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以家人之名 爸爸再爱我一次

2020-11-21 19:40:02
相关推荐

一位叫李海潮的男人,前几天短暂地做了回新式“顶流男神”。

每天登三次热搜的《以家人之名》可谓是赚足了眼球,也泼够了凉水,它对家庭情节的刻画和探讨仅停留于开头几集,高光转瞬即逝,眼见着就要以不可挡之势滑向“恋爱大过天”之流了。

观众大失所望:本以为终于要诞生高质的国产家庭剧,甚至一度产生近似《请回答1988》式的期待,不说独具一格,至少具有独特性和探讨的价值。

韩剧《请回答1988》里紧密似亲人的邻里情感、百家饭式的氛围令人向往

《以家人之名》里的“家庭”独特之处,并非在于名门望族的家世,也不是以都市男女为主的婆媳伦理,而是架构在一座沿海小城的“非血缘重组式原生家庭”。

既能“重组”还称之为“原生”,是因为剧情用了大量铺垫,来刻画四个家庭成员之间从小建立起来的信赖和感情,它营造了一种《小偷家族》式的奇妙结构,小社区人情磁场,成员间既非血缘,却又有着高度归属感的亲情特征。

因为各自的家庭变故,南方沿海的小城里,两个爸爸带着三个孩子一起生活,在饭桌上铺开了十几年光阴。剧初通过塑造家人氛围,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一夫一妻结合起来的重组家庭关系,与观众搭起情感共振的桥梁。

五人里只有两对亲子具有生物上的血缘关系,但这丝毫不影响彼此之间的紧密关系,简单的小城生活和人际关系将他们“以家人之名”连结在了一块儿。

由于各自的工作和性格特征,这个特殊家庭是靠“大父亲”李海潮撑起来的。

李海潮是当地一位热心肠的单亲爸爸,有一个单纯活泼的女儿李尖尖,经营着一家不大不小的面馆。剧情设置在十多年前,那种民风踏实的社区里,李海潮这样的人不会被发“好人卡”,反倒会被人人称赞“靠得住”。

这样“靠得住”的父亲,忽然稀里糊涂地被“从天而降”两个儿子,且心甘情愿地做了三个孩子的爸爸,一面要操持面馆经营,一面要继续当大好人帮着邻里邻居,还要靠一己之力拉扯三个孩子。

虽然布局新奇,但逻辑上仍有硬伤,比如:明明其中一个孩子凌霄的父亲就住在楼上,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养自己的儿子,而一定要塞给李海潮呢?一个片区小警察会比面馆小老板忙多少?

先撇开全剧高开低走的情节走向,在流量小鲜肉侵占荧幕、“爹味”文化被群嘲而攻之的今天,李海潮这类完全脱离传统叙事里的父亲形象,无疑成为了这个夏天让人眼前一亮的另类“国产父亲”。

只有爸爸,行吗?

有句话常被用来形容传统的家庭关系:“典型的中国家庭,总有一个缺席的父亲,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失控的孩子。”

老生常谈的“丧偶式家庭”大多默认“丧者”是父亲,男性家庭成员惰于投入育儿的实际事务,而将照顾孩子的重责推诿到母亲头上。

但实际上这并非出于某种统计学或人口概论,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根深蒂固观念下,家庭对父亲而言更多是一种束缚和羁绊的存在,似乎是理所应当地,他们在育儿方面也必然处于边缘和业余地位。

当然,“丧偶”也可能是实意上的表述。单亲爸爸的形象在影视文学里从不少见,相比起单亲妈妈,单亲父亲在育儿方面更容易捉襟见肘,李海潮这样“全能单亲爸爸”这样的“妈父”,倒很少被叙述刻画。

(《以家人之名》里,两个男孩的母亲却也并非身故,而其实是抛弃了儿子,这也让该剧对女性角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丑化)

实际上,由“老爷们”凑起来的家庭在荧幕里并非首见,早在1999年,张扬导演的《洗澡》,就是两个丧偶父亲组成的家庭,两个大老爷们,两个青春期小伙子,组建了没有女性的四口之家。影片将那种既细腻又粗犷,既压抑又坦然的中式父子关系,于细微处刻画出来。

这里头,“血缘”也不是构建亲情的唯一要素,在一张饭桌,一片屋檐下,一个澡堂子里,那种寻常百姓家的场所铸融起来的情感,有时候甚至超越亲缘血脉。

如果说,这种奇特的重组模式,是对打破中国传统宗族家庭结构的尝试,那以父亲而非母亲为琐碎生活叙写的主角,则是对打破女人撑起家庭的观念之尝试。

在剧情设置里,李海潮的人设的确是偏女性化的那一类。他善于“下厨房”,脾气好、喜欢孩子,懂得如何照顾孩子的感情和情绪,且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几乎是只存在于虚构创作里的“全能爸爸”。

