值也会大致相同。

“C级36分,B级45分,A级53-54分”,是比较符合高考实际情况的,但具体到你所在的学校,改卷严一点的老师,基准分会降低;改卷松一点的老师,基准分会升高。

或许你会好奇,为什么阅卷老师会采用这种方式批改作文?其实你只要自己上手试一试就能立刻明白,“贝叶斯评分法”本来就是人类最习以为常的判分方式,可以说,这才是最符合人性的判分方法。

举个例子你就懂了:新学期,你来到一个新班级,认识了很多新同学。你会从一开始就把所有的新同学都当成是好朋友吗?当然不会!他们所有人在你心里都有一个初始分数,也就是“基准分”。当张三做了帮助你的事情,你对他的评分就会升高,关系也自然更好;而李四常常坑你,你对他的评分就会降低,关系也就疏远了。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考方式,就是“贝叶斯评分法”,你自然是再熟悉不过了。

3. “均衡点”拉宽了分数的鸿沟。

除了充当作文批改时的“基准分”,“均衡点”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幅提升两位阅卷老师的‘默契指数’”。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过的吗:

“一篇作文需要经过两位老师审阅,阅卷老师由电脑系统随机安排。在二人所给分数的差值小于等于5分(部分地区略有不同)的情况下,作文最终分数取二人所给分数的平均值(或优先考虑第一位老师所给的分数);在二人所给分数的差值大于5分的情况下,要么重新批改,要么由阅卷组长(第三方)出面评定作文的最终分数。”

根据这个规则,我们可以推导出如下结论:

如果两位阅卷老师在改卷过程中,分差老是大于5分,要么进一步加大双方的工作量(重新批改),要么进一步加大阅卷组长的工作量(由阅卷组长出面评定),两个都不是什么好事。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两位阅卷老师都是非常不愿意让“分差老是大于5分”这种情况时常发生的。因为这不仅会增加阅卷组的总工作量,还会让周围的老师看轻自己。要知道,“同学们认为我不靠谱”和“同事们认为我不靠谱”是学习和工作中的两大主要压力来源啊,多少大好青年毁在这两条上面!你想试试么?

所以,就算阅卷老师们不知道接下来是谁跟自己搭档批改作文(阅卷老师由电脑系统随机安排),他们也都会想尽办法使阅卷分差小于等于5分。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想要实现这个目标,理论上需要所有人(因为是电脑随机安排阅卷)都能跟其他任何一个阅卷老师保持高度的“默契”,这容易吗?

哈哈,容易,真的容易!找“均衡点”啊!

虽然每个阅卷老师的审美标准,认知水平都不一样,但毕竟大家都是“一线教师”,一篇文章该分为“C级”“B级”还是“A级”,还是很容易达成一致意见的。这就好比虽然每个人对“猪肉、鱼肉、鸡肉”的评价和喜爱程度都不一样,但至少大家都是分得清“猪肉、鱼肉、鸡肉”的吧?

只要在作文的评级上能达成一致意见,事情就好办了:在“基准分”一样的前提下,只需尽量保证上下浮动的分值不超过5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这样一来,大量考生的分数势必集中分布在三个等级的基准分附近,等于是人为拉宽了三个等级之间的分数鸿沟。所以我才在前文中说:“这条规则非但不能起到降低主观因素干扰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哎,有好动机,不一定能得到好结果。

那么说了这么多的分析,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利用这些信息来为我们的作文加分呢?敬请期待下期为大家带来的考生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洞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袁隆平英语作文 写信作文400字 关于汉字的作文 初中生优秀作文 成长的快乐作文 圣诞节英语作文 爬山虎作文 关于考试的作文 借景抒情作文 关于校园的作文 感恩老师作文 初三语文作文 英语高考作文 欣赏的作文 作文梗概 自信的作文 三年级作文300字 疫情作文素材 小作文怎么写 我的假期生活作文600字 我的烦恼作文600字初中 写物的作文400字 作文300字三年级 关于春节的作文800字 关于感恩父母的作文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 我的梦想二年级作文 抢椅子游戏作文 我的春节英语作文 美丽的瞬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