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张五常:“平生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制度”

2020-11-18 09:35:02
相关推荐

本文为《中国的经济制度》引文及张五常2008年8月30日在会议现场的演讲整理

1981年1月河北盛芳镇,复员军人戴着勋章卖鼠药。“下定决心”是毛主席语录显示一种早期广告意识。他们算是最先“市场化”的一群人。李晓斌/摄

【一】改革前的制度费用太高了

当时的交易费用奇高,怪事天天有,这些大家都清楚,如果这些费用减低,收入会飙升,就是最顽固的旧制度维护者也难以应对。

开会前一天,拿到《中国的经济制度》。文章自“中国的问题”始。张五常列举的部分困难包括:贪污,教育与医疗公非公私非私,有外汇管制,有互相矛盾的政策,也据说每年有6万次动乱。他认为,“除了动乱的统计数字——不知定义为何,不同地区的朋友说他们没有见到任何他们会认为是动乱的——其他上述的负面事项皆属实。”

中国的难题,显然不止于此。要素价格、国企垄断、土地制度,无一不事关根本。中央领导也承认现在是矛盾凸显期。挑刺容易,最根本的问题,在搞明白“为什么在有那么多的不利的困境下,中国的高速增长持续了那么久”。对张而言,经济解释是最重要的:“我是从事经济解释的,不搞经济改革。搞经济改革,我觉得世界上多我一个人也不算多,少我一个也少不了什么。但是我写经济分析,走经济解释的路,自己很满意。”他用一个比喻解释困扰了他好几年的问题:“一个跳高的人,专家认为不懂得跳。他走得蹒跚,姿势拙劣。但他能跳八呎高,是世界纪录。这个人一定是做了些很对的事,比所有以前跳高的做得更对。那是什么?在不同的内容上,这就是中国的问题。”

这篇文章,是张五常找到的答案。

从交易费用讲起:“中国人在早前的制度中非常熟识那无数的琐碎麻烦,例如要背诵口号,要排队轮购,要搞关系,要走后门。他们每天要花几个小时做这些事。当我说如果这些费用减低,收入会飙升,就是最顽固的旧制度维护者也难以应对。当时的交易费用奇高,怪事天天有,这些大家都清楚,但我需要时间与多篇文章才能说服中国的朋友,如果制度不改,交易费用不会下降。这方面,应归功于我。要改为哪种制度呢?不容易说服。我1979年的文章指出的观点:市场价格是唯一不会导致租值消散的准则,那些惯于排队数小时的人不难明白。然而,当我指出市价只能用于私有产权的制度,同志们不易接受。”

旁观者清。回过头看,这段简单易懂的话,可谓点中了中国制度变革的命门。他将中国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到邓小平退休的1992年。这阶段的发展,主要是从以前的等级排列权利转到以资产界定权利那边去。以1987年12月1日深圳拍卖土地(国家首次)为高峰”。

只不过,两种不同的权利界定方式的转轨过程,或许隐藏着改革之初谁也没有发现的地雷。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过地雷阵。

【二】中国带动的“龙卷风”

龙卷风是由中国带动的。所以,你能解释中国,就能够解释这个大时代的转变,解释不了中国,就不能解释这个大时代。

会场上,张五常略过了这段略嫌学理化的阐释。或许跟其他老人家一样,他乐于从往事出发,慢慢引向他的方法论、他对大时代的判断,以及让许多赞同抑或不赞同他的人都乐意倾听的,关于中国之谜的核心发现。“从1969年到现在,我已有三十几年不看别人的文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治学方法,我不喜欢看,喜欢自己想。”

这篇不带注释也多达两万八千字的长文,自然不是坐在屋子里光靠想想出来的。为了完成它,张五常花了一年多时间。但他真正研究这篇文章是从1979年开始。“几十年了,中国的发展我知道。中国很奇特,有复杂无比的制度。哪里能遇到这样百年难遇的题目?我平时写过的学术文章,有七八篇可以流传下来,三四十年后还有人引用,但这些文章没有一篇能够代表一个大时代的转变。重要的经济文章要反映一个大时代的转变,我就写过一篇。弗里德曼没有写过,科斯也没有写过。”

这个大时代怎么转变?有人说是高科技,有人说是恐怖活动,但他认为,“是中国的开放,还有苏联的瓦解。多了20亿的贫困人口参加国际竞争,这个地球一定要改变。我1991年在瑞典对弗里德曼说,这才是大时代的改变。上了年纪的人都清楚,30年前哪里有饭吃?跟年轻一辈的人谈中国,他们很难明白。龙卷风是由中国带动的。所以,你能解释中国,就能够解释这个大时代的转变,解释不了中国,就不能解释这个大时代。”