编剧自然考虑到了一人带三娃的不易,于是在孩子们长大后,李海潮的心酸和无奈逐渐显露,既有捉襟见肘的家庭收入,又有过劳病倒的入院,让人心头一酸。

但李海潮的“女性化”,不仅没有产生家庭角色与定位的畸变感,反而在既让人仰望,又让人心疼的形象塑造中,丰富了人物的立体程度,变成可爱又可敬的存在。

进一步说,这或许是一种可观的尝试:是对女性在传统家庭中重要地位的另一种确证。影片里,居委会的钱阿姨说,“家里没有女人不行。”但李海潮偏偏用十几年去映证了,在一个中国小家庭里,不但可以没有女性,还可以“父担母职”。

当然,抚养儿子和抚养女儿往往存在差别,母亲的特殊作用也得考虑在内,在只有父亲和哥哥的家庭长大,大大咧咧的李尖尖直到上高中还风风火火想要打群架,哪怕是“圣父”李海潮,也难以解决女儿青春期成长发育的诸多问题。

李尖尖在一群老小爷们儿的餐桌上把16岁的第一次例假当成喜讯大加宣告,也许就是父母职能有别的一次生动诠释

“父亲”回到家庭

在东西方的荧幕和文学形象里,“父亲”常年作为“支柱”、“权威”的符号,“西方历来有“天父”一说 , 东方则有着某种 “原父 ”情结。

在中国,父亲更是隐忍、沉默力量的象征,一个强悍的父亲不被允许脆弱,正如拍摄“父亲三部曲”的李安所说:“中国父亲是压力、责任感及自尊、荣誉的来源。”

如果没有父亲身份,李海潮无非只就是个热心肠的小市民,三个孩子爸爸的身份让他的人性光环被无限放大,短暂的几集高光,“为父则刚”的角色跃然屏上。

电影《推手》里的父亲,“寄居”洋媳妇家里,处处不自在,完全没有了“一家之父”的自主和威严

诸多围绕李海潮的讨论都似曾相识——即把对“完美妈妈”角色的热议,放在了父亲身上,并给予了极高的赞扬。

这与“母亲”角色通常被认为削弱一个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截然相反的。

一直以来,为烘托母爱的“伟大”,刚强的形象层出不穷。比如脍炙闻名的多年老剧《春天后母心》、《妈妈再爱我一次》,通过塑造神一般的圣母形象,给予母亲极大的肯定与赞扬。但实际上,这份褒扬都是建立于某种牺牲意识之上的。

今天,我们常说的“母职”很少被认为是属于女性的职位,倒更像是“职务”。务,乃义务,不容辞和不容置疑的传统惯例。所谓“母职羞辱”,看似是高高在上的指摘,其实更多为女性彼此的同病之怜和哀叹:“为母则刚”不过是不痛不痒的安慰和卸责之辞罢了,为何为母则“刚”?因为她们别无他路,不得不“刚”。

电影《万箭穿心》里,单身母亲为了儿子费尽艰辛,却没有得到儿子的理解和体谅

相反,好父亲似乎不大影响判断一个男人的标准,历来许多科学家、天才,似乎都不受家庭禁锢,甚至没几个是好父亲。

对那些专注卓越创造的人类群星,人们对“父职”的期待和要求往往被自然压低:经历了两段婚姻却无一将小孩照顾妥当的爱因斯坦,对女儿长年不闻不问的乔布斯,或者索性干脆不当父亲的牛顿。

不少文艺作品都会呈现“丧父式”家庭,刻意减弱父亲的存在感,把疏于家庭的父亲设置为“架空”的角色,并强调母亲的不易和父职缺失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2018年11月,河源一名单亲父亲由于外出工作无暇看管,用狗链将孩子锁住,关在家中

然而,就算没有刻意弱化,父亲在一个典型家庭里,与家人之间的距离,似乎往往都存在距离感。他们对孩子的教导更多停留在意识层面,注重“教育”而非“养育”对生活琐事则很少关问。

家庭里之所以需要父母两份角色,是企图建立“疏”与“密”的平衡,一种“远”与“近”的平衡,父亲提供整个教育的导航,母亲则按图索骥,这也是潜意识里对男女性别分工的默认。

要打破这种平衡并不容易。重心放在家中的男性,似乎又更经常地被有意或无意丑化,最近宋佳、喻恩泰在《白日月光》里饰演的夫妇,就是“女主外男主内”的典范,妻子是有成就有权势的设计师,丈夫则是全职丈夫,在家照顾女儿,与“太太”、“妈妈”们打成一片。

