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22高考高分作文揭秘——高分作文这样拓展思路

2020-11-22 16:25:01
相关推荐

2020高考高分作文揭秘——高分作文这样拓展思路

——作者微博及百家号:橙子爱知识

在今天强调立德树人为目的教育背景下,高考作文的命题已不再回避社会的主流意识与价值取向,并且勇于站在时代与生活的最前沿,重点考查考生思想的火花与内心的律动。因此,作文内容贴近社会,紧扣时代脉搏,直观反映或侧面折射社会热点,已经成为命题人的共识。因此,进行写作前“头脑风暴”式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表达,必然是高考写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2020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权威解读

借“史”还魂,鉴古观今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湘滨

2020高考落下帷幕,全国Ⅰ卷作文题无疑热度最高。

它和往年相比,变化较大,主要体现在形式载体变了,命题者绕开“疫情”“扶贫”“小康”等高频高热度的话题,借助“桓管鲍”这一脍炙人口的典故,分出三条思维的线,考生沿着每条线都要故事可讲,都有心得可谈。

尽管材料本身并无大的新意,但当各地备考沉浸在2018和2019的主旋律中,难以自拔时,全国Ⅰ卷让广大师生觉得那么近又那么远。最起码有一点,题目起到了很好的防套作防宿构作用,今年出来说押中题目的很少很少。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此题命题者用的是一招借“史”还魂,托古说今,考生需要穿越到两千多年前,回溯那段“历史”,找到它的“魂”,而又要回归到当下,着眼现实。所以,聪明的考生脱掉题目的马甲,会发现它的里子差不多,还是那些并不陌生的内容,兜来转去:顶层设计,领袖胸襟,大国气象;强国富民,一匡天下,复兴大业;公心用才,知人善任,选贤举能;人民立场,家国情怀,大我无私;格局视野,渡人渡己;忠义贤良,仁厚宽恕……大其牖,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

注意“读书会”的情境设定,以及“你对哪个感触最深”的任务要求。重点选定一个对象,读到点子上,也读出新意,读出灼见,就是佳作。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相对于去年区分不大的“劳动精神”,今年的鉴古观今,应更能彰显出优秀学子的阅读沉淀和视界广度。

希望如愿。

入乎内钩沉历史,出乎外烛照世相

江西抚州市东乡区第一中学 王茂平

作文不难写,但要写好很难。

不难写,是说审题上不设置障碍,明明白白的,不刁钻,不古怪。例如,设定的要求、限定的情境都是很清楚确切。

比如:“举行读书会”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写一篇发言稿”。这些,都很自然地引导考生进入写作情境,既明确了写作的指向性,同时,也启发并给予了考生思考的多维度。

但是,要写好,写出深度和广度,却不容易。

首先,要有足够的阅读积累。写作时,固然要“结合材料”来写(这点也是题目中的要求),但若是一直把眼睛盯着故事本身,思维囿于人物表层的举止,而不注意挖掘丰富的、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并触类旁通,对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即:历史材料)有更多的了解,对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特点、政治形态与格局有所涉猎,则很难游刃有余地写出有力度的文章。

因为作为读书会(这也是写作的外部情境背景),本身既是一种阅读的表达与交流,也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其命题的潜台词之一(即:潜在的考察能力)就是学生要有阅读的积累,要多读书,善思考。一句话,越是占有丰富的阅读积淀,越能挥洒自由地谈古论今,真正地抒写出有感触的文字。

其次,要有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这有两层意思:

一是“入乎内”。学生要能够立足故事本身,辩证地、理性地看待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从事实本身出发,会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待事件,分析问题,表达观点。行文中应有比较,有辨析,而不能简单地先入为主,进行生硬地、空洞地、泛化地论述。

二是“出乎外”。学生可以缘事析理,在讨论交流分析中,得出有人生指导意义的启发、启迪。因为谈古乃是为了论今,读书乃是为了启智开化;所以,个人认为,在行文中可以结合现实,以古证今。要能够巧妙地、顺理成章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引申到对当今的时代特点、历史特质以及价值观等的观照。这样,发言稿就有时代气息和针对性。这也是命题的潜台词之二,即凸显事件的当下价值和时代意义。例如,考主可以由齐桓公的视野与心胸——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谈波谲云诡的时代下的举贤选能、兼容包并的治国策略和国际视野,或由他的历经坎坷、君臣合衷共济成一代霸业,引申到时代青年的同心奋斗和接续追梦;由管仲忠心一片,尽为臣之责,引申到责任与使命;由鲍叔知人善用、公而忘私拓展到讲大局、讲公心,讲家国情怀……