站在一个相对大的视野回顾历史,张五常谈到:1776年斯密发表《国富论》,因为他看到市场的转变、市场的重要,是大时代影响了亚当·斯密;到1867年马克思写他的“国富论”(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也受到大时代的影响,但他没有解释大时代,因为他不能解释财富不均的现象;到1936年凯恩斯写“通论”,他也解释不了大时代,“通论”不能解释经济大萧条;后来弗里德曼写很厚两大本《美国货币史》,想解释经济大萧条,现在看来,也还是解释不了。为什么?中国的现象提供了反例,货币供应不足,未必一定带来大萧条。

让张五常觉得疑惑的是:中国在1990年代有很严重的通缩,政府的统计数字说是负百分之三,可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的改进,最快就是那时。所以,实质的通缩率应该是两位数以上。同时,楼价跌了三分之二以上,中国的经济却还在继续飙升。他当时认为,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合约自由,没有像美国1930年代的那种福利制度、工会制度,没有最低工资的严格要求。

鉴于中国在1990年代后半期的情况,弗里德曼对大萧条的解释已经不能成立。“我跟他说了很多次,但我当年很难说服他,因为当时我不知道中国发生什么事,为什么可以飙升呢?在同样的时期,长江三角洲,在八九年的时间内超过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比长江三角洲发展得要早,为什么长三角超过了珠三角?合约的自由选择,市场的自由发挥,不应有这样的效果,在没有任何通缩的情况下,都没有这种神奇功能。”他最后提出来的解释是,“县的竞争制度刚好在那时形成,开始发挥效应了。”

在张看来,中国的改革,由此真正进入第二阶段。

【三】历史没有过的“农转工”

任何历史上的奇迹都没有中国这么奇。最近北京的老先生杜润生,还担心农转工能不能转成,其实已经转得七七八八了。

与其他研究者不同,为了真正跟进中国改革,张五常在中国好几个地方投资工业,有些地方也投资农业。

机缘凑巧,他父亲在香港有工厂是做工业用蜡的,自己发明一种蜡,应该是最好的,比同样的蜡要贵五倍的价钱——“因为成本贵”。张的哥哥在香港管理这个蜡厂,做不好,不希望蜡厂在他手上关门,就给了张五常。1997年的张五常没有那么多钱,就把这个蜡厂办在内地,拿200万美金的本钱,全中国到处找地方,“现在这个蜡厂在昆山,不亏了,没钱赚,但我父亲的事业还在。”

“我是这么做经济研究的,把自己的钱放上去,不是希望赚钱,但一有问题,现实就不能不回答我。”他发现,2000年,通缩在中国结束。另一个奇迹,又出现了。“从2000年起,农转工的速度难以置信,我的统计,五年之间,农民70%的劳动人口都转去工商业了。很多报告不这么说,我相信我自己的报告。明治维新的经验我知道,台湾土地改革的经验我也知道,任何历史上的奇迹都没有中国这么奇。这个争论很厉害,最近北京的老先生杜润生,还担心农转工能不能转成,其实已经转得七七八八了。我叫人逐家逐户数人头。有人说80%还是农民,不要看人口数量,而要看劳动力人口数量。我去贵州参观农村,跟村长争论起来。我问你们农村的人离开了多少?他说三分之一。我说全中国的农民已经转出去四分之三了,你们怎么才走了三之一,你在骗我。他把人名册拿出来,再研究,他也对,我也对,总人口是走了三分之一,劳动人口却走掉了70%,刚刚好。剩下的是老弱病残和小孩,全部农民都转成全职了,耕田、收成完全是一亩一亩算工资的,转成机器耕种了。”

为了确证他的推断,张五常叫他雇的一个阿姨——“从河南不毛之地来,飞机都没见过”——打电话问家乡情况:也是七成半左右的劳动人口离开。他在贵州遇到一个专家,也是去数人头的,说应该不只75%,应该是80%。