但随着剧情发展,影片刻意呈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压低全职父亲姿态和形象的走向。主动承担起母亲任务,照料孩子饮食起居的喻恩泰,看似为这个家庭做出了付出和牺牲,实际上却在世俗眼光、个人内心的压抑等多重重压之下,最终迈向了出轨。

《白色月光》里的全职父亲张鑫,是一个顺从妻子但满口谎言的“好爸爸”

“全职爸爸”的设定更多像是喜剧角色,人们习惯用此调侃父亲的粗神经、有心无力和经验匮乏,来为”父职”设限。

李海潮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职爸爸”,但如果从另一层意义来理解“全职”——既担父职又担母职,他毫无疑问打破了那种设限,甚至达到了神化的高度。

然而,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开始发现,“严父慈母”的平衡正逐渐被打破,所谓隐忍、坚毅等,并不能成为惘顾家庭、玩忽(父)职守的借口。

2004年,赵立新自导自演的话剧《父亲》生动地刻画了这一面。习惯了命令下属的上尉想让妻女温顺服从,却在家庭账单和孩子教育方面刻意彰显存在感,他的生疏和粗莽,最终却导致被妻子反将一军,陷入更凝重的家庭疑云深渊。

这似乎已经开始有意丑化只重“外”的父亲形象。当所有人都认为当父亲比当母亲要容易的时候,影视剧却跳出来纠正:二者在所需承担的教育责任上没有本质差别,父亲做母亲的工作,不仅不丢脸,反而让父亲增彩。

为母则刚,男儿本色?

电影《盗梦空间》里,费舍的老总裁父亲临终时,颤颤微微地从病床边保险柜里拿出了与儿子玩过的风车。诸如此类的荧幕画面往往催人泪下,父亲形象的强硬、冷漠忽然被一缕温柔软化的瞬间,强烈的反差感凸显出深埋血肉的母性本色。

似乎人类特有的细腻感情,本身就把男性排除在外,或者只能成为隐忍本性的冰山一角,这也导致“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观念核心延展到各方面,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刻板印象。

社交软件和自媒体不断泥塑“当男性单独带孩子”的粗糙标签,层出不穷的戏谑调侃,折射出人们对父亲本质上并不信赖。

但男性角色一旦流露出母性光环,又会使人眼前一亮,至少给角色本身增添不少可喜之处。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前阵子一度刷屏的张东升,当他忽然在普普面前流露出温柔、具有母爱欲望的一面,瞬间就有了类似《那个杀手不太冷》里残酷血腥和温暖、怜爱的反差感。

当这些年社会和媒体开始不断反思“丧偶式育儿”现象,矛头生育对女性的压迫时,对父亲育儿的关注和正面塑造,实际是力图摆脱家庭叙事路径依赖的努力。

电影《如父如子》里,通过两个家庭误换孩子的故事,着重探讨了父亲的亲子地位和情感联结方式

2013年湖南卫视热播的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首度将社会对于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推向了讨论高潮,近几年不断被挤上讨论热点的“奶爸”,也更多以正面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荧幕里对当家主母角色的塑造,也逐渐推翻传统以来一味赞歌的形象。两年前的热剧《都挺好》里的苏母强势霸道,偏心刻薄,是个赤裸裸的“丑角”。

虽然苏父这个角色也没好到哪去,但对单一的大妈妈主导型家庭结构始终有所变奏

又如韩童生在去年《加油,你是最棒的》里表现的那个嘴硬心软、事事为女儿操心的单亲爸爸,冯小刚在《老炮儿》里用一种江湖气十足的风格诠释的老北京父亲。无论以哪种方式,父亲在中国家庭里的多种可能性,正在被挖掘出来。

从小农经济式男耕女织流传下来的家庭内部分工模式,到现在终究不再是刚需了,亟待多种“进化”的中国家庭,可以有辣妈,也能容忍超级奶爸。

所以,无论《以家人之名》能高开低走到哪儿去,李海潮这位有所突破的教科书式“国产父亲”,至少也算是个好兆头。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肖瑶

编辑 | 黄靖芳

排版 | 何妙蛙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过端午节作文200字 我心中的诚信作文600字 端午节英语作文50词 心得体会600字作文 小学生春游作文怎么写 五一放假作文350字 相约好时节作文800字 童年小伙伴600字作文 教师节写老师的作文 生活中的矛盾作文600字 在考验中成长作文600字 描写小白兔外貌的作文 介绍我自己的作文300字 致未来的自己作文600字 谁动了我的奶酪材料作文 从失败到成功作文600字 话说洋车夫作文300字 花季里的阳光作文500字 高中英语小作文范文 妈妈您辛苦了作文800字 我的家风家训作文800字 我们该记住的作文600字 父爱的天空作文800字 环保从我做起作文600字 做小实验的作文400字 那一束光作文 我的五一作文100字 新时代新青年作文 快乐五一三百字作文 其实我还没长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