头脑风暴

你要相信每一道作文题都有无数解——

1.金麟岂是池中物

这一构思来源于题干孔子的话:“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本题题干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限制条件,就是那句“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换句话说,你只能从这三个人身上做文章,看起来目标非常明确,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这次考题,考察的乃是知人论世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一要懂历史,明得失,知兴替,二要会作文,会说理,能服人。

在电影《风云》中,完整句子是“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题目虽写前句,主旨却取后句。强调管仲之才。可结合名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其意而用之,即“先做千里马,自然有伯乐”。这一构思强调的是有才之人,终将不被埋没。

要写这一构思,你要知道两件事:

一.管仲到底有什么才能。

二.管仲被齐桓公任用之前,除了坐牢,还倒过哪些霉。如果你不了解这段历史,解读材料部分就会难以深入,文章的逻辑起点就不够扎实,很难说服人。

为了逻辑严密性讲,文章也要写机遇和朋友的作用,只是不可喧宾夺主。另外作为一篇发言稿,除了讲历史,还得讲结合现实,方才言之有物。这一点其实是所有构思都需要注意的,所以后面没有特殊技巧,我就不再做强调了。

如果你实在想不起用这首古诗词来做标题,强行想,万一用得不贴切,反而是不如直白点。比如,将标题改为《是金子,都会发光的》。

2.论贵人

以一句“知识就是力量”而闻名世界的弗朗西斯·培根,写了一本十分著名的随笔集。中文版一般翻译为《培根论人生》,这本书的标题挺有意思,有着极简主义色彩,统一写为《论XX》。如果你胆子够大,不妨试试这个标题——《论贵人》,或许会简到极致韵自来。

算命匠经常说的一句好话是“命中注定,贵人相助”。

这里谁是贵人呢?在三人的关系里,很明显鲍叔牙和齐桓公都算得上是管仲的贵人了。虽然题目为《论贵人》,但这个构思讲的其实还是管仲。鲍叔牙和齐桓公只是给管仲提供了机遇。鲍叔牙和齐桓公可谓是管仲的伯乐——大家是否看出来,这一构思,实际上是上一篇《金麟岂为池中物》中心思想的反用。上文强调人才成功的内因,这里则从人才成功的外部因素做文章,特别是人的因素。所以虽然同一件事,但是切入点不同,素材选取也不同。

你之强调,我之背景。我之背景,你之强调。这是同样的思路,但不同的立意角度。

这就像是削苹果,你可以横着削,也可以竖着削。

3.如果没有齐桓公

这个构思也可以改成《如果没有鲍叔牙》。

咦,这是换一个角度写齐桓公和鲍叔牙对管仲的人生意义吗?

咋一看,确实如此,只不过是从反面把构思2《论贵人》再写了一遍。从写作角度讲,正面立意,反面表述,完全没问题。就好像你要写你喜爱春天,有一个很“猥琐”的写法,就是写你讨厌秋天、夏天和冬天。为什么说是“猥琐”的写法呢。因为同一个人,如果要他写赞美秋天,他很可能又写自己讨厌春天、夏天、冬天。

当然,虽然“猥琐”,但就考试来,也算是一法。但且慢,本构思可能还没那么简单。

来分析下:你可能认为,如果没有鲍叔牙,管仲肯定会被齐桓公给杀死;如果没有齐桓公,管仲一定得不到重用。

事实并非如此,你想想,没有齐桓公,那么公子纠十有八九也成霸主,管仲一样是名相。如果没有鲍叔牙呢,依照管仲的智商,未必就找不到新的合作伙伴。

所以假如没有齐桓公,管仲还是管仲!

哈,现在“图穷匕首见”了,本构思的立意居然是和构思1《金麟岂是池中物》完全一样。

如果把作文看成一道数学题,答案虽然一样,但证明过程是不是更高明呢?