但是张教授的这几个案例,并未说服在现场的几位经济学家。会后的争论之一,正是由此而起。不过,关于现在农民工返乡的现象,大家还是基本一致。

“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消息。以东莞为例,我调查了几间工厂,最近这半年,因为人民币升值,加上新劳动法,差不多5%的工人开始回家耕田去了。以中国的情况来说,再增加10%,农转工就差不多了。但是,在这么重要的关口,这些人往回走了。我在1996年发表过一篇文章,推断世界会缺粮。我认为农产品价格上升是一个大好的事情,农产品价格不上升,怎么可以帮助农民呢?这个发展是非常好的。但是,现在突然遇到工人回家的问题。”

【四】县际竞争的兴起产生“中国奇迹”

中国是县与县之间的竞争,产生了和欧洲奇迹一样的效果。为什么1990年代通缩这么厉害,而发展却这么快,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大家竞争。

“农转工”的规模再大,也只是有待解释的经济事件。亲自在大陆投资的经历,则使他观察到另一个特别重要的现象。“我去昆山,看到很不寻常的一个情况。200万美金投资不是很多,但他们抢得很厉害。苏州等各方面都想争我过去,只要我愿意去,什么条件都可以。这种地区竞争我是第一次看到。最近去芝加哥开会,他们说这种竞争制度到处都有。地区招商的确到处都有,但是‘抢’这种现象是没有的,他们就是在抢生意。给你地,厂房可以帮你建,外国没有这种现象。这个现场不是我一个人看到,不去投资,你不会看到这种现象的。为什么这样呢?这种无形的竞争,生意的竞争,非常奇怪。”

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中,他如此追问:“中心问题仍在:为什么县与县之间的竞争会是那样激烈呢?其他国家不是也有不同层面的地区划分吗?”

到了2003年,张五常才有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原来竞争主要是县跟县之间的竞争,而不是省跟省、市跟市之间的竞争。经济权力在县的手上,他们可以非常独立地使用。“我曾在一个县里,他说张教授,你一年来一次吧,你选一块地,我给你建一个房子在那。我说你有什么权?他说我有权力把这个地给你,我说这不是贪污吗?他说不是。隔了一个小时,他说我真的有这个权力,可是你每年要来一次,我可以有一个借口把这个地给你。再继续问下去,我说经济权力是在你的手上还是在市级,他说市是没有经济权力的,除非市里面有一些土地要发展。但是他们比我们高,这是很大的冲突。村、镇、省,都没有这种经济权力。我问权在哪里?他说土地的使用权在我这里。地怎么样交出去,租什么价钱,建什么东西,都是他们管的。这使得我第一次体会到,县等于是一间公司,科斯的理论里面的公司。”

谈到县际竞争时,张提到很多年前有一本书叫《欧洲的奇迹》,这本书,就是解释为什么欧洲那么成功。在张看来,在文艺复兴之后,严格来说欧洲比美国成功很多。那本书的主要解释是有道理的,说因为欧洲有很多小国家,国与国之间竞争,所以就有这种奇迹的发展。“中国是县与县之间的竞争,产生了和欧洲奇迹一样的效果。中国是一个国家,当然中间还有很多问题,不要看这些问题,我们看这个结构。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合约组织,上下之间是层层承包,然后完全通过佃农分成制度,上下相连,左右不连,因为县有经济权力,所以他们竞争得最激烈。为什么1990年代通缩这么厉害,而发展却这么快,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大家竞争。”

不过,同样是县际竞争,国内有学者认为,在“铁腕降低交易费用”的情形下,它也造成当地资源的过度开采使用,当地百姓的低权利生存状态。伴随“中国奇迹”的大量矛盾,真的只是不那么重要的沙石吗?这又是会议次日争论的焦点之一。

【五】腐败没那么严重

每一次整肃贪污,经济就往上走,贪污才帮到经济发展?这是骗人的。

另外一个争论点也与此直接相关,那就是对中国官员腐败情况的判断。

张五常的经验是:他有这么大权力,是有贪污这种情况出现的,但不是那么多。而且,“跟我谈过的干部都同意县与县之间的竞争有助减少贪污”。

“2003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到几个县看他们的权力怎样运行。在这方面我的观点和许多中国人不一样,我认为中国的地方干部有很多是很好的,假如中国真那么腐败,哪有今天?人人都贪污,怎么可能搞得这么好?朱镕基整肃贪污多严格,每一次整肃贪污,经济就往上走,贪污才帮到经济发展?这是骗人的。”《中国的经济制度》第四节写道:“1985年4月,我为文建议国家出钱把等级权利买断。这建议带点幻想而又明显地困难,出乎意料地得到北京的一些言论支持。可是把等级权利买断终究没有出现。”

