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偷得浮生半日闲

2020-11-21 08:55:01
相关推荐

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武器。

——万维钢

九月的清晨醒来,发现微凉的秋风已习习吹来。满地落叶飘黄,爽脆的枯叶奏响了萧瑟的乐章。尽管高照的艳阳试图用炙热的高温掩盖秋日的清爽,也挡不住午后四五点钟,在枝头树梢细缝处透出的一抹清凉。

挨坐在树旁,看剪碎的阳光透过树影洒落一地,初秋的宁静和谐尽收眼底。偷得浮生半日闲,换半分醉意半分惬。

在这个美好的午后,怎么可能没有书本在手边。

最近断断续续地读完三本书。三本看似毫不相关的书籍,偏偏在阅读之时,在多个作者的阐述当中,各种理论体系的论证之间,总能找到处处关联的蛛丝马迹。

我依旧耿耿于怀那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懒惰如我,依旧没有去“百度一下”,只想在日日夜夜间,在字里行间自行领悟这其中的意味。

◆ ◆ ◆ ◆ ◆

以下是近段日子以来,读书的些许感悟:

把自己看淡一些,再淡一些

曾经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溺于自己的思绪当中,认为自己的情绪需要被疏导、被理解,认为世界对我不公,甚至亏欠我一个答案。然而过分沉溺于自我的世界中,并没有让我找到最终答案,反而更加愤世嫉俗。

后来在《明智行动的艺术》中,我看到一个思维误区,正好解释了这种貌似自省的自我欺骗,正是“内省错觉”——我们无法通过纯粹的自我反省挖掘事实的真相。

首先,过分夸大自己对事情的影响,无疑是让自己陷入自我中心思维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人能够完全主宰每一件事情的发展模式。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个环环相扣的运行系统。孩子的成长关系到父母的教养模式,父母的教养模式又关系到彼此的原生家庭、身处的社交圈子,甚至是父母双方之间的相处模式。过分夸大了个人的影响,不仅会让自己陷入思维偏差之中,也间接地忽视了其他人对系统的影响力。

其次,我们要了解到大脑的录入模式。每日大脑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包括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尽管大脑有800亿个细胞,依然不足以储存这庞大的信息。

那么大脑是如何将事实编制成记忆的呢?聪明的大脑将这些信息加以分类,拼凑成一个内容紧凑、连贯且有因有果的故事。

从小写作文长大的我们都知道,故事含有虚构成分,大脑录入信息时,为了确保故事情节连贯,同样会添盐加醋。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事件会出现罗生门现象。你的记忆不一定是事实真相,无论再怎么重温现场,大脑只是在原有基础上,按照我们的意愿为原有记忆再添一笔。

如此看来,“自省”虽有利于梳理思绪,却也不能长期沉溺与此。我们需要从事件中习得失败的原因,从而对未来进行微调。这仅仅是策略性的自省,并非要把自己拽进无限愧疚和不甘之中。

试想,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认为事情全因自己而起,或者别人都亏欠了自己,是否也是对他人的付出的一种轻视?

和他人划清界限

前段时间大火的《小欢喜》,诉尽了广大父母的育儿辛酸,也挖开了父母界限感不足的伤疤。

母亲为了给孩子最好的读书环境,把家里的设计都改了一遍。为了让孩子有光明美好的将来,买学区房、读各种兴趣班、强迫孩子争取读上名校。可孩子不买账啊,为什么母亲要强迫自己读自己不喜欢的学校,为了那点儿教育理念,在家里吵翻了天。

孩子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又着急又无奈。

在《被讨厌的勇气》的作者岸见一郎看来,这都是界限感不足所造成的隔阂。父母不懂得与孩子之间的界限感,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该听自己的话;认为自己给孩子的就是康庄大道,丝毫不管这是否孩子的意愿。而孩子也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匍匐前行。可那是父母的梦想,父母的期待,偏偏要由孩子来承担。

这样的后果是造成了角色的错位。孩子和父母之间,如同两只走得太近的刺猬,相爱的同时也在互相伤害。

除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日常里常见的伴侣之间、婆媳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越界的行为。他作为伴侣就应该怎么怎么样;我这样对他是为了他好,他应该感谢我。

各式各样的强行施加,以爱为名的情感勒索,使得双方关系透不过气。而自身由于界限不清而过多地负担他人的期望、他人的怨气,同样会压垮一个自尊感弱的人。

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没有人一定要为别人负责任。而划定尊严圈,划清界限的最大好处,除了是为透不过气的关系减减压以外,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减压。少一分压迫,多一分自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放过别人的同时,也是放过了自己。

记住那些特定的数字

10-10-10法则

当你要做一个决策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会想到这个决策成功或失败后会出现的情形?还有更多吗?