其实高不高明不好说,但绝对更脑洞一点。

4.管仲是怎样炼成的

这标题够直白,还是在写管仲。管仲确实是这个故事中的中心人物,所以多在他身上多挖掘挖掘,也是应该的。这一构思实际上就是前面构思1《金麟岂是池中物》与构思2《谈贵人》的合体。也就是用管仲的经历,来讨论一个人,会如何成功。这样的话题,也算是中规中矩,也很容易拟出分论点。稍微有点儿新意,大概是体现在标题仿写名著上。因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初中教材推荐过的, 所以说用一个仿名著的标题,容易引起注意,并且还清晰直接地表现主题。

当然,标题仿的对象,其实不光是不推荐的读物,很多知名度比较高的书籍、电影、美剧,都是仿照的对象。比如说取个标题叫《管仲式“越狱”》,直接给一部美剧《越狱》变一下。当然,这里的“监狱”可以理解为整个管仲整个倒霉的前半生,而“越狱”则是冲出倒霉的日子。大家看,是不是一个小小的改动,整个文章好像有了一种有趣的象征意义在里面了,呵呵。

别说,这标题还真有点儿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感觉呢!

另外,假设您的阅卷老师是一位八零后,那么恭喜你了,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加印象分。因为《越狱》这部美剧,可是他的青春记忆啊!

5.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前面的构思,都是盯管仲倒霉的事。其实仔细想一想,无论是齐桓公、管仲还是鲍叔牙皆为霸主名相,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满成功的人啊。所以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到底是什么样的优点,使得他们都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并且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样的好的启示。

挑选了一条,不拘小节。这一条,似乎比较多地指管仲。

你也许说材料里并没有明显写管仲不拘小节啊。其实是有的,比如说,管仲并没有古代一般人那种愚忠的,他可以为了公子纠杀小白,转而也为小白办事。在道德家眼里,这也算是小节有亏了吧。其实读完管仲的传记,你会发现,管仲还真是道德品德有点儿问题的,比如说贪财、气量狭小,生活奢靡。管仲去世之后上百年,孔子都还在骂他,说他最严重的问题是不讲礼仪——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鲍叔牙呢,自身倒谈不上不拘小节,但他对管仲的态度,倒是对“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认可。

什么,你压根没读过管仲的传记,这些你都不知道啊?哎,那就没办法了。还是那句话,在大语文的背景下,你对历史人物不熟悉,若用这个角度写,就无法解答读者“管仲哪里不拘小节”的问题。齐桓公有没有不拘小节呢,不好说。但是他打破常规用这么个人,至少得算“不拘常规”吧。

大家知道,齐桓公之所以成为霸主,很大程度是一直坚持“尊王攘夷”的大政策。而这政策,不正是管仲提出的吗?所以管仲虽然小节有亏,大方向却非常坚定。

当然,有的同学说,这样的标题,太明白,显得有点LOW啊。能不能在不改变基本构思的情况下,换个一听就高大上的标题呢?

有!

比如说,你可以把作文取名为《格局》,从这个角度写的好处,就是跟现当代事例的兼容性,非常好。

如果觉得不够鲜明,可以加个定语——《管仲的格局》。

6.谦和的力量

构思6终于把立意角度从管仲转到鲍叔牙。

鲍叔牙这个人物,好像就是生来为了和管仲对比似的。管仲的贪婪,鲍叔牙就大度,管仲锋芒毕露,鲍叔牙温和睿智,管仲扶公子纠,鲍叔牙就扶公子小白、管仲走到绝路,鲍叔牙偏偏救他。管仲搞经济、军事,鲍叔牙就注重教化;管仲贪财,鲍叔牙就廉洁……

管仲展示的是才,鲍叔牙千古留名的是德。

总之一句话,鲍叔牙就是一个有着古风的君子。这个角度,完全可以写很多文章。比如《君子之风》《做一个谦和的人》《宽容是美德》。这种君子风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即使扩展到现在,也并不过时,扩展到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能展示中华之底蕴。所以船长相信,从这个角度写鲍叔牙,是比较安全和讨巧的。当然,如果您根本就不知道观众和鲍叔牙之间发生过什么事,这段话就当我没说。

不过,我给出的标题虽然也是这个角度,但稍有不同之处在于,其中有“力量”二字。也就是说,君子鲍叔牙,也是有脾气甚至血气的。在管仲去世之后,齐桓公有一次想让鲍叔牙来做相。鲍叔牙此时就坚持让齐桓公撵走易牙、开方、竖刁三个奸臣,