就在那篇文章发表前的一个月,国务院下文废除计划外生产资料的价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改革的正式实施,“官倒”应时而生。腐败的日益严重,似乎已渐成转轨之癌。对张的判断,作为当日双轨制发明者之一的张维迎,在演讲后的五点评议意见中,直率地表达了“不同看法”。

【六】“上下相连,层层承包”的整体结构

他们把农业的承包合约加上层层承包的合约,搬到地区上去,就一层层的从国家到省到市到县到镇到村到户。主要的经济权力都在县里。

县际竞争,层层承包的基础,是中央、省、市、县、镇、村、户的七级结构。这七层,从上而下,以承包合约串联。而在这七层之间,则有一条分成的方程式。

张颇费了些时间谈对层层承包合约的研究:“我对一些干部说,我请你们来,我出飞机票,你给我解答一些问题,他们通常都会来。他们的文件有两部分,一部分关于政治结构,一部分关于经济结构。我对政治没有兴趣,那些术语,你不熟悉是看不懂的。经济部分,我一看就知道这是1980年代的承包合约转变出来的,是以前的层层承包转变过来的。我1985年研究工业的承包制度,深圳派了三个助手到香港帮我忙,我要什么合约他们都给我。1986年我去首钢,他们请我住了一个星期,我睡的是工人宿舍,就是为了研究他们的承包制度。工业的承包制度变得太快,那时候争论的就是关于保养、维修的问题。但是,到1990年代初期,主要问题不是这些再投资问题了,因为资产贬值,那时国企的资产跌了很多,没有钱,不能辞退国家职工。到了2000年左右,地价上升得很厉害,地价一上升,就有钱分给职工了。1990年代,你全中国去跑,很多工厂送给你你都不会要,因为要遣散那些工人。但事情一变,你要把国有企业给出去的时候,不但有人要,而且很多人愿意出钱去买。”早在1986年,他大力建议把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分离以后再做股份制。“层层承包这件事,农业上是没有的,农村就是承包,在工业上有层层承包,这是1984年开始的,1980年代后期就很明显了。他们把农业的承包合约加上层层承包的合约,搬到地区上去,就一层层的从国家到省到市到县到镇到村到户。主要的经济权力都在县里。”

【七】佃农分成:“增值税”是租,不是税

1994年是很重要的一年,这年出现了增值税,我是从事佃农理论的,这个17%不是税,等于是租金。

对层层承包体制来说,如何分成是核心问题。整个2004年,张五常一直在研究承包结构的分成方程式。“回头来看,1994年是很重要的一年,这年出现了增值税,而且是全国划一的17%。这一点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震撼,还有其他的东西,卖土地的钱怎么分,每个地区都不一样。但17%的增值税对我来说很重要,这就是佃农分成。我是从事佃农理论的,这个17%不是税,等于是租金。不管你有没有钱赚,你都要给17%。所以,这个到我手上时,我好像发现新大陆了。佃农分成我搞不清楚的话,谁也搞不清楚了。”

可是问题又来了。一般来说,佃农分成是不能划一的,所有的资料都显示,假如地点不同,土地的肥沃性不同,分成是不同的,而中国的增值税是全部划一。

“为什么是全国划一的17%呢?怎么可能划一呢?这么简单的事,我花了六七个月的时间,突然有一天晚上,我想到马歇尔的一个注脚,说得很清楚,他说假如地主可以提供资本,这个分成就不变,就会是有效的。马歇尔是不准分成率改变的,因为他这一句话,我去调查这个县,原来县的地价是可以变成负值的,当年长沙的朱希庆也提醒过我。我一碰到什么问题,就到处打电话去问,原来县不仅可以把地给你,而且可以把厂房给你建好,长沙就是这个例子。所以,在地价上做这么大的调整的时候,分成率就是划一的,只要不是太离谱。”

张五常没有关注,或者说,没有提到问题的另一面是:县的权力之大,岂止地价可以为负?

