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风雨哈佛路》:逆袭精神的背后 是对自我价值观重构的过程

2020-11-21 09:45:01
相关推荐

“哪怕你是一粒尘埃,也没有理由放弃自己。”

在我观看影片《风雨哈佛路》时,被这句话深深打动。是啊,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可以选择人生。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以一个身处逆境女孩的成长之路为主要线索,在2003年上映,当年就获得第55届艾美奖的三项提名,影片也以其真实的情境、逆袭的精神受到观众的好评,豆瓣评分高达8.1。

故事虽然发生于国外,但影片中的逆袭精神,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依然具有启迪意义。当我们身处逆境或困境的时候,不妨打开这部电影,在女主莉丝的身上,也许会获得重建自我的力量。

父母的“回避型风格”,很容易让孩子深陷困境

莉丝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她从小就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双双染上毒瘾,母亲还患有精神分裂,经常将自己灌醉,无心打理家庭。

8岁的莉丝,本该在被关爱的年龄,却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她的家里就像垃圾场,浴缸里铺满泥垢,因为身上的异味,头发里的虱子,被同学们鄙视和嫌弃。

莉丝的母亲只要有钱就拿去买毒品,丝毫不顾及孩子们的饥饿,而父亲则漠视家里的混乱,哪怕莉丝被儿童管教所的人带走,他也没有要干预的意思。

在心理学上,将莉丝父母这种不作为的态度称之为“回避型风格”,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逃避社交和责任,比如不愿工作,也不愿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

美国学者辛迪·哈赞曾做过一项调查,在生活中有20%的人属于“回避型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往往跟自己童年的生活有很大关系。比如莉丝母亲在幼年被父亲侵犯,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很早就从家里逃了出来。

她厌恶父亲的品性,又无力改变现实的生活环境,就学会在毒品中逃避现实,但无形中对孩子们又产生恶劣影响,让女儿莉丝过早开始流浪生活,形成了“恶循环”。

饥饿的莉丝为了生存,可以直接将垃圾桶里的食物塞进嘴里,她逃避上学,并在流浪中,与同学萨曼莎一起结伴去超市偷取食物。

对她而言,从出生到少年时期,生活环境始终展现了狰狞的一面,命运对她冷酷得不留一点情面。那么,少年的她,又是如何从困境中挣脱出来的呢?

认清自我,对自我价值观重构,是突破人生困境的关键

莉丝人生的转折点,是在母亲的葬礼上,母亲因艾滋病去世后,被放进一个简易的棺木中,面对母亲的离去,莉丝心里最后一丝希望破灭。

她趴在母亲的棺木上做最后的告别,内心却不愿像母亲那样过一辈子,她对自己说:“我要尽力拼搏,避免让自己堕入生活最底层,别人能做的,我为什么不能?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于是,在母亲的葬礼之后,她与一起流浪的同学萨曼莎,走上了不同的人生之路。

她请求邻居伊瓦帮自己写推荐信,在教室外等候面试的短短时间,写完一篇作文,打动面试老师,终于获得入学资格。

而在随后的求学过程中,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利用地铁的40分钟读书,并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了高中4年的课程,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参观哈佛大学的机会。

相比之下,她的同学萨曼莎却无心求学,哪怕莉丝邀请她一起来读书,她仍然拒绝并劝阻莉丝:“我们不属于这个学校,你也不属于学校。”

我们不仅要问,为何拥有同样命运起点,都身处困境的两个孩子,最后会走向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生?

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给出了答案,他认为完整的人格应该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本能的我,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

在《风雨哈佛路》中,莉丝的本我是对原生家庭爱的渴望,自我是现实中混乱的家庭生活,超我是想要改变现实,做一个照顾父母的合格女儿。

而这一切被母亲的离世打破,莉丝的自我开始觉醒,她开始打破现有的困境,找寻新的关系,新的契机,新的自我,并迅速付诸于行动,给自己谱写了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而萨曼莎的自我则一直处于“消极”和“认命”状态,她按班就步地生活在原有环境中,不质问,不怀疑,也不抗拒。

她们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对自我重构的不同态度。

什么是自我的重构?