否则他绝不会为相。因为老头的坚持,齐桓公居然一度将他最喜欢的这三位宠臣撵了出去。这个谦和的老头,临到最后,对这三个著名的奸臣,还是现实来倔强的一面。

所以君子的温文尔雅,绝不是怂,不是一味谦和退让,他有原则,有底线,一旦突破原则底线,君子也会进行有力地抗争。这就是我取的标题《谦和的力量》的原因,如果自己的底线了原则被突破,君子是会反击的。如果你知道关于鲍叔牙的这段史实,完全可以文气一转,写出君子内心坚守原则,绝不动摇的一面。

但还是老话,你若对鲍叔牙的历史事迹一点不了解,光是从材料分析,很难深入阐述问题。。

毕竟,文史不分家啊。

7.真正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其实就是诠释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

成语“管鲍之交”本身就是友谊的象征,这一构思,主要阐述对“友谊”的理解。写作难度不是特别高,素材也是古今中外随便选取。当然,在这段著名的友谊中,人们更多称颂的是鲍叔牙。主要称颂他三个方面,一是慧眼识珠认识朋友,二是宽容大度信任朋友,三是鼎力相助帮助朋友。这三点,可以作为文章的骨架。这个点也是涵盖的范围广泛,古今中外素材俯仰皆是,且能够扩展到国家、社会层面,也算得上是一个思路清晰的解读角度。

当然,如果嫌标题过于直白,可以有一些更吸引眼球的命题方式。

可以取名为《信任是友谊的帆》,现在有句俗话叫“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是形容友谊的脆弱。而管鲍之交,显然正好相反,他们之间有的是信任,而不是利益关系,所以友谊之船是不会轻易翻。

还可以将标题趣味《友直友谅友多闻》,这是来自孔子对“益者三友”的解读,即和正直的人交朋友,和诚实的人交朋友,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显然鲍叔牙就是正直和诚实的人,而管仲则是见多识广的人。借用孔子的话来构思自己的文章,这样借助经典来进行立意和构思的方法,在作文之法中,算得上是一个“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小窍门哦。

8.选择

终于把视角放在齐桓公身上了。仔细想想,这个故事里面运气最好的其实是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而如果你要问他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选择,那绝对就是关键时刻装死。齐桓公运气真的非常好,但是作文里你当然不能写“齐桓公的成功主要是因为运气好。” 若把这当做论点,那就妥妥的零分作文了。 机遇当然可以作为成败的原因之一,但并不能成为决定因素。公子小白能够骗过这么精明的管仲,关键在于他急中生智,直接装死。

换句话说,他细节做得挺好,跟真的一样。

当然这不能理解为欺骗人,而应当理解为关键时刻做了一件最正确的是,既逃过一劫,又让管仲一行放松了警惕。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是一个非常善于做出正确选择之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一个负责做决策的王来说,简直就是天赋。

如果对齐桓公了解更深刻一点,这个题材会阐述地更加深刻。因为事实上齐桓公的确是善于做出正确选择的人。他选择任用管仲,选择尊王攘夷。如果对历史更熟悉点,还可以看到他听取管仲意见,果断取消封禅大典的故事,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封禅书》里。

当然,对中心思想的阐述,要兼顾正反两方面,齐桓公一生做出的最错误的选择,就是亲近易牙、开方、竖刁三个小人,这也是造成齐桓公人生悲剧的直接原因。

这里再次体现了历史的重要性,这些历史知识,给出的材料,并未提及,熟悉历史同学,显然在作文思路上,就会更加广阔,这就是大语文的特点。

9.机会是条鱼

这一则构思和前面的构思《选择》可以算是姊妹篇,因为两者基本来源于故事中同一个部分,即齐桓公关键时刻靠装死来骗过管仲那一段。这一幕在滚滚历史中只是非常细小的一当然,前面说了,材料是一个苹果,可以横着切,也可以竖着切。整个故事,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装死的一幕,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说,齐桓公一生功业,正是系于此。