【八】中国的整体制度是最好的

全世界历史上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制度。其中的沙石可以修改一下。这个合约的结构,每一个地区都等于一个公司在竞争,通过层层承包,推动佃农分成。

对中国经济转型的贴身观察,让张五常收获一些理论上的创新。“我跟进中国几十年,对中国经济制度看法不同,对制度经济学的看法不同,所以我在去年的时候,三四五月,准备写一篇文章,先写了11节,这篇文章的重点就在第三节,科斯认为我的第三节重要,其实它只有七八页纸,但这一节应该是成一本书的。这一节跟制度经济学完全分离,是我学到中国的经验,我把制度经济学放在新的角度看。”

第一点就是放弃了产权的角度,不要从产权角度看,从合约、从合约约束竞争的角度来看,这是从中国的问题研究出来的。“科斯很喜欢这个新角度。”

第二点,交易费用,他认为交易费用就是约束竞争的费用,其实是同样的东西,只是角度不一样。“这一点科斯也很重视。”

“第三点,我用均衡的理念,这是我1970年代研究出来的,而所谓交易费用实质就是从消散到增值,这个价值转变的时候,就看到中国整个合约制度非常完美,想也想不到这么好。所以,在2005年70岁的时候,我在一篇文章里面说,平生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制度。全世界历史上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制度。其中的沙石可以修改一下。这个合约的结构,每一个地区都等于一个公司在竞争,通过层层承包,推动佃农分成。”

【九】中国要自信,不要都学西方

中国奇迹的出现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中国的制度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可以考虑西方的东西,但是中国的制度要靠自己。

中国的事情,在很多问题上都分“好得很”的“好派”与“好个屁”的“屁派”。属于“好派”的张五常教授,尽管对“层层承包-佃农分成-县际竞争”的制度青眼有加,却也对当下的一些做法提出了批评。

货币政策和劳动合同法是他批评的重点。“今年是中国改革30年,我不想讲坏话,可是严格来说,中国的奇迹并没有30年,是29年。我去年开始觉得有麻烦了,就是货币的处理,我跟从事工业的朋友一讲这个,他们都要哭的。”

他拿经济学家贝加 (GaryBacker,1992年经济学诺奖得主)的话做警示:三年前贝加说,我不看好中国,就像人一样,有钱到一定地步,就会自己玩死自己,搞一些不三不四的事情,比如搞一些福利制度,引进劳工法律等等。“我很不喜欢这句话,写文章反对他,但他说中了。我看不是因为有了钱才引进这些法律,我认为是那些海归派的经济学大师从外国抄回来的,包括把格林斯潘货币制度搬过来。格林斯潘把美国制度搞坏了。我早就跟弗里德曼说,利息率上上下下的调整,总有一天整死一个国家。弗里德曼跟我很熟,我结婚是他主婚的,他一向反对利息率上上下下,但只有格林斯潘这么做就可以,因为格林斯潘是他的好朋友。现在不是搞出次贷风波了吗?而且你看现在的新劳动合同法,从德国、法国抄过来的,他们在本国都搞得这么不成功,为什么要抄过来?”

张五常是个性情中人。中国改革30年这个时刻,他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中国奇迹的出现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中国的制度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我们试了很多方法,试得可以了。邓小平说试一试、看一看,这么多县,就在某些县试,为什么要引进西方的东西呢?可以考虑西方的东西,但是中国的制度要靠自己。就像朱镕基1993、1994年处理通胀,我那时曾写文章批评他,后来我认为他做得对,公开向他道歉。”

一个小时,张氏谜底基本水落石出。大致而言,县际竞争制度,造就了中国的两个奇迹,“是世界上没有见过的”。第一大奇迹就是长江三角洲在八九年的时间,超越了珠江三角洲,这本来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个大奇迹,我个人保守估计,中国的农民在2000年到2007年的收入增长率,每年都有20%。中国农民等了几千年了,我也请农民做工,我自己知道,到处都是农民生活改善的标志。林毅夫还说没有这种事情,怎么没有呢?茅老师做了很多工作,这是我衷心佩服的,但这些大的奇迹不是个人可以做到的。几千年的农民从未经历过的,就像发神经一样,连续七八年的生活改进。再过十年就可以了。这两个奇迹都是出现在朱镕基时代。”

“将来历史不会忘记这个人。”——跟他的文章一样,张五常的演讲,以此做结。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初一写人作文 元宵节作文结尾 以爱为话题作文 说说我自己作文 课外活动作文 打破常规作文 时事评论作文 关于孔子的作文 人间真情的作文 有关母亲的作文 持之以恒的作文 写给男朋友的小作文 作文批改评语大全 有关环保的作文 雨露作文 我的新老师作文 三年级作文国庆节 十字路口作文 爱护环境的作文 小学国庆节作文 写老师的作文题目 四级英语作文预测 学会放弃作文 跨越再跨越作文 红楼梦高考作文 我喜欢的老师作文 我的大学生活作文 小学生想象作文 关于规则的作文 经典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