作家苏茜·韦尔奇开发了一款名为“10-10-10”的决策工具,协助我们将未来的自己代入当前的决策当中。在每一次需要作出选择之时,苏茜都会问自己,在10分钟/10个月/10年后,这个决策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这样的一种以未来为导向的思维方式,让人更理性地看待当前的决策。让10个月/10年后的自己告诉当前的自己在可变量出现后,可能出现的情形,远比简单直接思考决策成功或失败后的情形来得具体、更有可变性。

这个法则同样适用于情绪疏导。当陷入情绪危机时,我们可以回入潜意识当中,让10分钟前/后,10个月前/后,或者10年前/后的自己来告诉自己可能作出的选择和对策。10年前的我们也许对当前的问题不屑一顾,10年后的我们也许会觉得这只是人生中的一件小事。如此看来,眼前再大的问题,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史特金定律”中的90%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美国最高产的科幻小说家的泰德·史特金,总是要人手文学评论家关于“科幻小说90%都是垃圾”的评价。厌烦的史特金索性回应道:“你说得对,在所有已经出版的读物中,也同样有九成都是垃圾,任何门类都是如此。”这便成就了“史特金定律”。

试想想,我们日常阅读的公众号、抖音、短信、电子邮件、甚至是淘宝商品,有哪个能逃过史特金定律?日常阅读的公众号有90%都处于同质化的内容,日常刷的抖音,90%都是为了消遣,毫无得益,90%的短信、电子邮件都是形式各样的广告推销。

如此看来,我们日常要处理的多媒体垃圾真的很多,需要拒绝的网络垃圾也非常多。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为人熟知的定义是:80%的钱财掌握在20%的上层人士手里,公司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高收益产品。

同理,我们日常80%的工作是无用功,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仅仅占了其中的20%。因此,如何识别哪些工作带来的效益最高,利用有限的时间去专注完成有价值的事情,懂得取舍,才能够成就自身。

“秘书问题”中的37%

假设你现在要招聘一位秘书,应聘者有100名,你需要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优的选择?是对100位应聘者都进行面试吗?还是随机聘用其中一位?这就是最经典的“秘书问题”。

这个问题最初被称作“婚姻择偶问题”。如何在浩瀚如烟的异性配偶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位呢?

数学家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在招聘秘书时,你可以首先随机面试37个人,在这37个人中了解什么样的人比较优秀,或者适合自己公司,选出最优秀的一位。在随后的63个人中,只要出现比最优秀的那位更优秀的应聘者,就立即录用。利用这个方法,你未必能选出所有人中最棒的一位,但肯定已经是一个不俗的选择。

择偶和阅读同理。首先在最早的37%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可选择性,从中挑选最合适自己的类型。然后在剩余的63%的时间内,我们就清晰自己的选择下限是什么,什么样的类型较为适合自己。

比得到更难的,是扔掉

日常生活里我们需要得到的有什么呢?金钱、荣誉、优质的伴侣、乖巧的儿女、豪华的房子、美好的生活以及丰富的回忆等等。

我们需要得到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每得到一件东西,都舍不得丢弃。我们总害怕哪天需要用到时,它就偏偏被我们扔掉了。

于是我们往大脑里囤积各种潮流资讯、各种碎片知识、各种大众道德观、价值观,还有朋友圈里各种一辈子也许只见过一面的点赞之交……由于囤积的体量过大,我们在人生路途上走起来都显得气喘吁吁,就更别提自由畅快了。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切的囤积之物就带来了“选择悖论”:可选择的东西越多,就越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越是无从选择,幸福感就越低。

也许我们该做的不是扩大自己的选择范围,而是正好相反地,缩小自己的选择范围。将不合适的观念、没有使用价值的碎片知识扔掉,只留下最珍贵、最有效的体验。

以最精简的行囊,最轻快的步伐走完这匆匆数十年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还有更多更多的读书感悟,由于篇幅过长,不一一尽诉。

读书明智,在开始阅读后,我才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更明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中,为何“书”排在最前。不是因为它最不重要,而是它最终会化于无形。

就像《第五项修炼》中的系统思考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的成长、组织系统的变革,而奠基在最深层次的系统思维却是走在最前端,无声无形,无法言喻。

唯有心智的开悟,才是前行的根本。

走万里路有足迹印证,阅人无数有故事相伴,而读万卷书,它只能开智,最终的开悟,还是要看个人的修行。

· 感 · 谢 · 阅 · 读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花的作文 作文例文 采访作文 高三作文 春天来了作文二年级 作文《难忘的一天》 包饺子 作文 我的同学 作文 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描写秋天景色的作文 我的爸爸作文300字 描写大海的作文 元旦节作文 感恩母亲作文 篮球比赛作文 温暖作文600字 规则作文 挨打的作文 写运动会的作文 议论文作文600字 冬至作文 考研英语作文 多彩的活动作文500字 这样的人让我什么作文 关于珍惜时间的作文 我的老师作文200字 成长中的快乐作文 坚持就是胜利作文 运动会作文400字 高考0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