从这个角度立意,应该比较容易着展开论述。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两人在路口相遇,其实机会对他们来说,都是均等的。管仲为了强多机会,不讲道德了,想直接射杀公子小白,而公子小白则靠“装死”这种猥琐办法来抢先了一步。电光火石,稍纵即逝,如果齐桓公没有抓住,机会就丧失了。所以可以写用《机会是条鱼》来形容机会对于人生的意义。

但是這篇作文要注意三观端正。对公子小白,你可以说是急中生智,对管仲嘛,这件事还是要说他厚道,虽然机会要枪,但是基本的公平竞争精神,还是要要的。如果你写道最后的结论是,为了赢,就不折手段,那这篇作文就可以扔进回收站了。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你何不直接把标题定位《为了赢,就能不择手段吗?》

10宽容他人,成就自己

这一构思显然是指的齐桓公任用曾经的死地管仲为切入点展开论述。重点写齐桓公作为一代霸主的心胸。这一立意也是解读本材料一个比较简单的突破口,值得尝试。也可以取为别的类似题目,比如《桓公的格局》《包容你的“敌人”》《公子小白的大智慧》

11.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个标题,也可以写得更直白点,比如《信任》

这一构思算得上是构思11的姊妹构思。同样是将思考点放在齐桓公任用“死敌”管仲身上。其不同之处在于,这一构思强调的是齐桓公的用人艺术,而不是他的胸襟气度。因此这一思路延伸扩展之后,自然也是重点论述一个领导应该如何用人。古今中外历史上,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这样的例子都非常多。

刘备对诸葛亮就是无限的信任,所以造就了“如鱼得水”的君臣佳话。

明末崇祯皇帝对自己的臣子将信将疑,杀死袁崇焕这样国之栋梁,结果加速了明朝灭亡,这是反面例子。

一战时期,德国东线总指挥兴登堡和手下鲁登道夫组成了让俄国人闻风丧胆的“兴鲁组合”,兴登堡对鲁登道夫给予了无限信任,只要是鲁登道夫的计划,他一概批准执行,这种无限的信任,使得德国东线战场上一度所向披靡。

相反的例子,就是二战后期,希特勒变得疑神疑鬼,老是怀疑手下的将军们会造反。他的这一行为大大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

看,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这样的例子还多得很。延伸到我们今天的现实,也是非常容易论述的。

当然,如果要进

所以,如果历史学得好,写作文,也是手到擒来的事——我在这里再次强调“文史不分家”。

当然,要想文章立意更加深入,光有“史”还不够,还需要加上“哲”,也就是理性思考。《三国志》里也提到了齐桓公,书中说刘禅可比肩齐桓公,齐桓公信任管仲可以霸诸侯,信任小人就亡身。刘禅信任诸葛亮可以天下无敌,信任小人好歹还未亡身。这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评论,齐桓公可谓成于用人不疑,也败于用人不疑。因此,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是一把双刃剑啊。

嗯,这一立意角度,似乎又有了很大的深化空间哟。

12.有恒者生,临机者胜。

《孙子兵法·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有恒者生,临机者胜》基本上算得上是这句兵法名言的通俗扩展版了,可以运用于一切事上。当然也可以用来分析给出的这段作文材料了。因为作文要求是分析人,就这段故事里,谁是有恒者,谁是临机者?

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的人设区别。应该说三人都有这么一些特质。论通达,管仲的提出的“尊王攘夷”成为齐国崛起之大政策,鲍叔牙始终坚守君子之底线,齐桓公用人不疑,这些都是有恒者。而管仲处理事务时候随机应变的能力,齐桓公临时起义装死,不能说不是临机者。

当然,材料分析之后的扩展,我就不再赘述里。

这里有两点跟之前不太一样。一是比起之前构思的发单独分析某个人,这里分析的其实是三个人。

二是这里所展示的,是一种带着哲学以为的观点,要想写出这样的作文,光有历史知识,显然还不够,还应该有这样的思辨观念的储备。我们写文章当然尽量不要观念先行,但如果观念本身和材料是切合的, 不妨顺手用上,只要用得合情合理,那也是考场作文中的大杀器啊。

13.不拘一格,为国选才

这一构思的立意高,不再局限于个人如何成功。这么写体现的是考生作为青年人,应该具有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其实我们挖掘一下材料的背景,就会发现,之所以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竟然要从外国朝齐国跑去争夺王位,这本身就是因为齐国发生了内乱。而公子小白绝对不是一个只知道争权夺利之人。齐桓公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很早就已经具有了雄才大略。我们可以隐约猜测,这里有辅佐者鲍叔牙的影响。