自我发展心理学家认为:自我重构的过程,就好比剥离了原本被限制的自我,而唤醒了另一个原本觉得微不足道的自我。

比如莉丝原本的自我是接受家庭环境,而当她看到父母悲催的结局时,意识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在进入学校并持续努力后,她内心想要成为优秀学生的新自我不断清晰,因为她发现这个新的自我更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从电影到生活,莉丝的逆袭之路,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什么?

《风雨哈佛路》的原型莉丝·默里于2009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又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课程,再后来,她成为了全美著名的演说家,并被评为“美国当代杰出女性”。

那么,我们在莉丝的逆袭精神中,获得的关于自我成长的启发是什么呢?

1、确立目标,与旧的自我断舍离,找到真正的内驱力

通过重新回到学校,莉丝确立了新的人生目标,并在持续努力之后,获得了去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

当她看到充满自信的哈佛学生从身边走过时,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她们不像我?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不同?如果我更加努力地学习,能不能获得与他们平起平坐的机会?”

这一次的参观,也让她重塑了那个新的自我,她意识到,读书能够让她摆脱旧的生活环境,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读书能改变命运,这就是莉丝愿意学习,爱上学习的内驱力。

找到了真正的内驱力,就意味着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去达成目标,这跟她最开始被老师逼迫去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2、扩展视野,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保持“自我同一性”

在莉丝的成长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彷徨与迷茫,即少年时期的“自我同一性混乱”。

比如她一方面想要照顾身陷毒瘾的父母,一方面又对父母的生活状态感到失望,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未来,她一次次地问自己:“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她站在校园内,看到梦想实现的可能性,于是坚定了内心的信念,不再犹豫,不再彷徨,也从学习中看到了的人生价值,自己是属于学校的,“自我同一性”由此获得。

“自我同一性”由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它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上进的力量,它可以帮我们在逆境中,转变新与旧的关系,让自我的价值观得到重建。

3、勤奋学习,构建新的自我,实现人生的破局

罗曼·罗兰说:“世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句话真实地描写了莉丝对生活的态度,她明白,想要构建新的人生需要忍受蜕变之痛。

如果说,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是生活的混乱与堕落,那么勤奋学习则像是一场救赎。

她从孩童成长为少女,逐渐清晰地构建了新的自我,也救赎了自己混乱的童年。

她不回避,不逃避,在面试时对老师说:“我有幸看到所有微小事物是如何最终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产物的,所以我从来不问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是那样,因为我知道为什么。”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自己的父母,以及生活的环境,但我们可以如莉丝一般,用自己的坚韧、执着,打破出身的限制,贫困的束缚,获得自己全新的人生。

写在最后:

在整部影片中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莉丝突破困境的逆袭精神,还有她从头至尾的感恩态度。

在影片的最后,她站在领奖台上,面对记者提问时,没有回避不堪的童年,而是坦然地告诉大家:“如果能回到过去,我愿意用现在的一切挽回家庭。”

她感恩母亲在自己年幼时的陪伴,感谢父亲博学的知识,让自己拥有对问题的不同视角,而这颗感恩的心也让她摆脱抱怨与堕落,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这也许就是影片想表达的意义,人生的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决定我们人生高度的是对自我的态度,愿我们都能摒弃消极,用积极的态度拥抱一个精彩的未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初中开学作文开头 做饭的步骤作文 我看学校新变化作文 忍耐作文 送礼物英语作文 五年级下册各单元作文 让我感动的一个人作文500字 刘翔跨栏作文 关于奥运会的作文 我家的小白兔作文400字 想家作文 武大樱花作文 关于地震作文400字 小书迷作文500字 当兵作文 作文的五大文体 快乐的活动作文 写人的作文的好开头 养蚕宝宝的作文 我不再什么的作文 什么什么的心声作文 环境保护作文200字 心意的作文 我的学校作文350字 看书入迷的作文 可爱的小狗作文300字四年级 我心中的一颗星作文 紫薇花作文300字 三年级作文我 我-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