最后,齐桓公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不拘一格。从监狱里把自己的死地给选拔为相,这件事固然有鲍叔牙的推荐,但从根本上讲,其实还是因为管仲的治国理念是契合了齐桓公内心的理念。因此才一拍即合。“不拘一格,为国选材”这一切入点,重点强调的是推举人才的动机,不是为谋私利,而是为国为民,这杨的探讨,对今天,也是很有意义的。

所以以此立意,很不错。

14.如何对待“坏小孩”

最近有一部剧大火,《隐秘的角落》,其原本小说叫《坏小孩》。

正在高考前夕,“坏小孩”也在段时间内成了热词。也不是喜欢蹭热点,但像这种送上门的来热门题材,如果想要给人印象深刻,有机会绝对不要放过。我们分析一下材料,发现管仲的身份,其实是个囚犯。当然,它这个囚犯,是因为立场错了嘛,支持自己的对手了。

但是如果你阅读面更广点,会发现,管仲虽然算不上坏孩子,但是至少还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君子。所以文章完全可以从比喻意义上,把管仲叫做“坏小孩”——至少和鲍叔牙相比,他绝对是个坏小孩。而对待这样的人才,只能唯才是举,不可求全责备了。

其实仔细想一下,这一条和上一条《不拘一格,为国选才》的立意有些相似,不过因为是“坏小孩”,所以说容易引申到教育上去,而且文章的“坏小孩”内涵和《隐秘的角落》里的“坏小孩”还不完全相同,这也是写的时候要考虑 。

另外,学生写教育话题,其实会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很难客观表达。所以可以稍微换一下别的怀特,比如说,未来社会到底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各方面平庸的人呢,还是敢闯敢干的“坏小孩”。这样的解读,能表达出孩子对现实的观照,对社会的理解,容易引起共鸣。

15.假如管仲生活在今天

这是一个脑洞比较大的构思。如果对自己的思想和文笔有信心,可以脑洞开大一点点,假象一下,如果管仲生活在现代,会遭到什么样的待遇,比如题目取为《假如管仲生活在今天》。

要小心的是,不要写成了记叙文。考试作文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跑题和搞错文体。不要忘了这是“发言稿”,不是故事会。

脑洞故事你可以编,但一定要明白,编故事的目的是讲道理。对自己的创造力、文笔和思想没有十足信心,最好不要挑战这一话题。至于什么道理,比如你可以写管仲在今天处处吃瘪,原因是他坐过牢,所有的单位都不要他——这就是在呼吁社会变得更加宽容,要像齐桓公一样,给一个罪犯改过自新的机会。

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写管仲虽然在找工作过程中吃瘪,但是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搞网络经济,用抖音带货,结果成了中国网络带货一哥,人称“管老师——这个脑洞告诉大家,过去的管仲,要想出头,得看运气,如果齐桓公正好是个睚眦必报之人,他就死了。但是当今网络社会,机会多多啊,只要你肯努力,一定会有机会的。

这种脑洞式写法,也可以把公子小白拖出来当主角。至于能有什么既结合材料,又关照了现实的主题,那就请船员们自己琢磨了。

16.鲍叔叔,借我一双慧眼吧

又轮到鲍叔牙出场了。

前面的一些构思里,我们从君子之风和谦让之德来写过鲍叔牙。实际上,鲍叔牙还有一个有名的人设,那就是识人之明。

识人之明意思是认识人的能力。而这一点,可以成为一个独特的立意角度。从材料来分析,至少有两个地方体现了他的识人之明。第一个地方就是他辅佐的公子小白,后来的雄才大略,证明了他的眼光是不错,虽然历史看似偶然地选择了公子小白成为齐王,但是公子小白确实也和鲍叔牙认识的一样。

第二件事就是他对管仲的判断,这里就不用多说。

其实如果阅读广泛,还可以看到鲍叔牙在管仲去世之后,强烈建议齐桓公辞掉他三个宠臣,易牙、开方和竖刁,齐桓公最终没有听,结果正是悲惨地死于这三人之手。换句话说,鲍叔牙不光是会认识人才,也会认识小人——当然,这一条如果阅读量不够,肯定就写不进自己的作文里了。

如果立意从这一点展开,相信会有很多发挥空间。

比如你可以在作文里讨论一下当代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识人之明一定是非常重的一点吧。

按照这个思路,其实也可以吧管仲和齐桓公拖进来,进行评价,写一篇《我向小白借霸气》或者《管仲教我当学霸》……

17.最猛不过“过河卒”

这又是一个很独特的角度。

“过河卒”是什么呢?会下中国象棋的都知道,一个过河卒一旦过了河,其威慑力起码要涨十倍。而国际象棋里的小兵兵,如果走到里底线, 会直接升级为皇后,大杀四方——这种国际版的过河卒,更是猛多了。

材料中三个人里面,最像过河卒的是谁?

当然是管仲:管仲昨天还在监狱里呆着,第二天便摇身一变,成为了齐国相国,这是一步跨国楚河汉界,瞬间母鸡变凤凰啊,最有“过河卒”的特点。

公子小白之前也是避祸在外的流亡公子。回国之前,随时有被灭掉的危险。事实上半路上也被管仲一箭朝死里整,不得不依靠装死蒙混过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子小白也是春秋乱世中的一枚小小卒子啊,不过一旦成为齐桓公,人生就开了挂。

倒是鲍叔牙没有太多“过河卒”的感觉,那么这个构思里咱们不提他就完了嘛。

分析完毕,那么这个立意怎么立呢?

可以写,成长是从量变到质变。

可以写,人生海海,总有起起落落,心态要平和。

可以写,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平时多储备一点,一旦有了机会,你就会从小卒子升级为过河卒。

可以写,一个国家,是如何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

可以写,做好准备,该出手时要出手。

甚至可以反向立意:即使想齐桓公一样发达了,也不要忘记了,自己曾经也不过是滚滚风尘中的一枚小卒子。所以不管是人和国家,都要懂得谦逊,低调,勿忘初心——就像是鲍叔牙的哪种心态。

嘿嘿,没想到吧,这样的构思,还是吧鲍叔牙给拉进来了。

18.组团队如烹小鲜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个标题化用的可是庄子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

化用,不但直接借用了句子的形式, 更重要的是把名句的内涵也借了过来。

什么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呢?

意思是,治国就像炒菜一样,要顺应食材的特点,也就是顺其自然,才能调出好的味道。这意思就是,治理国家也要顺应民心。

那这和作文题给的材料有什么区别

其实我们自习想想就明白了,题目要我们分析三个人,我们之前所有的构思,确实也在做这个事。但是似乎都没有想过,这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事实上,齐国能够崛起为春秋五霸,正是靠着三个人相互配合。齐桓公是王,负责做决断,管仲是相,负责制定和执行经济、军事等大政,鲍叔牙则是大谏,相当于后世的谏议大夫,负责监督,还搞教育。

性格上来说,齐桓公的雄心和果决,管仲的聪明和才华,鲍叔牙的谦和和稳重,加起来像不像是齐国争霸三人男团组合?

所以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绝对不是靠他一个人,而是靠三个人相互配合,组成了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这个班子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而每个人的性格都复合自己在团体里的定位。可以说,团体中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位置,这不就是“组团队如烹小鲜”吗?

是不是想起了《西游记》中那个著名的取经四人组?

朝小了说,这是人生智慧,朝大了说,这是一种时代精神。抱团取暖,不忘初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学会了洗碗300字作文 家乡的节日作文600字 温暖的旅程作文700字 第一次走夜路作文500字 推荐一个好地方作文200字 那一股暖流作文800字 可爱的小白兔作文400字 若尔盖大草原的作文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二单元作文 我的拿手菜作文400字 16年高考作文漫画 学会变通作文800字 献给什么的歌作文 什么也美丽作文600字 端午的味道作文开头 五年级上册英语第二单元作文 今年高考作文如何写 关于爱的作文300字左右 和谁聊聊天作文400字 关于青春的作文600字初中 小红书小作文生成器 端午节作文初一600字 给生活加点糖作文600字 我的六一作文350字 我的一片天空作文500字 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作文 被哥哥打屁股的作文 我的寒假生活作文600 六年级上册英语第二单元作文 坚持就是胜利作文800字